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展開新一輪軍隊改革計劃 對我軍啟示頗多 | |
2008年 來源:中國網 |
俄最新型SS-27白楊M導彈發射升空 [圖片來源:千龍軍事]
近日,俄羅斯媒體報道俄軍將展開新一輪的軍隊人事改革計劃,旨在對俄目前臃腫的軍事機構進行刀砍斧削。俄格交戰後,俄高層發現俄目前整個武裝力量中隻有不到20%的部隊可以遂行作戰任務(俄現任總長馬卡羅夫所言),其餘為有軍官沒士兵的縮編部隊,且與信息化作戰要求相去甚遠,戰鬥力孱弱。
俄軍高層重磅出擊,首先拿國防部開刀。據悉俄國防部目前現有2.15萬人,經裁剪後的規模保持在8500人左右。俄軍將軍數量由目前的1107減至886名,各軍兵種部隊數量也要做瘦身手術,特別是地麵部隊,地麵軍事單元將在三年裏從1890個減少至172個,其改革幅度由此可見一斑。
俄試圖通過改革打造出一支精幹的、具有信息化作戰能力的新型軍隊,以對抗北約軍隊對俄羅斯的戰略擠壓。然而考察俄軍曆次改革就會發現,俄軍事改革總是雷聲大、雨點小。俄軍事改革有得有失,但以不成功居多,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條經驗教訓。
精英化改革阻力重重
蘇聯解體後,麵對北約東擴,美國全球範圍內的戰略圍困,有著長期帝國情節的俄羅斯人不甘心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一步步肢解,特別是以普金為首的新一代國家精英背負著振興俄羅斯重任登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並在政治、經濟、軍事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通過普金多年的勵精圖治,俄羅斯解散了寡頭政治,加強了中央集權,依靠能源經濟賺得金盆缽滿,年久失修的軍事機器又開始運轉了起來。
憑心而論,現在的俄羅斯軍隊與解體之初相比,有了脫胎換骨式的變化。改變了俄軍一貫以來的集權、龐大、臃腫的形象,但與軍事改革目標相比,似乎仍相去甚遠,改革多數以部門間相互傾紮,各軍兵種間相互爭奪資源分配內耗方式呈現的,如謝爾蓋耶夫主政國防部時,總參謀長克瓦什寧就不怎麽配合,處處給國防部找麻煩。
由少數國家精英推動軍事改革,必然帶有主觀隨意性和個人偏好等元素,一任防長一個調門。如本論改革因國防部易主,就比原定計劃整整提前了四年。俄軍事改革已經走過四輪了,每一輪幾乎都是翻盤式的。謝爾久科夫曾對媒體表示:“我會用最簡單的辦法解決最複雜的問題。”(7月份在回答《莫斯科共青團員報》記者提問時所言)思維的簡單化必然帶來問題的複雜化。
俄羅斯走的是精英改革路線。2002年6月,時任總統的普金曾甚至對媒體稱他將親自監控俄軍事改革進程。這種由少數高級軍官開幾天閉門會議,拿出一套顛覆傳統的方案式的改革,確實很有震撼力。但好看不好吃。排斥外部民眾和底層官兵參與的精英主導型改革,麵對軍內外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很難成功推進,最終不得不重走回頭路。對軍隊廣大底層官兵而言,改革不過是變換了隸屬關係,有的甚至連屬關係都不用變,僅僅在名稱上改頭換麵。
而涉及軍人薪酬福利及住房改革要麽缺乏吸引力,要麽遲遲不能兌現。2003年,俄軍有近半數的軍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有近17萬軍人家庭急需改善住房條件,其中9500個軍人家庭根本就沒有住房。俄曾多次增加軍人工資,但其實他們的收入並沒有增加多少,2003年俄軍人工資雖然翻了1倍,但軍人在加薪的同時也失去了減稅方麵享受的優惠以及其它一些福利。所以,當俄羅斯老百姓紛紛走上街頭遊行時,有大批俄羅斯軍官提出了退役要求。即使到了2005年,據俄國防部提交給國家杜馬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當年俄軍僅有5%的官兵對自己的工資狀況感到滿意。軍心渙散,無論怎樣的軍事改革方案都難以打動底層官兵。
由於未能調動廣大底層官兵的參與熱情,改革經常半途而廢,並伴有“人走政亡”的流弊。從葉利欽時代開始算起,俄先後產生過5位防長:格拉喬夫、羅季奧諾夫、謝爾蓋耶夫、伊萬諾夫和謝爾久科夫。這些防長所主導的軍事改革盡管內容方略迥異,但都沒有脫離“裁軍、撤兵、削減軍費、撤並機關、混合兵役製”這一改革主題。蘇聯解體之初,俄軍繼承了蘇軍總兵力的75%和全部核武器。8年時間已經從分家初期的280萬裁減到120萬,裁減比例高達57%。俄軍人頭是減下來了,但依然是“頭重腳輕尾巴長”,機構臃腫難消。
這種裁減本身並沒有錯誤,隻是裁減的方式和計劃性出了問題。由此導致了俄軍戰鬥力大幅下降。有人形容,俄早期的軍事改革“不是減負式的改革,而是傷筋動骨式的自殘”,盡管難聽,卻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俄軍事裝備多次發生重大意外事故,僅2000年以來核潛艇發生事故的案例就有6起。11月份剛發生的潛艇事故,俄有些媒體非但不進行反思,反而捕風捉影的拿材料說事,惡搞“中國製造”。
俄軍戰略轟炸機,俄軍欲展開新一輪改革[新華網]
軍隊腐敗嚴重遲滯了俄軍事改革步伐
對一支清廉的軍隊來說,精兵簡政是一種常態,但對一支腐敗軍隊來說卻是另外一回事,因為減人頭就是減預算,減少預算就意味著降低了相應的腐敗收入,既得利益集團就會千方百計的阻撓改革。實上,早在05年伊萬諾夫任內啟動了人事改革計劃,但時至今日,再度提出改革方案。可見俄軍事改革受到了俄軍內腐敗問題嚴重幹擾。
俄軍內部腐敗幾乎到了盡人皆知的地步。俄羅斯媒體曾披露,從征兵環節開始,就存在嚴重的腐敗。通過行賄,大批青年可以逃避兵役。到了軍隊裏,花點錢打點軍官,就能免去很多辛苦,甚至有好的前途。今年2月份,俄軍一名上將在寓所內自殺,就曾被媒體懷疑和一宗腐敗案有牽連。5月份,俄羅斯在紅場舉行閱兵,就有記者發現,俄軍裝備陳舊不堪。
普京執政的八年期間,共給軍隊投入1500億美元軍費,可這些錢有多少真正用於軍隊建設隻有俄軍高層自己知道。俄軍裝備更新緩慢與軍隊腐敗不無關係。俄這些年開發了不少新式武器,可這些武器因為造價昂貴而沒錢裝備部隊,不得不銷往國外。俄羅斯武器裝備頻繁出問題,與裝備老舊不無關係。但若仔細追究起來,俄軍腐敗嚴重才是罪魁禍首,以致底層官兵受盤剝,每年偷盜、自殺、開小差的居高不下。軍隊一旦腐敗起來,那基本上沒有“禁區”,能腐盡腐。中國曆史上,明朝軍隊腐敗盛極一時,克扣軍餉、屯田賣地、經商搞走私無所不能,發展到最後明朝賬麵上的百萬雄師竟被被李自成帶領的一幫民兵打的落花流水。
曆史殷鑒不遠,任何改革都無法抵禦腐敗的侵蝕,除非改革從一開始就是以反腐敗發端的,因為一支腐敗的軍隊是沒有前途的,不可擔當曆史大任的。中俄雖是近鄰,但腐敗無國界。俄軍速勝格魯吉亞尚且在反思,那我軍更不能因剛戰勝一場自然災害而沾沾自喜。研究非戰爭軍事行動固然重要,增強軍隊執行多樣化任務能力固然是潮流,但軍隊終歸是直麵戰場的。軍隊要反腐,一支軍隊若不能在反腐戰場上獲勝,就難言贏得真正的戰爭。
俄軍事改革過於激進
俄軍事向來大膽激進,這既出於對現實憂患的一種反映,更是俄民族特性決定的。大刀闊斧的俄曆次軍事改革,多數以半途而廢告終。以俄2005年提出第四輪軍事改革設想為例。解散軍區、組建地區司令部的計劃原定在2008年底前完成的,被迫拖延至2010-2015年,屆時還會推延。
而今年謝爾久科夫提出的分解空軍的計劃不過是該軍事改革設想的一小部分,然而推進的並不順利。俄解散所有軍種司令部(除戰略火箭軍外),旨在變軍種全域作戰為地域軍種聯合作戰的改革設想,將在很大程度上變革俄軍的現有體製,涉及到大量的人事調整和軍事基礎設施的變換。比如讓空軍移交所屬部隊歸軍區指揮,不僅僅是一個部隊轉隸的問題,還牽扯到人員的職位調整,另外原有軍種框架打破後,軍事基礎設施的分割也是個十分費時費力的問題。這樣的改革絕對稱得上是傷筋動骨式的。
俄軍事改革方案一出台,立即遭到來自各方的質疑,如《莫斯科共青團員報》就曾尖銳的批評俄軍事改革方案的草率,認為俄空軍很可能重蹈二戰初期覆轍:當時空軍就被劃歸各軍區指揮,但在上級要求集中空中力量對某一地區實施打擊時,各軍區司令卻把住自己的空軍不放,結果險些被敵各個擊破。盡管俄軍事改革受到了質疑,在梅德韋傑夫—普金這一特殊的政治框架下,俄羅斯軍事改革步伐仍具有十分強大的慣性,改革推動者的決心不會動搖
中國向來是走漸進式改革道路的,軍事改革不可能按照俄軍的路子去走。如果說俄軍改革激進有餘的話,那麽我軍改革則略顯過於穩妥,大膽嚐試不夠。特別是近幾年,為了應對台海危局,軍隊改革一直滯後於裝備的更新。前幾年,陸軍進行了一些體製編製的小嚐試,如調整了兵種結構,軍演加入了不少的對抗元素等,效果明顯,戰鬥力提升很快。但是缺乏配套改革。比如師改旅後,因編製限製,很多優秀的軍官到了營級不得不脫軍裝走人,造成人才流失嚴重。
俄改革對我軍有一定啟示[新華網]
改革過於看重美軍事體製優越性,忽略了俄軍的文化傳統
世界軍隊的組織模式大體上分為軍政(軍事行政係統)、軍令(作戰係統)合一和軍政、軍令相對分離兩種基本類型。美軍實行的是分離體製,這一體製能使最高領導層擺脫繁雜的具體事務以便集中精力於戰略管理,使作戰部隊丟掉“壇壇罐罐”以便集中精力於作戰、訓練。
俄軍學了美軍,由原先的軍政、軍令合一的模式改為現行的軍政、軍令分離模式,但學的“四不像”。俄軍未能取消總參謀部。一般來講,實行政、令相對分離模式後,軍種就不宜再保留作戰指揮權,但俄軍海陸空仍享有獨立的指揮權。國防部與總參謀部經常相互扯皮、爭權。政、令分離,本質上是軍事力量“建”與“用”的分工,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然而這一組織模式在有著濃厚集權文化意識的俄軍裏,顯得有點水土不服。
俄軍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有模仿美軍的痕跡,我們不能說這不失為一種捷徑,但注入一種新的組織模式還要看是否有適應其生存的傳統文化土壤。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調整改革軍隊體製編製和政策製度,逐步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現代軍隊建設規律的科學的組織模式、製度安排和運作方式。
我軍自誕生以來,始終實行黨絕對領導下的政、令合一組織模式。這種模式在曆史上曾具有獨特優勢,但麵對今天科技含量日益增長、內部係統日益複雜的新情況,確實需要進行改革。但改革不等於模仿,不一定非要搞政、令相對分離。無論探索何種組織模式,提高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效能和提高軍隊建設效益才是我軍組織體製調整改革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