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俄羅斯“Su-33”重型艦載機發展及性能詳解

(2008-12-20 21:25:12) 下一個

                 俄羅斯“Su-33”重型艦載機發展及性能詳解

        蘇聯/俄羅斯的“蘇-33”和美國的F-14是世界上僅有的兩種重型艦載戰鬥機。F-14的退役使“蘇-33”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的重型艦載戰鬥機。隨著亞洲有關國家有意要引進該機,“蘇-33”又一次引起世人的矚目。

        研製過程

        在“蘇-27”生產型1981年4月首飛後的1982年。蘇聯隨即開始用“蘇-27”的T-10-3原型機進行地麵滑躍甲板起飛和攔阻著陸的試驗。1983年,“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開始建造,T-10艦載機的試驗工作進一步加快。1986開始正式使用帶前翼的T-10-24和雙座型T-10-Y2進行工廠試驗。

        在1989年9月“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艦開始試航前,“蘇-27”的艦載型“蘇-27K”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全部的設計和試驗工作,並對飛機起飛、著陸、空中加油和機翼折迭等技術進行了相當充分的試驗。 1989年11月“蘇-27K”首次在航空母艦上著艦。被正式命名為“蘇-33”型艦載戰鬥機,組建了俄羅斯海軍第一支先進艦載機作戰部隊,使俄羅斯海軍首次具有了可以和美國海軍艘載機在品質和戰鬥力上相抗衡的海上空中作戰力量。

        氣動布局

        “蘇一3”的機身結構與“蘇-2”基本相同,都由前機身、中央翼和後機身組成。為蔫足艦載采用攔阻方式著艦時所需要承受的5g縱向超載,對“蘇-33”機身主要承力結構進行了加強。前起落架支柱直接與機身主承力結構聯結,加強了前起落架的結構強度,並且改用了雙前輪。主起落架直接聯接在機身側麵的尾粱上,通過加強的結構和液壓減振係統。使主起落架可以承受在艦上攔阻著陸時6~7米/秒的下沉率。尾鉤元件安裝在強化的中央珩粱上,為保證飛機在大迎角狀態下在艦上起、降的安全性,縮短了尾錐的長度,尾錐中的減速率去掉,改裝電子設備。尾鉤連杆設置在尾錐的下方。

        機翼部分改動比較大,“蘇33”增加了主翼的麵積。並且把“蘇-27”後緣半翼展的整體式襟副翼改為機翼內側的2塊雙開縫增升襟翼。在機翼靠近翼尖部分設置有副翼。通過增加的雙開縫增升襟翼,提高了“蘇-33”的機翼升力。在主翼內側的2塊雙開縫增升襟翼之間的位置上安裝有機翼折迭機構,把主翼分為固定翼段和可折迭機翼兩部分,通過布置在機翼折迭機構開縫處後段的液壓作動筒控製機翼的打開和折迭。

        從後期的原型機開始,“蘇-33”就增加了可動的前翼結構,這個新增加的前翼設計十分出色,前翼的偏轉角度為+7度~一70度,隻能同向偏轉而不能差動,前翼與主翼安裝在相同平麵上。通過加裝的前翼和使用電傳操縱係統使“蘇-33”的縱向安定度放寬到15%平均氣動弦長,比“蘇-27”的5%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小型的前翼與邊條共同作用可以形成一個可控渦係。提高飛機的俯仰操縱性能。通過可控渦流的作用,蘇-33的升力係數在“蘇-27”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近0.2(意味著短距起降能力有所提高)。

         與法國“陣風M”以及類似的采用鴨式布局的戰機相比,“蘇-3”的前翼設計並不具備鴨式布局飛機的氣動特點,隻能同向偏轉轉的前翼所起到的是可控邊條的作用。“蘇-33”的邊條翼麵積較大,並且提高了翼身融合度。為了充分利用前翼和邊條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有利幹擾,“蘇-33”在設計中對前翼的位置和控製方式都進行了長時同的試驗。

        “蘇-33”的垂直安定麵高度比“蘇-27”略有增加。提高了飛機的方向安定性。使“蘇一33”在側風條件下的起降性能有所提高。水準尾翼布置位置和結構與“蘇-27”相同。由於艘上使用對空間的限製,水準尾翼在與主翼折迭處相同的位置也設置有折迭機構,可以在艦上與主翼一起折迭起來,主翼和尾翼折迭後的寬度相同,減少了“蘇-3”在航空母艦甲扳上所占的麵積,相應增加了甲扳上的戰機容量。大家知道,受航母甲扳麵積限製,不可能將全部戰機部停放在飛行甲板上,大越分戰機教停放在艦體機庫內,一旦需要,機庫內的戰機可通過升降機提升到飛行甲板,且這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對艦載機采用折迭機翼可在甲板上盡可能多地布置於戰機數量,有利於緊急戰備情下有更多的飛機能夠升空作戰。另外,必要時“蘇-33”的機頭雷達罩也可以進行折迭。 

        因為“蘇-33”由於主翼、水準尾翼甚至是機頭部能折迭,所以航母可以多載幾架戰機。

        座艙設備

        和F/A-18E/F等新一批次的西方改進型艦載機相比,“蘇-33”的座艙是原始與落後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蘇-33”座艙顯示係統比“蘇-27”有所改進,換裝了改進型的平視顯示器,可以顯示導航、瞄準、飛行姿態資訊和雷達/紅外探測係統的信號。座艙內部的飛行儀表仍然是常規儀表,右上角的單色多功能顯示器可以顯示雷達和紅外係統得到的信號圖形。

         “蘇-33”上采用的頭盔瞄準具是通過頭盔上表麵的紅外發光二極體和座艙內的光敏元件進行定位。瞄準具為單目簡單光環式,隻能顯示簡單的瞄準和鎖定信號。機上紅外格鬥導彈導引頭可以隨動於頭盔瞄準具,采用頭盔瞄準具擴大了“蘇-33”在近距離格鬥時的導彈離軸發射範圍。在對海上目標作戰時可以控製Kh-41導彈對驅逐艦以上規格的水麵目標進行攻擊 。

        “蘇-33”的雷達和主要電子係統與“蘇-27”基本相同,雷達采用了“蘇-27”上N001雷達的改進型,提高了雷達對水麵目標的探測能力。與美國同類飛機裝備的雷達相比較,“蘇-33”采用的N001雷達對空作戰模式少,隻具有簡單的對海作戰模式,在對空作戰中可以使用中程空對空導彈進行攔截作戰或者使用短距導彈。 “蘇-33”的光電探測裝置與“蘇-27”采用同樣的結構,因為機頭左側安裝了伸縮式空中加油管,“蘇-33”的光電探測裝置偏向右側。由光電二極體組成的紅外接收係統可以探測距離60千米內的尾後目標,對目標迎頭發現距離不超過20千米。鐳射測距儀的最大有效作用距離為7千米。

        “蘇-33”的電子對抗係統由SPO-15LM全向雷達告警接收機控製的主動幹擾機和誘餌彈投放器組成。全向雷達告警接收機可在360度範圍內探測大部分頻率上的脈衝雷達和頻率捷變雷達,在座艙內顯示輻射信號的類型並且由飛行員控製投放誘餌彈,機上采用的主動幹擾機和在機翼翼尖處外掛的主動式電子幹擾吊艙,可用連續波或者脈衝的方式進行雜波幹擾和地形反射幹擾。如果在擔負伴隨幹擾任務時,機翼下的掛點還可以掛裝吊艙式電磁幹擾係統。

        在飛行控製係統和飛行性能方麵,“蘇-33”仍采用了“蘇-27”上的類比式電傳係統。電傳操縱係統和前翼的使用使“蘇-33”的敏捷性有所提高,飛機操縱更加輕巧靈活。這意味著,“蘇-33”具有與“蘇-27”相似的空戰能力。但由於沒有采用先進的數位式電傳係統,所以在這方麵,“蘇-33”又是遠落後於西方新型艦載戰鬥機的。

        總體上看,“蘇-33”的顯示係統和人機工程設計方麵與“蘇-27”相差不大,整體光電係統要落後於F/A-18E/F等新型號艦載戰鬥機。

        發動機

        “蘇-33”采用了和“蘇一27”相同的AL-31F發動機,但在其基礎上增加了推力,使“蘇-33”單台發動機的最大加力推力達到12800千克。“蘇-33”在艦上起飛的最大重量達到26噸,最大有效載荷達到8000千克左右,地麵起飛的最大重量達到33噸。

        武器係統

        “蘇-33”的固定武器為1門帶彈1 50發的30毫米GSh一301航炮。在執行艦隊防空作戰任務時,“蘇-33”主要依靠導彈武器係統進行空中作戰,在空對空導彈方麵,“蘇-33”可以使用R-27中距離空對空導彈和R-73近距離格鬥空對空導彈。由於目前的機型不能使用R-77,使得“蘇-33"的中遠端空戰能力不如F/A-18E/F等西方新型艦載戰鬥機。

        在對海攻擊武器方麵,“蘇-33”可以使用新型的Kh-41大型超音速反艦導彈。最大射程可達250千米的Kh-41是海軍著名的3M-80超音速導彈的空射改進型,具有很強的突防能力和抗幹擾能力,大裝藥量的彈頭單發命中就可以對大型軍艦造成嚴重破壞。“蘇-33”還可以使用各種口徑的火箭彈和航空炸彈,具有一定的對地(海)攻擊能力。

        光從配備的武器上來說,“蘇-33”在許多方麵都不如F/A-18E/F、“陣風”等新一代艦載戰鬥機,無論是空戰用的空對空導彈還是對海攻擊武器,無論性能還是數量,或是多目標交戰能力都不如西方。“蘇-33M”多用途重型艦載戰鬥機 “蘇-33M”是“蘇-33”的多用途改進型。早在80年代末,隨著美國海軍開始新一輪戰機的改進工作,而法國也準備把新研製的“陣風”搬上其新一代核航母,蘇聯海軍不想讓自己剛研製成功的艦載機就落後於西方,要求進一步改進“蘇-27K”的呼聲相當高。經過高層討論,決定啟動“蘇-27K”改進型號的研製工作,專案工程暫時稱為“蘇-27KM”。1991年,又決定啟動“蘇-27”教練機改進成先進的多用途艦載戰鬥機項目。隨後“蘇-27K”正式被定名為“蘇-33”,專案工程也隨之改稱“蘇-33M”,多用途艦載戰鬥機項目稱為“蘇-33US”。蘇聯海軍意圖很明確,力圖將“蘇-33M”變成空優戰鬥機並具有一定的反艦能力,而“蘇-33US”則成為海上多麵手,反艦任務將成為其拿手好戲,還將具有小型預警機的能力,引導“蘇-33M”進行攻擊。 但決定剛剛下達,蘇聯就解體了,兩項改進工程從此停滯不前,成為莫大的遺憾。不過這兩項工程在停工多年後,又有啟動的跡象。根據俄羅斯自己的披露,有關這兩型艦載戰鬥機的情況才得到初步展示。其中又因為有亞洲國家需要引進高性能的艦載戰鬥機,所以“蘇-33M”工程進展更為快速。

                                               “蘇-33M”的各項性能詳解

         氣動外形和結構材料 

         三翼麵布局:“蘇-33M”保留了並優化了“蘇-33”的外形,繼續擁有三??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飛機的空戰機動能力,利用各翼麵之間的有利氣流提高襟翼、副翼和方向舵的效率,提高飛機的短距起降性能和操縱性能。

        經過進一步優化氣動外形後的“蘇-33”在0.9馬赫亞音速飛行狀態下,可用升力係數比“蘇-33”提高約15%,在1.6馬赫的超音速狀態下,比“蘇-33’’高37%。由於安裝了數位式4餘度電傳操縱係統,“蘇-33M”的縱向靜安定度放寬到20%。而“蘇-33”使用的模擬式電傳操縱係統,其縱向靜安定度僅放寬5%。在戰機的設計中,電傳操縱係統采用主動控製技術使飛機放寬靜安定度,可以大大提高飛機的機動性和減輕飛機的結構重量。

        翼身融合體結構:“蘇-33”因為當時技術條件限製,其翼身融合體技術是最原始的。而目前俄羅斯的製造技術又上了一個新台階。所以“蘇-33M”在“蘇-33”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加大了翼根前緣的邊條麵積,並改進翼根與機身連接處的整流罩,使機翼和機身更光滑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比“蘇-33”更完善的翼身融合體布局。這種布局可提高飛機大迎角條件下的穩定性和操縱性,並減小作用在機翼和機身結合處的載荷,從而減輕飛機的結構重量。

        小型前翼和大邊條翼:“蘇-33M”的小型前翼和大邊條翼在飛行中產生有利的氣動力幹擾,在其後邊的機體上形成可控渦流,提高飛機的縱向操縱穩定性能。在低空飛行時,小前翼還可以減小飛機在低空紊流中的振蕩和抖動,提高飛機的安全性和舒適性,有利於飛機低空突防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加大垂尾和弦長:“蘇-33M”的垂尾高度和弦長稍作加大以增大垂尾麵積,提高飛機的橫向穩定性。

        先進的複合材料:垂尾翼盒改用碳纖維複合材料製造。此翼盒可作整體油箱使用。由於飛機總重量增加,因而對起落架進行了加強設計。“蘇-33M”在結構選材上更多地使用了強度高、重量輕的鋁、鋰合金以及複合材料。

         火控係統

         “蘇-33M”將裝備比“蘇-33”更先進的火控係統,據悉將安裝剛研製完成的新一代戰機的火控係統,包括相控陣雷達、光電探測器、頭盔瞄準器、全向雷達告警係統、空對空以及空對海資料鏈。

        有消息指出,相控陣雷達為現在剛研製成功的“SOKOL”式相控陣雷達,這是一種全新研製的雷達係統,在其主動電子掃描陣列天線上集成有約1 000個X波段的T/R模組。對單個目標的最大搜索角度是方位角±85度,俯仰角為+56度~-40度,掃描範圍是±10度、±30度和±60度。雷達有3個接收器,發射機峰值6千瓦、平均功率1.5千瓦,有16個工作頻率,增益37分貝,對5平方米的空中目標迎頭搜索距離為150千米,下視距離為140千米。尾追搜索距離分別為60千米(上視)、55千米(下視)。

        “SOKOL”雷達具有空中監視模式,也有對海麵監視模式,或者兩種模式同步進行。海麵監視模式包括對海麵移動目標的搜索和跟蹤等。雷達對橋梁的探測距離是150千米,對諸如100噸的小型艦艇群的探測距離是40千米,對3000噸級驅逐艦的探測距離為300千米。其天線直徑為980毫米,可同時精確跟蹤12個目標,同時攻擊最危險的4至6個目標。

         在機尾還裝有後視雷達,它可以在敵機逼近時向飛行員發出警報。前、後雷達的資料均可顯示在座艙內的螢幕上,飛行員據此可做出選擇。

         “蘇-33M”的座艙內除了將裝有SILS-30抬頭顯示器、備份用的飛行姿態顯示器、高度表、速度表等儀表外,座艙內還將裝有4個液晶顯示器,這些大螢幕的彩色顯示器與過去“蘇-33”使用的黑白顯示器不可同日而語,不但螢幕大、功能多,而且經過遮擋保護,即使是燦爛的陽光下,圖像也是清楚的。4個顯示器的分工是:駕駛與導航1個,戰術情況1個,另91,2個顯示係統資訊,包括作戰模式和所有作戰飛行活動情況,各螢幕的任務功能還能相互交換。時對飛機的控製能力,並減輕其工作負荷。除駕駛杆外,兩手邊的控製麵板有飛行、導航、火控、通信、發動機控製係統。 

        “蘇-33M”座艙介麵提供良好的態勢感知能力;威脅輻射源位置,自衛係統操作狀況,空對空、對地、對海攻擊武器的工作狀況,僚機資訊等都可由液晶顯示器取得。

        由於采用的綜合式航電係統是開放式結構,各係統除有自己的主控電腦外,還以一個中央電腦為中心構成綜合資訊網路。核心為MVK任務電腦,運算速度可以達到100億次/每秒。采用1553B資料匯流排,新程式及新一代電腦通過多路資料傳輸匯流排與航空電子主係統和武器係統交換。綜合資訊網路使“蘇-33M’’在人性化、自動化、資料鏈以及戰況意識等各方麵達到與西方新一代戰機如F/A-1 8E/F、“陣風”等相同的程度,另外高度電腦化還使“蘇-33M”的航電係統可以用軟體升級或更新硬體的方式不斷提升性能。

        在通信方麵,有可進行空對空及空對海雙向加密語音通信的無線電通信能力,其中甚高頻,超高頻(VHF/UHF)波段可在400千米以內使用,高頻(HF)波段最大距離1500千米,飛機裝有TKS-2型戰術加密高速資料鏈,可接受航母指揮,也可進行機對機指揮。裝備有此係統的“蘇一33M”完全可以實行聯合作戰,實現編隊內的資訊共用,機隊自己就能構成一個預警、指揮體係、減少對預警機和地麵部隊指揮中心的依賴性。

        機上的OEPS-30型光電探測係統可根據目標的紅外輻射源進行搜索、探測和跟蹤空中目標。當飛行員目視觀測可見目標時,係統確定可見目標的座標,測量距離,並完成瞄準空中和地麵目標的任務。在簡單氣象條件和中空,對發動機的最大工作狀態的“米格-21”一類小型戰鬥機目標的發現距離達到60千米。

         “蘇-33M”的電子對抗係統將以全向擾係統及被動幹擾係統、全向紅外線探測係統,以及一台管理整個係統的電腦。其中雷達告警裝置集成了俄羅斯最新的電子技術,既可告警又可自衛,並提供火控資料。告警係統偵測並定出具有威脅的雷達波位後,由液晶顯示器向飛行員提出警告,進行主被動幹擾。根據資料庫確定輻射源型號,並可指示雷達照射威脅來源,並將資料記錄下來供日後分析。其精度足以供Kh-31P反輻射導彈的發射需要,由於Kh-31P反輻射導彈有200千米的射程,所以其告警係統的精確警告範圍也將大於200千米。主動電子幹擾係統位於翼端吊艙,被動電子幹擾係統仍為“蘇-33”上的APP-50箔條/曳光幹擾彈發射器,在尾刺附近共有96個幹擾彈。

        武器配備

        原來“蘇-33”外掛載荷雖然達到了6500千克,但在航空母艦上采用滑橇甲板起飛的最大重量應該隻是略超過26噸,如果海上氣候條件惡劣的時候起飛重量還要降低。如果以26噸的起飛重量來計算,“蘇-33”在帶有60%燃料的條件下,隻能外掛2000千克左右的載荷,這個重量隻能是基本空戰所用的8枚空對空導彈的重量。 另外在對海作戰中,雖然可以使用Kh-41反艦導彈,不過以“蘇-33”的掛點強度和對飛機起飛性能的影響程度看,也隻能在“蘇-33”機身進氣道之間的掛點帶1枚導彈,其他對地(海)攻擊武器的使用也都要受到外掛的限製。綜合起來可以認為,“蘇-33”目前的作戰用途仍然局限在對海上編隊的空中防禦上,遠距離對地(海)攻擊能力並不出色。現在俄羅斯在役的“蘇-33”還不能被稱為真正的多用途戰鬥機。“蘇-33”與規格比較小的“米格-29K”相比,在對空作戰能力上占優,但是在對地(海)攻擊能力上卻並沒有優勢,這也是“蘇-33”存在的最大弱點。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個問題不解決,搭載以“蘇-33”為主要載機的航母編隊的對陸攻擊能力會嚴重縮水,航母戰鬥群就成為純製空型的作戰編隊,這不符合遠洋海軍由海對陸的作戰模式。

        相比之下“蘇-33M”的對空、對地(海)作戰能力有很大提高,在保留原有的30毫米機關炮的基礎上,共有12個外掛架,載彈量從“蘇-33”的6500千克增加到8000千克。

        對空作戰中,“蘇-33M”一次可在機翼下掛載10枚R77中遠程空對空導彈,或是混載R77與R27係列中遠端空對空導彈,同時掛載4枚有更大離軸角發射的最新型R73M型近距空對空導彈。另外由於換裝了全新的火控係統,因此還能發射俄羅斯新一代、射程遠達400千米的超遠端空對空導彈。通常是發射後,交由預警機引導導彈攻擊目標,“蘇-33M”一次最多可掛載6枚超遠端空對空導彈,可進行一次齊射,同時攻擊6個目標或用6枚導彈攻擊一個最有價值的目標,諸如預警機一類的目標。 

         對艦攻擊時,“蘇-33M”能夠在機身中線處掛載1枚Kh-31A近距或Kh-41遠距超音速反艦導彈,如果有需要,可在左右機翼上各掛載1枚反艦導彈,同時攻擊2個水麵目標。其中Kh-41大型反艦導彈具有被動/主動雷達末端導引頭,可以“發射後不用管”,自主尋找目標,具有很強的抗幹擾能力,並且裝有320千克的聚能爆破型彈頭,殺傷力是法製“飛魚’’和美製“魚叉”反艦導彈的2倍;導彈最大射程達到250千米,巡航高度從20米至12000米,正在研製的改進型,巡航高度隻有5米,這是無法攔截的高度,對艦艇的危險不言而喻。 

         動力係統

         “蘇-33M”的動力係統是兩台AL-37FU渦輪風扇發動機,這種發動機不但推重比大,可為戰鬥機提供強勁的飛行動力,而且采用了獨特先進的轉向噴口設計,使飛機具有推力失量控製能力,可實現超常的高難度機動飛行。 AL-37FU發動機是在AL-31F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和原發動機相比,主要是增加了推力失量控製係統及相關的控製設備,在設計上采用了積木式的模組設計。采用這種設計使得地勤人員在維護動力裝置時,對噴管、加力燃燒室、綜合設備元件、低壓渦輪、低壓壓氣機和齒輪箱的更換成為可能。同時還允許修理和更換低壓壓氣機的第一級葉片和高壓壓氣機的所有葉片。從裝機到大修前,AL-37FU發動機整機設計工作時間為1500小時,維修後勤帶來的方便,最重要的是給戰鬥機帶來成倍的戰鬥力。 

         發動機最大偏轉角為±15度,轉向速度達到30度/秒。由於噴管可上、下、左、右轉動,因而它與前翼、襟翼、副翼和尾翼配合使用,使飛機更易於實現靈活的直接力控製,它通過可調噴口幫助飛機在起飛時抬頭,也可用於著陸滑距時的反推力和空戰中的緊急減速。此外,因為用推力轉向不會帶來一般使用舵麵轉彎而產生的阻力,因而在進行超音速飛行時效果更為顯著,也有助於減小急減速盤旋時的盤旋半徑。由於噴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製成,與耐熱合金相比,冷卻所需要的空氣量少,因此加力燃燒室的空氣流量相對有所增大,從而提高了可用推力。

         機動特點

         “蘇-33M”的最大迎角也達到了120度,這是西方戰鬥機無法比擬的,即使美國下一代戰鬥機F-22也隻能達到70度。這表明在戰鬥機大迎角方麵,俄羅斯還是領先於美國,而大迎角性能越好,調整機頭指向能力也就越強,爭取到的第二次開火機會就越多。當然光大迎角性能出眾還難以保證飛機有優異的格鬥能力。飛機必須能存很大的迎角和很低的速度下飛行,並具有非常高的轉彎角速度,以此占據有利攻擊位置。

        由於“蘇-33M”采用鴨式三翼麵布局和向量推力發動機,放寬了飛機的穩定度和減少了短周期振動次數,所以操縱回應是很突出的。據俄羅斯專家計算分析,“蘇-33M”在9000米高度以0.4馬赫飛行時,俯仰角速度將是“蘇-33”的2倍。在12000米高度以1.2馬赫飛行時,橫滾率比“蘇-33”高約20%。其他機動性能包括:在9000米高度以0.9馬赫飛行時的持續盤旋超載將比“蘇-33”增加10%,在1 0000米高度從0.8馬赫加速到1.8馬赫的肘間將比“蘇-33”縮短7%以上,采用反推力後,從1.8馬赫減速到0.8馬赫的時間縮短約50%o顯然“蘇-33M”可以在空中緊急減速,迅速改變方向,並進入急速盤旋,這種性能對於空戰中規避導彈相當的重要。

        前翼和向量推力發動機的采用,使“蘇-33M”的起飛和著陸性能大為提高。直接力控製的應用使飛機進場航跡的控製更為精確。據稱,即使是在超常規氣象條件下,“蘇-33M”也可以在寬20米之內的跑道上著陸。

        性能總評

        用蘇霍伊設計局研製人員的話講,最新的“蘇-33M”可以看作是“蘇-37”的海上版本,其性能要遠遠優於“蘇-33”,完全可以與美國的F-35相抗衡。

        就目前透露的性能來看,“蘇-33M”無論從哪個方麵都不次於美國的F/A-18E/F型戰鬥機,亞洲多個國家都有意購買“蘇-33M”,看來美國海軍航空兵一枝獨秀的局麵將再一次遭受嚴重挑戰。

            注:以上文章來源:《軍事世界畫刊》雜誌        作者:施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