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空中加油的“啟瓶器”:\'馬特霍恩\'計劃(圖)

(2008-12-23 19:09:23) 下一個


空中加油的“啟瓶器”:"馬特霍恩"計劃
2008年11月 來源:新華網


"馬特霍恩"計劃

B-29轟炸機[新華網]

    杜立特轟炸東京被譽為"世界十大空戰"之一,這不是因為轟炸本身的規模多麽巨大,而在於其深遠的戰略意義。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成功對美國人而言是奇恥大辱,為了報這一箭之仇,羅斯福總統親自下令,一定要想辦法轟炸日本本土。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轟炸日本本土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美國本土飛到日本因航程太遠而無法實現;大片的中國土地已被日本占領,在那裏,大規模的轟炸機群根本無法起降;航母隻能起降小型艦載機,中型以上的轟炸機無法在航母上著陸。

    美國海軍的金上將提出了一個"異想天開"的建議:用美國海軍航母搭載陸軍的B-25轟炸機襲擊日本本土,這意味著轟炸機完成任務後根本無法返回,必須到中國內地降落。執行這一大膽計劃的是美國陸軍航空兵中校杜立特。

    1942年4月18 日夜裏,"大黃蜂號"航母上密密匝匝地停放著16架B-25轟炸機。在吉米·杜利特中校的指揮下,轟炸機從航母上艱難起飛,開始了它們的"不歸旅程"。航母在航行過程中遭遇了一艘日軍警衛艦,B-25轟炸機不得不提前起飛。在完成了對日本四個城市的轟炸後,飛機的剩餘燃料已經不夠到達目的地——浙江衢州機場。

    在那個漆黑的夜晚,一架架B-25飛機像黑色的幽靈,呼嘯著從中國江南的丘陵飛過,最後不是棄機跳傘就是匆忙迫降在稻田。到達中國的75名飛行員中,3名死於降落過程中,8名飛行員被日軍俘虜,剩下飛行員都被中國軍隊或遊擊隊搭救。杜立特轟炸的確是一個壯舉,它給日本人造成的損失也許微不足道,而轟炸產生的政治影響卻是巨大的,美國人和中國軍民的士氣得到大大的提升。

    對於日本本土的轟炸並沒有隨"杜立特轟炸"戛然而止,同盟國一直在策劃著下一次轟炸。

    一個更為大膽的計劃在醞釀之中,1943年11月,"馬特霍恩"(matterhom)計劃在魁北克和開羅會議上得到同盟國的批準。

    其具體方案是:在印度集結一支新型B-29轟炸機部隊,轉場推進至成都附近的基地,在那裏加油、裝彈後,對日軍實施遠程攻擊。在此之前,羅斯福總統已經承諾,要在中國開展一次針對日軍的轟炸戰役。"馬特霍恩"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計劃。1943年底,新研製的威力強大的B-29轟炸機才剛剛裝備美國本土部隊,而從中國起飛的機場還緲無蹤跡。為了實施"馬特霍恩"計劃,飛機需要遠程部署到印度的加爾各答,轟炸機所需的大量燃料和炸彈需要運輸,還需要在中國成都附近修建多個機場,一切似乎都還遙遙無期。

    1943年12月,當時的四川省主席張群在成都召集緊急會議,部署在四川省建設"特種工事"的任務,計劃包括在四川近郊的新津、邛崍、彭山、廣漢建立四處轟炸機基地,另在成都、溫江、德陽等地建立五處戰鬥機基地。工程需從四川29個縣抽調32萬民工,直接參與工事的人員多達50多萬人,工程必須在五個月內完成,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工期。在這個偉大工程的建設中,四川人民體現了極大的堅韌和爆發力。如此浩大的工程幾乎是用手工完成的,工程所需的原料都從當地獲取,原料的輸送、跑道的建設艱苦卓絕。1944年5月下旬,龐大的工程全部如期完成。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堪薩斯州,第20、21轟炸機部隊相繼組建,1944年4月,在第20、21轟炸機部隊基礎上成立第20航空隊,由陸軍航空隊司令阿諾德上將親自兼任司令。

    1944年4月,第20轟炸機部隊的第一批B-29飛機,由肯尼思·沃爾夫準將率領進駐印度加爾各答,美軍隨即開始進行緊張的戰前訓練。4月14日,92架B-29轟炸機從加爾各答起飛,沿駝峰航線飛越喜馬拉雅山脈,有79架飛機抵達中國成都。

    1944年6月15日夜間,75架B-29重型轟炸機從成都起飛,攻擊目標是遠在3200英裏之外的日本八幡製鐵廠——日本最大的鋼鐵基地。起飛後一架飛機墜毀,而後又有多架飛機因故障中途返航,有68架飛機到達中國海岸,僅有47架飛機攻擊了目標,15架目測轟炸、32架靠雷達進行了轟炸,僅有一枚炸彈命中了目標,返回途中,又有多架飛機因故障或燃油不足而墜毀。

    B-29飛機轟炸日本本土引起了巨大的的震動。日本大本營分外震驚,陸軍部報道部長鬆村秀逸大佐回憶:"早4時,八幡遭受轟炸的消息傳到市穀,這是B-29從大陸起飛的第一次轟炸"。 消息在中國各地迅速傳開,以往經常發布日軍空襲警報的播放塔,如今發射出空襲日本戰果的電波。各家報社發行號外,大街小巷、茶館飯店裏的人們大聲議論著空襲日本的話題,曾飽受空襲之苦的中國民眾因此而歡欣鼓舞。

    第二十轟炸機集團司令官奧爾菲準將對中央通訊社記者發表了講話,稱讚50萬中國農民為建設空軍基地所付出的努力。他說:"如果沒有50萬離開家園建設機場的愛國的中國人,這次空襲是不可能完成的。"然而,"馬特霍恩"計劃從一開始就注定將充滿艱辛,轟炸過程中的飛機損失及人員傷亡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更令人生畏的是補給問題。裝載物資、燃料和人員的船隻從美國出發,經過漫長而曲折的大西洋、太平洋航線到達卡拉奇和加爾各答。從印度經中國向日本發動攻擊之前,必須將燃料運至成都附近的機場。準備進行轟炸的B-29先得執行運輸任務,僅攜帶燃料(每次飛行攜帶7噸燃料)飛越駝峰到達中國成都,為了準備一次對日本的轟炸,要飛越駝峰航線六次。

    在執行運輸任務的過程中,飛機和人員都有損失,也減少了發動機和機身的使用壽命。截至1945年1月,B-29從加爾各答起飛到成都加油、掛彈,或直接由成都起飛,對日本九州、本州西部、衝繩、中國台灣、鞍山、沈陽等地的鋼鐵廠、飛機製造廠、煉油廠、交通樞紐和港口進行了多次轟炸。由於從成都起飛的B-29飛機隻能到達日本西南部,無法轟炸東京、大阪等日本大城市,所以美軍對日本本土隻進行了十次空襲,投彈僅800噸,難以擴大轟炸效果。

    飛機的損失觸目驚心,到1944年底,美軍第二十轟炸機部隊損失了147架B-29轟炸機,顯然,這樣的轟炸已經難以為繼。1945年1月15日,最後一次從成都起飛的攻擊目標是日軍統治下的台灣,至此,"馬特霍恩"計劃宣告結束。轟炸日本本土計劃的尷尬局麵,直到1944年8月,美國人占領了馬裏亞納群島才宣告結束,美國人為此付出了死亡5200餘人,傷2萬餘人的沉重代價。11月24日,111架B-29轟炸機從馬裏亞納群島的塞班島起飛,轟炸日本最大的飛機發動機製造廠——東京郊外的中島飛機製造廠,這是1942年"杜利特轟炸"以來首次轟炸東京。

    "馬特霍恩"計劃的指揮者之一,海伍德·漢塞爾少將如此評價該計劃:從軍事行動的角度看它(馬特霍恩)並不成功,你不能通過駝峰航線向B-29提供足夠的物資來完成一次成功的轟炸戰役;但從戰略效果的觀點看,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回顧馬特霍恩計劃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靠地麵補給進行的大規模遠程轟炸代價巨大、收效甚微,這也是二戰後美國戰略家在總結東京大轟炸時得出的結論。如何解決遠程攻擊的補給問題,人們想到了二十多年前發明的一項技術——空中加油。直接參與"馬特霍恩"計劃的B-29轟炸機對於空中加油技術的發展意義非凡,因為,世界上第一架專門設計的空中加油機正是由B-29轟炸機改裝而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