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櫻花背後的惡靈:揭秘日本武士道的生前身後事(圖)

(2008-06-05 13:02:42) 下一個

zt 櫻花背後的惡靈:揭秘日本武士道的生前身後事
2008年06月05日 14:58:36  來源:新華網


編者按:四月,草長鶯飛、櫻花漫舞的時節。如煙花絢爛綻放的櫻花,其繽紛剔透的花瓣下,隱喻著大和民族怎樣意味深長的花語?它與神秘的武士道精神又有著怎樣剪不斷理還亂的淵源?近年來風行一時的《武士道》、《菊與刀》、《葉隱聞書》等著作,都曾經就相關問題論說過,本刊此番推出的這組文章,不迂回不纏繞,讓曆史在沉積的最深處發軔——開宗明義,要講就直奔與日本國花一樣隱忍的武士道。本文是開篇,花期不長,精彩不容錯過。


4月6日,在距日本東京450公裏的一個小城舉辦的日本武士節上,打扮成日本武士模樣的一家人正查看地圖。新華社/路透

新華網消息 據《世界軍事》雜誌2008年6月刊文《櫻花背後的惡靈——揭秘日本武士道》,現刊載如下:

武士階層的誕生

武士者,習武之士人也,其實就是軍官。公元7世紀左右,日本開始了名為“大化改新”的封建化改革。改新當然是好事,但不切實際地學習唐朝的土地製度就有問題了。狹小的日本,很難像中國那樣擁有大量的土地,結果直接導致土地兼並,地價上漲,賦稅提高。由此,日本官員們又學到了中國一個更致命的製度——高薪養廉。這種製度最大問題就是:貴族和寺廟的土地可以不納稅。在中國,這種製度導致了大量土地兼並,但中國還有一套強大的官員任免機製,可以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當時的日本剛剛開始封建化改革,人事製度還沒有建立起來,自然難以做到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結果就是地方權力急劇膨脹,貴族和寺院擁有大量土地,並且自己派人進行管理。久而久之,日本中央政府的權力就被架空了,天皇被一群文官們捧上了神壇,既然是神,那就不能食人間煙火。朝廷大權全被文官們奪走了。

天皇雖然名為神,卻對“俗世”深深地眷戀,這樣就和他的代理人——文官們發生了衝突。雙方頭腦都很清楚,有槍就是草頭王。於是,紛紛尋找軍隊的支持,可當時日本常備軍不多,但呼嘯鄉裏的土豪們倒不少。而且土豪們有權有勢,壟斷了地方的財政,隻是土豪們終究名不正言不順,紛紛也想找一棵大樹好乘涼。於是,一些土豪和文官勾結在一起,另一些土豪找了天皇。天皇一看手中有東西了,就想和文官們拚一拚。好早日發揮主觀能動性,直接主政。雙方各式各樣的明爭暗鬥,如暗河的水在土壤的深處湧動。

鬥爭的棋子當然是武士們,但隨著武士力量的壯大,棋子最終變成了棋手,而原先的棋手天皇和文官們卻淪為了棋子。公元12世紀,源賴朝終於擊敗了所有對手,統一了日本各地的土豪。

統一後的源賴朝開始發愁了,究竟建立一個怎樣的政治製度才能確保自己的地位不動搖?源賴朝想前想後,決定建立武士們的政權,於是第一個幕府在曆史上誕生了。幕府初期,就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行政體係,稱“主家——禦家人”製度(這套製度主要建立在土地分配的基礎之上),所謂主家指的就是武士們的首領——征夷大將軍,所謂禦家人則是那些土豪們,將軍從理論上將土地賜給土豪們,武士們則要為將軍“奉公”,即在戰爭時期出動部隊為將軍而戰。這套簡陋的製度,很快就暴露出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武家政權是一套建立在土地所有權上的製度,製度本身依賴大量的閑置土地,以便用來分配,一旦閑置土地用盡,勢必會引起政治震蕩。另一方麵,這種將軍權下放的製度,很不利於中央集權,法律在事實上失去了效力,完全依靠將軍個人權威和將軍相對軍事優勢實現,一旦將軍沒有權威或者失去了軍事優勢,這套體係也將失去效力。這兩點是直接導致日後武士政權長期戰亂不斷的根本誘因。

既然政府都建立了,那麽土豪們也得換個名字,土豪們找來中國典籍,發現“士”是個好詞,大家一起改名“武士”,並將整個群體稱之為“武家”。從此,武家政權開始了對日本800年的統治。

光改名無疑是不行的,土豪們就是土豪,全然不懂禮儀之類的東西。源賴朝的堂哥源義仲攻入京都後,將土豪作風也帶了進來。有一次,一位貴族來拜訪源義仲,源義仲趕緊讓人取來大碗盛了滿滿一碗飯菜,菜堆得高高的,送給貴族吃。日本貴族強調食不厭精,哪見過這陣勢,但又不好不吃,勉強吃了幾口後,匆匆離開,一出門立刻大罵鄉巴佬。武士集團的首領尚且如此,中下級武士的風範可想而知。源賴朝隻好規定一些簡單的武士禮儀,好讓這些土豪們不要變成老鼠過街,於是“武之道”應運而生。源賴朝要求武士們將中國禪宗極嚴格的修行精神融入日常的訓練中,同時將中國的儒家思想引進武士道,要求武士們具備武勇輕生,愛名尚義的精神,養成重視禮儀修養、儉約寡欲的品格。

話說當時,武士們的舉止雖然粗魯,但比起奢靡、腐敗無能、不思進取的文官,還是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客觀地看,武士精神對當時的日本是有進步意義的。


4月6日,在距日本東京450公裏的一個小城舉辦的日本武士節上,一隻小狗被打扮成日本武士的模樣。 新華社/路透


戰爭催生武士明星

鐮倉幕府的統治並未給日本帶來和平,一方麵是由於軍人政治的局限性,另一方麵,此刻東亞大陸元帝國的誕生。而日本一向推崇漢文化,以宋為正朔,對元使不屑一顧,甚至斬殺元使,倒不見得日本對宋有多深的感情,主要是日本當權者不懂蒙古人的實力,誤以為看似落後的元可欺。忽必烈很快就對日本的這種行為做出了回應,派遣大軍登陸日本,試圖一舉殲滅日本,但蒙古騎兵的優勢在山地為主的日本根本施展不開。同時,元軍以輕騎兵和輕步兵為主,與日本的重騎兵較量毫無優勢可言,加之日本海上的台風,也對元軍船隊予以毀滅性的打擊,此風被日本無限擴大,成了“神風”。最終,元軍兩次征日都慘敗。

元朝對日戰爭雖然失敗了,但日本的國力也大受影響,鐮倉政權實力受重創,由於戰後土地恩賞不均,很多出兵的武士們基本沒有得到土地,幕府權威下降,對全國很多地區失去了控製權。

這樣的好機會,被早已失去權利的天皇——文官集團看在眼裏,樂在心上,在鐮倉幕府統治時期,中國的宋儒們發明了“理學”,提倡正統,不過在當時的中國,並未傳播開來。不想這一學說被日本人引進後,卻大放異彩。當時的後醍醐天皇最喜歡這種思想,在日本大力推廣,試圖複興天皇當政的歲月。這一切與日本國內武士對鐮倉幕府的厭惡結合起來,終於導致了大規模的內戰。

內戰的結果是足利尊氏取得了勝利,但內戰的過程更重要,因為此間對日後武士道發展產生一些具有影響的人物和事件,都在大幕拉開後粉墨登場——

日本武士的楷模:楠木正成。

楠木正成,其實就是一個標準的土匪頭子。其靠在京城附近的主要道路上征收“過路費”,豢養了大量家兵,誰敢來查都沒好下場。久而久之,連天皇都知道他們家了,於是被天皇收編,搖身一變,成為了勤王的義軍,聯絡了幾支山賊部隊。雖然是標準的土匪武裝,但幕府派兵居然鎮壓不了,倒不是土匪們有太強戰鬥力,主要是幕府軍隊戰鬥力太弱,喜歡華而不實的單挑,土匪哪跟你講這個,直接蜂擁上前,先要了軍爺的性命。加之大群山賊恣意劫持幕府運往前線的物資,也打了幾場說得過去的仗(相對於天皇的正規軍而言),成就了他在日本曆史上“軍神”的威名。最終與足利尊氏在湊川決戰,以700人大戰足利軍的2萬人,結果自然不用多想。但他對天皇還是很忠心的,熟悉二戰的朋友都知道,日本出動“大和”號特攻的戰鬥,被命名為“菊水”特攻,每艘特攻的大艦上都懸掛“非禮法權天”旗,這個“菊水”就是天皇禦賜楠木一門的家徽,而“非禮法權天”則是楠木正成在湊川打出的旗幟,意思是錯誤不勝真理,真理不及法度,法度不上權門,權門不若天子,忠君愛國之意。愚忠得一塌糊塗,這些行為其實也無可厚非,但日後為人所利用,這點後文會詳述。

反叛出了水平:足利尊氏

足利尊氏,也是武士名門之後,但就是名門之後導致了他被人排擠,遭人猜忌,在鐮倉幕府中實力雖大,但一直很壓抑。於是他不顧鐮倉幕府的頭子,就是他的小舅子,直接反叛,配合另一位反叛的將領新田義貞,剿滅了鐮倉幕府。後來看到這個天皇也不太能成事,野心又大了一點,直接背叛天皇,把天皇趕出了京都,再扶持一位新天皇,開幕府,史稱室町幕府。他的行為雖然為很多人詬病,但也算一代梟雄。日後,他這種下克上的行為被很多有野心的軍人所推崇,並使得“反叛”也成為日本曆史上的一道風景。

委屈並快樂著:後醍醐天皇

後醍醐天皇一生都很委屈,遠沒有他今天的那些侄兒孫們風光,他窮其一生也不過是從一座山逃到另一座山,反對每一個武士首領,結果當然悲慘,被逼退位,但就在這一刻,他還抖了個機靈,帶著所謂的天皇象征,跑到吉野開了個小朝廷,史稱南朝,與在京都的北朝並稱南北朝,開創了日本曆史上罕見的分裂。這位終生和武士集團對抗的後醍醐天皇,成為日後倒幕維新時期,天皇至上理論的依據。

室町幕府是在一片混亂中匆忙開幕的,外有南朝的攻伐,內部的各個武士集團也為了各自利益大肆叛亂,甚至連足利尊氏的弟弟和兒子都叛變到南朝。這種背景下,武士道反倒有了較大發展,不過僅限於理論。大量的事實案例填充進武士道的理論中,武士道理論開始朝兩個方麵發展:一是崇尚儒家理學,確定大義名分,要求武士們在努力提高自身武藝的同時,也要注重對自身文化的修為,對主家要有主見,不要盲從;另一派則強調佛家真性情,要求武士們辦事要盲從,強調態度問題,什麽事先幹了再說。這兩派在武士中流傳甚廣,一般下層武士更容易接受佛家思想的武士道,而中上層武士們則容易接受儒家武士道。武士道,在室町幕府基本成型。

生於和平年代

室町幕府在混亂中度過了近200年,將軍的實力不斷被削弱,最終在將軍繼承人問題上出現了大問題。1467年,足利家族內部發生了大規模繼承戰爭,史稱“應仁之亂”。各個武士集團脫離了幕府的控製,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的征伐,日本的戰國時代開始了。

戰國時代的特點隻有一個字——亂,君臣、父子、兄弟,一切社會倫常、一切社會製度都亂套了。各方勢力紛紛抬頭,無論僧人、商人、土匪、強盜、海盜,隻要有兵的都是英雄。倒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大能耐,主要是因為他們個個都能自稱英雄。這一切,直到在京都附近的尾張(今愛知)出現了一位名叫織田信長的武士,才告結束。信長用各種恐怖手段,殲滅了一個個武士集團,祭出各色新式武器:三段射的火槍隊、火炮、鐵甲艦等摧毀每一個反抗勢力。這位恐怖的霸王終極目標是取代天皇,但這一切,都隨著1583年本院寺內衝天的火光而告終,信長的恐怖統治,導致了他的家臣明智光秀的背叛。

最終終結戰國紛亂的,是一位出身低級武士家族的豐臣秀吉。通過繼承他的主君信長的事業。豐臣秀吉最終統一了日本,並建起壯麗的大阪城,向天下宣誓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

1592年,已是垂暮之年的豐臣秀吉發動了侵朝戰爭,妄圖以朝鮮為跳板進取東亞,結果遭到了朝鮮軍和明軍的打擊,被迫和談。結果世界外交史上的一段奇聞誕生了——日本和明朝的使臣串通好,回國相互欺瞞各自的主子。日本使臣回去後稟報秀吉,說明朝已經稱臣了;明使也回稟明神宗,說日本的豐臣秀吉已經稱臣了。雙方都大喜,尤其是豐臣秀吉,在接見明使時為了表明自己是中國王,特地穿上了一套不倫不類的朝服,還附庸風雅,在朝堂上抽起了中國的大旱煙袋。結果越聽明皇的詔書越不對味,明皇的詔書中主要是對豐臣秀吉改過自新的態度表示了肯定,並且勉勵這位稱臣的“日本王”,要好好的代明朝管理日本,幹好了還能來中國走走、看看。秀吉又一身明朝的朝服,恰為此詔書做了一個完美的注腳。秀吉大怒之餘再令出兵,結果遭受慘敗,鬱憤不已,於1598年病死。

豐臣秀吉為兒子豐臣秀賴留下的是一片衰敗的日本。最終,天下被德川家康奪取,建立了江戶幕府。日本武家集團統治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對於過去戰亂的歲月,德川家康記憶猶新,他用他生命中最後的力量製定了武士的全新法規:加強中央集權,要求各個武士集團首領定期來江戶居住,實際上失去了對自己領地的控製,嚴格控製各個武士集團的軍隊規模,江戶幕府開創了一個和平的時代,在這和平時代,武士道最終形成。

1716年,僧人山本朝常的個人訪談錄《葉隱聞書》成書,這本書堪稱佛道武士道的集大成之作。山本朝常極端崇尚幾位高貴的“武士”——既有戰國時代的武田信玄、上杉謙信,也有楠木正成、項羽、關公,還有釋迦牟尼、孔子、荀子。本書的最大思想就是盲從思想,基本上是對現實極端不滿的山本朝常個人的觀點,大段的篇幅要求武士不要問為什麽,隻要主人命令去做就可以了。書中大段文章基本沒有任何思想,同時也有很多錯誤的記載。但有幾句話,讓人不寒而栗,“所謂武士道,就是要看透死亡,與生死兩難之際,要當機立斷,首先選擇死。沒有什麽大道理可言,此乃一念覺悟而勇往直前……死就是目的,這才是武士道中最重要的。”可謂謬論連連,而且此書前後矛盾,大概是一念向前導致的吧。這些思想當時沒引起什麽影響,但日後,一個邪魔會從這些塵封的典籍中找到一些東西為己所用。

當時,日本社會真正的主流文化其實是儒家思想,德川家康認真研究了中國儒家思想,發現隻有儒家思想才能確保統治的根基,乃是大道。於是先委派一位華裔儒學者林羅山為大學官,總管天下儒學,並且煞有介事的地親自參與儒家的儀式,以昭顯自己有仁心,提倡以德治天下。同佛家武士道思想混亂不同,儒家武士道具備完備的體係,核心思想是仁愛,要求武士以大義為重,對主家以義,對屬下以仁。儒家武士道的廣泛傳播,使武士們開始向文官轉變,大批武士沉迷於茶道的芳香,陶醉於連歌和腓句的優美,早已忘卻了自己手中的刀。為了支撐這些消費,武士們紛紛從商人手中借錢,抵押自己的土地。

直到這一刻,日本真正和平才算到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