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被遺忘的曆史——大明帝國火器管窺

(2008-10-08 09:10:33) 下一個

被遺忘的曆史——大明帝國火器管窺
2008年02月28日 13:27:17  來源:新華網

關於明朝中國的火器,吾了解其一部分之後,不禁歎曰: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怪不得左公宗棠曾有言:“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治史者要有一功夫,就是要能控製住自己的感情,否則,稍有心肝之人,即便久戰沙場之將軍,亦必有用盆接淚之必要!吾讀中國火器的曆史,禁不住悲哀之心,痛心之情,而有提筆寫寫之衝動!“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每念此語,皆感中國之命運實天注定也!故有此文,讀者賢達閱後必知我之心事也!    

    有人說中國人發明了火藥,用它做煙花,外國人卻用這個技術來做火器;中西強弱之因由此可見一斑!此類人何其不懂中國史乃而?事實上直到十七世紀,中國的軍事技術,依然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明軍在遼東的戰敗,還有人歸罪於“援朝逐倭”戰爭中把儲存的火藥和彈藥都用光了。其實中國古代對火器的研究相當出色,除了導彈造不出來以外,無論是毒氣彈還是左輪槍都能發明出來。而中國明代,火器發展迅速。據(明)王士翹撰《西關誌》(1548年序刻本)居庸卷記載:昌鎮駐軍武器主要有軍器和神器兩大類:其軍器有:盔、甲、長槍,圓木挨牌、長木牌、斬馬刀、撒袋、弓、弦、箭、攢竹長槍、腰刀。神器有神槍、大將軍鐵炮、二將軍鐵炮、大將軍銅炮、小將軍銅炮、神銃、大銅佛郎機、神炮、飛炮、銅銃、鐵銃、馬上佛郎機、神箭、鐵宣風炮、纓子炮、鐵佛郎機、鐵三起炮、碗口炮、小神炮、鐵蒺藜、新置的器械有九龍盤槍、鐵鞭槍、火箭盤槍,子母炮、火箭等。車有偏廂車、騾駕、望車、元戎車、鼓車。從中可看出明代火器之勝,並非吹噓!下麵列舉數端,相信讀者能有啟發!

    一.三眼銃

    三眼銃,是明軍重要的單兵火藥武器,原因是它可以連續釋放,構成密集火力,有利於壓製行動迅速的騎兵。崇禎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出宮而走,手中提的兵器就是三眼銃。想想被人稱為“英明的大清乾隆酋長”視火器為奇技淫巧,我就覺得可笑又可悲!可笑者,乾隆,可悲者,乾隆被某些人視為聖君!    

    二.多管火箭炮:一窩蜂

    這是古代的喀秋莎火箭炮,一具發射器中帶有多發火箭彈。這種武器曾經在軍事博物館有展出。明代《武備誌》對一窩蜂有較詳細地介紹,當時的規格有多種,從3連發的神機箭,到100連發的百虎齊奔,都屬於這個範疇。射程300米,連發火箭彌補了普通火箭彈道不穩定的弱點。這種武器明軍已大規模使用!    

    三.對人殺傷地雷

    起源於燕王掃北之戰。當時建文帝的部隊在白溝使用地雷,給後來的永樂皇帝的軍隊帶來重大傷害。使用的原理是將導火索放入打通的竹竿,必要時點燃導火索,引爆地雷。    

    四.殺傷燃燒彈:萬人敵

    大型爆炸燃燒武器,重40公斤,外皮為泥製,重量40公斤,產生於明末,用於守城,為了安全搬運一般帶有木框箱,可以算是早期的燒夷彈。李自成攻開封的時候,曾經通過地道突入曹門心字樓下方,守軍采用投擲萬人敵的辦法消滅了突入的部隊。    

    五.多級火箭:火龍出水

    明代《武備誌》記載的多級火箭,用紙糊筒外綁第一級火箭,龍口內有第二級火箭,射出後加大射程擊中敵方船艦,用於水上攻擊,射程可以達到1.5公裏。 

    六.古式後膛榴彈炮:佛朗機

    明代正德年間利用歐洲技術製造的大型後裝火炮,使用帶炮彈殼的開花炮彈!1537年裝備達到3800門,帶有準星和照門。有效射程500米,45度仰角發射的時候射程1公裏。大型者炮身250厘米,中型者156厘米,小型者93厘米,子炮(炮彈)從後方裝入,發射間隔短,發射散彈時一發炮彈帶有500發子彈,可以封鎖60米寬的正麵,威力驚人。因為後膛裝彈對鑄造技術要求較高,清代漸漸淘汰,讓位於比較簡單的前裝武器!    

    七.單發步槍:火銃

    明代製式的早期輕型火器,鑄造精良,設計精巧,和元朝的火銃比較,所需火藥大大減少。明代作為標準武器,曾生產達九萬餘,1449年的北京保衛戰廣泛使用。長43。5厘米,口井3厘米,2人一組發射,一人負責支架和瞄準,一人負責點火射擊,射程180米。相當於今天的步槍吧,最早的製式。這個東西,戚繼光時代被鳥槍取代。    

    八.遠程重炮:紅夷大炮

    號稱將軍炮,明末引進西方技術製造,帶有炮耳和瞄準具,可以調節射程,炮身壽命長,大型者重1.6噸,射程可以達到1.9公裏!應該是這一類武器的極限了。    

    九.鑄造時通過增加箍來防止炸膛的明代大將軍炮

    1626年袁崇煥使用這種火炮打敗後金,取得了寧遠之戰的勝利,努爾哈赤也被擊傷,後返回因傷勢加重逝世。清朝一直得不到這種武器,直到崇禎殺了袁崇煥,邊軍軍心渙散,才有人帶炮投敵。    

    十.半自動步槍:十眼銃

    明代試驗性連發武器,10節銅質炮身,口徑10厘米,每節一發,可以十次發射,因為射程短,不安全,被後來的拐子銃代替。        

    十一.連發手槍:拐子銃

    帶有曲柄的連發火繩槍,長37.5厘米,使用類似佛朗機的裝填方式,可以連續三發,射程150米,明朝稱為“萬勝佛朗機”,在援朝逐倭戰爭中使用比較多。個人認為有點兒自動手槍的味道。    

    十二.多管轉膛炮:迅雷銃

    單兵多管火器,明代趙士珍發明,參考了土耳其的類似火器,最大的可以達到18管,使用火繩或者燧石擊發,加上外罩後狀如琵琶。發射完畢後可以作為冷兵器使用!長187厘米,重2.5公斤,易於攜帶使用,明軍經常列隊跪射,火力沒有間斷。在朝鮮,日本的火槍隊是無法正麵對抗這樣的明軍的。         

    十三.大口徑左輪槍:五雷神機

    這真是世界最早的左輪槍了,戚繼光在北方戰線防衛蒙古軍隊的發明,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種規格,一般使用時二人一組射擊,一人支架,轉動槍管,一人瞄準射擊。射程180米。看到這玩意兒真不知道咱們祖宗還能搞出什麽怪東西了!     

    十四.最早的迫擊炮:虎蹲炮

    戚繼光軍中最常用的火器,這種輕便的火炮跑管薄,射程不遠,適用於山地作戰,機動靈活,由於前裝,可以大仰角發射和大量裝備下層部隊而與今天的迫擊炮有異曲同工的用處。         

    十五.新式步槍:鳥槍

    其實並非打鳥之用,而是表示即便輕捷如鳥也難以逃脫。已經接近現代步槍,是和倭寇交戰中繳獲倭寇火槍,隨後改進仿製的。戚繼光的步兵,已經40%裝備了這種槍。令有人說,稱之為“鳥槍”並不是因為用來打鳥或連飛鳥也無法逃脫,而是因為其槍機銜著火繩落下點燃發火池中的火藥的動作猶如小鳥啄食。它的射程是150米,雨天不能使用!鴉片戰爭中英國人使用的槍在雨天也不能使用!         

    十六.戰防炮:抬槍

    大家相信麽?這個居然是明朝的東西。這是大型鳥槍,明代《天工開物》最早記載其圖片,帶有三角支架和旋轉裝置,長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號“九頭鳥”,威力強勁,即便當時的戰車也無法抵擋。可惜發展非常慢,直到清朝末年,湘軍中裝備抬槍,不過25%而已。

    明代後期的軍事技術家還創製了“神火飛鴉”與球形帶雙翼的“飛空擊賊震天雷”兩種“有翼式火箭”。這兩種火箭分別在鴉形與球形體內裝滿火藥,火藥中有火藥線通出,並與起飛火箭火藥筒中的火藥相串聯;發射時先點燃起飛火箭的火藥線,使火箭飛至敵方,並將鴉身與球體內的火藥引爆,殺傷和焚燒敵軍的人馬,是破陣攻城的利器。後來的導彈可以說是這種火箭合乎邏輯的發展!由此可以想見我們祖先的智慧是多麽的高了!        

    以上隻是明代火器之一部分,未能全列於此。事實上中國裝備火器的軍隊編製出現的很早,也很健全。早在元朝至順年間,軍隊中就已裝備了發射口徑為20毫米以上鐵彈丸的金屬火銃,從而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火炮,並出現了“炮手軍”和“炮手萬戶府”的建製。之後由於火器的蓬勃發展,明軍更是普遍裝備了火器,戰爭的主要武器轉向了使用火器。一般人都知道徐光啟與利馬竇合譯的《幾何原理》,人們卻鮮有知道他還寫了一係列論兵之作的,像《兵機要略》、《火攻要略》等,都是他的著作!他主張使用西洋火炮,選練精兵。他的弟子孫元化“除協助徐氏刪定《句股義》(即幾何原理)外,還撰有《經武全編》和《西法神機》等兵學書,以及《西學雜著》、《幾何用法》、《幾何體論》、《泰西筭要》等數學書。”其中的《西法神機》,直接指導了關外明軍的火炮運用。孫元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的西學知識不在徐光啟之下,而且他的軍隊駐地有支葡萄牙炮隊,這批炮手前期有13人,後來增加到40餘人,他們成立了一支模範炮隊,作為明軍孫元化部炮兵的示範部隊。這批葡籍雇傭軍拿著比周圍明軍官兵高幾十倍的工資,確實幹活也很有職業精神,教授明軍炮手各種技術也十分認真,工作幹得很不錯。這種合作比起太平天國起義時李鴻章借洋師助討太平軍的事體,顯得既主動又“科學”且開放! (發展論壇軍迷大營淪落為塵的帖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