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詳解現代海戰戰法(一):航母機動戰(圖)

(2008-08-14 08:42:02) 下一個
詳解現代海戰戰法(一):航母機動戰
2008年08月14日 14:01:47  來源:新華軍事博客

 

美軍海軍“尼米茲”號航母作戰群[資料圖片]

美國海軍“鷹眼”空中預警機

    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在波斯灣、阿拉伯灣、紅海和東地中海部署了165艘軍艦,其中有6艘航母: “美國”號、 “西奧多-羅斯福”號、 “中途島”號、 “薩拉托加”號、 “約翰-肯尼迪”號和“突擊者”號。另外,其他多國部隊還在西南亞部署了65艘艦船.在一個戰區,集中這樣大的海軍力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所沒有的。因而,多國部隊為牢牢地掌握海灣地區的製海權創造了條件。

    航母戰鬥群的組成

    為充分發揮航母的作戰效能,美軍還普遍采取了以航母為核心,編組航母戰鬥群的方式,遂行作戰任務。

    一般,航母編隊由15—20艘不同類型的艦艇組成。例如,“約翰-肯尼迪”號航母戰鬥群,除了“約翰-肯尼迪”號航母外,還有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密西西比”號,導彈巡洋艦“聖哈辛托”號、“蓋茨”號,驅逐艦“穆斯布魯格”號,導彈護衛艦“羅伯茨”號,快速戰鬥支援艦“西雅圖”號,戰鬥支援艦“西爾維尼亞”號。

    航母戰鬥群在開進時,水麵上最前麵是護衛艦、驅逐艦和導彈護衛艦;中間是航母;後麵是導彈驅逐艦和導彈巡樣艦;空中有各種不同作戰功能的飛機在盤旋;水下有潛艇在警戒,一派威不可犯架勢。     

    航母上的作戰飛機

    航母的最大特點是載有不同用途的作戰飛機。根據其噸位、類型、甲板形式、所受領的作戰任務性質,1艘航母上一般載有80餘架飛機和直升機。

    美軍開到海灣的航母上多載有攜帶空對空和空對地導彈的F/A一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攜帶“響尾蛇”等空對空導彈的F一14“雄貓”戰鬥機,攜帶激光製導炸彈和反輻射導彈的A一6E“入侵者”攻擊機,攜帶魚雷、水雷和導彈、炸彈的S—3A “北歐海盜”式反潛飛機,可執行水麵監視、搜索、救援、攔截、後勤保障等任務的SH一3H“海王”多用途直升機,裝有綜合電子對抗設備、能破壞敵雷達與通信的EA一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可執行情報搜集、進攻支援協調、反艦戰等任務的E一2C“鷹眼”空中預警飛機和EA-6D“入侵者”空中加油飛機等,因而,具有強大的空中突擊力量。

    航母的其他武器裝備

    其他艦艇上的武器裝備也十分完善。像“斯普魯思斯”號驅逐現有射程15公裏、口徑127毫米MK45火炮兩門,配備炮彈1200發;“魚叉”式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兩具,配備射程110公裏的“北約海麻雀”導彈24枚、射程5—18公裏的“阿斯洛克”反潛導彈24枚;MK32魚雷發射管兩座,配備射程9500米的MK46反潛魚雷14條;另有1架直升機及“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係統。在護衛艦和導彈護衛艦上也都裝備有不同性能的多種對海、對空和對水下的導彈、反潛導彈及魚雷。擔任後衛的導彈驅逐艦和導彈巡洋艦,具有探測、識別、跟蹤和多波次連續攻擊目標的高技術係統,主要用於中程對空防禦、遠程對艦攻擊和反潛作戰。

    像導彈驅逐艦上裝有射程達78—93公裏的“標準”SM一2對空導彈20枚、 “阿斯洛克”反潛導彈24枚、MK46反潛魚雷14條。“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樣艦上裝有MK41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可發射艦對艦“戰斧”導彈,射程達280公裏,對岸上目標射程達1300公裏;亦可發射“標準”SM一2艦對空導彈和“阿斯洛克”反潛導彈。艦上共配備有122枚上述不同類型的導彈.

    隱蔽於水下的兩艘“洛杉磯”級潛艇主要裝備的武器是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可發射射程達30公裏的MK48魚雷、“魚叉”式反艦導彈和“沙布洛克”反潛火箭,擔負對敵導彈潛艇和水麵艦隻的攻擊任務。

    美軍用於海灣戰爭的1個核動力航母戰鬥群,所具有的攻擊力量,除配備有功能齊全的各種大小口徑艦飽和近程防空係統之外,還約有200一204枚“標準”SM一2對空導彈、30枚“戰斧”導彈、32—36枚“魚叉”導彈、72一84枚“阿斯洛克”反潛導彈、 32—36枚“海麻雀”防空導彈和80餘枚魚雷。

    航母在五個方麵發揮作用

    這樣以航母為核心,由多功能的艦艇、飛機及其武器係統組成的戰鬥群體,互相協同配合,便構成了具有嚴密的大縱深巡邏探測網、防禦網和強大攻擊能力的對付空中、水麵、水下和地麵目標的整體攻防能力。其對空、對海的控製半徑達463公裏以上,反潛控製半徑達278公裏。

    據美國國防部的報告稱,在海灣戰爭中,美軍航母戰鬥群“在摧毀伊拉克的空軍力量、防空設施、彈道導彈發射架、通信網、供電係統和其他方麵作出了貢獻。”“隨著戰爭的進展,海軍的攻擊任務由野戰性空中攻擊和戰場火力準備轉為攻擊戰術目標和戰場空中遮斷。在整個戰爭期間, 6個航母戰鬥群執行了600次戰鬥任務,出動了近兩萬架次,傾瀉了953萬千克重的炸彈。”

    綜現海灣戰爭,專家們認為,多國部隊的航母戰鬥群,以其快速反應能力和高速整體機動能力,在以下方麵表現有突出的作用。

    一是實施海上攔截封鎖,斷敵經濟、武備來源。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1小時內,美軍“獨立”號航母戰鬥群(前沿部署到印度樣)和“艾森豪威爾”號航母戰鬥群(前沿部署到東地中海)即受命駛往阿曼灣和紅海, 5天內即到位。後來,其他有關艦船也分別到達阿拉伯海執行封鎖征務。在整個危機期間共攔截1萬餘艘各種艦船,幾乎完全斷絕了伊拉克的海上往來。原來伊拉克60%的進口物資要經海上輸入;其中,90%經約旦的紅海港口,10%經科威特及伊拉克本國的波斯灣港口。這一封鎖使伊拉克經濟幾乎陷入崩潰,連食品、石油都實行緊急情況下的配給製,戰爭潛力受到嚴重破壞,這對伊拉克宛如是釜底抽薪。特別是攔截封鎖阻止了包括導彈、製造化學武器的原料和指揮控製係統等軍事裝備運入伊拉克,極大地削弱了伊軍的戰鬥力。

    二是保障多國部隊的海上運輸和機動。 實施“沙漠盾牌”和“沙漠風暴”行動所需要的物資95%靠海運。由於航母戰鬥群及其他艦艇及時駛往海灣地區,使多國部隊牢牢掌握了海灣地區的製海權和製空權,有效地保障了通過大西洋航路的200餘艘補給船,把大量兵員、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達海灣戰場。戰爭期間,航母戰鬥群還擊沉、擊傷伊拉克艦艇數十艘,掃除了阻礙機動的80餘枚水雷,保證了軍事力量的水上行動安全。

    三是開展電子戰,實施電子偵察和壓製。 航母戰鬥群的電子幹擾機與空軍的電子幹擾機配合,對伊拉克的電磁係統實施電子偵察和壓製,及時地獲取了伊拉克的通信頻率和雷達等係統的頻率,為多國部隊的巡航導彈突襲伊拉克的重要軍事目標創造了條件;與此同時,還為進行作戰的飛機實施伴隨護航,使其免受伊拉克的幹擾。

    四是配合空軍實施戰略、戰術空襲。 在海灣戰爭期間,航母上的飛機在統一的作戰計劃和指揮下適時地從波斯灣、紅海、阿曼灣和地中海起飛,協同空軍以伊拉克的指揮中心、核設施、導彈發射陣地、伊拉克共和國衛隊、薩達姆防線等重要目標進行輪番的戰略性轟炸和戰術性轟炸攻擊,使伊軍處於無力還手的境地。

    五是掩護兩棲作戰和地麵作戰。 多國部隊對伊拉克實施了38天的空襲後,當轉入地麵進攻時,航母戰鬥群首先是配合空軍、陸軍對侵占科威特的伊拉克部隊陣地進行了突擊;驅逐艦和巡樣艦上的炮火轟擊岸防目標;武裝直升機對伊縱深防禦工事進行摧毀;並成功地配合陸軍實施了戰略性佯動,牽製了伊拉克抗登隊力量,使其從多國部隊真正突擊方向將兵力、兵器抽走,從而有效地掩護了登陸部隊和地麵部隊進行大規模迂回分割伊拉克部隊的作戰,為100小時結束地麵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實戰證明,航母戰鬥群可率先到達戰爭危機出現的地區,快速形成威攝力量。這種作戰編組,不但是奪取製海權、製空權的有效手段,而是是遂行電子對抗、戰區預警、指揮作戰任務的重要組合。因此,航母戰鬥群受到眾多軍事家的矚目,被稱為“令人望而生畏的航母飛行編隊”。

    在美國海軍的編製中,一般每個艦隊有8個能執行包括空中打擊、兩棲作戰和對潛艇攻擊等多種任務的“特混大隊”,而“特混大隊”的核心力量就是航母戰鬥群。他們認為,航母戰鬥群的最大優點之一就是機動能力強。在海灣戰爭多國部隊的戰略空襲中,最先到位打擊伊拉克西部目標的便是“美國”號航母戰鬥群。

    當今,許多發達國家都把航空母艦作為海軍裝各發展的重點,連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競相購買陳舊的航母,加以改裝利用。在航母的作戰運用上,不少國家也在效仿美軍航母戰鬥群的編組。前蘇聯一直在設想建設一支“藍水”海軍,其中就有類似航母戰鬥群的編配體係。

     本文原載於《迎接海洋世紀——現代海戰》,李慶主編,李傑、周碧鬆著,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版。

    感謝新華軍事博友“一閃一閃一閃亮晶晶”提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