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美式自由經濟模式走進死胡同 世界質疑美\'金字招牌\'

(2008-10-09 18:54:43) 下一個

美式自由經濟模式走進死胡同 世界質疑美"金字招牌"
2008年10月10日 07:50:02  來源:廣州日報

    布什政府的巨額財政赤字,已讓美國深陷“債務漩渦”,難以解脫,更是下任總統麵臨的大難題。

《經濟學人》曾對美元地位危機作出專題分析。

弗朗西斯·福山撰文稱,美國引以為傲的美式民主和自由資本主義兩大“美國品牌”正備受批判。

    美國《新聞周刊》最新一期發表著名學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高級研究院院長弗朗西斯·福山的文章稱,隨著這次金融風暴的愈演愈烈,華爾街投資銀行成為了曆史,一天之內就有超過1萬億美元“蒸發”,許多著名公司被迫破產,美國政府推出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美式自由資本主義經濟模式走入死胡同。

    除了經濟模式外,美式民主的推銷,在南美、非洲與前獨聯體國家也正遭遇“水土不服”。

    批判聲音

    對於眼前發生的一切,應當責怪的就是美國政府。

    ——英國倫敦《標準晚報》

    對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來說,虛構的“美國夢”正迅速變成比“爛信貸”更糟的噩夢。

    ——德國《時代周刊》

    金融危機就像給了美國市場萬能主義者當頭一棒,一直以來在國際舞台上要求把美國的體係當作全球標準的美國也隨之威信掃地。

    ——韓國媒體


專家資料

    弗朗西斯·福山

    1955年生於芝加哥,日裔美籍學者。康奈爾大學古典文學學士、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高級研究院院長。

    長期供職於蘭德公司(美國最重要的以軍事為主的綜合性戰略研究機構)的政治學分部,並多次擔任美國國務院政策製定小組的成員。

    福山曾因預言以民主自由和全球資本主義作為“曆史的終結”而聞名於世。他的作品《曆史的終結及最後之人》發行逾20種語言版本。1995年出版《信任:社會美德及繁榮的產生》亦有20多種外文版發行。該書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當年“十大商業書籍”之一。

    美式品牌

    福山在分析文章中稱,在世界範圍內,美國的“出口產品”將漸漸地不再像過去那樣受歡迎,重塑美國品牌形象的難度也非常高。

    兩大品牌:

    美式民主和經濟

    美式民主和自由資本主義一直是美國引以為傲的兩個“美國品牌”。可如今,世界對“自由資本主義”前途的擔心不僅局限於經濟領域,美國意識形態的霸權也處於“危機中”。

    “思想”一直是美國試圖對外出口的重要產品,其中最基本的兩種就是美式資本主義和美式民主。福山教授認為,美國強大的影響力,不僅來自坦克和美元,而且還因為世界上大多數人認為美式資本主義和美式民主都很具吸引力而加以模仿。

    著名的政治學家約瑟夫·奈就將這些稱之為美國的“軟實力”。這兩樣“美國牌”產品,早在上世紀80年代早期裏根任總統時就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占重要地位。

    第一種重要的“出口產品”就是美式民主。美國一直認為,模仿美式民主才是各國走向繁榮的最佳途徑。為此,美國一直不遺餘力地向他國推銷美式民主,采取的手段或明或暗。且不說阿富汗戰爭後扶持卡爾紮伊政府、發動伊戰推翻薩達姆,過去幾年在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等國相繼發生的“玫瑰革命”、“橙色革命”……中都能找到美國“輸出民主”的痕跡。

    美式經濟:

    初期促進“虛假繁榮”

    美式的自由資本主義模式,一貫以“低稅收、少調控、小政府”作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從裏根時代開始,美國在全球範圍內對自由資本主義的倡導,使自由資本主義被認為是走向繁榮和開放的國際秩序的門票。

    但現在,這種美國出口產品也受到質疑。2002年~2007年間,歐洲的社會主義者和拉丁美洲的民粹主義者就曾經對美國經濟模式提出質疑,稱之為“牛仔資本主義”,但當時一片繁榮的景象掩蓋了批評聲。而現在,自美國而起的金融風暴拖累了全球發展,美國政府也不得不采取一些與自由資本主義相矛盾的“政府幹預”措施救市。

    這次華爾街的金融風暴,被認為是“裏根時代”的結束。事實上,在資本主義經濟的曆史周期中,主張政府在市場中退出的“經濟自由”與“政府幹預”總是交替著循環往複。美國建國之初,尤其是內戰以後奉行相當徹底的“經濟自由主義”,使其迅速在19世紀末超越英國成為世界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而1929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後,宣告“自由市場終結”的凱恩斯主義開始占據主導地位,政府監管和幹預越來越強;直到上世紀70年代,由經濟學巨頭弗裏德曼主張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在高通貨膨脹危機的背景下複興,美國由此再度進入了一個“鍍金年代”,美國模式則一步步在全世界推廣。

    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總統裏根時代開始,他打破了一個世紀以來的大政府政策,支持低稅率、放寬市場監管、簡化政府,認為這樣可推動經濟增長,令美國發展成超級大國,其它國家也紛紛效法,放寬市場監管。現在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世界開始冷靜思考美式資本主義的合理性了。

    專家指出,為了恢複美國“品牌”的吸引力,首先要打破裏根主義的低稅率和放寬監管政策,重建美國信心。無論如何,下任總統將麵對重大考驗。

美式經濟模式

    裏根主義主張減少國家幹預,對資本放鬆控製、實行私有化、自由化。裏根和撒切爾分別在美英上台後,在這兩個國家的企業雇用和解雇工人變得更容易,這一開始導致了大量傳統工業的萎縮和倒閉,但也為接下來30年間新產業(諸如信息技術產業和生物技術產業等)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從世界範圍內來說,美國推出的“華盛頓共識”深刻影響了過去十幾年的世界形勢。冷戰結束前後,以華盛頓為組織總部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向許多發展中國家及經濟轉軌國家硬性推出一套經濟改革政策。它一般包括三大內容:“財政緊縮、私有化、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這種政策建議得到美國財政部和華爾街的大力支持,在20世紀80年代末,首先在拉丁美洲推廣開來,幫助解決了阿根廷和巴西等拉美國家於80年代早期出現的債務危機。

    症結所在

    美式經濟模式“三宗罪

    福山在《新聞周刊》中稱,美國在出口“裏根主義”時,將其變成了不可更改的一種經濟模式,沒有考慮到在各個不同類型國家的適用性問題。

    福山認為,有兩個概念是必須明確的:一是減稅必須建立在財政能夠自給自足的基礎上;二是金融市場能夠自我監管。事實上,有許多國家做不到這點,但是卻生搬硬套了美式自由資本主義,在後來造成了種種問題。

    減稅帶來高額赤字

    上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的保守主義者一直不讚同財政赤字的出現,認為政府應該視稅收多少來花錢。但裏根經濟政策卻認為,減稅可刺激經濟增長,這麽一來最終政府能獲得更高稅收。福山認為,傳統的保守觀念被證明它才是正確的:如果在減稅的同時不削減開支,那麽就會造成巨大赤字。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減稅政策,造成了財政赤字,90年代克林頓的增稅政策造成了財政盈餘;布什政府的減稅政策則造成了更大赤字。

    此外,全球化一定程度上也掩蓋了裏根主義的缺點。外國人一直都熱衷於持有美元作外匯儲備,這讓美國政府在出現高赤字的同時,享受著經濟高速增長的好局麵,這是那些發展中國家不可能出現的情況。

    在美國,不斷增加的結構性赤字造成的警報不斷。龐大政府、公營機構編製、巨額國防開支、沉重的國家債務負擔等,都很容易造成結構性赤字。2007年以前,美國貿易逆差逐年遞增,一度達1年7000億美元的驚人數字。隨著其他國家不再儲備過多的美元,嚴重的財政赤字惡果逐漸浮出水麵。

     監管力度被忽略

    另外,裏根主義強調金融市場自由化。這得到了華爾街各公司的推動,而且在上世紀90年代也獲得民主黨政府的認同。當時美國取消《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該法案製定於大蕭條時期,禁止美國商業銀行從事投行業務。監管力度的下降導致了許多創新性產品的出現,例如債務抵押債券等等,而這些所謂的新產品恰恰是導致此次金融風暴的重要因素。而且華爾街與同樣強調自由化的矽穀不同。金融機構賴以為生的是信譽,隻有當相關機構能保證透明運作和監管其不能輕易地從其他人手中獲取金錢時,這些金融機構才能繁榮健康地發展。

此外,一家金融機構倒閉傷害的不隻是其股東和雇員的利益,而且會導致一些不相幹的人利益受損。這些缺陷,在此次金融危機當中集體爆發了。

    自由市場下,企業不受監管不斷擴張,金融機構不理經濟基本因素,以高杠杆方式炒賣高風險衍生工具,精心包裝次按產品推銷全球,但全球化掩蓋了這些弱點。

    在美國資本市場上,過度自由化的警報早在這次的華爾街金融危機前就拉響。在加州,由於該州對能源市場撤銷管製,2000年~2001年間的電費漲價就失去控製。到後來,美國資本市場更是出現了一係列財務醜聞,安然、環球電訊、世界通信、施樂等一批企業巨擘紛紛承認存在財務舞弊,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引起軒然大波,一批大的上市公司遭投資者拋棄,宣布破產。

    熱錢形成投機泡沫

    其實,裏根主義的缺陷早在過去10多年間已經露出端倪。它發出最早的警報是1997年~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上世紀90年代早期,泰國和韓國都在美國的建議與壓力下,全盤采用了美式自由資本主義理念放寬本國的資本市場。結果,大量國際熱錢湧入這兩個國家,造成投機泡沫,隨著熱錢的撤出,金融危機就開始了。而與此同時,對金融市場監管較嚴的中國、馬來西亞等國卻經受住了考驗。

    1997年後,一些國家繼續持有美元,以此策略來控製本國貨幣的升值,保護本國工廠,防止本國受金融振蕩的影響。這對於後“9·11”時代的美國來說其實是有利的,因為美國就可在出現赤字的同時仍然保持減稅政策、享受高增長、為兩場昂貴的戰爭埋單。

    在過去十年間,美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從經濟增長中獲利的富人越來越富有,而工薪階層薪水卻停滯不前。

    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美國企業的利潤增長率僅為一位數,可CEO的年薪卻一直以兩位數增長,尤以華爾街的CEO為甚。被美國政府托管的房地美公司前總裁塞隆去年收入1800萬美元,即使在這些銀行破產或被兼並後,CEO的遣散費通常也有幾千萬美元,而這些公司的很多普通員工年薪隻有幾萬美元。正是這些華爾街巨頭因為不滿足於一兩千萬美元的年薪,大搞投機,導致了現在的金融危機,但這些人至今仍無一人公開認錯。

    批判聲音

    世界質疑美國“金字招牌”

    去年次貸危機剛爆發時,美國總統布什和財政部長保爾森為美國人打氣,先後表態說:“相信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吧,它會對美國經濟作出調整的。”他們信誓旦旦地表示,2008年下半年,美國經濟就會恢複增長。

    但最近的事實是,華爾街大投資銀行推倒了多米諾骨牌,就連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最終在國會獲得通過後,股市依舊下跌。

    歐洲:受害最深

    英國倫敦銷量最大的晚報《標準晚報》3日評論說,對於眼前發生的一切,應當責怪的就是美國政府。文章說,歐美金融界對“信用”二字一向謹慎對待,絕不願過高誇大資產的價值,但美國從克林頓時代起不斷向世界輸出的概念是:美國經濟處於一個蓬勃發展的高漲期,一切資產都將急速升值,由於有美國政府的擔保,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進入了一個不計後果的發展階段,還引得英國、意大利等國跟風效仿。法國公營電視二台的評論節目也說,美國金融危機使與其同一體製的歐洲受害最深。

    德國《時代周刊》一位評論員早在上周救市計劃尚未出籠時便不看好。她說,金融危機正在惡化,“對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來說”,虛構的“美國夢”正迅速變成比“爛信貸”更糟的噩夢。

亞洲:想起當年

    在10年前遭受過金融危機的韓國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看來,美國現在的救市與其當年對待危機中的亞洲國家的經濟政策,簡直是天壤之別。

    英國媒體發自馬來西亞的一篇報道,回顧了當年那段慘不忍睹的曆史。美國財政部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發給亞洲金融官員多條建議:提高利率、削減政府開支和負債、讓房地產價格下滑、不要去挽救那些做出錯誤決定的人、遵循並推動美國繁榮的自由市場政策。但這些天來,美國完全忽視上述原則。

    亞洲決策者們沒有忘記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頤指氣使,他們提供資金,但以升息、關閉銀行、開放市場等作為條件。馬來西亞一位財政部高級官員對路透社說,10年前,亞洲不得不卑躬屈膝,多數國家采用了美國和IMF開出的苦澀藥方。

    韓國媒體在題為《警惕華爾街模式的終結》的評論中認為,金融危機就像給了美國市場萬能主義者當頭一棒,一直以來在國際舞台上要求把美國的體係當作全球標準的美國也隨之威信掃地,“韓國現應該考慮,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標準”。

    拉美:開始對抗

    拉美國家是美國自由化經濟模式“華盛頓共識”的最初試驗區。在其中的一些國家,該“共識”曾經取得非凡的成就。然而,拉美國家卻積累起成堆的經濟、社會問題,社會動蕩加劇。以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為首的一些拉美國家正在以各種手段對抗美式經濟模式。

    在“華盛頓共識”走入死胡同時,一係列批評IMF與世界銀行的聲音變得越來越大。前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提出了“後華盛頓共識”的概念,在一係列重要論著與演講中批評不顧社會不滿的市場經濟全球化,號召超越“華盛頓共識”。(彭玉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