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F-35戰機的推出和崛起,一個嚴峻的問題出現在世界各國空軍麵前:未來空戰究竟怎麽打?以F-22、F-35為代表的第四代戰機的出現,會讓此前的戰機迅速過時嗎?未來戰機必須沿著F-22、F-35的標準,以趕超的形勢發展下去嗎?本文站在軍事發燒友的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希望引起同好的爭論。
一、空戰武器的發展 F-22被認為是四代機的典型代表。圖為F-22戰機編隊飛行。
說起未來空戰怎麽打?有兩句老話,第一句話叫"有什麽武器打什麽仗",第二句話叫"打什麽仗造什麽武器"。這兩句話反映了一個共同的東西,就是研究打仗的問題,都要研究武器。要研究未來空戰怎麽打,首先要把空戰武器搞清楚。
兩種空戰武器劃代方法 空戰武器主要包括戰鬥機和機載武器。關於戰鬥機的發展,目前有兩種不同的劃代體係,一是俄係觀點,將現代戰鬥機劃分為五代;二是西方觀點,將戰鬥機劃分為四代。
目前國際上比較通行的是四代劃分方式,第一代戰機以美國的F-100和蘇聯的米格-19為代表;第二代的代表是美國的F-4和蘇聯的米格-21;第三代是當前各國的主力戰機,包括美國的F-18、F-15和F-16,俄羅斯的蘇-27和米格-29等;第四代戰機是美國的F-22和F-35。
五代劃分方法則將在朝鮮戰場上發生激烈對抗的米格-15和F-86亞音速噴氣戰鬥機看作第一代;第二代是超音速戰鬥機;第三代是具有兩倍音速和兩萬米升限的高空高速戰鬥機;第四代是具有高機動性和完善電子設備的戰鬥機;第五代則是具備隱身性能、超音速巡航和超機動性的新一代戰鬥機。 四代劃分法更為係統和科學 比較兩種劃分方法可以發現,五代劃分法實際上是在四代劃分法的前麵,增加了一代亞音速噴氣戰鬥機。也就是說把現代戰機的起點提前了。
從技術角度說,五代劃分法依據的是飛機平台本身的技術發展--從噴氣式到超音速,再到兩倍音速、高機動性,最後是隱身和超音速巡航。
而四代劃分法則綜合了飛機平台和機載武器的整個空戰係統的變化--第一代是裝備空空導彈的超音速戰鬥機;第二代出現了中距攔射導彈;第三代是更成熟的空戰係統,無論是第一代出現的近距彈還是第二代的中距彈,到了第三代時在實際作戰中的可用性已經很高了;第四代是整個空戰係統又一次跨越性的變化。
這樣看來,四代劃分法對於討論空戰而言,顯然更加係統和科學,所以我們在文中也按照四代劃分法來討論。
三種空戰模式 戰鬥機的機載武器主要指的是空空導彈,空空導彈可以簡單地分為近距格鬥導彈、中距攔射導彈和超遠程空空導彈。與之相對應的空戰模式也可以分為三種:一是近距格鬥;二是超視距(中距)空戰;三是超遠程空戰。
近距格鬥以近距彈為主要武器,空戰距離是在視距範圍,通常在10公裏以內;中距空戰可能跨越較大的範圍,從導彈射程看,可以達到數十乃至上百公裏,正在研製的一些導彈還可以打得更遠,但發生過的實戰中,作戰距離大多在20-50公裏左右;超遠程空戰則發生在數百公裏之外,可以看作是一種未來的空戰模式,因為現在還沒有出現過超遠程空戰的實際戰例。
〉〉:空戰模式的演變〈〈 二、空戰模式的演變“陣風”戰鬥機發射“米卡”空空導彈 資料圖片
近距格鬥模式的變化 近距格鬥可以說是最傳統的空戰模式。最初,戰鬥機的近距格鬥采用追尾攻擊方式,在第三代戰機出現之前,這種攻擊方式一直沒有變化。
在這種作戰模式下,強調的是飛機的機動性。首先是持續盤旋角速度,用通俗的話說,就是飛機的轉圈能力,誰的能力強,誰就能首先咬住對方的尾巴,取得空戰的主動權。
隨著第三代戰機的問世,具有全向攻擊能力的格鬥導彈出現了,格鬥中不再需要咬住對方的尾巴了。此時,瞬時盤旋角速度開始受到重視。瞬時盤旋角速度的實質,是改變機頭指向的能力。由於導彈有了全向攻擊能力,隻要機頭指向目標,就能發射導彈擊落對方。有一種說法,如果兩架飛機在角速度上有每秒2到3度的差距,盤旋能力高的一方就能在近距空戰中取得優勢。
第四代戰機問世之後,出現了所謂超機動能力。也就是說,飛機已經不是圍著某一個圓心在轉圈了,而是可以直接改變機頭的指向。機頭指向改變的速度,要比轉圈的方式快得多。直到此時,飛機的機動性能和飛行員的技術水平,對空戰結果影響巨大。與此同時,頭盔瞄準具和大離軸角空空導彈出現了。
有了這兩件法寶,連機頭指向對方都不需要了。隻要在導彈的有效射程和離軸發射角內,飛行員通過頭盔瞄準具瞄向目標,就可以發射導彈。於是,近距格鬥空戰從追尾變成(機頭)指哪兒打哪兒,又發展到飛行員看哪兒打哪兒。 目前,格鬥導彈的離軸發射角已經達到90度。也就是說,配合頭盔瞄準具後,隻要是出現在戰機機頭指向左右90度10公裏以內的目標,都將受到巨大威脅。此時,飛機本身的機動性和飛行員的技術水平,對近距空戰的影響大大降低。
中距空戰模式的變化 傳統的中距空戰模式也在發生改變。早期中距導彈采用半主動雷達製導,整個攻擊過程必須借助於機載雷達的照射,才能命中目標。誰先發現,誰先攻擊,誰先取勝。但使用主動雷達製導的中距彈時,情況就不同了。兩架飛機同時進入交戰,一方先發射,而另一方後發射。由於導彈具備發射後不管的能力,盡管發射導彈有先後,但隻要都發射了導彈,可能的結果卻是大家同歸於盡。影響勝負的決定因素是大係統的裝備。
也就是說誰如果能夠把整個空戰的預警感知能力提高上來,戰鬥機和預警機、電子戰飛機之間的相互協同能做的更好,誰就會有更大的取勝機會。 這時又出現了一個超遠程空戰的問題,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摧毀對方的大係統,或者對方大係統中的關鍵節點。
綜合來說,頭盔瞄準具和大離軸角導彈出現後,飛機平台的技術差距對近距空戰的影響越來越小;這種空戰的危險性越來越大,當危險性高到大家沒法接受的時候,對飛行員會有很大的心理影響,於是大家會回避這種空戰模式。中距空戰的危險性也在增加,保持中距空戰優勢的關鍵在於保持大係統的優勢。
遠程空戰的主要作戰對象應該是以預警機、電子作戰飛機為目標、目的是破壞對方的空戰大係統。
〉〉:三代機如何戰勝四代機?〈〈 三、三代機如何戰勝四代機?中國和巴基斯坦聯合研製的“梟龍”戰機屬於三代機
說到未來空戰究竟怎麽打,有一個很熱門的話題,就是三代機可不可能戰勝四代機。說白了,就是F-16、"梟龍"這樣的戰鬥機有可能戰勝F-22嗎?
四代機具有突出的優勢,像隱身能力,超音速巡航能力,超機動性。但是也不能否認,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三代機同樣有戰勝四代機的可能。比如,在同時使用頭盔瞄準具和大離軸角格鬥導彈的近距空戰中;在雙方都使用主動雷達製導中距導彈,且空戰大係統同時失效時。
將四代機拉入近距格鬥 對於三代機來說,要想在空戰中戰勝四代機,首先就是要盡可能地將四代機拉入到近距格鬥中。四代機則會盡量避免近距格鬥,力爭在中距空戰的範圍內,使用具有發射後不管和多目標攻擊能力的空空導彈,來贏得空戰。
三代機麵臨的問題是怎樣才能和對方接近到近距格鬥的距離。
破解四代機的隱身能力 在中距空戰中,四代機的優勢在於隱身和超音速巡航,前者可以提供先敵發現先敵開火的優勢,後者可以保證打了就跑,迅速脫離不利態勢。但這兩個優勢都不是絕對的。現代隱身技術的水平隻能縮短對方雷達的有效搜索距離,還達不到讓對方看不見的程度。而且四代機本身的機載雷達一旦開機,就會暴露自己,隱身性能也就失去了效果。
在中距空戰中,如果四代機僅僅實現了先敵發射,而不能完全達到隱蔽攻擊的話,隻要三代機被擊落前也發射了導彈,四代機就存在被擊落的可能。至於超音速巡航,隻能提供回避交戰的能力,但如果一味回避,顯然無法實現作戰目的。
由此可見,四代機僅憑自身的技術優勢,並不能確保中距空戰的優勢。要想確保優勢,首要的條件是建立起完備的戰場信息係統,通過數據鏈實現信息的共享。在這種情況下,編隊中一架飛機雷達開機發現了目標,就相當於友鄰飛機也發現了目標;預警機發現了目標,相當於大家都發現了目標。采用這種方式實現對目標的搜索、監視和攻擊,才能確保不被對方發現和攻擊。
反過來,作為三代機的一方,應該如何規劃自己的戰術呢?核心的問題是破解四代機的隱身能力,破解對方的大係統。
一般來說,和美國四代機進行對抗的國家,應該是處於國土防空的狀態,占有數量和地利優勢。可以通過加大地麵雷達的布置密度,結合空中預警係統,再結合戰機的被動紅外探測係統,來達到和四代機相近的探測能力。也就是說,利用己方的戰場信息網絡係統來破解對方的隱身。一旦四代機喪失了隱身能力,在中距空戰當中,雙方機會基本上是均等的。
依靠超遠程空空導彈 在中距空戰範疇內,三代機和四代機的本質差別並不在飛機本身,而在大係統上。三代機必須利用數量和地利的優勢,建立起自己的大係統,同時設法破解對方的大係統。
破解對方的大係統,在相當程度上要依靠超遠程空空導彈,發展超遠距空戰能力。對美國空軍來說,可能對超遠程空戰的需求很低,但是對於和美國對抗的一方來說,對這方麵的需求卻相當的高。
〉〉:三代機如何戰勝四代機?〈〈 四、發展什麽樣的四代戰機?美國新一代主力戰機F-35性能卓越資料圖片
說到這裏,可能有人要問,我們還需要發展四代戰機嗎?四代戰機肯定是要發展的,關鍵是發展什麽樣的四代戰機,換一句話來說,發展四代戰機時是不是一定要走美國人的這條路。
對於目前唯一進入現役的第四代戰鬥機--F-22,我們可以做一些檢討。F-22是一架同時具有空空作戰和對地攻擊能力的多功能戰鬥機,美國人把所有的性能融合在一架飛機上,確實有他的戰場需求,因為他是全球進攻型戰略。在這種情況下,他的飛機數量要受限製,他在海外可部署的基地受限製,這時一架飛機要頂幾架飛機用,所以要追求多功能。
但是不是所有的國家都需要這樣呢?包括對隱身性能的需求,為什麽歐洲發展的一係列三代半戰鬥機都沒有把隱身這個指標放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實四代機很多的性能特點,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分割開來,放在不同戰術任務的飛機上。比如說對地攻擊的飛機強調隱身,空空作戰的飛機強調超音速巡航性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強化某種特殊的性能,而非追求全麵領先。
對於一代飛機的技術標準,也要認真地去研究,並非每一代戰鬥機的技術標準都是成功的。第一代戰鬥機應該是比較成功的,但是第二代卻不成功,現在四代機會不會也麵臨這種情況?大係統真的會那麽可靠嗎?網絡中心戰要靠空中的戰場信息網絡支撐,關鍵性的節點有很大的脆弱性。四代機會不會重蹈二代機的覆轍呢?美國以前也搞過一些全能戰鬥機,可是最後這類飛機往往下場都不好。
作為普通的軍事愛好者,對於要不要發展第四代戰鬥機,發展什麽樣的第四代戰鬥機,恐怕很難拿出一個權威性的說法,本文也隻是提出一些探討的思路。不迷信,不盲從,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根據自己的需要,去思考這個問題。
本文原載於《世界軍事》雜誌。原文標題:《未來空戰怎麽打》。 作者:塵夫;編輯:嶽正 新型戰鬥機設想實現“三合一”:空軍常規起降型、海軍彈射起飛/阻攔降落艦載機型、海軍陸戰隊垂直起降型。
而且JSF計劃設想不同型號在一條生產線組裝,包括發動機在內的大部分零部件達到通用,並將每架飛機的成本控製在2500萬美元。
同時,JSF還具備隱形、超音速及高機動性能,此外還要可靠性好,並能適合陸、海、空不同作戰任務的需要。
在美國主導、多國參與合作的“聯合攻擊戰鬥機”(JSF)開發計劃裏,JSF戰機包括常規起降型F-35A、短距/垂直起降型F-35B和艦載型F-35C。在這3種戰機中,F-35B短距/垂直起降型戰鬥機被視為“未來空戰主力殺手”,是設計難度最大、性能最佳的機型。(來源:《世界軍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