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俄媒體刊文詳解1992-2007年間對中國軍售(圖)

(2008-12-16 07:37:43) 下一個

俄媒體刊文詳解1992-2007年間對中國軍售
2008年12月 來源:東方網

 

中國向俄訂購伊爾-76運輸機 圖片來源:東方網

    俄羅斯《軍事工業綜合體》網站日前刊文,對1992-2007年期間俄對華武器出口情況進行了介紹和分析。文中指出,從總體上看,俄對華武器出口近些年來已呈現出明顯的衰退態勢,而且中俄雙方在軍事技術合作領域的合作方式將會出現新的局麵。

    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問題研究所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自前蘇聯解體以來,在中國進口的主要常規武器中,有超過90%都來自於俄羅斯(占同期俄武器出口總量的39%)。然而在2007年,中國進口的俄製武器總量急劇萎縮了63%,降至199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這一情況直接導致了俄2007年度的武器出口總額較上一年大幅下降29%。除此之外,中國在過去的一年中再未向俄羅斯訂購任何一種昂貴的武器,例如大型水麵艦艇或是最新式的作戰飛機。

    從1992年起,俄羅斯總共向70個國家和其他最終用戶提供過基本類型的常規武器。廣闊的出口市場也使得俄羅斯成為僅此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武器出口國,占據著國際武器市場19%的份額。在1999-2006年期間,俄對外武器出口一直保持著穩定增長態勢,並一度占據了全球武器市場26%的份額。從總體上說,俄武器出口的猛增主要得益於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大量訂貨。在本世紀初的幾年中,中印兩個亞洲大國向俄羅斯購買了一係列大型常規武器係統,其中包括潛水艇、航空母艦、攻擊性作戰飛機、遠程運輸機、空中加油機、遠程反艦導彈、防空導彈和空對地導彈等。這些武器裝備不但鞏固了中印作為地區性大國的地位,而且擴展了這兩個國家在境外用兵的潛力。2007年,中國仍是俄製武器裝備的最大進口國,總共進口了26%的俄出口武器(在2006年這一比重為54%)。而印度所占的份額則略有上升,從2006年時的15%提高到了20%。

    由於大型水麵艦艇和現代化作戰飛機的出口會顯著影響某一具體年份的武器出口總額,因此俄每年的對外武器貿易指標都會出現劇烈波動。例如,要分析俄2007年度對華武器出口額較上一年大幅下降的原因,就必須考慮到中國在此期間進口的俄製武器的種類。在2006-2007年間,俄羅斯向中國提供了12架米-17直升機、用於裝備護衛艦和驅逐艦的雷達係統、用於裝備戰鬥機的航空發動機、一係列空對空導彈、防空導彈、反坦克導彈和反艦導彈等。據估計,中國軍隊在2006年總共裝備了17架殲-11戰鬥機(均由蘇-27SK戰鬥機部件成品組裝而成),而在2007年則隻組裝了11架。但影響這兩年軍事貿易額的主要因素卻是:中國在2006年獲得了一艘“現代”級導彈驅逐艦和兩艘“基洛”級柴電動力常規潛艇;而在2007年,中國則未進口此類價格昂貴的艦艇。

    當然,俄2007年對華武器出口的銳減並不意味著兩國間軍事技術合作將發生巨大變化。倒是有一點需要引起人們的格外重視:在2007年中俄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竟然未舉行過一次會議(其通常每年會舉行兩次),同時,中國在過去的一年中也未與俄方簽訂任何參觀艦艇和作戰飛機的新合同。而導致缺乏大宗訂貨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一是中國人希望發展本國的軍事工業;二是對先前與俄方簽署的采購合同遭到延誤表示不滿;三是對近些年來獲得的俄製武器的質量有所不滿。不過,盡管存在著這些問題,北京還是對俄方提出的有關向中國提供蘇-33艦載戰鬥機和蘇-35超機動戰鬥機的建議表示出了興趣。當然,俄羅斯領導層在對是否要繼續向中國提供最現代化的武器方麵目前仍存在著分歧。有人擔心,中國可能隻會從俄羅斯進口少量的現代化裝備,之後便會開始其擅長的仿製工作。

俄向中國提供蘇-27SMK/UBK戰機 圖片來源:東方網

    事實上,類似的情況已經發生了--這裏當然是指蘇-27SK/J-11戰鬥機遭遇的問題。中國曾於1996年宣布將采購大約200套用於組裝蘇-27SK的全套部件(中方組裝的蘇-27SK被稱為J-11)。然而,到了2004年,北京方麵突然宣布,將隻會采購可組裝大約100架J-11的部件,其理由是中國企業已能夠自行生產所需的全部配件。2007年,中國展示了首批國產的J-11B--其外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俄製蘇-27SMK。有消息稱,J-11B的國產化率已達到了90%。另有報道稱,J-11B將裝備中國製武器係統和國產的WS-10A航空發動機。種種跡象表明,盡管中方已廢除了有關與俄方聯合研製J-11戰鬥機的協議,但俄官方至今仍未對此進行公開譴責。或許,中方的舉動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麽俄羅斯會選擇與印度在2007年10月份簽署有關聯合研製和生產第五代多用途戰鬥機的協議。雖然俄方曾與北京討論過類似的計劃,但去年與印度簽署協議的舉動表明,俄羅斯似乎更願意將某些最現代化的武器係統甚至是技術提供給印度,而非中國。

    與此同時,俄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主席德米特裏耶夫日前透露,俄中今後將進入新的軍事技術合作階段--聯合研製高技術武器裝備。

    他認為,今日在北京舉行的俄中第13次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會議將成為雙方邁上新的合作階段的一個裏程碑。該階段的一大特點就是聯合研製高新技術、新概念武器和軍事技術。德米特裏耶夫指出,中方對單純進口俄製武器和技術裝備已不再感興趣,因為“該國現在完全有能力在缺乏我們幫助的情況下獨立生產這類裝備”。他表示,在此次會議上中俄雙方已就一係列問題達成共識,尤其是,中國不但同意將繼續根據俄方的許可生產蘇-27和蘇-30戰鬥機,而且將在所有的“蘇”係產品上俄方進行合作,其中也包括最新式的蘇-35。

    不過,在北京會議期間,中俄雙方仍未簽署任何采購合同。俄軍事工業整體消息人士透露,中國已表示希望先采購3-5架蘇-33艦載戰鬥機,之後將再購買14架。而俄方則堅持要中方采購更多的數量。除此之外,據俄羅斯《生意人》報報道,中方還表達了采購性能超過S-300PMU2的俄最新式防空導彈係統S-400的意願。至於雙方之前簽署的有關38架伊爾-76運輸機和伊爾-78加油機的采購合同是否仍會遭到凍結,據悉,中方希望采購數架配備有D-30發動機的伊爾-76,但D-30發動機的生產工作目前已處於停滯狀態。有分析人士指出:“中方的舉動意味著相關談判已經終止。中國人現在更希望生產自己的軍用運輸機。”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大致判斷出,俄對華武器出口總量下降和中方訂貨減少的趨勢今後仍將保持下去。這一態勢其實在前些年就已有所預示--俄羅斯國防產品出口公司和俄領導人從總體上並未采取有效措施以維持俄作為中國主要進口武器供應國的地位。2007年12月底,俄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主席米哈伊爾·德米特裏耶夫曾宣稱,俄企業目前掌握著總價值達320億美元的武器銷售合同,但對這一數目做出重要貢獻的卻是阿爾及利亞、印度尼西亞和委內瑞拉等國。時間將證明,來自這些國家的訂貨是否能夠彌補對華出口萎縮所造成的損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