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清華北大成\'出產\'美國博士最多的本科學校

(2008-09-08 12:34:04) 下一個

清華北大成"出產"美國博士最多的本科學校(圖) 中國青年報

中國已成美國頭號博士預備學校

  本報記者 張國

  “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在中國

  在今天的美國,如果隨機詢問一位剛畢業的博士本科是在哪裏就讀,最可能聽到的答案,一定令中國人備感親切而驚訝:清華大學。

  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美國政府對全國博士普查的結果。

  在曆史上,這種情況還是首次出現。

  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調查工作專家黛博拉·柯林斯女士的幫助下,本報記者獲得了2008年7月剛剛完成的一份《美國大學博士學位獲得者綜合報告》。

  最新的這份報告通過對2006年度全美45596名研究型博士學曆背景的分析顯示,當今“出產”美國博士最多的三所學校是清華大學571人,北京大學507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427人。隨後是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康奈爾大學、密歇根大學安阿伯分校、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楊百翰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佛羅裏達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

  中國緊追而上的還有,複旦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163人),南京大學(155人),南開大學(147人),上海交通大學(144人)。


  
2008北京國際教育博覽會 張愷欣攝

  “美國研究生教育:頭號博士培養學校現在來自中國”,今年7月,美國《科學》以此為題載文,開頭便寫道:“夏季奧運會下個月才開幕,可中國的大學已經在一項全球高校的重要競賽中領到了金牌和銀牌。”

  這家嚴肅的世界級學術期刊,還將清華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該刊還預測,在下一份的十年記錄中,清華北大也將在總數上超出。

  中國大陸學生更愛走學術之路

  在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到美國留學人數最多的向來是綜合實力最強、知名度最高的大學。

  以2006年在美獲得博士學位的本科畢業生數量計算,最多的十所中國高校依次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台灣大學、複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除了台大之外,台灣沒有一所大學的數量超過50人。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總數僅為39人。

  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向來被視為對美“出口”留學生較多的國家。該國僅有兩所大學的“出口”數量超過百人——孟買大學153人,德裏大學105人。

  若以國家和地區統計,最多的是中國大陸4236人,韓國1510人,印度1479人,中國台灣609人,加拿大533人,土耳其430人,日本240人,泰國217人,墨西哥201人,英國198人,羅馬尼亞191人,俄羅斯183人,巴西157人。

  從第五位開始,許多國家留學人員的總數,甚至不及清華一所學校。

  一名北美的清華校友認為,本科畢業生中的博士學位獲得者數量體現了“學術追求”。他樂觀地指出:“清華學生在美國的學術追求走勢喜人,如果這個勢頭能堅持10~20年,那麽在美國學術界將可能有一席之地。”

  “海龜”回遊逐年漸增

  無獨有偶,一位清華學生的第一反應是:“難怪清華每年當美國faculty(學者)的人數那麽多。”

  “真的是預備學堂了……”這是另一種反應。

  清華大學的前身始於1911年,由清政府使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而建,初期就是“留美預備學堂”。1925年改稱清華大學。

  “原來早在2005年,母校就把留美預備學校的特色發揮到天下第一了,三年內保持高速率線性增長”,一名清華大學校友對著清華、伯克利的統計對照圖表說,這真是“百味雜陳”的事情。

  “不知道什麽時候中國能統計一下‘海龜’(海外留學歸國人員)的本科學校,希望母校也能排第一。”

  不過,實際調查結果可能會加劇類似的憂慮。

  根據博士普查,2000年~2005年間,中國大陸(含香港)17763名留美學生獲得博士學位後,傾向於繼續留在美國的比例為全球之最。2000~2001年達91.4%, 2002~2005年為90.4%。

  而在同期所有非美國公民的博士中,傾向於留在美國的平均比例約為70%。全世界隻有伊朗、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的調查數字與中國的接近。

  據教育部官方統計數據,1978年到2004年底,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81.5萬人,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19.8萬人。以留學生身份出國、選擇留在國外的,有61.7萬人,比例超過75%。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助理、出國留學工作處處長張寧說,2007年有4.4萬人留學回國,這是“曆史新高”。

  改革開放三十年,留學潮湧三十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饒子和有個夢想:送南開最好的學生到世界最好的大學留學,再把他們請回來。

  有過12年海外學習和工作經曆的饒子和院士強調,希望送學生去世界一流的大學。該校已與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萊斯大學等名校達成選派意向。

  2007年,“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啟動。根據教育部和財政部的五年計劃,每年增加公派5000名博士研究生,從北大、清華等數十所重點大學選拔。

  此前,公派研究生項目的名額是每年1000名。新的項目實施後,不但數量上猛增,結構上還擴大了博士生的派遣專業。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助理兼出國留學工作處處長張寧說,再算上選派的高級研究學者、博士後、訪問學者等項目,2007年我國留學生公派規模首次突破1萬人。

  張寧說:“這是新時期我國教育繼續擴大改革開放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對1978年鄧小平同誌關於擴大派遣公派留學生指示要求在新時期工作中的全麵落實,是我國公派留學工作一個具有戰略意義和曆史意義的裏程碑。”

  30年前,鄧小平在聽取清華大學的工作匯報時明確指出:“我讚成留學生的數量增大……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隻派十個八個。”

  南開大學曆史學院教授、中國留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喜所認為,是改革開放拉開了第三次留學潮的序幕。鄧小平的指示,迎來了中國乃至世界曆史上從未有過的留學大潮。

  據張寧介紹,為了貫徹落實國家“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留學工作方針,教育部先後批準了400多家自費留學中介機構,完成了為自費留學修“明渠”工作。

  進入21世紀,我國自費出國留學人數大幅增加。1999年出國留學總人數為2.4萬人,2000年為3.9萬人,2001年超過8.4萬人,2002年達到12.5萬人。自此,每年留學生人數都在10萬人以上,其中自費留學比例占90%以上。

  2003年,“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項目開始設立。

  “許多家長節衣縮食、東借西湊,千方百計送子女出國留學,這在客觀上彌補了國家擴大留學教育經費的不足。在晚清和民國,也有一些自費留學生,但和改革開放後的自費留學生相比,隻不過是九牛一毛。”李喜所說。

  他指出,在近代中國社會方方麵麵的變革中,留學生都是“弄潮兒”。凡是中國留學生高潮的時期,都是中國現代化進展的高峰期。留學生與中國現代化的關係,是一種無法剝離的魚水關係。

  今天,“留學生與中國社會文化的聯係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為緊密,留學生在中國社會進步中的作用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為突出。”

  張寧也指出,長江學者、“973”計劃和“863”計劃首席科學家等拔尖人才,絕大多數都有海外留學的經曆,並且大都在國外取得博士學位。近年增選的兩院院士,擁有留學經曆者高達90%以上。

  據李喜所教授觀察,此次留學潮不僅大大超越了20世紀的前兩次,還呈現出三大新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拓寬了留學渠道。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鼓勵出國留學。

  第二個特點是國人的留學意識空前提高。改革開放之前,對絕大多數民眾來講,出國留學是不可思議和十分遙遠的事。但如今想辦法讓子女到國外留學,則變為街談巷議中的一個重要話題。“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破天荒的,是中國人渴望走向世界和留學意識高漲的顯著標誌。”

  第三個特點是留學潮產生了全方位的社會影響。30年來的留學潮時間長、人數多,留學生真正成了中國和世界聯結的紐帶。“中國文化的世界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廣泛而深入,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和認知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入和準確。”

  此外,改革開放後的留學生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具有多元的開放色彩。他們不局限於單一的歸國服務的傳統模式,還創立了中外結合或來去自由的國際合作新方式。李喜所強調,留學生對中國的影響,可以說是全方位和劃時代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