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布拉格之春事件

(2008-09-05 15:00:54) 下一個

百度百科

布拉格之春 政治事件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杜布切克發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有脫離蘇聯控製傾向。

  蘇軍決定武裝幹涉。6月下旬,華沙條約組織在捷境內舉行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遲遲方撤。7月之後,局勢有所緩和。8月3日晚華約在捷簽署聯合聲明,危機似乎已經過去了。

  8月20日晚11時,布拉格機場接到一架蘇聯民航機信號“機械事故,要求迫降”沒有理由不同意。客機一降落,數十名蘇軍突擊隊員衝出機艙迅速占領機場。幾分鍾後,蘇第24空軍集團軍巨型運輸機開始降落,一分鍾一架。1小時後,一輛蘇聯大使館的汽車引路,蘇軍空降師直撲布拉格。

  於此同時,蘇陸軍總司令帕夫洛夫斯基大將指揮4個蘇軍裝甲師,1個空降師,1個東德師從波蘭直搗布拉格。(西方向第一方麵軍)駐德4個蘇軍師,1個東德師切斷捷西部邊界。(西方向第二方麵軍)駐匈牙利蘇軍8個師,匈軍2個師,保加利亞軍一部從南部進攻。(西南方向第一方麵軍)蘇波合成軍4個師進攻北部。(西方向第三方麵軍同時蘇軍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捷軍開始全麵電子壓製。
  21日拂曉,蘇軍占領布拉格,逮捕杜布切克。

  在進攻開始6小時後,蘇軍控製了捷克全境。幾十萬捷軍被全部繳械,北約也沒來得及作出任何反應。

  這是蘇軍一次典型方麵軍群進攻戰役。西方向主攻,西南方向配合,共動用4個方麵軍,1個坦克集團軍,4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26個師,約30萬人。但由於進攻過快,兩個戰略方向的後備坦克集團軍群均未出動,隻動用了各集團軍,師,團的直屬坦克,共有9000餘輛。

介於所有人都還沒忘記1956年發生在匈牙利的悲劇,杜布切克並沒有阻止抵抗,在這次事件中僅有80個捷克人被殺,與匈牙利事變相比,大大減少。

1969年4月,古斯塔夫代替杜布切克成為了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

  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義的國際政治事件,標誌著華約內部的裂痕已經漸漸顯現,可視為東歐劇變的前奏與導火索。

  布拉格之春(英語:Prague Spring 捷克語:Pražské jaro 俄語: пражская весна),是1968年1月5日開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內的一場政治民主化運動。這場運動直到當年8月20日蘇聯及華約成員國武裝入侵捷克才告終。

  在共產黨領導人亞曆山大·杜布切克的領導下,捷克斯洛伐克顯示出越來越強烈的獨立傾向。杜布切克在國內政治改革的過程中,提出了“帶有人性麵孔的社會主義”,這個方案並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樣,完全拋棄了舊有的傳統。然而,蘇聯依然將這視為對其領導地位的挑戰,也是對於東歐地區政治穩定的一種威脅。在冷戰期間,這是華沙條約成員國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絕蘇聯的援助而寧願屈服於希特勒的經驗,都依然清楚地存在於蘇聯每個人的記憶之中。在捷共內部也存在有一部分少數派——尤其在高層領導中—拒絕放鬆黨對社會的控製權,並且密謀在蘇聯的領導下推翻改革者的領導。

  與中歐東歐的許多國家不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通過一場平穩的政治變革使捷共上台,並沒有發生如同匈牙利一樣的暴力革命和社會動蕩。但是,蘇聯期望在其盟國中推行蘇式的斯大林模式,並且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武力來強製實現。這種政策因為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而被稱為勃列日涅夫主義,其實這種政策最早從斯大林時代就開始存在,隻是勃列日涅夫首次將其公之於眾而已。蘇聯的這種霸權主義直到1980年代後期,才被戈爾巴喬夫的辛納特拉主義所取代。

  捷克斯洛伐克的這段民主化進程,在8月20日深夜開始的20萬華約成員國軍隊和5000輛坦克的武裝入侵後宣告失敗。事實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大會已經準備支持改革派,並削弱新斯大林主義者的力量。在一個工廠裏,捷共通過了改革方案,但是冷酷的入侵將這一切努力都付之東流。

  事件發生後,西方國家中隻有少數批評,因為在冷戰時期,由於核對峙的存在,西方國家無法挑戰蘇聯在中歐地區的霸主地位。

  這次軍事入侵導致了約有10萬人左右的難民潮,其中包括了許多精英知識分子
  這次事件也影響了在許多西方國家中宣揚列寧主義的左翼人士的地位,最終也導致了這些政黨的部分崩潰。

背景

  1956年,赫魯曉夫蘇共二十大做的秘密報告中對於斯大林提出了批評,波蘭、匈牙利等國的共產黨體製受麵臨了很大的危機。當時,捷克斯洛伐克並沒有受到很大的衝擊,但是進入60年代之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兼總統安東尼·諾沃托尼的統治開始動搖。尤其在恢複50年代大清洗犧牲者的恢複名譽問題、經濟增長減緩問題、斯洛伐克的自治主張等問題上,諾沃托尼受到了很大的抨擊。

  1967年,第四次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協會大會上,帕維爾·科胡特、米蘭·昆德拉伊凡·克裏瑪等作家開始批評共產黨。在10月末,學生在布拉格市區又發起了關於學生宿舍設施的抗議遊行,最終被黨部派出的警察隊伍鎮壓。此外,在共產黨內部,斯洛伐克共產黨方麵對於諾沃托尼的政策也提出了強烈的不滿。在這種情況下,蘇共領導人勃列日涅夫非正式訪問捷克斯洛伐克。諾沃托尼期望得到蘇聯的支持來平息事態,但是勃列日涅夫認為這隻是捷共黨內的問題,並沒有明確的表態支持(當時他說“Это Ваше Дело(這是你們的問題。)”)。結果,在沒有消除黨內對立的情況下,黨中央委員會大會在12月召開,會上一致批評諾沃托尼的領導,他對第一書記和大總統的兼任的結束也在所難免。

帶有人性麵孔的社會主義

  1968年1月5日的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會上,諾沃托尼的第一書記職位被亞曆山大·杜布切克取代。

  這次大會的結果,導致了對新聞出版物的事先審閱製度的廢止,並且使得對於諾沃托尼體製中的核心黨幹部以及內閣成員的批評的升溫。2月,與諾沃托尼關係密切的國防部領導叛逃到美國。這位高層幹部不僅因為挪用公用資金而被調查,而且在之前與另一位將軍合謀企圖發動政變,維持諾沃托尼的權力統治。這起事件成為當時媒體關注的焦點,並且使批評的矛頭指向了當時仍留任總統的諾沃托尼。到了3月份,諾沃托尼領導層的主要黨政幹部都相繼離職。其中包括內政部長、總檢察長的辭職,這些人的離去導致與蘇聯(尤其是克格勃)關係緊密的安全機構的改革浪潮。3月21日,諾沃托尼終於提出辭職,新任總統為二戰英雄路德維奇·斯沃博達。

  4月,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過了行動綱領。在這份文件中,提出了“新型社會主義模式”,內容包括:

  修正共產黨的權利集中
  恢複在大清洗中犧牲者的名譽
  以聯邦製為原則解決“斯洛伐克問題”
  強調企業自身責任,引進市場機製,進行經濟改革
  言論和藝術活動的自由化

  在外交政策上,在強調與蘇聯的同盟關係的同時,也通過引進科學技術強化與西方國家的經濟關係
  之後,又成立了以歐德裏希·切爾尼克為總理的新內閣班子。副總理為主張改革計劃經濟的經濟學家奧達·錫庫,另外,在50年代以“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罪名被判處終身監禁的古斯塔夫·胡薩克也成為內閣成員。國民議會的議長由受國民歡迎的約瑟夫·斯姆魯科夫斯基擔任,國民戰線議長由弗朗切克·庫裏蓋爾擔任,至此,捷克黨政的主要部門都被改革派掌權。整個社會在“行動綱領”的指引下,開始進行深入的改革運動。其中,工會、青年組織、社會民主黨以及KAN, K-231等非共產主義政黨開始積極活動。在此同時,關於改革內容的分歧也日益明顯,逐漸形成了對於改革運動的激進化表示懷疑的集團,他們希望與蘇聯接觸,在斯洛伐克地區重視聯邦化的傾向。

  根據華約各國的約定,6月份將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舉行聯合軍事演習,考慮到蘇聯軍隊即將到來以及同盟國的憂慮,在5月末召開的黨中央委員會大會上,捷克領導人強調了右派修正主義的危險性,並將在國民戰線範圍以外活動的政治組織視為“反共活動”,並且表明了將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的態度。另外,也決定提前在9月份召開第14次共產黨大會,給其他國家造成了將堅持改革路線的印象。這是因為在臨時黨大會上不可能再讓對於改革報有懷疑的中央委員再任,如果黨員正式大會順利召開的話,改革派實力將會鞏固自己的地位,使改革不會半途而廢。

  6月27日,由瓦茨裏克起草的“兩千字宣言”在主要報紙上刊登。其內容與“行動綱領”並無多少變動,因此也使得蘇聯將這個宣言視為“反革命”的先兆。

蘇聯集團的動向

  從杜布切克就任第一書記開始到蘇聯軍事幹預的8個月間,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各國通過會談中的批判、聯合軍事演習等方式,從政治上、心理上、軍事上盡力阻止捷克斯洛伐克的共產黨體製的解體以及改革運動對本國的波及。

蘇聯集團的憂慮

  在1月份權利層交替的時候,波蘭和東德首先表示了關注。1月中旬,勃列日涅夫訪問兩國,哥穆爾卡與瓦爾特·烏布裏希都表示“反社會主義”的影響將超越捷克斯洛伐克的國境,會波及到蘇聯集團全體,因此各國的共產黨體製的基礎將受到嚴重動搖。尤其在波蘭,3月發生了學生遊行,其中有人提出了“也給波蘭一個杜布切克”的口號,因此哥穆爾卡對此更加擔心。另外,在2月22日舉行的1948年革命紀念慶典上,勃列日涅夫等各國首腦紛紛出席,諸國領導都切身感受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氣氛,也注意到媒體上開始出現對共產黨直接的批評文章,於是對這場改革運動產生了強烈的憂慮。
德累斯頓會議(3月23日)

  諾沃托尼辭去總統的事件使蘇聯領導層感受到強烈的危機,於是在德累斯頓,召開了蘇聯、波蘭、東德、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等國參加的多國首腦會議。從此次會議直到8月軍事幹預為止,除羅馬尼亞外的華約5個成員國多次就捷克斯洛伐克的局勢舉行多國會談。由於在會前捷克領導層被通知本次會議是討論各國經濟問題,因此在會議剛開始就遭到各國嚴厲批評的杜布切克代表團無法就改革運動做出充分的答複。在會上,除匈牙利之外的四國代表團一直認為這場改革運動是反革命的先兆,並擔心會侵蝕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團對此表示這場改革的主旨在於強化共產黨體製,並且得到了國民的多數支持,然而並沒有得到其他各國的理解。

莫斯科會議(5月4日、8日)

  隨著“行動綱領”的通過和改革運動走向高潮,捷克國內對於共產黨體製和蘇聯的同盟關係的批評也日益增多。對此,勃列日涅夫領導層感到非常憂慮。在這種情況下的5月4日,訪問莫斯科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團(杜布切克、切爾尼克、斯姆魯科夫斯基等)與蘇聯領導層進行了會談。在此之後,8日,哥穆爾卡、烏布裏希等各國首腦在莫斯科集中,聽取了勃列日涅夫關於蘇捷兩國會談的報告,並隨即決定提前實施華約組織聯合軍事演習,並支援對於改革報有懷疑的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內部的“健全勢力”。5月中旬、蘇聯總理阿列克謝·柯西金與國防部長安德烈·格萊喬相繼訪問捷克斯洛伐克。

聯合軍事演習

  6月18日至30日間,華沙條約成員國聯合軍事演習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行。本次演習含有多層目的:1為了牽製在9月份臨時全黨大會中改革派勢力的增長;2為了軍事介入做好預先準備。另外,在軍事演習結束後,各國軍隊並未立即撤退,這導致捷克斯洛伐克國民逐漸懷疑軍事介入的可能性。

華沙會議(7月14日-15日)

   在“兩千字宣言”出台後,蘇聯領導層將其視為反革命的證據,並對捷克斯洛伐克中央發出了召開多國會議的建議。(同樣的建議也從東德、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國發出)但是,捷克斯洛伐克中央在研究該建議之後,反而向蘇聯提出首先舉行兩國會議,在調整意見的基礎上,舉行包括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參加的多國會議。然而,蘇聯中央拒絕了這個建議,並通知將於14日在波蘭舉行多國會議。會議前日的13日,接受勃列日涅夫的委托,卡達爾與杜布切克、切爾尼克等人會談,試圖說服其參加華沙會議,但是捷克方麵反複主張之前的意見,未接受勸說。於是,在華沙集會的蘇聯、波蘭、東德、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的領導人,在捷克斯洛伐克缺席的情況下,就這場改革運動展開了討論。其中,保加利亞代表團提出了請求軍事幹預,各國都表示對改革運動的危機感,最終,蘇聯領導層決定對捷克斯洛伐克發出各國共同簽署的照會,表示將全麵支援對反革命勢力的鬥爭。

謝雷斯托-比利亞克秘密會談

  7月20日 在匈牙利療養地巴拉頓湖畔,對改革持批判態度的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比利亞克與蘇共政治局委員兼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的謝雷斯托舉行秘密會談。其間,謝雷斯托指出軍事幹預的實施必須要有捷克斯洛伐克內部的要求才能實行。

切爾納會談(7月29日-8月1日)

  蘇聯與捷克斯洛伐克在兩國交界處的切爾納舉行兩國會談。會議原定舉行一天,最終卻延長至4天。會後發表的公開聲明隻提及將於8月3日在布拉迪斯拉發召開多國會議。蘇聯在會談中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做出了一些讓步,雙方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識,因此沒有直接作出軍事介入的決定。然而,關於這些合意,兩國的認識存在根本性差異,這也是日後軍事介入的誘因之一。這些共識的內容包括:

  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恢複新聞審閱製度,加強對媒體的控製
  解散非共產黨派係的政治組織
  撤換部分改革派領導人

布拉迪斯拉發會議(8月3日)

  在布拉迪斯拉發舉行了東德、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和蘇捷兩國的會議,會後發表了共同聲明。在這次會議中,由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內部的“健全勢力”發出的請求軍事支援的信件送到了勃列日涅夫的手中。

軍事介入的決定

  布拉迪斯拉發會議後,蘇聯的媒體對捷克的改革提出了批評,但是總體來說局勢似乎有所緩和。但是,關於切爾納會談中達成的合意的實行上,蘇聯與捷克斯洛伐克的分歧日益明顯。勃列日涅夫在9日和13日兩次與杜布切克舉行電話會談,迫使其實行共識的內容,但是杜布切克以準備9月的臨時全黨大會為理由,沒有明確答應其要求。至此,蘇聯方麵認為在杜布切克體製下,很難阻止這場改革運動的繼續發展,隻有通過軍事介入才能打開僵局。在8月15日到8月17日的3日見召開的蘇聯共產黨政治局會議上,最終決定對捷克斯洛伐克實行軍事介入,次日,華約各國領導人被召集到莫斯科,聽取了這個決定,並表示一致同意。

軍事介入(捷克事件)

  8月20日深夜,蘇聯為主的華沙條約盟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迅速占領了其全部領土。
  成立革命勞農政府失敗 軍事介入是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幹部中的保守派建立勞農革命政府計劃的一個部分。但是,在武裝入侵當天的幹部會議忙於準備9月9日的黨員大會,而保守派準備的情況報告以及替換杜布切克領導層、成立新的領導核心的請求被打亂了步驟。因此,軍事介入的報告傳達到黨幹部會議的時候,保守派尚未能占領會議的大多數,因此會議最終決定發表指責軍事入侵的聲明。這樣,由於蘇聯宣稱這次武裝幹預是應捷克斯洛伐克的要求,兩者的聲明成了針鋒相對的矛盾。但是,建立革命勞農政府的計劃依然在第二天於布拉格賓館以及蘇聯大使館內籌劃。最終交涉的結果是,斯沃博達總統決定首先應釋放杜布切克和與勃列日涅夫領導層直接交涉,拒絕了建立新政府的計劃。
 
第14次臨時全黨大會

  22日,在布拉格的一處工廠內,匆忙地召開了第14次臨時黨員大會。這次大會是由布拉格黨委負責人博夫米盧·西蒙向杜布切克建議的,並通過廣播和黨機關報紙向全國宣布。這樣。在軍事占領的非常事態下,1112名(最終為1219名)黨員到會(由於交通原因,斯洛伐克代表隻有15人參加,這也是後來斯洛伐克方麵主張大會無效的理由之一)。大會最終聲明,指責非法的軍事介入,並支持被拘禁的杜布切克為首的領導集體。

捷克斯洛伐克國民的消極抵抗

  軍事入侵當天,國營電台除了播放國歌外,沒有對外作任何廣播。國際電話以及新聞社的對外電報也被封鎖。隻有唯一沒有能被閑置的業餘無線通訊,將這個事件在全世界公布。

國際社會的反應

  對於蘇聯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武裝入侵,21日,應美國、英國、法國及加拿大等國的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會中,巴西、加拿大、丹麥、法國、巴拉圭、英國和美國提出“入侵是違反聯合國憲章的幹涉內政行為,要求立即撤退”的決議案,最終10票讚成、3票棄權和2票反對,由於蘇聯行使了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權,該決議沒能生效。此外,加拿大提議聯合國秘書長向布拉格派遣特使。武裝入侵當天正在南斯拉夫訪問的哈耶克外交部長在24日到聯合國指責武裝入侵。但是由於締結了《莫斯科議定書》,捷克斯洛伐克方麵撤回了議題,最終在聯合國的議論失去了實際效果。

  此外,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一方麵認同杜布切克政府的改革運動,但另一方麵卻沒有采取任何具體行動。這是因為這起事件發生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簽訂、限製戰略武器談判的開始以及對於改善美蘇關係的期待”等背景之下,美國擔心由於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的影響,導致了上述進程的中斷。另外,由於當時美國正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沼之中,對於提供北越武裝的捷克斯洛伐克,約翰遜政府也無法作出積極的支持舉動。因此,與捷克斯洛伐克的情況相比較,更為重視同蘇聯的關係的約翰遜政府的反應,恰好說明了在冷戰格局下美蘇互不幹涉其勢力圈的不成文規則。

克裏姆林宮的談判

  蘇聯在入侵後,麵對國際輿論以及捷克斯洛伐克方麵消極的抵抗之後,也決定接受斯沃博達總統的要求,從23日開始,在克裏姆林宮展開雙方談判。但是,勃列日涅夫與以“反革命勢力”罪名被拘禁的杜布切克的會談遭到了非議。在莫斯科聚集的華約其他成員國首腦,始終堅持成立革命勞農政府,並強硬地建議如有必要可以實施一定期限的軍事占領。另外,在25日的蘇聯共產黨政治局會議上,對於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所采取的解決事態的方案,也有人表示異議。

“莫斯科議定書”

  經過4天的會談,26日,兩個領導層簽署了“莫斯科議定書”。其內容有15項,再次確認了控製媒體、更換改革派的切爾納會談的“合意”事項,同時明確宣布22日臨時召開的全黨大會的無效性。此外,對於幹預軍隊的撤退問題,並沒有明確撤軍的時間。

勃列日涅夫主義

  這次事件之後,西方社會將蘇聯此次為武裝介入所作的正當化理論,稱為“限製主權論”或“勃列日涅夫主義”。這個理論主要通過9月26日蘇聯《真理報》所載論文《主權和社會主義住過的國際義務》以及11月在波蘭統一勞動者黨第5次全黨大會上勃列日涅夫的演講被明確化。主要內容即:“一國的社會主義危機也是社會主義陣營全體的危機,其他國家不能對此毫不關心,為了保護全體的利益,可以超越一國的主權。”這個理論從階級的觀點重新評價了主權,將保衛社會主義置於尊重主權和不幹涉內政原則之上。另外,勃列日涅夫主義並不是為了將軍事幹預正當化而在事後倉促形成的理論,在此之前的華沙信件和布拉迪斯拉發宣言中就有所體現。事實上,這個方針與斯大林、赫魯曉夫時期的蘇聯對東歐政策基本一致,雖然冠以勃列日涅夫之名,卻不是他的獨創。

“正常體製”的建立

  從莫斯科歸來的杜布切克領導層,對國民發表了繼續改革的聲明。但是,迫於蘇聯以及國內親蘇派要求執行《莫斯科議定書》的壓力,杜布切克的回旋空間日漸狹窄。例如,在入侵軍隊撤退問題上,隨著10月暫定駐留條約的簽訂,實際上將駐捷軍隊合理化(直到1989年東歐劇變才最終撤退)。另外,對於改革派的壓力,最終也集中到國民愛戴的斯姆魯科夫斯基身上,他被撤去了國民議會議長的職務。

  另一方麵,10月28日開始實施《行動綱領》中提出的聯邦製。1969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正式成立。

  1969年1月16日,查理大學的學生揚·巴拉夫為抗議軍事幹預和改革的倒退,企圖自焚。3月,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冰球世界錦標賽上,捷克斯洛伐克隊戰勝了蘇聯隊,這個消息傳到國內後,眾多的國民走上街頭,拍手稱快。此後,又出現了在布拉格圍攻蘇聯航空公司辦公點的事件。這一切都反映了捷克斯洛伐克國民對於蘇聯的厭惡和仇恨。蘇聯將這一係列事件定性為反革命勢力的陰謀,要求杜布切克予以製止。

  1969年4月,古斯塔夫·胡薩克接替杜布切克就任第一書記,繼續實行“正常體製”,至此,“布拉格之春”宣告結束。

補充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國內改革運動。從60年代初開始,捷克斯洛伐克經濟發展遇到嚴重困難。雖然從1967年開始實行新經濟體製但形勢仍未好轉。經濟困難導致部分工人罷工。在政治方麵,當時任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兼共和國總統的A.諾沃提尼對經濟改革和為50年代初政治冤案的受害者平反采取消極抵製態度,壓製批評和民主,在黨內外引起強烈不滿。在民族關係方麵,由於1960年製定的憲法取消了斯洛伐克的民族自治權,民族矛盾也進一步尖銳。在這種背景下,捷共中央於1967年10、12月和1968年1月連續舉行全體會議,就國內的困難、經濟和政治體製改革、黨的領導方法等問題展開辯論。1968 年1 月中央全會決定解除諾沃提尼第一書記的職務,由 A.杜布切克接替。同年4月中央全會又對中央主席團和書記處進行了重大改組,並通過了指導政治經濟體製改革的《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行動綱領》。 5月中央全會決定於當年 9月提前召開黨的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同時號召同國內出現的“反共主義傾向”和“保守觀點”作鬥爭,7月中央全會通過了新黨章草案。

  當時公布的文件宣稱,捷共改革的目標是“創立一個新的 、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條件的、民主和人道的社會主義模式”。改革的內容主要有:①關於黨的領導體製和黨內民主。認為一切權力由黨的機構集中和壟斷,隻會削弱國家和社會機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黨的領導作用主要應該是集中人民的意誌和反映社會的需要,為社會的發展提出正確的方向和目標,製定方針政策,並通過黨的政治工作和組織工作去貫徹實行;必須充分發揮和保障選舉產生的黨的各級領導機構的權力,工作機關不能獨攬大權;黨政重大職務不能由一人兼任,防止權力過分集中 ,擔任黨內職務以4年為一屆,不得超過兩屆;黨員有權批評黨的各級領導人。②關於國家政治體製和公民權利 。主張實行多元化政治體製 ,使各階級、階層和集團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民族陣線內都有自己的政治代表 ,在民族陣線內各政黨都是平等的夥伴 ;實行責任內閣,政府對通過普選產生的議會負責;確保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保證公民遷居包括遷居國外的自由;製定新聞法,取消新聞、書刊、廣播電視的檢查製度;給一切受過迫害的人平反。③關於經濟體製 。強調計劃與市場相結合 ,擴大企業的權限,企業作為相對獨立 的商品生產者有經營自主權 ,自負盈虧;允許企業自願結合,自由競爭,獨立地進行外貿活動;成立工廠委員會,其中2/3的代表由職工直接選舉產生,工廠委員會有權決定廠長的任命和撤換,決定利潤分配和職工福利等。④關於民族關係。將國家體製改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共和國的聯邦製,保證斯洛伐克族同捷克族平等地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

  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運動受到了當時蘇聯、保加利亞、民主德國、匈牙利和波蘭的幹預和武裝幹預。改革以失敗而告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