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戰場上的狙擊手

(2008-12-11 11:01:16) 下一個

郭豔 屈怡

              妙用時機的完美狙擊
       ——戰場上的狙擊手傳奇之三

   狙擊手並非戰神,在軍隊連個獨立兵種都算不上,至多是步兵中的一個專業,但是他們的作用卻不可低估,套用一句曾經十分流行的話來說:狙擊手不是萬能的,但有些時機沒有他們是萬萬不能的。的確是這樣,研究狙擊的曆史我們看到:不管是在戰術支援,戰役相持,還是在反恐作戰中,狙擊手的作用都是不容小視的。

                    戰術支援

   被美國大片熏陶的人們總是習慣的認為,一線指揮官能夠輕鬆地通過電台隨時召喚精準而強大的上級炮火甚至是航空兵火力,解決一切棘手問題。在電影《變形金剛》中,城市作戰的小分隊,甚至召喚來一個中隊的F-22,讓觀眾誤認為戰爭中的上級火力支援是應有盡有、按需分配。其實,即使是陸空聯合機製最為完善的美軍,也無法實現對一線所有分隊實施全麵支援,而且在戰機稍縱即逝的現代戰場,上級火力從申請、批準到引導的反應時間,完全不適應分隊戰鬥。在電影《全金屬外殼》中,反複申請的坦克支援遲遲不到,致使作戰的小分隊在無奈的等待中再搭進去2條性命。這時候,編製和配屬在一線的狙擊手,就成為實施戰術支援不可或缺的力量,對於構成威脅的敵火力點,狙擊手會比上級火力更精確及時地予以解決。

   今天,絕大多數國家的軍隊中都有狙擊手的固定編製,通常情況下編配到連、排一級基層單位,根據作戰的需要,上級單位也會集中掌握一定的狙擊手編製。二戰期間,蘇軍就曾在戰役層次組建過狙擊手旅,使用在主要方向和重要時節。這些狙擊手的戰術支援任務按照性質來分,有指定獵殺、隨隊觀察、火力支援、巡邏狩獵、非硬性裝備破壞與定點清除幾種。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湯姆•漢克斯帶領的小隊,就配有一個狙擊手,在影片開頭的D日登陸作戰中,他首先執行的就是消滅德軍火力點的任務;隨後,他又在巡邏作戰中執行消滅德軍狙擊手的任務;最後,在守橋戰役中,又執行偵察和伏擊以及火力支援任務。這個邊念誦禱文邊準確擊殺德軍的狙擊手,將分隊作戰中狙擊手的戰術支援任務,進行了完美的詮釋。二戰後,以色列之所以組建狙擊手訓練學校,培養大量的戰術狙擊手,其主要初衷就是因為以軍不可能像美軍那樣隨時呼喚火力實施支援,必須依托狙擊手來保障一線作戰分隊。

   以色列狙擊學校創始人克拉麥,不斷向配置狙擊手的基層部隊軍官灌輸這一觀念——把狙擊手視為個人配屬的炮兵級長程火力:當你遭到敵人炮火圍擊時,你不可能像美國那樣隨時隨地都可以呼叫空中或地麵炮火支援,況且班排裏的武器大都是有效射程200-300米的各種槍械或火箭筒。因此你必須及時派出狙擊手,尋找有利射擊位置,在800米或1000米外,將敵軍炮手或其它長程武器組員擊斃,形成幹擾與威脅性的壓製射擊,使敵軍炮火受到牽製甚至停止。在這一思路的指引下,以色列的狙擊手,在曆次中東戰爭的戰場上成了一種“長程求生武器”。

                   
戰役相持

   仔細研究狙擊的曆史,我們會發現:一旦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敵對雙方的狙擊作戰就會日益頻繁,但凡能在戰史中留下紀錄的狙擊手,不是誕生在犬牙交錯的綿延戰壕中,就是成名於敵我反複爭奪的城市殘垣裏。其實這並不難解釋,在機動作戰中,敵我雙方在廣闊的戰場,廣泛實施機動和攻防轉換,裝甲部隊的突擊、炮兵部隊的火力等因素是作戰中的關鍵,狙擊隻能在前沿分隊扮演有限的戰術支援任務,而且麵對著滿天的炮火,實在不知道哪顆子彈是狙擊手射出的,狙擊的作用自然不會被顯現,但是當戰線一旦穩定下來,敵對雙方開始構築起堅固的工事,常規火力的概略殺傷效果大打折扣,這時,狙擊的精確殺傷給對手生理、心理的壓力開始凸顯,加之,穩定的戰線有助於狙擊手們精心選擇狙擊陣地、長期實施狙擊潛伏,認真篩選狙擊目標,使得狙擊成為相持階段可圈可點的戰術手段。

   這一點德軍表現尤為明顯。一戰中,交戰雙方在西線構築起連綿起伏的戰壕,紮紮實實打起了陣地戰。德國人借助本國光學工業的迅猛發展和98型毛瑟步槍的優良性能,在狙擊方麵取得了血淋淋的收獲。敵方的軍官、觀察員和士兵,隻要暴露在戰壕外麵幾秒鍾,就會被擊斃,取得了對協約國的絕對優勢。但是二戰開始後,隨著“閃擊戰”理論的成功實踐,使得德軍裝甲部隊在俯衝式轟炸機的掩護下橫掃歐洲,希特勒的將軍們實在不知道狙擊手在這樣的戰場上會有什麽作用,使得久負盛名的德軍狙擊手們,隱遁於虎式坦克翻起的滾滾煙塵中。直到1942年,保盧斯將軍的第六集團軍,兵臨斯大林格勒城下,寒冷的冬天和頑強的蘇聯紅軍,再也無法讓不可一世的德軍坦克前進一步的時候,德軍狙擊手才在殘垣斷壁中找回一絲往日的輝煌。

   到了抗美援朝戰爭時,狙擊作戰的這種規律依舊沒變。1952年,敵我戰線穩定在北緯38度線附近的時候,狙擊開始成為打破僵局的利器。誌願軍的“冷槍冷炮”運動,掀起了群眾性的狙擊高潮,“讓敵人低下頭來”的狙擊戰鬥口號響徹雲霄,誌願軍成為世界上唯一一支將狙擊作戰上升到戰役層麵的軍隊。1951年10月,美國陸軍步兵學校季刊上有一篇文章,呼籲要加強狙擊訓練:根據該文作者訪談韓國前線官兵的結果,有95%的人遇到過敵軍狙擊火力,74%的人認為敵軍的狙擊十分有效,88%的人認為如果美軍也能使用狙擊手的話,將會非常有幫助,但隻有35%的人說,他們的單位中有狙擊手。在這35%的人中,大部分都說他們單位中每個連隻有一支狙擊槍,而所謂的狙擊手也沒經過正式訓練。

                    反恐作戰

   在和平年代,狙擊步槍原本應該和其它武器一樣“刀槍入庫”,但是曆史沒有給它們這樣的機會。20世紀70年代,由於世界範圍內宗教極端分子和國際恐怖分子製造的一係列恐怖事件,使得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加強了反恐的準備和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特別是“9•11”之後,反恐成了一個炙手可熱的名詞。在這場新的鬥爭中,狙擊的潛力再次被激活,成為真正的反恐利器。

   不過,反恐狙擊與軍用狙擊有許多不同。在戰場上,狙擊手從事的是一項你死我活的射擊活動,稍有不慎就會斃命對手槍下或是死於火力報複中,因此部隊狙擊手在潛伏、隱蔽、偽裝和小組戰術配合上頗下功夫,對射擊的準確性的要求是:製敵死地就行,至於被狙殺的目標,是立即死亡還是幾秒鍾後死亡本質上沒有什麽區別。但是反恐狙擊則不同,反恐狙擊手們一般都出現在恐怖分子被包圍的態勢下,絕大多數情況下不用擔心對手的火力,除非遇到電影《生死狙擊》中那樣的硬茬兒,或是在阿富汗遇到塔利班的主力部隊,那就自認倒黴了。總之,“我是警察你是賊”的優勢心理,讓反恐狙擊手們省去了許多麻煩。但是反恐狙擊對射擊精度的要求,卻是軍用狙擊無法比擬的。在反恐怖作戰中,狙擊手一般都是出現在有人質或危險品的情況下。因為被狙擊對象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並且情緒不穩定,所以狙擊的目的是令其立即死亡。

   稍有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人體隻有一個地方被破壞才會使得瞬間即時死亡,這就是大腦的運動反射神經區,位於眼睛後麵,其直徑大小不足6厘米。如此看來,優秀的反恐狙擊手,完全可以和奧運射擊冠軍有得一拚。但是達到這樣理想的射擊效果,實在太難,多少次反恐作戰因此成為“魚死網破”的殘局。1972年8月,第20屆奧運會在聯邦德國慕尼黑市隆重舉行,當奧運會進行到第11天,8名巴勒斯坦“黑九月”恐怖組織的殺手,劫持9名以色列運動員為人質,要求以色列政府釋放所關押的該組織成員。德國政府與恐怖分子談判失敗後,決心實施武力解決,警方在現場埋伏了5名狙擊手,在恐怖分子押著人質走向機場時,警方狙擊手開槍射擊,結果隻擊斃了2名恐怖分子。剩下3名狙擊手豈止是沒有打中那理想的6厘米直徑,簡直就是脫靶,致使恐怖分子一邊抵抗一邊殺害人質,警方被迫用裝甲車發起強攻。最後6名恐怖分子被擊斃,但9名人質、1名警察、1名飛行員喪生。

   如果當時有專業的狙擊手,就不會是這種局麵了。德國警方這場狙擊的失敗,最終導致了世界上第一支專業反恐特種部隊——第九國境守備隊(GSG-9)的誕生,反恐作戰也正式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編輯:嶽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