個人資料
正文

zt 王旭東:戰略轟炸機之斷想

(2009-01-13 12:45:07) 下一個

《現代軍事》 2007年第6期

戰略轟炸機之斷想
王旭東

戰略轟炸機是不折不扣的“大飛機”。發展大飛機需要國家的強盛與富足隻有政治大國經濟大國科技大國才有必要發展它才有能力發展它。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大國崛起之夢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麵前,在大家談論大飛機(這裏指民用機)之時自然也開始關心戰略轟炸機、議論戰略轟炸機在要不要戰略轟炸機如何發展戰略轟炸機等問題上各抒己見甚至出現激烈交鋒的場麵。這實在是一件好事,反映出眾人對國防建設的關心也體現了老百姓對實現民族複興的期盼與信心。當然是否發展戰略轟炸機這是國家的大事,這裏筆者隻想想談談自己對戰略轟炸機的一些思考和認識,希望拋磚引玉對這個議題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戰列艦與戰略轟炸機

幾乎所有反對發展戰略轟炸機的文章,都會用戰列艦消亡的例子來比喻戰略轟炸機的未來說它是“明日黃花”或者“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這種比喻到底恰當不恰當?戰列艦與轟炸機之間有什麽必然聯係?用一種文學修辭手法就能夠揭示出武器發展的趨勢嗎?麵對這些問題需要冷靜的思考。
 
戰列艦是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和突擊威力能遂行遠洋作戰任務的大型水麵軍艦。戰列艦是在1655~1667年英國與荷蘭的海戰中誕生的當時火力最強的戰船不進行接舷格鬥而是排成縱隊的戰列與敵艦隊平行行駛利用一側舷炮對敵集中火力齊射,因而得名“戰列艦。戰列艦誕生後很快成為火炮時代的海上霸主在約300年的時間裏直是海上霸權的象征並成為體現綜合國力的標誌。1906年英國海軍建造的無畏號戰列艦下水它是當時世界上噸位最大火力最強的戰船對世界列強的震動很大各海軍強國紛紛效仿。讓戰列艦達到登峰造極地步的是日本幹二戰期間下水的大和號和武藏號兩艘戰艦的排水量達到72800噸最高航速50千米/小時艦上安裝457毫米主炮9門,炮彈竟重達1460千克。然而“武藏”號和“大和”號在二戰末期先後被美軍飛機擊沉標誌著戰列艦的沒落。1992年3月世界上最後一艘戰列艦——“密蘇裏”號退役正式宣告戰列艦退出曆史舞台。

是誰讓戰列艦退出了曆史舞台?戰列艦為什麽會退出曆史舞台?不要忘了,“武藏”號與“大和”號是被飛機擊沉的戰列艦的否定者正是以戰略轟炸機為骨幹的航空力量飛機之所以能夠否定戰列艦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速度,再一個是運動方式戰列艦的最大時速隻有40-50千米而二戰末期飛機的最大時速就已經達到800多千米,兩者相差十餘倍超過了一個數量級,戰列艦在二維平麵內運動而飛機在三維空間內運動,兩者運動方式不同,機動性根本無法同日而語

那麽作為戰列艦否定者之一的戰略轟炸機正在被否定嗎?依據目前的武器裝備還無法得出這樣的結論。先看火力“戰略轟炸機”的火力超強任何其他飛機機種和戰略導彈都望塵奠及這是戰略轟炸機的優勢所在再看機動力,戰略轟炸機的速度確實比製空戰鬥機小但至多相差2倍與導彈相比也隻有4~5倍的差距不足一個量級,在打擊範圍方麵戰略轟炸機的航程比其他飛機機種都要遠幾倍與洲際彈道導彈相差無幾在靈活性(或者叫機動性)方麵戰略轟炸機的靈活性比戰鬥機差但比彈道導彈強得多最後看信息力,戰略轟炸機由於其巨大的載荷能力和巨大的機內空間 可以更方便地配裝先進的,大功率電子設備使它在信息探測信息對抗、信息利用等方麵不輸於其他火力平台。總之,目前的裝備體係還沒有構成否定戰略轟炸機的充分必要條件。

不錯,戰略轟炸機同任何武器樣必將退出曆史舞台但不是現在而是遙遠的未來。用戰列艦來比喻戰略轟炸機實為類比不當。

戰略轟炸機與導彈

1957年和1959年蘇聯和美國分別研製成功洲際彈道導彈。戰略彈道導彈從一出世就與戰略轟炸機結下了“梁子”。在核威懾時代核武器是戰爭的主宰因素作為運載、投擲工具導彈確實具有飛機所不具備的一些優勢於是,就有人提出了“火箭核戰略理論”,認為火箭(實為導彈)是核武器的主要投射工具,未來戰爭隻能是“火箭核戰爭”,前蘇聯索科洛夫斯基元帥的《
軍事戰略》一書對此進行了係統闡述。在這種理論背景下,“要洲際導彈不要轟炸機”的觀點盛極一時,許多人認為,導彈將無可爭議地否定戰略轟炸機我國軍事界受火箭核戰略理論的影響很大《軍事戰略》一書僅戰士出版社就出過兩個版本僅第二版第二次印刷就印了33000冊之多。

到了20世紀70年代人們開始意識到核武器的超常威力反而使它受到道義上政治上的諸多製約,兩個超級大國確保相互摧毀的核打擊能力,使核戰爭旦開打就沒有贏家,即便在核時代有限的常規戰爭依然是軍事鬥爭的主要形式戰略轟炸機依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戰略思想的轉變美蘇相繼發展了以B-1B和為代表的第三代戰略轟炸機。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戰略轟炸機與導彈它們兩者之間不應該是一種對立的,彼此否定的關係而應該是一種相互補充、彼此配合的關係堅持彈機並重彈機並存才是正確的選擇。

首先,在一體化聯合作戰條件下作戰係統是由多種武器和技術裝備構成的一個整體。盡管導彈有許多優長但它畢竟隻是一種彈藥而戰略轟炸機是種機動靈活的武器平台,兩者結合使用兩者配合使用才能真正體現出它們的組合優勢才符合係統對抗聯合作戰的發展趨勢。

其次,從作戰效果看轟炸機比彈道導彈具有更多的任務靈活性可以根據戰場變化隨時更改攻擊路線和目標空中發射地點飄忽不定,飛機空襲能夠獲得地對地導彈望塵莫及的攻擊精度,轟炸機的載彈量大毀傷單位目標的成本低,一架B-1B的載彈量相當於一枚“戰斧”式導彈戰鬥部的近80倍能夠達成航空火力準備的癱瘓效應或窒息效應。

第三從經濟性上看,研製戰略轟炸機的花費固然很高,美國B-1B項目先後耗時10多年耗資368億美元,但轟炸機的壽命在30年以上B-52的壽命甚至可達80年!導彈是一次性使用的武器每枚的花費比一架飛機便宜不少但使用年限短而保管維護費用發射裝置的費用卻十分昂貴,如果不使用核彈頭,隻是將幾百千克的炸藥投送到幾千千米之外您不覺得遠程導彈的成本太高了嗎?

第四,從空襲作戰樣式看,現代空襲作戰往往以導彈襲擊作為第一攻擊波次重在打擊敵方的防空係統和反擊力量接下來則以作戰飛機的空中突擊為主要火力在1998年沙漠之孤行動中,美英兩國共發射325枚戰斧式巡航導彈戰鬥部總當量約15噸,而飛機投擲的彈藥卻達到1500噸兩者相差100倍可見航空火力依然是三軍打擊火力的中豎其中戰略轟炸機扮演著骨幹的角色。

精確打擊與麵積轟炸

有種觀點認為信息時代的空襲作戰應該以精確打擊為主而二戰時期廣泛采用的麵積轟炸已經過時必然被精確打擊所取代。依據這種觀點遂行點穴攻擊任務,隻要求武器的攻擊精度高,不再強調火力強度和火力密度有戰鬥機戰鬥轟炸機甚至無人機就足夠了,沒必要非得使用載彈量大但笨重的戰略轟炸機。這種觀點同樣值得商榷。

精確打擊能夠有效造成敵方物質基礎的結構性破壞可以極大地提高作戰效率而且造成的附帶損失少更符合人們的善良願望,同時現代航空火力平台也具備了精確打擊的能力、手段和條件但這並不能成為精確打擊必然取代麵積轟炸的唯理由。

從戰爭的性質看“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誌的暴力行為”。使用精確打擊手段癱瘓敵人的戰爭機器破壞其物質基礎 固然有助於動搖其戰爭意誌但要摧垮一個人的意誌最直接的方式莫過於利用火力的震撼效果讓他產生恐懼恐慌無助甚至生命即將結束的絕望心理。從這個意義上講麵積轟炸對於打擊敵人的民心士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盡管最先倡導精確打擊的是美國人但美國人從來也沒有忽略過猛烈火力的打擊效果他們既強調精確打擊能力又十分重視火力的震懾作用。伊拉克戰爭計劃的製定者—拉姆斯菲爾德就十分讚賞尤爾曼與懷特合著的《震懾:快速實現征服》一書中的觀點並將書由的思想付之實踐。《震懾快速實現征服》認為用猛烈快速打擊產生類似於原子彈的效果更容易使敵人喪失抵抗意誌。而“戰略轟炸機”的麵積轟炸則為實現這樣的作戰企圖提供了最佳手段。事實上在海灣戰爭之後的幾次高
科技戰爭中美軍的戰略轟炸機均執行了大量的麵積轟炸任務並且取得獨特的作戰效果。反觀上世紀80年代爆發的兩伊戰爭雙方都大量使用了地對地彈道導彈襲擊對方的重要城市但由於火力強度和密度不夠難以產生火力震撼效應倒像是過年放大“二踢腳”誰也不能夠打破僵局所取得的作戰效果十分有限。

總之,在信息化戰爭中,精確打擊與麵積轟炸將長期並存精確打擊重在結構性破壞麵積轟炸重在打擊民心士氣。這就是戰爭的法則也是戰爭的不章。

戰略任務與戰術任務

有人說戰略轟炸機是專門用來執行戰略任務的武器平台,而我們未來麵臨的戰爭是核威懾背景下的高科技局部戰爭時間,空間規模都很有限主要通過一係列的戰術動作達到戰略目的一旦需要使用戰略手段的時候則依靠
核潛艇或洲際導彈實施核打擊就夠了沒有必要費錢費力地再去發展戰略轟炸機,關於這個問題筆者持如下觀點。

第一戰略轟炸機不僅可以執行戰略任務同樣可以作為戰術武器使用在許多場合其戰術作用比戰略作用更大。蘇聯在衛國戰爭之初共有5個遠程轟炸軍和3個獨立遠程轟炸師但在戰爭的頭一年戰略轟炸機為陸軍提供航空火力支援而出動的架次竟占到40%,用於突擊敵深遠目標的架次僅有3.2%。在越南戰爭中美軍的B-52主要用於南方戰場直接支援地麵作戰,1965~1973年B-52總共戰鬥出動15萬架次其中突擊南方遊擊隊目標的占55%架次轟炸北方戰略目標僅占6%架次其餘的是突擊老撾和柬埔寨的目標,由此可見戰略轟炸機是一種既可發揮戰略作用,又能發揮戰術作用的武器在高科技局部戰爭中有著廣泛的使用前景。

第二使用戰略轟炸機可以大大加強戰場火力強度進而促進由戰術勝利向戰略勝利的轉化。以現代渡海登陸作戰為例。渡海登陸作戰的過程之複雜、影響因素之多樣戰機把握之微妙可謂現代戰爭之最。當聯合火力取得局部製空權後出動戰略轟炸機實施密集高強度的航空火力準備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產生火力癱瘓效應,使敵人作戰體係陷於短時間的窒息狀態利用這寶貴的時間,實施垂直登陸當進攻的士兵們站在敵人麵前的時候敵人的抵抗意誌也就基本崩潰了。要知道,在二戰一些重要登陸戰役中,轟炸火力密度竟達到每平方千米100~300噸如果沒有密集的火力準備是很難達成登陸條件的。反之若隻瞄準於那些所謂高價值目標實施精確攻擊雖然能夠破壞其戰爭機器,但對民眾心理的震撼是有限的。隻要敵人(包括敵方民眾)沒有被打懵,隻要你沒用黑洞洞的槍口指著他們的腦袋他們就會有喘息的機會就會采取切可以采取的手段進行抵抗就會調動切可以利用因素(包括國際因素)使戰局複雜化甚至拖入膠著狀態。

第三就戰略反擊手段而言陸基戰略導彈、
核潛艇肯定是戰略反擊的利器但也應該注意到反導係統正日益成熟這將給單一的導彈反擊戰略在選擇上造成極大的限製。而戰略轟炸機的航路選擇攻擊地點比陸基導彈更加靈活敵人更加難以防範這就大大增強了戰略反擊的有效性,另外,遠程空射巡航導彈的發展使轟炸機的戰略反擊如虎添翼現代空射巡航導彈的射程已經達到3000千米,戰略轟炸機與攜帶核彈頭的空射巡航導彈的結合其威脅已經遠遠超過地對地戰略導彈。

大平台與大思維

戰略轟炸機是什麽?戰略轟炸機是一種巨型的空中火力平台,發展空中大平台隻有大國才需要隻有強國才有這個能力,發展空中大平台隻有在大思維的指導下才能完成,小鼻子小眼是不行的。什麽是大思維?大思維就是廣闊的思維深刻的思維和富有前瞻性的思維。

研究與戰略轟炸機相適應的大思維至少需要從兩個方麵進行分析一個是技術發展戰略,一個是軍隊發展戰略。

從技術發展戰略的角度看待戰略轟炸機應該考慮這樣幾個因素其一新概念武器的發展有可能率先與大平台實現聯姻。激光武器微波武器動能武器等新概念武器近幾年發展很快這些武器一旦實用化將對現有作戰體係產生顛覆性作用,而其效能的發揮取決於同空中平台的結合戰略轟炸機特有的機內空間和能源支持優勢必將促進這種結合,其二,有人駕駛的高超聲速(M大於5)飛行器將可能率先在大平台上實現屆時人類的軍事航空將進入平流層之上的中間層上可製天下可製空製陸軍事價值極大其三高性能遠程空射巡航導彈使轟炸機的作戰能力產生台階性的提升,其四戰略轟炸機作為最複雜的現代武器係統之一需要諸多高技術和基礎科學的支撐發展戰略轟炸機對於強力拉動航空產業鏈將產生不容低估的作用,其五戰略轟炸機的研製周期長、研製難度大耗費資金多必須盡早籌劃未雨綢繆以免在需要的時候因缺少必要的技術儲備而陷於被動。

從軍隊發展戰略看。大國的地位必須以相當的戰略打擊力量作保證我們反對戰爭、愛好和平但是能戰方能言和以戰才能止戰。沒有戰略轟炸機的空軍隻能是一支戰術空軍隻能是一支防禦型空軍是難以承擔戰略使命的。反導技術和反導係統已經對導彈反擊戰略形成極大的製約發展戰略轟炸機是不得不做出的戰略選擇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戰鬥機戰鬥轟炸機與戰略轟炸機之間的差別不僅在個頭上航程上而在於屬性上的不同和使命上的差距用戰術武器完成戰略任務的想法是一種“瓜菜代”的想法缺乏大思維的氣質和氣度。觀念的更新特別需要與時俱進在核威懾時代我們有所為有所不為果斷決策舉全國之力搞出了兩彈一星,在民族複興的洪流中同樣需要我們拿出勇氣和智慧重新審視戰略轟炸機的價值。

大國崛起不僅表現在GDP的增長和外匯儲備的增加上,遏止戰爭維護和平才最能體現大國的作用和地位戰略轟炸機以其龐大的身軀和鷹一般翱翔的氣質代表著國家的意誌彰顯出大國的氣派這是大平台與大思維結合的根本之所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