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史海:1941年12月10日英兩主力艦被日擊沉(組圖)

(2008-12-10 09:10:55) 下一個

 

防空機動中的“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 圖片來源西部網

“威爾士親王”號水兵棄艦 圖片來源:西部網

    人類戰爭史上首次由航空兵獨立擊沉戰列艦

    1941年10月,英國為保持在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派出以“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組成的“Z”艦隊開赴遠東,企圖懾止日軍南下太平洋,並迫使日本將南方海軍主力暴露給美國海軍。“Z”艦隊的到來引起了日軍的高度警惕。12月8日淩晨,即艦隊抵達新加坡後的第6天,日本偵察機就飛臨新加坡上空偵察。英艦隊司令菲利普斯決定主動出擊,利用艦隊的航速優勢,憑借英駐馬來亞空軍的偵察和掩護,奇襲日軍的運輸船隊和護航軍艦。在僅得到一架偵察機支援的情況下,“Z”艦隊貿然北出,經過近30小時的航行未發現任何目標,於是又向南返航。

    12月10日淩晨,艦隊突然接到新加坡基地關於日軍在關丹地區登陸的電報。“Z”艦隊又改變航向駛往關丹,到達關丹後卻未發現日軍的蹤影。菲利普斯隨即命令艦隊在附近海域搜查幾個小時,結果仍一無所獲。原來,日軍在得知“Z”艦隊離開新加坡後,就派出了大量的偵察機、轟炸機對馬來海域進行搜索。12月10日11時5分,日機發現了“Z”艦隊。接著,大批日機從四麵八方蜂擁而至。盡管“Z”艦隊充分發揮了其防空火力的威力,仍然無法抵擋日機的輪番轟炸和魚雷攻擊,其主力戰艦“威爾士親王”號和“ 反擊”號在規避了多條魚雷後相繼被擊中。數小時後,當接到求救信號趕來的英軍戰機到達作戰海域時,“Z”艦隊的全部戰艦已葬身太平洋底。

“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所在的“Z艦隊”遭到空襲[資料圖片]

    英軍觀念陳舊導致遠東艦隊慘重損失

    英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數個世紀中,英國軍艦在世界各大洋縱橫馳騁未逢對手。海軍的強盛造就了“日不落帝國”的輝煌。英國戰艦的性能在世界上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戰列艦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它們具有極強的裝甲防護力和防空能力,被稱為“不沉戰艦 ”。但為何這樣強大的艦隊在短短數小時內就葬身太平洋海底呢?有兩個原因值得深究。

    一是忽視了製空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海空協同作戰已成為海戰的基本樣式,而“Z”艦隊的指揮員卻仍然抱定隻有巨型戰列巡洋艦才是海上決戰主力的信念,沒有對海上交戰中的製空權給予足夠的重視,在沒有航空兵掩護的情況下,仗著擁有強大的防空火力,貿然行動,以致陷入絕境。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海戰中最早運用航空兵,並嚐到了甜頭,但令人不解的是,日本最終沒有理解這一獨創戰法的劃時代意義。

    日軍指揮官在指揮聯合艦隊重創珍珠港的美軍第7艦隊和在新加坡全殲英軍“Z”艦隊之後,又回到了用巨型戰艦進行海上決戰的老路,造成了後來的中途島慘敗。這種創新了戰法卻沒有充分認識其重要性以致無法堅持的現象在現代戰爭史上屢見不鮮,其教訓值得後人深思和吸取。

    二是指揮失當。“Z”艦隊司令官菲利普斯長期在英國皇家海軍部任職,從未擔任過海上作戰的指揮,因而缺乏海上編隊指揮官所應具備的那種審時度勢、隨機應變的能力:在沒有確保得到航空兵掩護的情況下,仍然一意孤行地北上出擊;當其指揮艦隊調轉航向駛向關丹時,沒有及時向新加坡基地報告並尋求空中支援;當情況有變,需要火速返回時,又優柔寡斷,增加了給日機當“靶子”的時間。“指揮執戰爭之龍頭”。



相關資料:“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HMS Prince of Wales)

後人繪製的“威爾士親王”號想像圖,圖中可以看出主炮炮塔的排布方式[資料圖片]

    “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屬於“喬治五世”級戰列艦,是該級二號艦。1937年1月開始動工建造,1941年1月服役。直至被擊沉,隻服役了不到一年。該艦標準排水量36727噸,滿載排水量43786噸,最高航速28節,成員1500人。主炮為10門MK VII型14英寸(356毫米)口徑艦炮,(兩座四聯裝炮塔,一座雙聯炮塔),主裝甲厚度為349-374毫米。

    1936年7月29日海軍部決定製造英王喬治五世級的二號艦。一開始這個二號艦被提議命名為“英王愛德華八世”(HMS King Edward VIII)以紀念新君主愛德華八世。但是,可能是愛德華國王預感到了他的統治因為與沃利斯·辛普森的關係而可能命運多舛,於是決定取消這個提議並提議以威爾士親王命名。隨後喬治五世的二號艦就被命名為威爾士親王號。這艘軍艦也是英國海軍史中第7艘以“威爾士親王”命名的軍艦。

    威爾士親王號在利物浦開始建造,但在德國空襲利物浦中受到損壞。空襲中一發炸彈在威爾士親王號左舷與船塢泊位的內壁之間爆炸,對左舷裝甲造成了破壞。之後海軍部為了對抗德國新製造的俾斯麥號戰列艦和提爾皮茨號戰列艦,下令威爾士親王號的加快建造速度以及縮短試航周期包括以使其盡快投入戰鬥。1941年1月19日威爾士親王號正式服役,首任艦長為John Leach。實際上,服役時僅僅是對整體上的建造完畢,很多細節尚未完全建造完成,後在盡三個月中一邊服役一邊裝配,最終在同年3月31日才算完全裝配完畢。


相關資料:“反擊”號戰列巡洋艦(HMS Repulse)

“反擊”號主炮射擊想象圖[資料圖片]

    “反擊”號屬於英國聲望級戰列巡洋艦。1915年1月開始動工建造,1916年1月服役。該艦標準排水量32000噸,滿載排水量38000噸,最高航速28.5節。主炮為6門15英寸(381毫米)口徑艦炮,(三座雙聯炮塔),主裝甲厚度為230毫米左右。

    聲望級戰列巡洋艦。該型戰艦采用長艏樓船型,外飄型艦艏,適航性好。高航速被置於優先考慮的地位,動力裝置采用多達42台燃油型鍋爐。沿用複仇級戰列艦的15英寸口徑主炮,數量減少到6門。副炮安裝在三聯裝炮塔中,全部位於露天甲板之上,提高了射界,減少了高速航行以及惡劣海況時海浪的影響。

    為了獲得更高的航速動力裝置占用重量導致防禦裝甲占用的重量被削減,在當時英國海軍在役的戰列巡洋艦中,聲望級的裝甲防護水平算是最差的。其設計主導思想就是針對敵方的巡洋艦艦隊,大口徑火炮可以在敵艦射程外發起致命打擊,高航速可以機動自如或逃避敵人的主力艦。這是英國海務大臣費舍爾的“速度就是最好的防禦”觀點的具體體現。

    由於艦體結構重量較輕,在全部主炮射擊時,會發生劇烈震動,聲望號的艦體還因此而發生過損壞。在被日機空襲沉沒的戰鬥中,由於防護薄弱,導致“反擊”號船員傷亡比例比重甲的“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高的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