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記者探秘中國海軍某電子對抗仿真試驗中心

(2008-10-10 08:14:04) 下一個

記者探秘中國海軍某電子對抗仿真試驗中心
2008年10月10日 09:37:52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中國海軍“洛陽”號護衛艦[資料圖片]


    北方某地,綿延數千畝的青紗帳中隱沒著一座神秘的“海戰實驗室”——海軍某電子對抗仿真試驗中心。

    在這裏,熒屏飛兵走馬,網絡遣兵布陣,無需調動一兵一卒、耗費一槍一彈,就可完成複雜無形電磁空間中的對抗和廝殺,“排練”未來海戰。

    在這裏,一批批新型海防武器在近似實戰的環境中得以檢驗,顯威海戰場;一批批“電磁奇兵”由此脫胎換骨,叱吒海疆。

    在這裏,科研人員橫戈未來,潛心探索,在枯燥的“0”和“1”的數字世界裏,填補了10項國內空白、收獲了12個軍隊科技進步獎……

    軍內第一個具有分布式體係結構的仿真試驗指揮控製係統

    海軍“電子對抗仿真試驗係統”建設方案通過評審後,從未和“仿真”沾過邊的數十名技術幹部受命擔綱研製。

    “這是海軍電子戰裝備幾代人的夢想!”構建有利於己而不利於敵的複雜電磁環境,是奪取製電磁權的前提和基礎。然而,長期以來,由於沒有可控、可知、可複現的電子對抗仿真實驗室,複雜的電磁環境一直是無形無影、無孔不入的幽靈,製約著新型電子武器裝備的驗證和新戰法訓法的生成。

    “現代化的參照物隻能在世界坐標係中去尋找,要幹就幹世界一流的!”

    為了這個“世界一流”,課題組開始放眼全球,尋找最先進的技術、最領先的知識。時任中心主任張洪斌、總工程師於明成、總體室主任董印權分頭帶著課題組成員用20天跑遍了國內10多個與仿真技術相關的科研院所,認真聽取權威的意見、尋找最新資料、吸收國外仿真技術發展的經驗。最後,他們目光聚焦在分布式網絡技術上。

    然而,他們的設想迎來的是當頭棒喝。在某重點院校仿真教研室,麵對董印權遞上來的設計流程圖,一位老教授毫不客氣地說:“你的想法很難實現,甚至是異想天開!”

    “分布式網絡技術絕對是一種發展方向!”科研人員成竹在胸,他們頂著各種壓力,加班加點。

    不久,分係統集成聯網成功,軍內第一個具有分布式體係結構的仿真試驗指揮控製係統誕生。這一係統以其通用性強、升級方便、拓展性好、易於維護等優點,贏得了軍地專家一片讚譽。

    國際上第一個異類複合型微波暗室

    一起步就瞄準世界一流,需要更新、更勇敢的頭腦。

    微波暗室是電子對抗仿真試驗係統一個必不少的部分,承擔著雷達對抗多種功能的仿真試驗任務。

    各種功能對微波暗室的要求各異,有的要求暗室是圓形,有的需要方形實驗室。按照國內外“一個實驗室滿足一種功能”的通用做法,中心要建幾個實驗室。但擺在麵前的經費,僅能滿足一個微波暗室建設需要。何況,實驗室各自獨立,也不便於全武器係統試驗。

    功能不能少,花錢不能超,標準還要高,課題組瞄準最新材料和最新工藝,大膽創新,拿出來的建設方案讓評審專家大吃一驚:結構設計集多種功能於一身,完全顛覆了原設計。

    “最發達的國家也沒有這樣做!”專家對此讚不絕口。這是國際上第一個異類複合型微波暗室,獨具匠心的設計和神奇的功能,使它成了微波暗室建設的典範,吸引著航天、信息、艦船等軍內外科研院所數十個團隊慕名前來取經。

寧可現在輸在練兵場,決不能輸在戰場

    仿真試驗中心迎來了它的檢驗者和挑戰者。

    “真刀真槍都幹過,還怕‘虛擬’不成?!”某軍艦上兩名電子戰高手來到中心。比武場上,他們曾以無可挑剔的技術、戰術擊敗對手,叱吒海疆。

    眼前的“雷達”操縱界麵與他們工作的真艦分毫不差,他們嫻熟地開機、跟蹤、鎖定。但很快他們就傻眼了,“雷達”熒屏“雪花飄飄”,目標在哪裏?他們兩眼迷茫。

    一戰敗北。自此,他們主動邀請中心技術人員上門授課,並找中心“開後門”多給幾個電子戰職手培訓名額。

    “技術難題解決後,跨越的重點就是‘較真’!”該中心疏義明政委經常提醒大家。

    張鴻喜、顧振傑等年輕科技幹部心領神會,他們緊盯著未來海戰,設置逼真戰場,他們為電子戰職手安排的“電磁陷阱”,經常是環中有環、套中有套。

    這是一次複雜電磁環境下的雷達職手仿真訓練。

    某型雷達職手田洪軍剛“開機”,幹擾信號就尾隨而至。使出渾身解數,田洪軍將幹擾排除。隨後,數十個險局挨個兒等著他。

    3小時後,田洪軍大汗淋漓,招架不住。

    一次平常的仿真訓練就遭遇數百個“連環套”,讓田洪軍滿腦子都是各種電磁信號:“睜眼也是,閉眼也是,做夢都是電磁!”

    “未來海戰哪有那麽玄乎?”有人埋怨道。

    “未來海戰瞬息萬變,我們應該提前有充分準備。”教員強調,“要練就練副‘火眼金睛’,寧可現在輸在練兵場,決不能輸在戰場!”

    把受訓者逼成了對手

    有前來參訓的官兵受不了,找中心主任董印權“理論”。

    “無論是測試武器,還是測試人,我們的職責就是‘挑毛病’!”董印權坦言,“我們的目的隻有一個:把複雜電磁環境最新作戰理念注入部隊,把未來複雜電磁環境下的攻防搬到今天的訓練場上。”

    來人聽罷,掩麵而去。

    一次次“打磨”,一番番心智交鋒,來中心參訓的官兵思路更清晰,補“短”的力度更大。當他們再次現身海疆時,無論從技術到戰術,還是從行動方式到作戰理念,都已發生了深刻變革。

    3年前曾在中心慘敗的某艦3名官兵,再次來到中心。在一波接一波的電磁攻擊中,他們超強的防偵抗毀能力,令現場人員刮目相看。他們在防守之餘,冷不丁地運用複雜電磁對敵“以牙還牙”,幾次把對方逼入險境。對此,他們毫不客氣地衝著中心教員說:“這都是被你們逼出來的!”

    把受訓者逼成了對手,麵對新的挑戰,電子對抗仿真試驗中心又開始了新的征程。(蔡年遲 毛敬雄 高春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