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透過越戰看美軍登陸戰策略:登降結合立體上陸,巴桑安角登陸作戰(組圖)

(2008-07-29 13:57:57) 下一個

透過越戰看美軍登陸戰策略:登降結合 立體上陸
2008年07月28日 15:51:57  來源:新華軍事博客

自從有了空降兵,登陸和空降就發生十分密切的聯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任何較大的登陸作戰行動中,隻要條件許可,人們往往都采取登降結合、立體上陸的方式來完成登陸使命。

展翼的“水手”

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乘坐登陸艇在越南近海搶灘登陸

    1969年1月13日至2月5日,侵越美軍及南越偽軍共7000餘人,對文義市東北的巴桑安角,發動了代名為“勇敢的水手”的較大規模的兩棲登陸“掃蕩”。

    這次作戰,以美海軍陸戰隊為主,陸空軍配合,對半島淺近縱深實施垂直和平麵的登陸作戰。這就是被西方通訊社稱為“仁川登陸以來最大的一次兩棲登陸作戰”的巴桑安角登陸作戰。

    這次登陸作戰是美國侵略者發動的,但它可以說是現代兩棲登陸作戰的一個比較典型的戰例。

    巴桑安角北臨幹山,南靠廣義,東接大海,麵積約40多平方公裏,居民近1萬人。該地區丘陵密布,水網稻田縱橫,物產十分豐富,20多年來一直是南越人民武裝的一個重要的根據地,也是越南軍民從陸、海對美,偽軍實施攻擊的重要依托。長期以來,美、偽軍一直將其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多次對其發動進攻,每次都被人民武裝依托複雜的地形和四通八達的地道網所擊敗。

    1969年初,越南抗美戰爭進入了一個重要階段,從1968年底開始,美國一麵不斷向越南增兵,一麵大力推行戰爭“越南化”的政策,企圖通過“當地人打當地人”來達到擺脫內憂外困、長期占領越南的目的。

    為了適應戰爭形勢的這一變化,加快越偽軍接替美軍防務的速度,美軍司令部決定趁巴黎和談開始,人民武裝出擊減少之機,組織美陸、海、空三軍力量對巴桑安角實施突然的登陸“掃蕩”,妄圖圍殲活動於陔地區的人民武裝,一舉摧毀人民武裝根據地,拔除在南越占領區的一個釘子,解除對廣義,朱萊等美、偽軍事基地的威脅。

    這次登陸作戰,美海軍陸戰隊參加兵力計有:美海軍陸戰第3師第25團2個營,陸戰隊炮兵第12團和第13團各1個連,共2400餘人。

    協同作戰的陸軍部隊有:美軍亞美利加師第1步兵旅第3團和第198步兵旅第46團各1個營,陔師炮兵第14炮團1個連,共1700餘人。

     參加“掃蕩”的美軍部隊總計為2個陸戰營、2個步兵營和3個炮兵連,共4100餘人。另有南越偽軍第5團的部隊配合作戰。總兵力達7000佘人。

    美海軍出動兩棲艦隻7艘、作戰艦隻6艘,負責運載登陸部隊和實施艦炮支援。駐朱萊美軍陸戰隊第13航空大隊和第3後勤支援小隊,分別提供空中火力和後勤物資支援。登陸作戰由駐峴港美軍第3兩棲部隊司令部指揮。第76特混艦隊和第79特混艦隊分別負責航渡和艦炮火力支援及防空火力的組織指揮。隨艦登陸部隊作戰指揮官為小拜倫斯海軍少將。

 

靠近峴港的地方,“YP-13”靠近著陸點時,美軍士兵用M-60機關槍朝地麵的越共猛烈開火。

    整個登陸作戰過程分航渡、登陸、縮緊包圍以及“清剿”幾個階段。

    1月13日至18日為第一階段。

    1月12日下午3時,美海軍戰列艦“新澤西”號對廣義市南部的富榮至茶寧一帶實施了炮火佯攻。

    12日夜,美海軍陸戰第26團第2營,第3營分別由美海軍76·5特混大隊的艦隻載運,在夜幕的掩護下,從峴港啟航,13日淩晨駛抵巴桑安角附近海域。

    13日7時左右,登陸部隊分別在巴桑安角的兩側的“藍灘”和“白灘”實施垂直和平麵登陸。為了保持登陸的突然性,沒有對平麵登陸海灘和垂直著陸點實施預先準備。在登陸開始前,停泊在海上的戰艦和第13航空大隊的飛機,對登、降地點和巴桑安角地區的縱深目標,實施了強大的火力突擊,為登、降部隊提供了有效的火力掩護和火力支援。

    13日,26團第2營的G、F連,分乘四個直升機波,每兩個機波載一個連,於早上7時出發,於上午9時10分在廉光著陸,隨即向東南方向搜索。幾乎同時,該團3營K、M連在四個直升機波的承載下,在同和著陸, 9時57分前各機波全部完成卸載,隨即向北搜索前進。

    在垂直登陸開始後,陸戰隊第26團第2營E、H連和第3營I.L連分別在“藍灘”和“白灘”實施海上平麵登陸,至12時前海上登陸全部完畢,在奪取和鞏固登陸場後,立即沿著預定的方向展開。登降完成後,各個部隊迅速在各自的責任區展開,第2營的部隊自北向南推進:第3營的部隊由南往北運動,形成包圍態勢,並逐步縮緊包圍圈。

    在登、降突擊的同時,其他部隊也從陸上對巴桑安角地區發動了進攻,實施側後包圍。南越偽軍的1個營沿公路兩側的半島頸部推進到阿靈山以南:美步兵師46團第5營沿安其插進半島,與已經登,降的陸戰26團第3營一起形成對巴桑安角地區的第二次包圍:美軍亞美利加師的1個營在炮火封鎖區南側沿沙其河展開,和位於倉山地區的陸戰第26團第2營連成一線,嚴密控製了巴桑安角通向幹山和附近山區的4條主要道路和河流。

    1月19日至2月5日為第二階段。

    美偽軍各部隊縮緊包圍圈之後,在各自的責任區內反複搜索“清剿”。

    1月24日,美軍陸戰第26團第2營開始撤出作戰區,第3營於2月5日晨上艦回載。美偽陸軍部隊撤至廣義外圍地區。登陸作戰至此結束。

 

“新澤西”號戰列艦炮擊越南海岸

“新澤西”戰列艦準備離開越南戰場時,主炮依然對準著越南海岸

    在整個登陸過程中,美軍地麵的3個炮兵連,陸戰隊的第真3航空大隊,海上的6艘作戰艦隻,為登陸部隊提供了強大的火力支援和多層次的火力封鎖。

    其中以戰列艦“新澤西”號、重型巡洋艦“紐波特紐斯”號為主的海上炮擊艦隻分別部署在巴桑安角地區的北部、東部和南部海域的三個發射陣位上,每個炮擊陣位一般保持一到兩艘作戰艦隻。

    處於北部海域炮擊陣位的戰艦,主要負責為陸戰第26團第2營的登、降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對巴桑安角的炮擊,以及對清水、平安,麗翠,富榮、永山一帶的火力封鎖;處於南部海域炮擊陣位的戰艦,主要負責為登、降的陸戰第26團第3營和實施陸上進攻的陸軍部隊提供火力支援,以及對巴桑安角沿岸和沙其河口的火力封鎖。僅在1月20日下午6時至第二天清晨6時,海上艦炮對清水以南、鳳凰山,杵桐山東側、同和、沙其河口一線,實施的長達12小時的不間斷的大麵積火力封鎖中,就發射炮彈1296發。

    此外,在登陸和“掃蕩”過程中,美海軍陸戰隊第13航空大隊的飛機出動了數十架次,對登陸地段和半島縱深實施了猛烈的空中火力突擊。 3艘裝備有迫擊炮的小艇1R曾駛至巴桑安角沿岸實施抵近火力支援。

    麵對美軍的瘋狂進攻,巴桑安角地區的越南人民和武裝,采用伏擊戰、地道戰、地雷戰等戰術,機智靈活地與敵人周旋,在大量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之後,主動轉移,使美軍完全消滅該地區人民武裝的戰役企圖未能徹底實現。但也不可否認,美軍能完成這次整個登陸作戰的主要原因,除了其兵力,兵器的優勢和越南人民武裝在巴桑安角地區的力量比較薄弱之外,還有如下方麵:

  第一,恰當地選擇登陸地點。巴桑安角北臨朱萊,南靠廣義,距美偽軍基地較近,便於空軍火力支援及陸上部隊配合。為了利於登陸部隊的相互協同和登降部隊之間的相互支援,美軍選擇在巴桑安角地區南北的兩個海灘分別登陸,這兩個登陸點近岸水深隻有5—6米,沙灘開闊,便於登陸,兩個上陸點相距7公裏,既便於海上部隊登陸後較快地會合,又便於登陸部隊與空降部隊之間的相互配合。

    第二,注重登陸的突然性。為隱蔽企圖,登陸部隊利用夜暗航渡,淩晨突擊上陸。盡管在登陸前一天,停泊在海上陣位的戰艦,對巴桑安角地區南部用艦炮實施猛烈的火力佯攻,但在登陸前,並未像以往的絕大部分登陸作戰行動一樣,在登,降點上進行預先火力準備,隻是到登陸發起前,才出動大量戰術飛機及多艘戰艦對半島縱深和登陸、著陸地段實施火力奇襲。

    第三,垂直登陸與海上登陸相結合。在實施登陸的過程中,采用登、降結合的方式,垂直登陸部隊先著陸,隨後海上登陸兵力突擊上陸。登、降結合是美軍能迅速對登陸地區實現迂回包圍,很快達成戰役目的,並最終完成登陸作戰的關鍵。

     本文節選自《登陸戰:特殊條件下的進攻》,周碧鬆等編著,海洋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感謝新華博友“一閃一閃一閃亮晶晶”提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