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日本細菌部隊,731部隊,“石井部隊”及其成員戰後歸屬

(2008-06-11 14:28:37) 下一個

731部隊

來源:訊時網

731部隊是舊日本軍(關東軍)防疫給水本部的別名。該單位由石井四郎所領導,因此也稱之為“石井部隊”。731部隊也是在抗日戰爭(1937-19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華日軍從事生物戰細菌戰研究和人體試驗相關研究的秘密軍事醫療部隊的代稱。
731部隊偽裝成一個水淨化部隊。731部隊把基地建在中國東北哈爾濱附近的平房區,這一區域當時是傀儡政權滿洲國的一部分。一些研究者認為超過10,000名中國人,朝鮮人,以及聯軍戰俘在731部隊的試驗中被害, 但是對於數量的多少還存在爭議。
731部隊行徑隻是大日本帝國陸軍在占領滿洲期間(從1931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5年)犯下的許多戰爭罪行之一,在這期間,1500萬中國人,朝鮮人,菲律賓人,印度尼西亞人,緬甸人的平民,太平洋島上居民和聯軍俘虜被殺害。


日本細菌部隊概況

731部隊是述日本細菌部隊的代稱。日本有七大細菌戰部隊,分別是:
在日本東京的陸軍軍醫學校細菌武器研究室。
在哈爾濱的關東軍659部隊,其設於哈爾濱平房區的本部稱731部隊
在長春的關東軍100部隊
在北京的北支甲1855部隊
設於南京的榮字1644部隊
在廣州的波字8604部隊
在新加坡的岡字9420部隊
日本細菌部隊在中國境內有五大部隊,63個支隊。

陸軍軍醫學校細菌武器研究室
設立於日本東京陸軍軍醫學校,位於日本東京新宿,對外稱防疫研究室。1997年新宿曾出土很多殘缺不全的頭顱等人骨,相信曾遭受人為切割。


關東軍659部隊
本部設於哈爾濱平房區,對外稱關東軍隊防疫給水部,其本部稱為731部隊,詳見下麵章節。


關東軍100部隊
本部設於長春的,對外稱關東軍獸疫預防部,下設2630部隊等。負責人高橋隆篤獸醫中將和鬆有次郎獸醫少將。


北支甲1855部隊
本部設在北京的天壇公園西門南側的神樂署,原國民黨中央防疫處所在地,對外稱華北派遣軍防疫給水部,後稱第151兵站醫院,也被稱為西村部隊。
1855部隊部長初為黑江,後為菊池齊。1939年,西村英二繼任。下設三個課:
第1課設於協和醫學院,從事細菌(生物)戰劑的研究
第2課設於天壇公園西門南側,從事細菌生產。
第3課設於北海旁北京圖書館西原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和北平社會調查所,為細菌武器研究所
此外,在濟南、天津、太原、青島、鄭州、開封、郾城派駐支隊等。


榮字1644部隊
本部設於南京中山東路原南京陸軍中央醫院,對外稱華東派遣軍防疫給水部/中支那防疫給水部,又稱“多摩部隊”。部隊長為桔田武夫中佐,副部隊長兼研究課長為小林賢二少佐。下設7個課。榮字1644部隊在上海、南京、嶽陽、荊門、宜昌等地派駐12個支隊。


波字8604部隊
本部設於廣州原百子路中山大學醫學院內, 對外稱華南派遣軍防疫給水部。是日軍在中國南部的一支重要細菌戰部隊。部隊長先後為田中嚴大佐、佐佐木高行、佐藤俊二、龜澤鹿郎。下設6個課:
總務課,課長熊倉少佐
細菌研究課,課長溝口少佐
防疫給水課,課長江口少佐
傳染病治療課,課長小口少佐
鼠疫培養和病體解剖課,課長渡邊少佐
器材供應課


岡字9420部隊
本部設於新加坡,對外稱南方防疫給水部。
形成
731部隊的前身,是石井四郎於1932年在中國東北哈爾濱市郊的背陰河設立的東鄉部隊,該部隊最早的開始進行了在日本國內無法進行的生體實驗即在活人人體上進行細菌感染、解剖等實驗,實驗過程中往往不注射麻醉藥物。
1932年, 石井四郎率部隊修建中馬城,在哈爾濱市郊的監獄。1935年的一次監獄暴動迫使石井關閉中馬城. 石井到離哈爾濱更近的平房區重新設立一個新的設施。
673部隊在黑河孫吳縣建立細菌實驗基地,包括動物飼養、製菌室等300間建築。


活動
活體解剖 - 一個代號為“馬路大”的特別項目進行人體試驗:受試驗者從中國的住民中抓來,也被稱為“丸太”(就是“原木”的意思)
手榴彈試驗,用人在不同的距離和位置進行手榴彈試驗
凍傷試驗
開發落葉劑和細菌彈


成員
陸軍中將石井四郎
陸軍中佐內藤良一
醫生北野政次
柄澤班筱塚良雄


部和支隊
731部隊分為8個部和4個支隊:
第一部: 在活受試驗者身上研究淋巴腺鼠疫,霍亂,炭疽病,傷寒,肺結核。一個容納300人左右人的監獄為這個目的建造起來。部長菊地齊軍醫少將。下設:
笠原班(病毒):研究濾過性病毒及當地風土病。班長笠原四郎軍醫大佐
田中班(昆蟲):研究昆蟲。班長田中英雄軍醫少佐
吉村班(凍傷):研究治療凍傷的有效方法及航空醫學。班長吉村壽人陸軍技師
高橋班(鼠疫):研究鼠疫。班長高橋正彥軍醫少佐
江島班(赤痢):研究赤痢及血清學。班長江島真平陸軍技師。
太田班(炭疽):研究炭疽,班長太田澄軍醫大佐
湊 班(霍亂):研究霍亂。班長湊政雄陸軍技師
岡本班(病理):研究病理、活體及死體解剖。班長岡本耕造陸軍技師
石川班(病理):研究病理及製作人體組織標本。班長石川太刀雄丸陸軍技師
內海班(血清):研究血清、開發疫苗及實行細菌戰時當友軍感染後對症療法。
田部班(傷寒):研究傷寒。班長田部井和軍醫中佐
二木班(結核):研究結核菌。班長二木秀雄陸軍技師
草味班(藥理):研究藥理、毒劑的化學結構。班長草味正夫藥劑少佐
野口班(斑疹傷寒):研究斑疹傷寒。
肥之藤班(炭疽):研究炭疽,班長肥之藤信三。
碇班(炭疽):研究炭疽。班長碇常重
在田班(X光):研究X光等其他放射線。
特別班:負責特別秘密監獄的管理和實驗動物的培養,負責人石井剛男和石井三男。
第二部: 研究生物武器的在戰場上的使用,特別是在傳播細菌和寄生蟲的設備的研究方麵。部長太田澄大佐。下設一個分部,下屬一個航空班和在鞠家窯的安達特別實驗場
八木澤班(植物菌):研究植物菌。班長八木沢行正陸軍技師。
大田班(消毒):班長大田大佐。
第三部: 生產容納生物戰劑的炮彈,駐紮在哈爾濱。部長江口中佐,下設兩個工廠,主要是陶瓷彈殼製造廠,用於生產“石井式”陶瓷細菌彈。還有一個運輸班。
第四部: 生產各種生物戰劑,部長川島清少將。下設4課進行各證細菌的生產。
第1課
柄澤班:細菌製造 班長柄澤十三夫軍醫少佐
野口班:生產鼠疫菌和炭疽菌。班長野口圭一
第2課:研究幹燥菌和疫苗。負責人三穀幸雄
第3課:研究幹燥菌和疫苗。
第4課(疫苗)
植村班:生產瓦斯壞疽菌和炭疽菌。班長植村肇
有田班:生產斑疹傷寒及疫苗。班長有田正義軍醫少佐
朝比奈班:班長朝比奈正二郎陸軍技師
第五部: 訓練教育部,部長園田太郎大佐,後由西俊英軍醫中佐接任。負責培訓從事細菌武器,細菌戰的人才。
第六部: 裝備部,部長大穀少將。 負責器材,設備的供應。
第七部: 診療部,部長永山大佐。負責細菌感染的預防和日本人的醫療。
第八部: 總務部,部長中留金藏中佐,後由太田澄軍醫大佐兼任。負責整個部隊的財務管理、生產計劃、人事分配,。
石井的細菌部隊(659部隊)除了平房本部(731部隊)外,還有4個支隊:
162部隊(林口支隊):設於林口縣,支隊長西俊英軍醫中佐,後由榊原秀夫軍醫少佐接任。
643部隊(牡丹江或海林支隊):設於海林鎮,支隊長尾上正男軍醫少佐。
673部隊(孫吳支隊):設於黑河市孫吳縣,支隊長西俊英軍醫中佐。
543部隊(海拉爾支隊):設於海拉爾市,支隊長加藤恒則軍醫少佐。
319部隊(大連細菌研究所):設於大連市,前身為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衛生研究所,1939年劃歸731部隊
設施

731基地占地6平方公裏,由150多幢建築組成。設施經過很精心的設計,使得其很難被摧毀。 一些731的周邊設施仍保存到現在,並開發給遊客參觀。
基地包括各種各樣的生產設施。有約4,500個培養跳蚤的容器,6個巨大的製造各種化學製品的鍋爐,以及約1,800容器用於生產生物戰劑。幾天內就可以成產出大約30克腺鼠疫。
數十噸的這些生物武器(以及一些化學武器)在整個戰爭期間被存放於中國東北的許多地方。解散後日本試圖銷毀每一個證據,無論如何這都不是成功現在依然還有許多證物遺留著。至今有時候對中國的平民還有傷害。特別是在2003年9月, 29名在黑龍江 一棟建築物的工作人員無意地挖掘到了埋藏在地下超過有50年曆史的化學武器的彈殼,他們因此死去了。
細菌戰大屠殺
731部隊和其他部隊(如長春的100部隊)在中國發動了多次細菌戰
解散和二戰的終結

石井想要在太平洋衝突後的1944年5月使用化學武器, 但是他的企圖由於計劃不周和同盟國的幹涉而多次被挫敗。 當戰爭會很快結束變得明朗時,石井下令摧毀那些設備設施,並告訴他的部下“把秘密帶進墳墓”。他的日本軍隊在戰爭的最後的日子裏集合起來銷毀他們進行人體試驗的證據,包括毒殺400名在押的“馬路大”並焚燒;還故意地放出所有感染瘟疫的動物。

美國相信這些研究數據是具有相當高的價值,因為同盟國從未進行過這種類型的人體試驗。同時,美國不希望任何其他國,特別是蘇聯得到這些數據用於研究生物武器。 因此,作為獲得這些數據的交換,美國不以戰爭罪起訴731部隊的軍官。

1949年12月,伯力城(哈巴羅夫斯克)戰犯審判法庭對731部隊的戰犯進行了審判。

許多前731部隊的成員都加入了日本醫療組織。北野正次博士領導了 日本最大的製藥公司:綠十字。 其他成員或領導醫學院校,或為日本厚生省工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