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狙擊手是誰?徐副主席為什麽會單獨與他合影?這張照片猶如一枚重磅炸彈,在軍事愛好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盡管媒體對這名狙擊手的公開報道少之又少,人們還是竭力搜尋著他的信息,並稱他為"1號狙擊手"。
日前,新華社《世界軍事》雜誌記者金昊對這名神秘的狙擊手——南京軍區某集團軍特種大隊士官何祥美進行了專訪。
何祥美進行射擊訓練
軍委副主席情不自禁:"打得好!"
2007年11月24日,東南地區某水庫。
一支解放軍特種部隊正在為軍委首長做匯報演示。"獵人"小組借助水庫的特殊環境,模擬演示了水上滲透、敵後破襲等特戰課目。激烈、短促的爆炸聲中,設置在主席台對岸的敵首腦目標被悉數摧毀。
17時左右,敵後破襲演示結束,遠程狙擊殲敵開始。
為了節約時間,讓首長不用轉場就能觀看狙擊,部隊用舟橋板在大壩壩體半山腰搭建了一個平台。狙擊表演的射擊台就設置在上麵。與地麵不同,每塊舟橋板高低不同,並且很不穩固,人在上麵稍微一動,板子就會晃個不停,普通射手在上麵根本無法據槍瞄準。在這裏為軍委首長表演遠程狙擊,極具風險。
主席台上,中央軍委副主席、上將徐才厚目光如炬。將軍不會聽任何解釋,將軍隻要槍響靶落。
"狙擊步槍對300米半身靶射擊!"
"狙擊步槍對400米半身靶射擊!"
"狙擊步槍對600米半身靶射擊!"
"狙擊步槍對800米半身靶射擊!"
隨著現場解說員的指引,不同距離的靶子豎起,又隨著清脆的槍聲倒下。中國軍隊向來不缺乏神槍手,盡管射擊條件很差,但裝備了國產88式狙擊步槍的狙擊手們,每個人都打得幹脆利索。
徐才厚上將很滿意,卻隻淺淺地微笑。全軍諸多精銳部隊都曾留下過徐將軍的身影,在將軍心裏,特種部隊的狙擊手打出這樣的成績,精彩,但理所應當。
壓軸大戲出場了。"最後一個課目,狙擊步槍對200米頭靶射擊!"
解說員話音未落,200米開外的山坡上,一個頭像靶緩緩升起。在外軍特種部隊,使用人頭靶的射擊距離是80米。而此刻,射擊距離已接近外軍的3倍。從射擊台望去,靶子還不及人的手指甲蓋的一半大。
或許是天公也要考驗一下狙擊手,演習場上突然刮起了大風。由於是在水庫附近,風向很亂,其間還夾雜著小旋風。戎馬數十年的徐才厚上將自然知道這一槍的功夫。上將舉起望遠鏡,平靜地看著靶子。
那一刻,現場很多人為打這一槍的狙擊手捏了一把汗。演習場一下子出奇地靜,隻有風聲嗚咽,浪湧拍岸。
幾秒鍾後,槍聲響了。"啪!"頭靶應聲倒地。主席台上頓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徐才厚上將脫口而出:"打得好!"當驗靶員將頭靶送上主席台時,人們發現子彈在頭像的人中部位,端端正正地鑽了一個彈孔。
徐才厚上將問:"誰打的這一槍?"
旁人答:"特種大隊狙擊教員,何祥美。"
上將記住了這個名字!在隨後與參演隊員握手時,上將有力的大手一把將狙擊手何祥美拉出隊列:"小夥子,你很了不起!我要和你單獨照張像!"
於是,就有了那張風靡各大軍事論壇的合影。
何祥美為士兵講解狙擊技巧 在特種大隊,何祥美任狙擊集訓隊教員。官雖不大,但沒有點硬功夫,在這個位置上一天都呆不住。 一日,狙擊集訓隊訓練,課目是600米半胸靶臥姿狙擊。一名狙擊隊員連打了幾發子彈,無一中靶。雖然600米屬於中遠程狙擊,難度較大,但對於特種大隊的狙擊手來說,接連脫靶著實有些失常。 "為什麽打不上?"何祥美很不滿意。 "我的槍有問題!"狙擊隊員不認。 "我打給你看!"何祥美從狙擊隊員手裏接過槍。此時,狙擊步槍的彈夾裏還有一枚子彈。 陌生的槍。 沒有校槍機會。 隻能擊發一次。 在全體狙擊集訓隊的學員麵前。 這就是何祥美當時的處境。類似的場景在軍事小說中屢見不鮮,但那是文學。在現實中的靶場上,如果這一槍能打中,就是傳奇! 接下來,何祥美又做了一件讓狙擊隊員們更加驚愕的事。他一盤腿,坐在了地上--何祥美要用坐姿打600米外的半身靶。這就好比騎自行車過獨木橋,何祥美偏偏還要撒把。 有過射擊經曆的人都知道,所有射擊姿勢中,臥姿有依托是相對最容易打的。坐姿射擊,狙擊手需要用自己的腿作依托,人本身不可能不晃動,依托不穩,因此比臥姿難打得多。特別是中遠程狙擊,槍口差之毫厘,彈著差之千裏。 槍聲再次響起。 報靶員旗語:"10環!" 狙擊集訓隊一片歡呼。跟何祥美"叫板"的狙擊手,使勁兒用手指鑽著10環上的槍眼:"何教員,您真神了!" 我軍狙擊手在等待目標出現 資料圖片 聽說特種大隊出了個槍王,中央電視台第七套軍事頻道派出一個攝製組,專程采訪何祥美。 一下車,特種大隊參謀長就給見多識廣的軍事記者們出了一個情況:"何祥美就潛伏在前方路邊,請把他找出來。" 小路不過一二百米,路邊的草木並不十分茂盛,兩個大活人怎麽可能藏得住? 記者們先是來回走了幾趟,最後像過箅子一樣將小路兩邊梳理了一遍,何祥美蹤跡全無。 記者撓頭了。 參謀長幹脆把記者們帶到何祥美潛伏處:"我們的狙擊手就在這路邊,你們能不能發現?" 記者們死死盯著路邊。 路邊除了草,還是草。 "出來吧!"隨著參謀長一聲口令,兩名身披偽裝的狙擊手赫然站起,仿佛是從草皮下鑽出來的一般。 記者們猝不及防,黑洞洞的槍口已經到了眼前。 記者們這才發現,何祥美潛伏的位置,距離他們不過2米。 2米!禮儀學認為這是一個正常的社交距離,我們日常與陌生人談話,距離就在2米左右。對於2米之外的人,他的一顰一笑都躲不過你的眼睛。 "名不虛傳!"采訪還未開始,記者們已經徹底服了眼前這位狙擊手。 |
外軍狙擊手一半以雙人編組方式出現。圖為美軍狙擊手持M82A1反器材步槍 資料圖片
"就是請示公安部,也得校槍!"
特種大隊擔負著一個特殊任務:每逢重大活動,部隊都要抽調最厲害的狙擊手參與安保。這種任務,每次都落不下何祥美。
2006年上海"上合組織峰會"期間,特種大隊抽調了成績最好的6名狙擊手參與安保工作。6名狙擊手按狙擊成績,依次定為1號至6號。何祥美當仁不讓地成為1號狙擊手。
什麽是1號狙擊手?簡單地說,萬一遭遇意外情況,需要狙擊手開火,1號狙擊手第一個打。
狙擊分隊抵達上海後,何祥美提出,對執行任務的6支狙擊步槍進行重新校驗。當時,警方已經出台規定,截至"上合組織峰會"結束,上海市任何單位及駐軍都不許進行射擊。
警方拒絕了何祥美的建議。戰友們也不理解,從部隊出發前,6支狙擊步槍都剛剛校驗過,沒有重新校槍的必要。
何祥美寸步不讓:必須校槍!就是請示公安部,也得校槍。
警方被這位年輕的"槍王"震住了。於是,一紙請示報告直接飛進了北京公安部。很快,公安部批示:"允許校槍。"
隊在上海某靶場對6支狙擊步槍進行了重新校驗。結果令所有人心驚肉跳!6支即將執行任務的狙擊步槍,全部偏低,彈著點據瞄準點竟然相差10厘米。如果峰會期間一旦有任務,後果不堪設想。
經曆過那一幕,在場的人由衷感歎:"1號狙擊手,槍王!"
原文《1號狙擊手》刊載於《世界軍事》雜誌2008年第9期,作者金昊,編輯趙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