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傑伊條約----對不平等條約的曆史反思

(2008-11-06 13:41:35) 下一個

傑伊條約


先引用一段肯定會引發爭議的評論(作者不詳)

傑伊條約----對不平等條約的曆史反思

  自19世紀40年代"南京條約"簽定以來,中國人對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可以說一直有著切齒之恨,認為這些條約極大的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但問題是世界上簽定不平等條約的並非隻有中國,當年佩裏艦隊叩開日本大門時簽定的條約,幾乎一邊倒的有利於美國,可該條約卻有力的促進而不是阻止日本邁步走向現代國家.同樣,美國和英國之間也曾經簽定過一個表麵看來對後者極為有利的條約.

  18世紀90年代,剛剛取得獨立戰爭勝利的美國派出首席大法官傑伊遠赴倫敦與英國談判,1794年兩國政府簽定條約.

  這個著名的"傑伊條約"不僅承認並接受了英國海軍和商業的霸主地位,以及英國繼續對美國商品征收關稅的權利,甚至包含了對美國水手的強行征募.

  無論從什麽角度說,這都應該是一個喪權辱國有利於英國的條約.條約內容披露後,在美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抗議的浪抽潮席卷整個東海岸,連獨立宣言的起草者傑斐遜也因此和華盛頓鬧翻.

  但曆史證明,華盛頓高瞻遠矚做出了最有利於新生美國的決定."傑伊條約"的簽定者準確判斷,未來歐洲的霸主是英國而不是法國,同時清醒的認識到美國經濟對英國的嚴重依賴性,明智的把美國的安全利益經濟發展與大英帝國緊密聯係起來,有意識的推遲了美國在政治和經濟上崛起的時間,為美國久遠的將來做出了理性的退讓和妥協.

  "寧為玉碎,不做瓦全"對某一個人或一種精神來說,也許值得讚揚,但對於一個現實的國家卻隻能是災難.曆史上的許多不平等條約都是妥協和瓦全的產物,但它同時也是落後國家崛起的機會,美國.日本抓住了這樣的機會,中國卻一次又一次喪失了這樣的機會,如果我們研究外交史的學者不能反思這些條約,那機會就永遠不會屬於中國.



背景

  1794年,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為了避免戰爭,緩和同英國的關係,派遣約翰·傑伊去倫敦與英國簽訂傑伊條約。傑伊條約激怒了法國,當時法國正在與英國交戰,法國認為這一條約意味著美國同英國形成了同盟,破壞了此前美國在英法戰爭中一直保持的中立,實質上違反了美國同法國之間的友好通商條約。

  1797年約翰·亞當斯當選美國總統後,他和他的聯邦黨主張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極力反對法國大革命,批評法國大革命實施的壓製統治和極端激進主義,這導致了法國與美國關係的進一步惡化。

  於是法國采取報複手段,扣留和掠奪美國船隻,造成了美國海上交通和商貿的巨大損失,據1797年7月美國國務院的報告,法國共扣押了近300艘美國船隻。麵對法國人的報複,以亞曆山大·漢密爾頓為代表的聯邦黨人要求對法國開戰,而以托馬斯·傑弗遜為代表的民主共和黨人則同情法國反對開戰,而身為聯邦黨人的亞當斯也不願看到戰爭,他在1797年派出一支由查爾斯·科茨沃斯·平克尼、約翰·馬歇爾和埃爾布裏奇·格裏組成的外交代表團前往法國談判以期取得和平,力爭恢複兩國的正常外交關係。

經過

  1797年10月,美國外交代表團來到巴黎,但法國督政府的外交部長塔列朗避而不見,而是安排三個法國代理人Jean Conrad Hottinguer、Pierre Bellamy和Lucien Hauteval與其見麵。這三個法國代理人向美國代表團索取5萬英鎊的巨額賄賂,以換取他們同塔列朗會談的機會;又要求美國提供3200萬荷蘭弗羅林幣(約合1200萬美元)的巨額貸款,資助法國在歐洲的戰爭,作為繼續談判的條件;他們還要求亞當斯對他批評法國大革命的言論進行正式道歉.查爾斯·科茨沃斯·平克尼、約翰·馬歇爾和埃爾布裏奇·格裏拒絕了這些帶有侮辱性質的條件,並向亞當斯回函進行了詳細匯報。麵對法國代理人的傲慢無禮,美國代表回複道:“六便士也不會給”(英語:Not a sixpence),當時的報紙報道“寧可花費百萬防禦,也不賄賂一分錢!”(英語:Millions for defense, but not one cent for tribute!)[2]。在談判中,美國提供給法國以英國在傑伊條約中相同的待遇,但作為回應,法國卻中止了談判並將平克尼和馬歇爾送回了美國,格裏留在法國試圖阻止戰爭的爆發,但他並沒有得到進一步正式談判的機會。

  談判失敗後,包括副總統傑弗遜在內的反對對法宣戰的民主共和黨人,認為代表團應當對談判的失敗承擔責任,又認為亞當斯是在誇大這一事件,以作為對法國宣戰的借口,他們要求閱讀外交代表團的回函,為了避嫌,亞當斯不得不在1798年4月公開了這些保密的外交文件,隻是在給國會的谘文中將三個法國代理人分別稱為X、Y和Z,此外交事件因而得名“XYZ事件”。
 
後果

  這些外交文件的披露引發了席卷美國的反法浪潮,美國人認為,法國督政府將賄賂和對法國在歐洲進行軍事侵略的貸款,作為美國委派的外交代表能與其談判的條件,是對美國的極端侮辱。時任美國陸軍總司令的漢密爾頓主張立即對法國開戰,並利用“XYZ事件”進行戰爭鼓動。

  1798年,美國和法國的戰船和商船在加勒比海和美國海岸外發生了實際交戰,出現了“準戰爭”(英語:Quasi-War,1798年—1800年)的狀態,美國對法國的不宣而戰爆發。1798年7月,亞當斯廢除了1778年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同法國簽訂的美法同盟條約,接著開始建立美國海軍部,發展海軍,並征募軍隊加強軍備,美國海軍很快發展成為一支強大的海上戰鬥力量。

  正當全麵戰爭一觸即發之時,從美國的利益出發,亞當斯在1799年派威廉·默裏率領外交代表團再次前往法國談判,以避免美國與法國正式宣戰。此時法國的督政府已被推翻,當權的執政府為了集中力量對付英國,也不願與美國開戰,時任法國執政府塔列朗這次禮貌地接待了美國代表,最終在1800年簽訂摩特楓丹條約即1800年協定,法國承認美國在海上的中立權,並免除美國在美法同盟中承擔的義務,美國則給與法國貿易最惠國待遇。這一條約結束了兩國的敵對狀態,但XYZ事件嚴重影響了美國同法國的關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