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第一,二,三,四代防空導彈(組圖)

(2008-09-18 20:54:12) 下一個

第一代防空導彈

第一代防空導彈是20世紀50年代研製的,用於國土防空和海上防空,以攻擊高空偵察機和轟炸機為主。

“薩姆-2”防空導彈 [資料圖片]

“薩姆-3”防空導彈 [資料圖片]

“黃銅騎士”導彈發射瞬間 [資料圖片]

“霍克”防空導彈 [資料圖片]

    主要型號有蘇聯的薩姆-l、薩姆-2、薩姆-3;美國的“奈基”、“波馬克”、“霍克”、“黃銅騎士”等。

    第一代防空導彈大多采用無線電指令製導技術,製導方式單一,抗幹擾能力差,隻能對付單個低速空中目標。主發動機是液體火箭發動機或衝壓噴氣發動機,導彈體積大,係統複雜,機動性差。


第二代防空導彈

第二代防空導彈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製,70年代服役。主要用於野戰防空、海上近程防空或要地防空。

薩姆-6防空導彈 [資料圖片]

"海狼"導彈發射瞬間 [資料圖片]

    經過越南戰爭和中東戰爭,各國在提高中、高空防空導彈武器係統的反電子幹擾能力和改進低空作戰性能的同時,大力發展用於野戰防空的和機動部隊防空的中、低空防空導彈。典型的型號有蘇聯的薩姆-6、薩姆-8、薩姆-9,法國的“響尾蛇”,歐洲聯合研製的“羅蘭特”,英國的“長劍”和“海狼”,北約的“海麻雀”,美國的“霍克”改進型等。

    第二代防空導彈多數采用單極固體火箭推進,采用微波、激光、紅外或光電複合製導技術,火控雷達為脈衝多普勒搜索雷達或單脈衝跟蹤雷達,以光電跟蹤設備為輔,係統結構相對簡化,導彈小而輕便,反應時間較短(10秒左右),並有一定的抗幹擾能力。

"吹管"防空導彈 [資料圖片]

薩姆-7防空導彈 [資料圖片]

    這期間還出現了便攜式防空導彈,如前蘇聯的薩姆-7、美國的“紅眼睛”、英國的“吹管”防空導彈等。


第三代防空導彈

  第三代於20世紀70年代研製,80年代開始服役。

中高空、中遠程防空導彈有美國的“愛國者-2”、“標準-2”增程型艦空導彈,前蘇聯的薩姆-10(C-300)、薩姆-12,中國台灣當局的“天弓”等;低空近程防空導彈有瑞士與美國聯合研製的“防空與反坦克係統”(ADATS)、法國的“新一代響尾蛇”等;便攜式防空導彈有法國的“西北風”,美國的“毒刺”,英國的“星光”等。這期間,還出現了彈炮合一防空係統,如前蘇聯/俄羅斯的“通古斯卡”係列彈炮合一自行防空係統、美國的“火焰”彈炮合一自行防空係統等。

第三代防空導彈采用了更先進的技術,與前兩代導彈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①采用性能更好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和高比衝推進劑,以及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等微型電子器件,導彈的體積、重量更小,可靠性更高,機動性更好。如“愛國者”導彈,其有效射程與“奈基-2”相當,體積和重量分別為“奈基-2”的1/5和1/4,可車載機動發射。

②中高空、中遠程防空導彈的火控係統采用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和計算機信息處理設備,能同時引導多枚導彈攻擊多個目標,具有較強的抗幹擾能力,不僅能反飛機,也有一定的反戰術彈道導彈的能力。

③低空近程防空導彈的火控係統,有的采用雷達+紅外+光學等多元探測係統,有的采用相控陣雷達,具有多目標作戰能力。

④便攜式防空導彈多采用紅外導引頭、紅外成像導引頭或紅外/紫外雙模導引頭,發射後能自主攻擊目標,抗幹擾性能好。


第四代防空導彈

  第四代是目前正在研製,也包括第三代的改進型,其中有的防空導彈已開始裝備部隊。

典型型號有美國的“愛國者-3”、“軍級地空導彈”和西歐的“紫菀-15”和“紫菀-30”,俄羅斯的S-400和“安泰2500”,以色列的“箭-2”等,其中以色列“箭-2”防空導彈2000年3月14日正式投入使用,領先於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實用化防衛和攔截高層區域彈道導彈係統的國家。美國的“愛國者-3”2002年12月也開始裝備部隊。

這些正在研製和已裝備的中遠程防空導彈都具有反戰術彈道導彈的能力;在空氣動力方麵采用了無翼式布局和攻角技術;推進係統采用高能推進劑;彈上製導係統和姿態控製係統采用數字控製技術;武器係統采用了相控陣製導雷達,能同時對付多個目標;同時采用多種抗幹擾技術,提高了係統的抗幹擾能力,並強調了係統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維護性等。近程和便攜式防空導彈的主要技術采用被動紅外製導方式,提高抗幹擾能力;采用近炸和觸發雙重引信,提高對目標摧毀能力;增加射程和快速反應能力,提高攔截巡航導彈能力,比較典型的有俄羅斯“針-S”便攜式防空導彈等。


來源:新華網,百度百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