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美國軍事專家:對中國石油進口的武力封鎖行得通嗎?

(2008-12-21 19:03:02) 下一個

美海軍學院專家分析如何封鎖中國海上石油線
發表於 2008-12-17 23:48:55 類別:海外來風




此文作者係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學者,本文摘自其學術報告。

《現代艦船-軍事廣角》2008 年刊載

中國從1993年開始就成為石油淨進口國,目前中國每天進口330萬桶石油,其中有80%經過馬六甲海峽運抵回國。有關人士開始擔心中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性可能會被潛在的敵人利用,在危機時掐斷中國石油生命線。美國、印度和日本都有可能實施封鎖,阻止中國進口石油。

中國分析人士認為,保護石油供給和其它重要原材料運輸是推動空軍和海軍現代化的主要動力。但是,雖然中國海軍戰鬥力有明顯的提高,但還不足以保護石油運輸的海上交通線。海軍存在的不足還包括缺少必要的加油、修理和補給港口,缺乏足夠數量的海上補給艦隻支持遠距離海上作戰行動。另外,海軍很少開展遠航,而恰恰是這些遠航能為執行海上交通線保護任務提供重要的訓練和經驗。

中國的一些潛在敵手擁有數十年的藍水作戰經驗,有著一流的後勤保障能力,他們可以在全球的港口進行補給,其作戰思想和裝備都有利於在公海上作戰。中國分析人士認識到中外海軍之間的差距,並正製定計劃以應對潛在敵手切斷中國石油供給線的各種努力。

 

遠距離封鎖談何容易

中國軍隊麵臨的問題 敵封鎖國家對中國石油運輸的封鎖可從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等咽喉要道開始,這兩處地點都遠離中國海岸線。中國分析人士的擔心是有理由的,因為用少量的戰艦就可有效切斷中國的石油生命線。畢竟,遠距離實施海上石油運輸封鎖對與中國發生衝突的外國政治決策者和軍事計劃者來說,是一項非常吸引人的措施。如果敵手封鎖成功,就會以很小規模的代價實現其政治目標。另外,至少從目前看,中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對這種封鎖是無能為力的。

在敵手遠距離封鎖情形下,中國麵對的最大困難是海軍基地遠離這些咽喉要道。中國海軍艦隻除了屈指可數的幾次遠洋航行外,基本上很少長時間遠離本國海域,也缺少執行長時間、遠距離任務的經驗。中國海軍後勤補給艦的數量不多,而且遠距離作戰補給經驗不足,這更突顯出中國遠距離作戰行動的不足。另外,中國海軍在遠距離航行過程中很容易被敵手發現,因此在航行過程中,海軍水麵作戰部隊將在敵封鎖部隊所選擇地點受到來自水下、水麵和空中的攻擊。

中國軍隊可能采取的另外一種方案是采用空射巡航導彈對敵封鎖艦隻實施打擊。由於飛行距離實在太遠,敵封鎖艦隻可能很早就發現中國空軍的來襲戰機。而且中國空軍缺少足夠數量的空中加油機,這會對攻擊行動造成嚴重的影響。中國空軍的轟炸機和攻擊機在遠離大陸作戰時容易受到敵地空導彈、陸基和航母艦載戰鬥機的攻擊。中國空軍擁有約90架高性能蘇-30戰鬥機,這些戰機可以飛抵馬六甲海峽,對敵水麵艦隻實施攻擊後返回基地,但是開展這樣的攻擊行動需要中國空軍具有熟練的空中加油和遠距離攻擊作戰能力。因而,中國空軍目前不可能對敵封鎖部隊實施成功的空中攻擊。但是中國軍隊在不斷發展新的作戰思想、提升裝備作戰力、積累豐富作戰經驗後,是可以改變目前被動局麵的。

中國也可以派出潛艇對敵手的封鎖艦隻構成威脅,但是中國的潛艇也存在不足。中國海軍潛艇從大陸基地航行至馬六甲海峽必須突破敵反潛部隊的圍追堵截,而且部分敵對國家的潛艇作戰力量非常強。中國海軍的柴油潛艇不得不經常使用通氣管,這使得中國潛艇被發現和打擊的機會增加。數量不多、噪音較大的核動力攻擊潛艇也可從北海艦隊部署,但其在航行過程中也易受攻擊。中國海軍潛艇也很少執行長時間的巡航任務,經驗也不多。如果敵手的封鎖是在馬六甲海峽進行,中國潛艇也難派上用場。因為該海域水太淺,潛艇很難潛航和長時間執行任務。如果敵人的封鎖是從西邊的航線開始,那麽中國海軍的潛艇或是從海麵航行通過馬六甲海峽,做好被發現和被攻擊的準備,或是圍繞印度尼西亞群島潛航,但是航程會更遠,困難也會更大。由於眾多原因,淺水極大限製了魚雷的使用,至少在海峽的一部分水域中是不能使用的,這樣潛艇就相當於喪失了殺傷力最大的一種武器。空射反艦巡航導彈的效力也有限,因為在繁忙的海峽中很難分清目標,不太可能對敵手艦隻進行成功的攻擊,在霍爾木茲海峽也是如此。中國海軍的潛艇並不是執行反封鎖行動的萬能藥,但是他們所構成的威脅也不可小覷。中國海軍“商”級或後續服役的不依賴空氣推進柴油機潛艇比較安靜,並且作戰力較強,他們對敵手的水麵艦隻構成的威脅將會極大提升。

盡管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有限,不能與進行遠距離石油運輸封鎖的敵人進行直接對抗,但也可在其它地方采取報複性措施,其中包括使用潛艇在敵封鎖國家的港口和海軍基地布雷,還可使用短程或中程彈道導彈打擊地區目標或使用潛艇攻擊敵封鎖國家的補給艦隻。有跡象表明,中國已研發了類似“戰斧”導彈的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在不遠的將來,遠程轟炸機或潛艇發射的武器,可以打擊一係列重要地區目標,這將使中國具備強大的不對稱作戰能力。中國海軍也可出動潛艇或偽裝商船在通往敵人港口的航道上布雷。防禦這些威脅將使敵封鎖國家海軍不堪重負,不得不使各艦隻在戰區內處於戰術防禦狀態,因而削弱了戰區部隊的整體作戰力,因為他們還須努力保護易受攻擊的設施。中國也可采取其它措施應對敵人的封鎖,甚至包括使用核武器,盡管中國目前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封鎖方也難如願以償 
如果敵封鎖國家認為遠距離封鎖措施相對可行,那麽實施這種策略也需要應對幾個重大挑戰。被抓捕的石油運輸船隻必須送往集結區,如果被捕船隻的船員不願意合作,那麽敵封鎖艦隻除了派遣艦隻護航外,還必須派遣其他人員將被捕船隻開往集結區。這是一項很複雜的工作,特別是在很短時間裏抓捕了多艘船隻的情況下。許多軍艦的船員不會操縱油輪,而且集結地的選擇也是一個問題,因為東南亞國家可能公開回避支持與中國相敵對的國家。許多港口太淺,也不能停靠超級油輪。

除了被扣押的油輪外,敵封鎖國家的部隊還要麵對如何處理被捕船員和被扣貨物的問題。油輪上的船員很多是國際船員,被俘船隻和貨主會向本國政府提出抗議,要求封鎖國家釋放被扣船隻,這有可能出現封鎖行動中常見的一種現象——同一艘船隻會被扣押多次。

石油貿易的靈活性使遠距離封鎖也難以實施。每天經過馬六甲海峽的油輪有52 艘,運載約1170萬桶石油。封鎖國家海軍必須確定哪艘油輪是駛往中國的。一般來說,懸掛中國國旗或為中國所有的艦隻很容易辨認。但是中國進口石油中隻有 10%由國內船隻運輸,事實上敵封鎖部隊必須識別和攔截其它90%的船隻。在海灣至遠東航線上,大型油輪一般每艘運載200萬桶石油,這樣隻要兩艘油輪就能運載中國日常進口的石油。但是,每天駛往中國的油輪可能為2~10艘,而敵封鎖艦隻都必須對每艘通過海峽的油輪登船檢查其提貨單。擁有駛往日本、韓國、菲律賓或其它地區的合法提貨單的油輪都會得到放行,而駛往中國的油輪會被扣留。

常規商業手段也很容易使敵遠距離封鎖行動成為一種擺設。例如貨輪上的石油經常在裝貨港和目的港之間就被賣掉,油輪還在海上航行時,油輪上的石油在現貨市場可能被賣掉30 次以上;或者擁有韓國提貨單的油輪經過封鎖檢查,允許通行後很可能被賣往中國。現代石油貿易的一大特征是單憑提貨單是不能決定油輪的最終目的地的。此外,油輪運輸的石油往往分配給幾個客戶,如,一艘運輸200萬桶石油的超大型油輪中,50萬桶屬於新加坡,50萬桶屬於韓國,100萬桶屬於中國。如果中國知道將針對其實施石油禁運,那麽就可能采取石油分配措施。即使貨主誠實說出有四分之一的貨物是中國的,那麽封鎖國家扣留同時運輸韓國和新加坡石油的船隻又會引發外交和經濟爭議。

提貨單和運輸文件也可以偽造,敵封鎖部隊很可能會發現沒有一艘船申報的最終目的地是中國。中國政府和國有石油公司可能向私人貨主和石油生產國予以足夠的補償,幫助實現文件的偽造。

敵封鎖國家還要麵對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要求拒絕停船和接受檢查的艦隻配合封鎖國家艦隻的行動。在非全麵戰爭中,擊沉一艘不合作的油輪是不可取的,主要考慮是石油的價值和石油對海洋造成的汙染。在高風險的條件下,封鎖部隊會使用最低限度的武力確保油輪合作,但是會引發嚴重的外交抗議。敵封鎖國家可以在不使用火力和殺傷武器的情況下使不合作的艦隻暫停接受檢查。但是,如果多艘艦隻反對封鎖國家登船,這意味著封鎖部隊會負擔過重。中國可能會組織這種對抗行為,敵封鎖國家的艦隊可能一天會遇到10艘不願停船的船隻。

戰爭期間,海上保險及其對石油運輸的影響也值得考慮。在正常作戰條件下,價值為1.3 億美元的油輪每天需要支付8900~13300美元的船體保險。倫敦的勞埃德等保險商堅持,在中國與英國、法國、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爆發戰爭時會撤回保險,這意味著衝突過程中所有來往於中國的船隻都會停下來。實際上,貨主如果在宣稱的戰爭風險以外地帶活動時,是可以獲得船體戰爭風險和攻擊賠償的。在特定的水域,保險率可能上升至每艘船造價的7.5~10%,這意味著同一艘超級油輪在危險地帶時不得不支付890萬~1330萬美元保險。中國如果想要求私人船隻運送石油的工作繼續進行,將會直接或間接支付這些費用。

中國則可對本國油輪予以保險,因此本國油輪不用支付巨額保險費用就可以不斷向國內運輸石油,這也是中國建造大排水量油船的原因。此外,中國直接向貨主或船主支付高額費用,高回報率可能使貨主不用參加保險就派油輪進入戰區,願意冒險航行的船員也能獲得高額的報酬。

其它躲避敵手封鎖的方式還包括繞開馬六甲海峽,讓油輪經過龍目海峽和巽他海峽,或環繞澳大利亞,從開闊的太平洋上取道東亞。在這種情形下,敵手的遠距離封鎖難度將會加大,需要派遣更多的增援部隊。油輪改變航線將會導致石油供應中斷4至6天,中斷時間主要取決於油輪是經過龍目海峽還是環繞澳大利亞。采取這種方式會提升石油的價格。

另外,遠距離封鎖不能阻止中國從鄰國轉運石油,敵手可對東亞國家施壓禁止石油轉運行為,但是經濟利益刺激無疑很大。此外,中國必須使用大量小型運載船隻轉運石油。


對封鎖部隊數量的估計 進行遠距離封鎖需要大量的水麵艦隻部隊,但是這個數目可以大致作出估計。但首先需要確定經過馬六甲海峽為中國運輸石油的油輪數量。如果必須對每艘油輪進行登船檢查,一艘水麵戰艦24小時內可對4艘油輪進行登船檢查。如果每天有52艘油輪經過海峽,那麽需要13艘水麵艦隻。如果事先對經過海峽的油輪進行篩選後再檢查,那麽所需的水麵艦隻的數量就少些,也許6艘就可完成必要的登船檢查任務,但還需要額外配備一艘專門補給艦隻。

執行封鎖任務的艦隻也需要輪換,以進行必要的維修和休整,同時還需要一些後備艦隻執行護航或追捕任務,這樣至少10艘水麵艦隻和2艘補給艦就可以在馬六甲海峽建立有效的遠距離封鎖。如果封鎖部隊還要在龍目海峽、巽他海峽和澳大利亞四周的航線上執行巡邏任務,那麽每處海域都需要3艘水麵戰艦和1艘補給艦,這樣就可保證所有經過的油輪都會被檢查,總共至少需要6艘水麵艦隻和4艘補給艦隻,其中不包括攔截和攻擊中國反封鎖部隊所需的部隊。很明顯,隻有大規模海軍才能實施封鎖。

可供中國選擇的應對方案 敵手的遠距離海上石油運輸封鎖不能阻止中國從陸地進行石油運輸。經濟刺激將會推動管道、火車和卡車等方式對中國持續供應石油。俄羅斯目前每天通過鐵路運輸的石油達30萬桶,預計到2008年底通過北部的管道運送的石油可到28萬桶。切斷陸地石油供給需要攻擊縱深地帶的重要基礎設施,並且攻擊行動將會使衝突升級。

在遭到敵手封鎖時,中國也會訴諸外交手段。除非中國作出讓國際社會都反對的事宜,否則封鎖方隻能單獨對中國采取封鎖。中國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意味著封鎖國會受到國際社會極大壓力,要求其迅速終止封鎖行動。隨著封鎖對經濟的破壞程度越深,這種壓力將會變得越大。即使敵手進行無縫封鎖,封鎖也需要幾個月或幾年的時間才能產生全麵的效果。而最終封鎖國家會遭到盟國的疏遠,甚至遭到國際社會的唾棄。中國將毫無疑問利用外交手段與其它國家共享能源和經濟利益,從而給封鎖國家帶來外交、經濟甚至是軍事上損失。

除外交手段外,中國也可能在油輪上掛上第三國國旗,使封鎖國家的登船檢查變得複雜化。中國認為封鎖國雖然可能勸說或迫使某些國家同意登船、搜索和攔截,但是在油輪上掛起封鎖國家不願對抗的國家的國旗,就可能直接通過封鎖而不受任何損害,除非封鎖國家準備冒擴大衝突範圍的風險。

中國還可能試圖破壞對手的能源體係,“卡特裏娜”颶風顯示了海灣沿岸石油生產、提煉和分發係統的脆弱性。中國對這些關鍵的節點展開硬殺傷或電子攻擊,限製封鎖國家進口石油的數量,以及攻擊金融、電力和食物分配網絡將會對封鎖國產生深遠的影響。

簡言之,盡管中國不能通過傳統的軍事力量有效對抗敵手的遠距離石油封鎖,但它有可能通過商業、外交和非傳統手段削弱封鎖效力。即使中國不能維持和平時期石油進口的水平,國內生產、陸上進口和消耗限製也將會維持國內對石油的需求,隻要國民認為打破封鎖的目標值得花費如此高的代價就行。同時,全球商業和外交利益毫無疑問會促使一些國家恢複與中國的貿易,這種情形有利於中國而不利於封鎖國家。

對供應方的封鎖出力不討好

企圖對中國進行石油運輸封鎖的國家可能開始考慮采取供應封鎖的方式,由主要石油生產國禁止向中國售油。封鎖國會誘使石油生產國減少對中國的出口,或針對向中國運輸石油的行為采取懲罰性措施,迫使石油生產國停止向中國出口石油。供應方的封鎖需要使用武力迫使伊朗和委內瑞拉等不願與美國合作的國家對中國停止石油輸出,這樣會擴大危機的範圍。此外,實行供應方的禁運,將減少世界石油產量,會引發中國和其它主要石油消費國的石油漲價,導致包括封鎖國家在內的其它石油消費國的費用高漲。此外,正如1973阿拉伯石油禁運顯示的那樣,被禁國家最終會以高價通過第三方獲得石油。對供應方的封鎖措施顯然是出力不討好。

近距離封鎖風險更大

如果遠距離封鎖是切斷大型油輪向中國運送石油,那麽運送石油的小型船隻就會增多,以應對需求的增長。敵封鎖國將被迫考慮近距離封鎖措施。

近距離封鎖需要在靠近廣州/香港、上海/寧波和天津/大連三大主要石油輸送集結港口區部署水麵艦隻。每個集結區可能需要6艘水麵艦隻開展登船、檢查和抓捕企圖逃脫封鎖的船隻。封鎖部隊必須終止或至少大幅度減少小型船隻在中國和其它亞洲國家之間的運輸活動。總之,執行近距離封鎖任務需要在中國沿海派遣數十艘水麵艦隻。在衝突環境中,這些艦隻具有較大的危險,因為雙方的海空軍都容易發生摩擦。另外,封鎖國家為了占據上風,會攻擊中國海軍的指揮和控製節點、艦隊司令部和石油倉庫等支援設施。這些行動是對衝突行為非常危險的升級,這也是遠距離封鎖與近距離封鎖最大的不同。

護航封鎖更需傾巢出動

封鎖國家還可能采取的一種方式就是護航封鎖,該方式不是出於防禦,而是確保針對中國的石油禁運。敵封鎖國可以規定開往中立國和亞洲友好國家的油輪由一艘水麵艦隻護航,其它油輪都不允許駛向東太平洋水域。這看似簡單,實則要求封鎖國家大多數甚至全部海軍艦隻出動。例如由5艘油輪組成的護航大隊從新加坡到日本或韓國航行返往時間需要20天,另需加上兩天的周轉時間。以22個護航大隊為一周期,每天離開一個大隊,每個大隊需要一艘護航艦隻和相應的補給艦隻。還需要其它艦隻進行維護和巡邏,以確保沒有其它船隻從東麵或其它路線進入中國。護航封鎖需要大量部隊提供支援,同時需要鄰國的積極幫助才能完成。

打擊石油設施就能一勞永逸嗎? 

上述各種海上封鎖方案都存在不足,封鎖國可能需要其它輔助方式阻止中國石油進口,可能的方式包括阻止中國提煉和分發石油。與其它主要石油消耗國一樣,中國的主要能源設施,如精煉廠和泵油站都易受精確打擊。對關鍵設施部件的摧毀可以完全破壞中國提煉石油或輸送精煉石油產品的能力。

強大的敵手可能在很短的時間裏摧毀這些目標,它可首先攻擊卸油設備及附近的戰略石油儲備設施,隨後攻擊從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輸送石油的中國境內的管線,最後是石油精練廠。隨著精煉廠被摧毀,中國將會失去生產液態石油的能力達6個月以上。

與海上封鎖不同的是,煉油設備的摧毀需要半年以上才能恢複,這對中國經濟會產生長期的影響,並可能導致戰爭升級;同時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也會因損失石油出口,以及與中國交界處的中國邊境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發生劇變而做出強烈反應。

中國軍隊認識到能源設施是易受攻擊的目標,因此投入巨資采購俄羅斯SA-10、S-300和國產型紅旗-9等地空導彈對抗敵手的精確對地攻擊武器。中國也可能采取儲存部件的方式快速重建重要的能源節點。保護能源設施和其它重要的潛在目標不被精確的常規力量攻擊,同樣是中國海軍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如果海軍能將對手驅趕至第一島鏈以外,就能使大陸的目標遠離封鎖國家的有人戰術戰機和巡航導彈攻擊。如果中國的能源設施受到精確打擊而被毀壞,中國也會采取同樣的報複措施,但從現有看中國的常規軍事對抗不會太有效。

隨著石油戰爭的升級,全球海軍正在尋求一種新型海洋安全。 


我們的鏈接:


“海軍如同貿易”

(美)加雷思·埃文斯 博士  知遠、水星 編譯



盡管古語“海軍如同貿易”源於較早時期,但商業風險、國家利益和海軍實力在21世紀的聯係卻日益緊密。

現代海軍力量越來越多地被用於保護國家儲備免受威脅。從曆史上看,

當前一些熱點和爭端的起因也很容易被看透。世界很多地區能源安全與國家安全的聯係不可避免地日益密切,尤其在當地資源的使用權劃分不明確時。例如,沿印度洋海岸有38個國家邊界存在各種各樣的“區域”保留地,有爭議的區域加劇了這些地區的長期糾紛。

中國東部海域是石油和天然氣重燃舊恨的另一地區。中國沿春曉、平湖等的石油開發接近中日經濟領域的劃分線。

 

全球經濟對石油的依賴也使得石油生產設施成為恐怖主義重點襲擊目標之一。恐怖分子的幽靈必然會激發對這一問題的考慮。從印度尼西亞到尼日利亞,對石油和天然氣作業的攻擊,被恐怖分子視為“擾亂緊張的能源市場、動搖政府和驅趕外國工作者”的一種方式。保護這些設施的任務很艱巨,需要不斷提高警惕。如印度海軍就單獨負責保障30個作業平台、超過125個礦井平台和3000多公裏的水下管道。

麵對上述新形勢,很多國家的海軍已開始轉變。比如,澳大利亞國防軍承擔了近海反恐的直接職責,包括保護近海石油和天然氣設施以及攔截船隻。海軍硬件上的投入也開始發生變化。美國海軍(主要承擔保護相關設施、管道以及遍及全球的航線,確保石油暢通無阻的流通)已開始運用尖端技術應對這類新出現的挑戰。使用大麵積傳感和安全通訊,對輕型近岸作戰艦的日益依賴,已使他們獲得多種可隨時部署的一線反應能力。 

當前全球對石油依賴的程度之高前所未有,隨著石油生產中心開始從北半球工業國家轉移到南半球的新興國家,世界已到達了一個轉折點。這一曆史的轉變也意味著,原本因領土引發的衝突和動蕩,在石油因素的刺激下,會進一步加劇宗教、種族和經濟的鴻溝。在這樣的形勢下,人們會更加呼喚海軍力量,以保障各自的國家利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