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拓布勞恩(1900-1974),中國名字李德、華夫,1932年由蘇聯到我國,唯一參加兩萬五千裏長征的外國人,共產國際軍事顧問,與博古、周恩來合稱“最高三人團”,1939年回蘇聯,後回德國。作為中國革命發展中決定性階段的直接見證人,李德在《中國紀事》裏回憶了他在中國活動的歲月。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先生對《中國紀事》等現代稀見史料的評價是“有助於研究者進一步認識曆史的複雜性和曲折性”。
李德1939年的筆記中記載的1934年紅軍總參謀部的統計數字:中央紅軍在出發時的實有兵力是75000-81000人,其中57000至61000名戰士,有41000至42000支步槍和1000多挺輕重機關槍。戰鬥軍隊編為5個軍團,第一軍團由第一第二和第十五師組成,有16000-18000人,其中14000-15000名戰士,有9000-10000支步槍和300-350挺機槍。第三軍團由第四、第五和第六師組成,有15000人,其中12000-13000名戰士,有9000支步槍和大約300挺機槍。除此之外,作為突擊部隊而承擔突圍主要人物的這兩個軍團,還擁有30-40們輕迫擊炮和大約3000枚我兵工廠製造的破擊炮彈,並且各有兩門以上直接瞄準涉及的野戰炮和幾百發炮彈。第五軍團由第13和第34師組成,有11000-12000人,其中戰士10000名,有7000支步槍和150-200挺機槍。新編第八軍團由原來的獨立21師和23師組成,有10000人,其中8000名戰士,有6000支步槍和大約100挺機槍。最後是九軍團,由第三和第二十二師組成,有11000-12000人,其中9000-10000名戰士,有7000支步槍和大約150挺機槍。每個戰士發了1-2枚手榴彈,每支槍配有70-100發子彈,每挺機槍配有300-400發子彈,每挺重機槍配有500-600發子彈。
所有部隊,包括師指揮部,都擁有足夠的無線電設備、野戰電話和其他通訊器材,兩支收容縱隊也這樣,而且五期裝備也很充足,以便在必要時能夠短期獨立行動,進行自衛。第一行動縱隊,或稱中央縱隊,包括中央委員會、政府、軍事委員會和總參謀部成員,這支縱隊有4000-5000人,其中2000名戰士,有1500支槍。第二縱隊也就是後勤縱隊,包括一個野戰醫院、各種機關及黨政幹部,總共8000-9000人,其中大約2000名戰士,有1500支槍和毛瑟槍,以及幾挺機關槍。
所有參加長征的人,身邊都帶了大約可以用兩星期的給養,主要是大米和鹽,給養用完以後,就隻能和必須通過購買和沒收來開辟地方上的糧食來源。
李德的結論是,這次行動絕不是什麽“移民”,或者象埃德加斯諾在《紅星照耀下的中國》即《西行漫記》一書所寫的那樣——“整個國家的遷移”,也不像毛澤東所寫的那樣,是一種“驚慌失措的逃跑”。這次行動,是一次經過長期周密準備的軍事行動。誠然,它在漫長的過程重帶有一種退卻的性質,這是原先沒有設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