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步兵班的裝備變遷

(2008-12-18 21:18:13) 下一個

2007年 新世紀周刊

朱江明

  步兵班雖小,但它的革新卻是全軍的基礎

  從7月開始,全國的媒體上就出現了大量的軍事專題節目,我們看到了各種高級將領和基層官兵的新裝備與新式軍服。據筆者觀察,作為軍種最基本的單位步兵班的裝備也有些變化。在上世紀90年代初之前,我國北方地區的標準步兵班的火力核心是69式40mm反坦克火箭,一個步兵班配備兩支,其次才是一挺56或81式班用步槍。而從最近電視中展現的班組武器編製來看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有一個班配備了兩挺機槍的,甚至有81班用機槍和95班用機槍並存的,或者88通用機槍裝備到步兵班的。

  步兵班對於集團軍或者軍區而言是個小到看不見的單位,是世界各國的武裝力量中最小的一個編製,在一個團長的作戰地圖上一個班也許連個黑點都沒有。排級指揮員是最低一級的軍官,班的“最高領導人”班長根本不是軍官,而是一名士官。人最少的山地步兵班隻有8個人,大部分情況下連無線電也沒有。如果說一個國家的軍隊是一袋大米的話,那麽一個班就是一顆米粒。

  但是班又是一個很大的單位,任何一名軍人在其軍事生涯中的第一站遇到的第一個上級就是班長。新兵連裏的老班長永遠是一名軍人記憶中印象最深的人之一。就算將來做了將軍,老班長來了還是要敬禮。戰爭不是打架,勝利靠的不是個人能力而是組織紀律。而士兵最直觀的組織就是班,一名士兵也許一輩子也未必能見到自己的軍長,但是班長卻是每天都在一起,睡在自己上鋪;隻要還跟自己的班在一起,就不算失散,就還有戰鬥力。

  隨便一架戰鬥機或者一輛裝甲車的彈藥投射量和移動速度,防彈能力都是一個步兵班的幾十上百倍。但是所謂“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步兵班在任何地形都能作戰,隻要有彈藥和糧食就能戰鬥,而戰車或者戰機隻要沒了汽油就是一堆廢鐵。如果恐怖分子劫持人質,派出強大的戰鬥機編隊隻能玉石俱焚,此時還是得精銳步兵出馬。所以步兵班雖然微不足道,但卻不可或缺。

  在 

抗日戰爭
及解放戰爭中,由於中共屬下的炮兵、空軍、裝甲兵等兵種嚴重不足,作戰隻能依靠步兵,所以格外重視步兵戰術。投彈、射擊、拚刺刀被視為步兵的三大法寶。但是隨著建國後軍隊正規化,我國承襲了蘇聯的大兵團作戰思想,同時由於中國人體質及負重能力不如西方人種,所以對步兵的火力相對不重視。甚至在70年代末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初期,大部分參戰步兵還在使用半自動步槍。當時由於與蘇聯交惡,裝甲部隊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無法對抗蘇軍的裝甲集群。因此打坦克的光榮任務就由步兵承擔了大半,這也就是為什麽90年代中期一個步兵班需要4個專人操作兩支反坦克 
火箭
的原因。

  當年除了中國之外,前西德也是直接麵對華約坦克集群的前線,所以西德陸軍也是少數在步兵班裏邊裝備兩支以上反坦克火箭的國家。問題就在西德是除前蘇聯之外唯一的全機械化部隊國家,而中國當時是大國中機械化程度最低的國家之一。西方及東歐國家已經普遍列裝的步兵戰車,而我國基本上還在原地踏步,大部分中國步兵都得像他們的紅軍前輩一樣,靠雙腳走到戰場作戰。而恰好我國人負重能力又比較弱,所以無論是反坦克火箭還是班用機槍,都要配置個彈藥手。彈藥手除了彈藥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武器,如果倒黴落了單想自殺都隻能用皮帶上吊。

  我軍早在朝鮮戰爭年代就發明了自己獨特的步兵反坦克戰術——“網狀反坦克戰術”,原理是用若幹條交通壕和塹壕連接到一起,在塹壕上構築了發射工事和掩蔽工事。構築了一個圓形塹壕網,每推進一次都用交通壕與原來的塹壕相連接。這樣三推兩推,就出現了一個由縱橫交錯的塹壕、交通壕組成的形同蜘蛛網的陣地。由幾個步兵班配備反坦克武器分布在這個陣地上,並且利用交通壕機動,集中火力打擊敵坦克車輛。步槍手和機槍手則負責壓製和消滅伴隨坦克衝擊的步兵,保護反坦克手的安全。由於步兵在交通壕內行動靈活,可以穿梭於敵坦克間,使敵方火力難以施展,並且能在不同方向打擊裝甲車輛薄弱環節,所以在朝鮮戰爭中取得了重大戰果,此戰術長期以來成為步兵打坦克的法寶。隨著裝備的演進,朝鮮戰爭中用的無座力炮現在換成了火箭筒。到了70年代末更開發出79單兵反坦克火箭筒一類的小型單兵手持反裝甲武器,這種武器隻有一個大號手榴彈那麽大,可以擊穿蘇軍坦克的側後方裝甲,當時的口號是“人人都能打坦克”。

  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我軍反坦克的壓力一下減輕了很多。國際環境也變了很多,在海灣戰爭示範效應下的戰爭中,步兵在正規戰場上的地位一下降了很多。隨著反恐戰爭的爆發和維持和平行動頻率的增加,步兵的作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步兵不需要去直接跟坦克叫板了;即便是裝備反裝甲武器主要也是用於摧毀敵人固定火力點。步兵更多的需要與敵步兵甚至武裝匪徒接火。此時西方的9人步兵班的編製就顯出其優點了。

  西方軍隊把步兵稱為戰爭皇後,所以格外重視步兵的火力。以美軍的標準步兵班編製為例,班長帶領兩個火力小組,每組4人,有配備步槍和榴彈發射器的組長1名、步槍手2名、裝備班用機槍的機槍手1名。兩個火力小組火力相等,而且同時具有機槍壓製火力和榴彈發射器這樣的麵殺傷武器。無論是進攻作戰還是防禦中,都能交替掩護互相配合。尤其是在敵火力下躍進中,兩挺機槍一挺可以用於壓製敵方火力,一挺向前躍進,或者迂回包抄。而我軍步兵班的13人步兵班雖然人數在其之上,但是隻有一挺機槍,另外有3名彈藥手沒有武器。如果班對班的對抗,火力遠在美軍步兵班之下。

  由此可見,最近步兵班裝備的變動除了由於新老裝備的更替之外,最重要還是為了尋找符合中國國情的理想步兵班武器編製及戰術。步兵班雖小,它的革新卻是全軍的基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