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戴季陶

(2008-12-09 09:03:23) 下一個

戴季陶

互動百科

戴季陶

戴季陶(1891-1949),名傳賢,字季陶,筆名天仇,晚號孝園,原籍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市),生於四川廣漢。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國民黨的理論家,曾受到孫中山器重。早年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後追隨孫中山,參加了二次革命護法戰爭五四運動期間,在上海主編《星期評論》周刊,對社會主義和勞工問題作過一些研究。1924年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任中央宣傳部長,後任黃埔軍校政治部長等職。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積極參加西山會議派的反共活動。同年先後發表《孫文主義的哲學基礎》、《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等文章,反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是國民黨右派的“理論家”。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曆任國民政府委員、考試院院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等職,長期充當蔣介石的謀士。1948年6月改任國史館館長。1949年2月在廣州自殺。

目錄

  

戴季陶 - 經曆概況

1891年,戴季陶出生於四川廣漢縣。1902年,戴季陶入成都留日預備學校,受老師徐炯影響,傾向反滿。1905年赴日本,入師範學校,1907年入東京日本大學法科。日本留學時與蔣介石結識。1909年回國,使之晚清,投奔江蘇巡撫瑞澄,被任命為江蘇地方自治研究所主任教官。瑞澄奉旨調升湖廣總督後,戴季陶沒了靠山,辭官另找出路,逐步投向革命派,先當上海《中外日報》記者,繼而轉入《天鋒報》,寫出大量的反清文章。幾個月後,19歲的他,成為《天鋒報》總編輯。清政府下令拘捕他,他亡命日本,加入同盟會。回上海後,又在《民權報》上寫下大量反袁世凱的文章,被袁世凱下令“提究”,關入牢獄。此時,他方才覺悟:“百萬錦繡文章,終不如一枝毛瑟(槍)。”被營救出獄後,便直接投身反袁鬥爭,協助黃興起義。最後,還成為孫中山的貼身秘書。陳炯明叛變時,戴季陶勸蔣介石立即回廣州,保衛孫中山。

戴季陶在五四運動期間,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1919年繼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之後,戴季陶嚐試用馬克思主義說明中國倫理問題,稱讚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稱馬克思是“近代經濟學的大家”、“近代社會運動的先覺”。但後來因世界觀的不同,戴季陶漸漸與馬克思主義分道而馳。1924年,孫中山逝世後反對國共合作,從事反共著述,鼓吹所謂“戴季陶主義”,直接充當蔣介石的“文膽”和幕後參謀。

1926年,戴季陶被任命為中山大學校長。1927年積極參與策劃“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8年2月,又被提升為國民黨宣傳部長,10月,當上“國府委員和考試院長”。1931年任“特種外交委員會”委員長。此外還經營童子軍,在中國發展了50萬成員,寫下《偉大精神》、《同舟共濟歌》、《日行一善歌》等歌曲,在當時非常流行。

1936年,戴季陶代表中國政府率領中國奧運代表團到德國參賽。西安事變後,他認為對張學良、楊虎城,應對何應欽的討伐派堅決開戰,從而保證蔣介石的安全。但宋美齡孔祥熙主和,力陳利弊,戴季陶最終也改變主意。

1940年,他奉命代表國民黨出訪印度,見到了尼赫魯泰戈爾甘地等名流。抗日戰結束後,戴季陶曾勸蔣介石不要急忙派兵到東北。1948年7月10日,戴季陶辭去做20年的考試院長的職務,改任國史館館長。1949年2月11日戴季陶在廣州自殺。 其子戴安國扶柩回川,葬於成都西門外棗子巷墓地。

據坊間消息,蔣緯國亦是戴季陶之子,是戴季陶留學日本時與日本女子津淵美智子所生。

  

戴季陶 - 追隨孫中山

1902年,戴季陶入成都留日預備學校,受老師徐炯影響,傾向反滿。1905年赴日本,入師範學校,1907年入東京日本大學法科。1909年回國,在江蘇地方自治研究所任主任教官。次年到上海,任《天鋒報》主編,因鼓吹反清革命被追捕,亡命日本,後轉赴南洋檳榔嶼(今屬馬來西亞),任《光華報》編輯,加入中國同盟會。

1919 年,五四運動爆發後,戴季陶一邊與沈玄廬在上海主編《星期評論》,一邊與蔣介石在交易所從事證券交易。1920 年5 月,戴季陶、沈玄廬邵力子參加了由李大釗等倡導成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並將《星期評論》作為研究會的宣傳陣地,大量發表了會員們研究馬列主義和十月革命、蘇俄政治製度的文章。該刊在全國學生群眾中很有影響,成為當時與《新青年》齊名的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刊物,學生和工人經常有很多人投稿,就連陳望道所翻譯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也是由《星期評論》相約的。

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是在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基礎上成立的,其成員後來多數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骨幹。研究會裏除戴季陶沒有加入外,沈玄廬、邵力子都成為該小組成員。但戴季陶表示要忠於孫中山先生,不能背叛孫中山而加入其他黨派。由於世界觀的不同,戴季陶終於漸漸與馬克思主義分道而馳。

1922 年,戴季陶和蔣介石做的股票投機生意遭遇慘敗,他在回四川的船上,跳江自殺,幸好被船員救了起來。戴季陶隻好再赴廣州投奔孫中山,孫中山重新把他招為自己的貼身秘書。1923 年,孫中山提出改組國民黨的主張,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久還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戴季陶,這時候卻成了堅決的反共派。他力諫孫中山,不要搞國民黨改組,讓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的政策是養虎遺患,隻會壯大共產黨的力量,必然“啟他日之糾紛”。

1924 年1 月,國民黨“一大”召開,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開始。戴季陶在大會上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並兼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戴季陶 - 輔佐蔣介石

1925 年3 月,孫中山病逝後,國民黨左、右兩派圍繞反帝反封建的主張和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產生的分歧和鬥爭日益尖銳,蔣介石、汪精衛、戴季陶等人成為國民黨新右派的代表。

戴季陶以孫中山思想正宗傳人自居,提出了要清除共產主義思想的所謂的“純正的三民主義”。他看中蔣介石的政治才幹,有心做輔助李世民的徐茂公,為蔣出謀獻策,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

當時的中共領導人陳獨秀在國民黨右派的攻擊下,立場忽左忽右,引起共產黨內部大混亂。先是主張所有共產黨員從國民黨中撤出,之後,又主張全麵服從國民黨。國民黨右派步步進逼,拋出“整理黨務案”,捏造“中山艦事件”,加緊對共產黨員的全麵打擊和迫害。毛澤東等人被撤銷國民黨中央領導職位,共產黨員被一一清除出國民黨。

1927 年4 月12 日,蔣介石公然舉起反共大旗,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被捕殺。戴季陶積極參與策劃“四一二”政變,他為蔣介石製定了《離俄清黨謀略綱要》。

1927 年,蔣介石南京政府成立後,戴季陶任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國府委員及考試院院長。

  

戴季陶 - 逐漸失寵

1935 年,蔣介石的授意教育部長王世傑召開會議,布置漢字簡化的有關事宜,委托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黎錦熙主持這項工作。1935 年8 月,王世傑以教育部的名義,頒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並通知各印書館。不料,因事沒有參加討論簡化文字會議的國民黨中央常委、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得知此事後,跑到蔣介石辦公室大吵大鬧,說簡化漢字十分荒謬,破壞了中國文化,還說教育部趁他不在京,討論這麽重要的事情,是有意回避他。

蔣介石雖做解釋,但戴季陶不聽勸,甚至多次在公開場合揚言“如果教育部不收回《簡體字表》,蔣介石及國民黨中央召開的任何會議,他一概不參加”。此後的3 個月裏,戴季陶拒不參加國民黨的會議,也很少過問公事。蔣介石礙於戴季陶是國民黨元老,又是至交,隻能做出讓步。1936 年2 月,蔣介石以國民政府的名義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簡化字的命令。

西安事變爆發後,戴季陶支持何應欽等討伐派,力主派大軍平定張楊,與宋美齡發生激烈爭吵。宋美齡陪蔣介石返回南京後,發表了回憶錄,不點名地批評了戴季陶。回憶錄是以宋美齡的名義發表,但代表了蔣介石的想法。此後,蔣介石不再事事問計於他,也不像以前那樣無話不談。

  

戴季陶 - 政治生涯晚期

戴季陶逐漸失寵於蔣介石後,身體也每況日下,患上了神經衰弱症抗日戰爭勝利後,戴季陶鬱鬱寡歡。他認為共產黨的勢力發展壯大,會取而代之國民黨。為此他向蔣介石進言:“今茲倭寇降而共匪熾,正與撚匪當年局勢無殊,故戰後艱難將十倍於戰時,不可掉以輕心。”他極力反對國共談判,曾對蔣介石說“切不可視共產黨為合法之團體,匪首為正當之人物,言論為正當之道理。”

全麵內戰爆發後,國民黨軍從進攻轉入防禦,敗績接踵,繼遼沈戰役大敗後,又在平津戰役淮海戰役中一敗塗地,八百萬精銳喪失殆盡。戴季陶憂心如焚,向左右哀歎:“時局日下,衰病之身,毫無所補,每一念及,則深惶汗。”1948 年12 月28 日,戴季陶登機飛往廣州前曾到考試院懷舊,悲痛難禁,唏噓涕出:“這一去,不知何日重又來?恐是不再矣!”。

戴季陶身在廣州,心係時局。期盼局勢好轉,但事與願違。1949 年1 月21 日,蔣介石,被迫下野,辭去總統職務。蔣介石下野後,在家鄉溪口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遙控時局,確定台灣為“複興基地”,布置黨政軍要員撤往台島,通知戴季陶入台。戴季陶一口拒絕:“不去了,但願回四川老家以竟終年,伴父母於九泉,盡人子之責。”

1949 年2 月10 日,他對秘書說:“國軍難以據守西南,四川必為共產黨所得。他們不會放過我,我也不甘當他們的階下囚。”身病加心病的戴季陶,既不願隨蔣介石殘喘台灣,又怕成為共產黨的俘虜。1949 年2 月11 日,戴季陶吞服安眠藥自殺。

蔣介石12 日得到戴季陶自殺報告。據蔣經國日記載:父親聞耗悲痛,故人零落,中夜噓唏。對於這位盟兄不願隨他去台灣,蔣介石頗為不滿,但較之那些“臨難變心”投向中共的“亂臣賊子”,使他尚感欣慰,故而在挽詞中稱讚其“才識恢宏,勳尤懋著”。

  

戴季陶 - 個人影響

戴季陶書法
戴季陶書法
戴季陶酷愛讀書,積累了深厚的文化理論功底。他早年的理論活動多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方麵書籍的翻譯、評述,他將考茨基《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由日文譯成中文,為國內讀者了解和學習馬克思《資本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書。這正如他自述的那樣:“我對於馬克思的經濟學說,很想用一番研究工夫。”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他的思想曾一度有很大的轉變。他還代為起草了最初的《中國共產黨黨綱(草案)》。

戴季陶在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發表了《孫文主義之哲學基礎》(1945年版易名為《三民主義之哲學基礎》)、《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兩本小冊子,係統提出了“戴季陶主義”,成為中國國民黨官方學說的主要理論依據。

戴季陶認為,三民主義就是“民生哲學”,“民生為宇宙大德之表現。仁愛即民生哲學之基礎”;斷言孫中山的思想“完全是中國的正統思想,就是繼承堯舜以至孔孟而中絕的仁義道德的思想”。認為孔子“把古代文化,用科學的方法從理論上整理起來,成為一種學術的文化”,孔子“組織了一個民生的哲學”,這個哲學可以從兩部分來看,“一部是《中庸》,是他的原理論。一部是《大學》,是他的方法論”,孔子思想也可稱作“社會連帶責任主義”。進而提出,孫中山“實在是孔子之後中國道德文化上繼往開來的大聖”。戴季陶從與孫中山“互助論”相矛盾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生存競爭”論出發,認為人類生存的欲望“都有獨占性和排他性,同時也具有統一性和支配性”(《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以此反對唯物史觀、社會革命論的階級鬥爭學說。

戴季陶的論著還有《青年之路》《學禮錄》《東方民族與東方文化》《中國文化在世界之地位及其價值》等,後人編有《戴季陶先生文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