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專家分析當前中國經濟的風險與對策:治滯脹最困難

(2008-09-08 07:23:11) 下一個
專家分析當前中國經濟的風險與對策:治滯脹最困難
2008年09月08日 14:06:36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當前中國經濟麵臨的風險與對策

  2008年可以說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以來,宏觀經濟走勢不確定性最強、意見分歧最大、預測難度最高、政策選擇最困難的一年

中國經濟近憂遠患根在“微觀基礎脆弱”
遲福林:中國下一步改革有三大主要任務
金融時報:經濟社會發展在宏調中邁向協調與和諧
解析當前宏觀經濟麵對的三大風險及調控取向

    與1998年相比,現在中國的經濟形勢更為複雜。眾所周知,1992年中國經濟出現了過熱局麵,1993年及時進行了宏觀調控,1994年又出台了宏觀配套改革措施,到1996年時中國經濟已經基本上實現了“軟著陸”。

所以,當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當時中國經濟所麵臨的風險是單方向的,因而,政策的選擇也是單方向的——就是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把經濟向上推就行了。

    可如今我們麵臨的風險則是雙方向的:一方麵是國內的通貨膨脹,另一方麵就是美國的次貸危機。

    內熱外冷,從而使中國經濟政策的選擇處於一種“兩難”的境地,方向和力度都比較難以把握。

  過去幾年裏錯過了一些最佳時機

    造成這種“兩難”局麵的原因既有國外因素,也有國內因素;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其中原因之一就在於我們過去幾年裏錯過了一些最佳時機。

    一是錯過了推出創業板的最佳時機。

    如果能夠趁著前兩年A股市場比較好的時候及時推出創業板的話,不僅能夠給中小企業開辟一條新的融資渠道,而且還能夠分流一部分A股市場的資金,減輕A股市場的泡沫。而如今,A股市場價格大幅下跌,市場如此脆弱,如果再推出創業板的話,對於A股市場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但是,不推出創業板的話,就無法為中小企業提供新的融資渠道,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就難以得到解決。

    二是錯過了建立存款保險製度的最佳時機。

    如果趁著前兩年經濟形勢比較好,銀行不良資產迅速下降,國家財政收入快速增加的時候,能夠及時推出存款保險製度的話,就會比較容易一些。而一旦經濟出現拐點,增長速度開始趨緩,銀行不良資產重新上升,國家財政收支狀況發生逆轉以後,再推出存款保險製度,難度就會大得多。

    三是錯過了理順資源價格的最佳時機。

    如果趁著前兩年一般商品價格水平比較低的時候理順資源價格的話,阻力會比較小一些。但如今,物價水平已經較高的背景下,理順資源價格就要冒較大的風險。但是,不理順資源價格,資源短缺現象就會加劇。

    總之,由於種種原因,導致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出現了很大的分歧,決策處於“兩難”境地。

  當前經濟形勢:增長下滑還是仍舊過熱?

    對於目前的形勢,學術界現在存在著非常大的分歧。

    首先,關於經濟增長走勢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種觀點是,擔心當前的經濟增長下滑。理由似乎足夠多,包括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自然災害對經濟增長的負麵影響,還包括房地產、證券市場波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另外是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升、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以及資源性產品價格扭曲導致的供給不足等等。

    此外,在外需方麵,由於國內調整出口退稅率、人民幣升值幅度加快也會影響到中國的出口:在投資方麵,有專家認為,隨著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正在減弱;在消費方麵,有專家認為,物價上漲會抑製消費的增長。總體而言,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是擔心緊縮過度,擔心出現過調的局麵,並主張放鬆銀根,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隨著經濟增長速度逐步放緩,這種聲音目前正在逐步加強。

    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是,仍然擔心經濟增長出現過熱的局麵。主要理由是:從投資的角度看,每逢政府換屆,政府都有投資衝動增強的趨勢,另外還有一些專家在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區)調研後發現,今年以來,由於一些突發事件壓抑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比如說1月份的冰雪災害、3月份的“藏獨事件”、5月份的地震災害等,奧運會過後,地方的投資衝動仍然有可能爆發出來。

    從消費的角度看,隨著近年來公務員工資的提高,國有企業職工收入的增長以及農民工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還有減免農業稅等,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會使消費出現快速增長。

    再有是奧運經濟從投資期轉入了消費期,也會促進消費的增長。因此,這種觀點主張堅持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

    其次,關於物價走勢,目前也存在著兩種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今年的物價走勢是前高後低,物價將持續回落;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通貨膨脹將居高不下,甚至有可能繼續走高。

    而認為通貨膨脹將居高不下的觀點裏麵又可分為兩派:一派觀點主要從供給的角度出發(被稱為“供給派”),認為當前的物價上漲屬於結構性、輸入型的,因此貨幣政策不僅無用而且有害,會損害經濟增長,因此隻有提高人們的承受能力和容忍程度。

    另一派觀點從需求出發(因此被稱為需求派或貨幣派),認為通貨膨脹就是通貨膨脹,無所謂結構性與非結構性之分;認為當前的通貨膨脹歸根結底還是貨幣供給過多造成的。

    還有人認為,當前的物價上漲是由於中國國內需求過熱“觸發”了國際油價、糧價和資源價格的暴漲,反過來影響到中國國內,因此屬於“出口轉內銷型”通貨膨脹。

    因此這一派觀點主張繼續緊縮銀根,把控製通貨膨脹作為首要位置。

  “滯”“脹”的可能有多大?

    此外,關於經濟總體走勢也就是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的組合,目前也存在著一些不同的看法。

    一方麵,樂觀派有這樣幾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整體並不過熱,熱的隻是出口,因此美國的次貸危機使得中國的出口下調,這樣的話溫度正好;另外一種觀點是現在隻是通脹高一點,通脹壓下來以後,經濟增長下來一點也是求之不得的;再有一種觀點就是認為基本麵是好的,經濟增長較快,調控效果顯現,也就是現在的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實際上就是宏觀調控所追求的目標。     

    另一方麵,悲觀派的觀點主要存在著三種擔心或曰三種風險。

    一種是“滯”的風險。主要擔心外需趨冷、內需緊縮過度,以及其疊加效應有可能會令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加上中國股市下跌,房地產市場降溫,會不會出現類似日本當年泡沫經濟破滅以後的經濟停滯局麵。

    第二種是脹的風險。即擔心通貨膨脹,但不擔心經濟增長,這種觀點主要是擔心對經濟增長下滑做出過度反應,重蹈2003年因SARS的衝擊而中斷緊縮調控,導致2004年過熱的覆轍。

    第三種是“滯脹”的風險,即一方麵擔心物價攀升,另一方麵擔心經濟增長下滑,失業人員增多。持這種觀點的人士認為,目前引起脹的因素有:從國內來講,就是人口增長、耕地減少,推高食品價格上漲;從國際來講,遊資從股市流向大宗商品市場,推高了糧食、油價的上漲,導致輸入型通脹。而引起“滯”的因素主要是有:從國內來看,這一輪投資浪潮到2007年下半年接近尾聲,到2008年中期會明顯回落,產能的集中釋放,從國際來看,美國的次貸危機、經濟衰退阻礙了中國的出口。

    但是在關於如何防止滯脹問題上,又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意見認為,當前中國的滯脹風險與美國當年的情況不同,中國當前的物價上漲屬於成本推動型,貨幣政策失靈,因此,隻能是保增長、保就業;而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美國上世紀70年代出現滯脹的原因之一,正是由於實行凱恩斯主義政策,不斷地通過增加貨幣供給來保增長、保就業,最終導致了滯脹的形成。

    關於如何判斷當前的經濟走勢問題,究竟是“滯”?是“脹”?還是“滯脹”?目前存在著不同的看法。究竟應當如何加以判斷?

  治理“滯脹”是最困難的

    關於“風險”的定義,要從兩個方麵來看,一是看它的可能性,二是看它一旦發生可能帶來的損失。

    關於可能性,目前各種觀點都存在,眾說紛紜,值得注意的是,宏觀經濟走勢與宏觀經濟政策還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係。

    首先,如果我們對經濟增長下滑過度擔心,並進而在貨幣政策上重新開閘放水的話,就有可能重蹈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覆轍。1984年中國經濟開始出現過熱,1985年加大了宏觀調控力度,1986年經濟增長出現下滑,於是,一些企業和地方政府就開始叫,包括一些青年的經濟學家也開始高呼經濟滑坡了(見薛暮橋先生回憶錄),於是中央高層對通貨膨脹的態度開始發生動搖,貨幣政策重新開閘放水,1988年物價迅速上升,1989年出現了“硬著陸”。

    其次,如果我們過度堅持數量控製、甚至是行政控製的話,又有可能重新出現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情形——1996年就開始討論需求不足的問題;1997年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到1998年不得不全國一起努力來“保8”。

    再次,如果我們的政策搖擺不定,貨幣政策鬆一下、緊一下的話,就有可能出現滯脹的情形。因為美國當年就是貨幣政策不斷地鬆一下、緊一下,對市場機製衝擊過大,才導致了滯脹局麵的形成。

    另一方麵,從損失的角度來看,宏觀經濟的損失不好量化,那麽可以從“克服的難度”來加以觀察。

    首先,如果出現“滯”的情形的話,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和特征來看,一般克服起來相對容易些,並且我們有1998年、1999年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成功經驗。

    其次,如果出現“脹”的情形,治理起來要比出現“滯”的情形困難得多。但是過去30年我們有正反兩方麵的經驗和一整套治理的方法,也還是可以應對的。

    再次,如果出現“滯脹”的情形的話,我認為恐怕是最難治理的,一是我們沒有經曆過,沒有這方麵的經驗;二是美國的經驗告訴我們,治理“滯脹”是最困難的,比單純治理“滯”和單純治理“脹”都要困難;三是目前中國出現“滯脹”的可能性的確正在上升,因為我們存在著一些與美國當年相類似的情形。

  隻能用改革的辦法來促進經濟轉型

    在如此複雜的形勢之下,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取向應當如何抉擇?筆者以為,在當前的形勢下,理想的政策應當是:緊貨幣、鬆財政,放價格、調結構,抓改革、促轉型。

    所謂“緊貨幣”,主要是為了抑製通脹。總量政策應當繼續從緊,不能開閘放水;但是應當注意更多的發揮價格機製的作用,也就是利率的調控作用,消除負利率。

    所謂“鬆財政”,主要是為了應對經濟增長放緩。財政在總量上能不能適當增加財政支出和政府投入,且重點放在調整結構上,例如增加社保、救災方麵的投入;補助窮人以增加抗通脹能力。另外就是降低稅負,降低所得稅和取消利息稅;還有可以探討的是,能不能允許地方政府發債。

    所謂“放價格、調結構”,現在一說調結構,總是政府去調結構,政府去“有保有壓”,但筆者以為,正確的調結構方式應當是理順價格,把價格理順了,由價格機製去調整結構——但是一定要注意,隻有管住貨幣才能放開價格,否則就會導致通貨膨脹。

    所謂“抓改革、促轉型”。舉例而言,近來呼籲較多的就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並不是由於貨幣緊縮造成的,貨幣放鬆的時候,中小企業融資一樣困難,所以,這個問題一定要通過體製改革來解決。比如設立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政策性銀行和擔保公司,又比如成立民營銀行或小額貸款公司,等等。

    總之,要用改革辦法來促進經濟轉型。(魏加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

 (作者聲明:文中觀點僅代表個人看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