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徐焰將軍: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武器發展(組圖)

(2008-12-19 10:03:05) 下一個

2008年12月 兵器知識

美國空軍F-16C BLOCK50輕型戰機

英國當年同意售中國100架“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開價6億美元

德國提出豹II坦克單價近百萬美元

法國向中國推薦幻影單價接近1千萬美元

  本刊記者/李海峰

  改革開放三十年,可謂滄海桑田,人間巨變。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了改革開放的方針,使中國曆史的發展出現了一個轉折點,軍隊建設也邁入一個全新階段。武器裝備的發展作為國防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標誌.這三十年間也經曆了在忍耐中奮鬥、創新的艱難曆程。近幾年,美國在每年一度的《中國軍力報告》中都說中國的軍事裝備發展極其迅速.如摒棄其宣傳“中國威脅論”的用心,也應看到解放軍的裝備水平同過去相比確實有了不可同日而語的巨大進步。若用簡單的語言歸納概括三十年的發展進程,可以說中國武器的發展邁上了三個大台階,即通過引進西方技術打基礎,再購買俄羅斯武器加以消化,最終達到自主創新追趕國際先進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的時間,差不多都在十年左右,這也許是一種曆史的巧合。為了更好地總結曆史經驗,以激勵人們在新時代開創新局麵,本刊記者特請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少將回顧三十年來我國武器發展的情況。

  向西方引進技術,立足自研改進舊裝備

  記者:1978年末中國開啟改革開放時,軍隊的武器裝備在世界範圍內大致處在什麽水平?

  徐焰:70年代後期,人們對軍隊的麵貌用一個“腫”字形容,是指數量大而質量不精,武器裝備也是量多而性能落後。1979年全軍員額多達590萬人,在裝備方麵除了有“二彈一星”這種集中科研力量保障的少量尖端武器外,其餘裝備還基本屬於仿照蘇聯五十年代裝備的水平。此時世界強國對武器裝備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跨代技術升級,中國因科研水平薄弱,加上對外部世界的相對封閉,裝備方麵與強手的差距還有繼續拉大之勢。

  造成中國武器裝備落後的原因,有曆史遺留的無奈.也有政策方麵的失誤。舊中國留下的是“一窮二白”的爛攤子,新中國成立時國內幾乎沒有現代兵工基礎.連迫擊炮都造不好。50年代國內通過艱苦奮鬥,又得到蘇聯援助,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軍工係統。在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初還引進了蘇軍現役的多種常規裝備和部分導彈、核彈技術,使國內的許多常規裝備一度接近和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可惜的是,由於中蘇關係惡化,1960年蘇聯中止對中國尖端項目的幫助並撤走全部專家。1961年赫魯嘵夫為修補中蘇關係又提供了米格-21戰鬥機,然而翌年秋又因古巴導彈危機時中國對其不表支持而停供技術資料,最終斷絕了軍事援華。此後近二十年間,國內軍工部門努力消化蘇聯技術,卻因原來的科研基礎薄弱和“文革”等政治運動的衝擊,多數項目並沒有取得質的突破。至70年代後期,中國的主戰裝備如坦克、戰鬥機還停留在二戰後的第一代水平,西方和蘇聯卻已邁入第三代。在改革開放之初強調現代化建設為中心的形勢下,中國領導人和國防科研部門都想迅速縮小差距,當時西方對華技術轉讓相對寬鬆也提供了一個有利條件。

  記者:從1979年起的十年間,為什麽中國對西方國家還能進行一些軍事合作和技術引進?

  徐焰:70年代末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國際戰略上堅持毛澤東晚年提出的“一條線”方針,聯合美國和西歐國家對抗蘇聯。西方各國出於自身戰略需求,又看到那時的中國綜合實力和仿造能力都比較弱.才願意對華出售武器和一些相關技術,這就為中國改進武器裝備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環境。

  出於“一條線”戰略,早在1975年中國軍事代表團就到英、法等國考察並試探購買技術裝備,美國卻以限製對共產黨國家出售軍事技術的“巴黎統籌委員會”的規則予以反對。1979年1月中美建交,翌年美國國防部長布朗訪華,西方出售防禦性武器的障礙才被取消。當時中國國防部門組織人走出國門,與西歐軍工科研機關開展了交流,就此痛感到自身差距並增強了追趕的急迫性。起初中國軍工部門設想成批購買西歐的先進裝備為部隊實行換裝,如陸軍曾商談購買西德的“豹”2坦克和坦克炮,海軍曾洽商購買英國的42型驅逐艦並引進技術改造自己的051驅逐艦,空軍曾商談購買英國的“鷂”式和法國的“幻影”戰鬥機。當時國內經濟上出現的“洋冒進”也影響到軍工係統。不過這時中國領導人在武器引進問題上還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加上出現了財政困難和技術轉讓這兩方麵的難題.最終確定武器還要以自主研製為主。

  記者:當時西方國家的對華軍售與50年代蘇聯的對華軍援有哪些區別?

  徐焰: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商業利益權衡對外關係,軍售是為獲取暴利並實施控製。蘇聯當年援華還講些國際主義,武器隻收成本價(如抗美援朝時期用過的舊品隻算半價),技術全部免費,因而中國僅花費了幾十億元人民幣就把陸海空三軍的主要裝備生產線和科研所設備全套搬到國內。西方國家卻是每個項目斤斤計較細算賬,報價令人咋舌,關鍵技術還不肯轉讓。

  1979年英國曾提出願意對華出售100架“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索價6億多美元。德國提出的“豹”2坦克單價近百萬美元。法國“幻影”戰鬥機單價則接近1000萬美元。對此中方都不可能接受。中國原想引進美國F一16的樣品和技術,卻遭拒絕,隻售給24架“黑鷹”直升機。當時美國對大陸軍售掌握的一個底線,就是不能高於給台灣的水平。80年代中期美方同意出售航電設備為中國改造50架殲一8Ⅱ戰鬥機,卻索價5億美元,進程也一再拖延。這些事實說明,西方國家在實行聯華抗蘇戰略時,骨子裏仍把中國這個“共產黨國家”視為異類,要予以多方限製。


中國武器發展秘聞:鄧小平稱不當軍火商不行了

資料圖:當年首批蘇-27戰機交付中國空軍的現場照片

資料圖:中國空軍早期裝備的蘇-27SMK戰機

資料圖:1992年首批蘇-27戰機完成組裝即將交付中國

  1996年葉利欽總統訪華時,又決定對華出售剛定型不久的蘇-30戰機。圖為中國空軍現役蘇-3MKK戰機

  

  記者:改革開放初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能夠有多少經費用於改善裝備呢?

  徐焰:1978年中國的國民產值不過3 600億元人民幣,當時折合2000億美元。進入80年代初,國內的年度軍費限製在170億元人民幣(當時折合100億美元),其中裝備費不超過三分之一。1981年底國家的外匯儲備僅有27億美元,又主要保障經濟建設,實在拿不出多少錢引進外國技術裝備。軍工部門計算的結果是,如按西方要價給全軍換裝需600億美元以上,此外還要全部更換原來的蘇式軍工生產和保障係統,花費又要倍於此數。

  中國在當時不僅花不起這筆錢,美國和西歐又隻想賣成品,買來武器後在零配件和技術保障上又要受製於人,到頭來在政治上也會被“卡脖子”。中國國防工業奠基人聶榮臻元帥針對這一情況特別指出,像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不可能買來一個國防現代化。中國領導人通過分析本國情況,認為提高本國軍隊裝備的出路還在於自研,對外交流主要是學習引進技術。此後,到西方考察和洽購的中國軍事代表團雖多,據反映都是“看得多、買得少”。例如海軍代表團看中了法國的100毫米艦炮,卻提出隻買一門,法方起初大為驚訝,隨之也明白這隻是想取得樣品再消化仿製,兜售的積極性也大為降低。

  記者:80年代以後中國因壓縮軍費開支,使軍隊進入一個“忍耐期”,當時怎樣發展裝備呢?

  徐焰:這段時期中國的武器裝備發展主要進入一個技術積累期,國內軍工科研部門在經費大幅壓縮的情況下,在“多研製、少生產”的方針下還是發展了一些重點裝備。如1981年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三顆衛星,這一技術運用到軍事領域便可使一枚導彈分導出多彈頭。1982年常規潛艇水下發射彈道導彈成功,1988年核潛艇在水下發射彈道導彈成功,都標誌著戰略武器水平又有了跨越性發展。根據鄧小平關於“不當軍火商不行了”的新提法,中國改變了過去對外提供軍品全部無償的方針,以價格低廉的武器打入世界軍貿市場。例如國內通過引進和學習西方的航電設備改造殲一7(機型仿自米格一21)飛機出口了千餘架,不僅提升了研製水平,也通過創匯取得了科研經費。

  1984年國慶35周年時,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閱兵式,中國自行研製的“東風”係列洲際導彈、中程導彈和69一Ⅲ型主戰坦克、自行榴彈炮、裝甲輸送車及殲一8殲擊機都參加了檢閱。這些武器的技術標;隹雖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至少有一代的差距,卻顯示了常規兵器研製突破了長期相對停滯的局麵而有了質的跨越。隻是由於當時國防費用大幅削減,人民解放軍對新裝備采購量很小,未能給多數部隊換裝。

  1989年6月,西方國家一致實行對華製裁和武器禁售,使中國與美國和西歐的十年軍事交流嘎然而止。中國出資改造殲一8Ⅱ戰鬥機的“和平珍珠”計劃.也被美方粗暴廢止,甚至允許台灣軍方觀看和研究運去的試驗機。中國軍工科研人員深感恥辱和憤慨的同時,也認為並沒有白費金錢和時間精力,因為與美國、西歐這一段時間的交往畢竟大大開拓了眼界,使中國武器發展能躍上一個新台階。其主要成果,主要體現為國內軍工部門能夠跳出舊日蘇聯裝備的研發思路,這為後來自主科研以及運用新技術改造原有裝備奠定了重要基礎。

  恢複對蘇軍購並消化技術,裝備水平大幅躍升

  記者:1989年以後,中國為什麽能對蘇聯恢複了軍購,隨後又引進了俄羅斯的軍工產品和技術呢?

  徐焰:曆史的辯證法是,壞事往往會轉換成好事。西方對華製裁和蘇聯日趨孤立並走向瓦解,無形中讓曾經有著兄弟友誼又相互鬩牆的中蘇兩國再次站到一起。早在1982年中蘇關係解凍後,蘇聯軍方就有恢複軍事交流的意向,卻因當時的國際戰略格局和關係障礙未解除而不能實現。1987年蘇聯軍方又提出,願意對華出售戰鬥機。1989年中蘇關係最終實現正常化,這又為兩國開展軍事合作和軍貿掃除了障礙。

  中國恢複對蘇軍購時,就確定了選擇先進產品的原則,並著眼於引進和消化其技術。蘇軍起初想將其在國際市場上已出售的米格一29輕型戰鬥機賣給中國,中方卻看中1987年剛研製定型而尚未外銷的蘇一27重型戰鬥機。蘇聯領導人出於戰略全局的考慮,於1990年決定將這種最新的戰鬥機以友誼價格售給中國。雖說蘇聯的外賣品技術上有些縮水.然而許多中國專家評價,這次引進使我軍裝備的最好的軍機水平一舉提升了不下二十年。

  記者:國際間的軍貿都帶有很強的政治性,蘇聯瓦解後俄羅斯聯邦與中國在意識形態上已有很大不同,為什麽又能對華擴大軍售呢?

  徐焰:中俄的戰略合作和軍貿,充分體現了中國自鄧小平時代起確定的不以意識形態而以國家利益定親疏的正確性。1991年蘇聯瓦解後,俄羅斯經濟一落千丈,幾乎喪失本國軍品訂貨的眾多國防企業生存極為艱難。據俄方人員最近撰文回憶,蘇霍伊飛機公司差一點都被盤點賣給西方企業,幸虧有了中國的訂貨,後來又加上印度等國的客戶,才能維持下來。正是在這種形勢下,俄羅斯能夠對華出售當時較先進的S-300防空導彈、“基洛”級潛艇、“現代”級驅逐艦以及一些其它裝備及相關技術。1996年葉利欽總統訪華時,又決定對華出售剛研製定型不久的蘇一30戰鬥機,中國還引進了蘇霍伊公司的生產線,這對中俄雙方都有重大的戰略利益,是典型的“雙贏”結果。

  記者:中國在90年代的對俄軍購,與50年代的對蘇軍購有哪些不同呢?

  徐焰:50年代中蘇關係雖然密切,卻存在著不平等,這也是最終走向破裂的最深層次原因(如果當時處理得好,應該不會由親變仇)。那時中蘇兩國在軍事合作時的關係名為兄弟.實為師徒,“老大哥”雖幫了“小兄弟”卻也因態度傲慢留下積怨。由於50年代的解放軍對技術水準較高的武器大都處於懵懂階段,大都是蘇方提供什麽就隻能全盤接受並虛心學習,蘇聯專家撤走後仍有不少技術多年難以消化。90年代的中俄關係完全建立在平等基礎上,我國的國民產值和財政收入都已高於俄羅斯,購買的裝備都是精心選購自己還不能生產的重點裝備,而且能夠消化其技術並有所創新。

  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中高技術裝備顯示的威力,給中國軍人以很大震憾,台海形勢日益緊張又迫使大陸方麵必須有應急的“撒手鐧”。此時采購一批有8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蘇俄裝備列入解放軍現役,對提高作戰能力自然有很大幫助。當時國內對軍工科研的投入也有增加,購買的俄式裝備再加上原先對西方技術的引進,正好形成“東西合璧”,給國內研製新裝備以兩方麵啟示。我國自產的許多武器既參考了西方的技術,又借鑒了新型俄羅斯裝備的優點,再加上中國人自己的聰明才智,這就大大加快了研發速度,有些還“青出於藍而勝藍”。



徐焰將軍:中國已不需要大量引進成套軍備項目

徐焰將軍:中國已不需要大量引進成套軍備項目
具備世界先進水的PLZ05式155毫米榴彈炮已經批量列裝解放軍

徐焰將軍:中國已不需要大量引進成套軍備項目
殲10戰機的成功服役極大提高了中國軍工的研製水平

    

  記者:1999年國慶閱兵時,中國展示了多種新型武器裝備,這說明我國的裝備水平有哪些提升?

  徐焰:國慶50周年大閱兵展示的武器,顯示了中國軍隊的裝備已開始縮小同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此次受閱的戰略導彈是可以公路機動發射的遠程導彈,人稱“個頭小了,威力大了”,大大提升了戰略核反擊力量的生存能力。在此次閱兵中.新研製的多種戰術導彈、幾種新型坦克和裝甲車、多種新式步兵武器都通過天安門廣場,顯示了我國在常規武器裝備方麵也有了巨大進步。如中國這一年研製成功的99式坦克,已經達到了戰後國際上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技術水平。

  90年代中國的國防費用還很有限,如1999年中國的國民產值剛超過8萬億元人民幣(折合1萬億美元),同年軍費開支隻有1076億元人民幣(合125億美元),分別隻相當於美國的八分之一和二十五分之一。除了裝備費仍然不足.世界上武器裝備發展的進步又很快,中國研製出的一些新型裝備隻是少量生產,開發新裝備時對老式裝備也進行了提升改進。例如解放軍陸軍大量裝備的還是具有戰後第一代水平的59式坦克,軍工部門通過換裝120毫米和125毫米火炮,加裝新式電子設備和附加裝甲的方式,使其具備了同第三代坦克作戰的能力。科研人員對空軍過去大量裝備的殲一7戰鬥機大力改造,也使其從過去的第二代戰鬥機的基礎上達到脫胎換骨,具備與第三代戰鬥機抗衡的能力。中國海軍裝備的60年代至70年代研製生產的051驅逐艦,也通過技術升級大大提高了戰鬥力。1999年美國國會拋出了《考克斯報告》,公開宣揚中國已成為自己的頭號對手,從這一年起美國國防部每年要提交一份《中國軍力報告》,這恰恰也從反麵說明中國軍隊的巨大進步已引起了世界、頭強的不安。

  90年代中國武器裝備的發展,有賴於改革開放後整個國家經濟和科研實力的增強。尤其是國內通過“863計劃”等項目建立了較好的科技基礎,使我國從機械化、電子化、信息化到通用化的各種武器都能瞄準國際先進水平,有了大幅跨越性發展。我國立足於自主科研,再引進部分俄羅斯裝備和技術,使武器裝備的發展在90年代又邁上改革開放後的第二個台階,而且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台階。

  以信息化為重點,自主創新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記者:中國改革開放後軍隊經曆了一個較長的“忍耐期”,裝備發展也是如此。從什麽時候起中國武器裝備又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

  徐焰:1999年5月美國以“誤炸”之名空襲了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同年李登輝又拋出“兩國論”,這都極大地激怒了中國軍民。由於這時的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後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經有了較為雄厚的財力和科研基礎,可以說武器裝備的發展就此進入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三個重要階段,即各個重點項目都立足於自主研發,並努力追趕世界先進水平。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有了充足的資源投入軍隊建設。去年我國的國民產值達24.6萬億元人民幣,按匯率合3萬億美元以上,相當於美國的四分之一,遜於日本、德國而居世界第四。按世界銀行的“平價購買力標準”計算,中國從2001年起實際國民產值就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去年我國公布的財政收入為5.1萬億元人民幣,折合7400億美元,雖還遠低於美國的2.6萬億美元,卻已居世界第二(日本、德國去年的財政收入都相當於5 000多億美元)。我國的外匯儲備目前已達1.9萬億美元,高居世界第一位。今年我國公布的軍費開支為4177.69億元人民幣,按匯率可折合600億美元,居於世界第三。應該說,我國武器裝備發展麵臨的主要問題不再是資金困難,而是一些重點項目的科研水平仍與世界強國有相當差距。

  記者:近年來美國為首的西方不斷宣揚“中國威脅論”,蘇聯瓦解後的俄羅斯軍工技術因經費不足也日益與西方拉開了差距,這些對中國武器裝備的發展會有哪些影響?

  徐焰:麵對中國的崛起,西方國家至今仍不肯解除對華軍售禁令,而且還加大了高技術方麵的封鎖,至於中俄軍事合作還有繼續發展的必要,卻不可能也不大需要再像90年代那樣大量引進成套項目,中國武器的進一步發展必須重點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裝備。

    去年,原總參戰役局局長張勝同誌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從戰爭中走來——兩代軍人的對話》一書,也送了我一本,其中有這樣一段精彩分析:“進入90年代後,世界上隻有俄羅斯能向中國提供武器,但俄羅斯的國防工業正停滯不前,如果在俄羅斯這棵樹上吊死,那麽中國的武器裝備也隻能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了。中國經濟遠比俄羅斯有活力,也更有資助國防工業的經濟實力,自力更生,本身就是創造就業機會,讓國防工業煥發青春,為什麽就不做呢?”我想.看了這段話,在強調繼續加強中俄軍事技術合作的同時,也必須深入思考一下今後國防工業的發展方向。

中國武器開始由注重數量優勢轉向注重質量(圖)

國產新型054A級隱身導彈護衛艦


中國武器開始由注重數量優勢轉向注重質量(圖)

中國陸軍重型99式主戰坦克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飛豹A戰鬥轟炸機是中國自行研製成功的


國產新型防空導彈驅逐艦已經成軍

  記者:進入新世紀後,世界主要軍事強國正進行以信息化為中心的軍事變革,中國武器裝備的發展應怎樣應對這一大潮?

  徐焰:中國的發展在新世紀麵臨著重要機遇,同時世界上新軍事變革的大潮又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目前,武器威力的體現已超出戰車、戰機和艦艇這些“平台”的本身,而著重依賴電子、信息技術這類“倍增器”。由於過去的國家工業和科研基礎薄弱,中國的電子信息技術和西方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隻有空間技術和導彈技術是兩個能跟得上世界先進水平且令中國人民自豪的強項。國防科研部門發揮自身的強項,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的同時邁向外層空間,“神舟”1號至7號的發射成功,2007年1月進行的反衛星試驗,表明了中國的空間技術僅次於美俄而居世界第三位。

  2004年、2006年我國公布的國防自皮書,都提出軍隊建設要以信息化為中心。在這一正確方針指導下,近些年來中國每年都推出一些重大的軍工科研成就,尤其是彌補了過去基礎研究的眾多弱項,在航空、航天、船舶、兵器、軍用電子、工程物理等高技術領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也使中國武器在國際軍貿市場上不斷衝擊高端市場。例如近幾年中國推向國際市場的FC-1“梟龍”戰鬥機、國產“凱山”防空導彈、“江衛”級護衛艦等重型主戰裝備,都被認為不遜於或接近西歐國家同類產品的水平,價格則要低得多。2004年中國自行研製並開始裝備空軍的殲一10戰鬥機,據國際評論也認為具備國際上“三代半”戰鬥機的水平。另外,最近我國推出的新型武裝直升機和新型驅逐艦、護衛艦的性能水準和列裝速度,在國際軍界都成為重點議論的話題。可以說,中國的武器裝備發展在近十年來又邁上改革開放後的第三個台階,以自主科研不斷縮小著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記者:近些年中國持續增加了國防費,也加大了武器裝備方麵的投入,對今後的發展有哪些重要意義?

  徐焰:這些年來我國國防費用的增加,有著國家財力增強和為過去“忍耐期”還債這兩方麵的原因。崛起的中國具備龐大的經濟實力,自然應該有保障自身安全的相應軍事實力.那些以武器發展炒作“中國威脅”的人不僅是危言聳聽.而且完全是別有用心。當然,根據信息化的要求,今天的人民解放軍不需要再保持原來那種龐大規模,而是要建設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機構精幹、指揮靈便、戰鬥力強的精銳之師,武器裝備下一步的發展也重在提升科技含量,主要重質量而不是側重數量。根據目前和今後的武器裝備發展規劃,解放軍會在不長的時間內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武器裝備的跨越式發展。

  如今,人們懷著不盡的追思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中華大地也是舊貌換新顏。相信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武器裝備的發展也會同步取得更大的成就,從而保障中華民族能夠驕傲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兵器知識第11A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