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兵工科技》2004年1期作者:東進 抗美援朝戰爭中誌願軍裝甲兵的主要戰術

(2008-03-06 14:34:17) 下一個

抗美援朝戰爭中誌願軍裝甲兵的主要戰術

《兵工科技》2004年1期 作者:東進


  我誌願軍裝甲兵於1951年5月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到達戰場後運動戰階段已經結束,陣地戰階段剛剛開始,雙方均已轉入防禦。我參戰部隊初期為4個坦克團,後又相繼入朝9個團,實際參加過戰鬥的有8個團。在兩年的作戰中,誌願軍裝甲兵共出動坦克自行火炮約1000輛次,毀傷敵坦克74輛,火炮20門,摧毀工事864個,為取得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很大貢獻。本文試圖將誌願軍裝甲兵的主要戰術做一簡單介紹,使讀者對誌願軍裝甲兵的作戰曆程和主要戰術有所了解。

  一、主要戰術運用方式

  當時,由於我軍裝甲兵成立不久,僅僅完成了初步的技術和戰術訓練,技術、戰術水平都不高,對裝備還不夠熟悉;戰場多為山地,不便於坦克機動和大規模使用;部隊協同作戰的意識還不強,步兵對坦克的技術、戰術性能了解也不多;我軍航空兵和炮兵都較弱,不具備大規模使用坦克作戰的條件。因此,我誌願軍裝甲兵多分散配屬步兵,直接支援步兵戰鬥。在戰鬥中,我誌願軍裝甲兵通常采用的戰術有:防禦時配屬給第一梯隊步兵師、團,用作掩體內坦克和設伏的坦克;進攻時參加火力準備,以直接瞄準射擊支援步兵戰鬥,以火力抗擊敵人反衝擊和支援步兵鞏固既得陣地。

  二、防禦時裝甲兵的主要戰術

  在抗美援朝戰爭的陣地戰階段前期,誌願軍主要進行的是野戰陣地防禦。隨著坑道工事的構築普遍完成,誌願軍開始轉入堅固陣地防禦。防禦中,誌願軍裝甲兵對坦克的運用,主要采用配置在掩體內擔任坦克發射點和以坦克設伏兩種方式。

  1、 掩體內坦克

  掩體內坦克,是以少數坦克采取突然的動作,占領預先構築好的發射陣地,以原地射擊消滅敵人掩體內的坦克、摧毀敵人的工事和殺傷其有生力量。誌願軍裝甲兵在兩年的作戰中,共執行此種任務上百次。

  最初,我軍是將坦克配置在野戰工事內,擔任坦克發射點。當確實觀察到敵人的坦克位置和活動地域後,在我防禦前沿構築坦克發射陣地,坦克利用夜間秘密占領發射陣地(或先進入隱蔽地隱蔽),次日黃昏,以突然的射擊擊毀敵人掩體內的坦克,爾後乘夜暗迅速撤出陣地。如1951年10月15日,我坦克第1團第3連發現,山店裏西南敵軍陣地上經常有5至7輛掩體內敵坦克,不斷向我射擊。該連決定用2輛坦克將其殲滅。經現地勘察後,在我155.7高地上構築發射陣地,距敵坦克約1700米。15日黃昏,坦克從連的待機地域出發,由於下雨路滑,僅有1輛坦克占領發射陣地,以15發炮彈擊毀敵3輛坦克和5個掩蔽部,然後乘夜暗安全地撤出陣地。

  由於敵航空兵和炮兵威脅很大,發射陣地又沒有堅固掩體,我坦克晝間無法射擊,後來部隊對上述射擊方法進行了改進,在我軍基本陣地上構築坑道式的發射陣地,以坦克長時間占領,發現有利目標即隨時進行射擊。坑道式的發射陣地,即構築在我防禦陣地內高地上的坑道,坑道口朝向敵方,坦克平時在坑道內隱蔽,發現目標後運動到接近坑道口處射擊。如我坦克第2團於1952年2月在朔寧東南的196高地上構築了一條貫穿山腰的坑道式發射陣地,距敵前沿300-1000米。該團以1輛坦克占領陣地。3月8日,我坦克發現敵250及138高地上有坦克11輛,即開始射擊,發射2發炮彈後,敵坦克即以煙幕彈迷盲了我坑道口,使我無法瞄準,並將坑道口炸塌。此方法雖然能減少損失,但是不便於觀察、機動和發揚火力,而且坑道口易遭敵炮直接瞄準射擊。

  後來部隊又改進了戰術,將坑道和野戰工事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發射陣地。1個坦克排的發射陣地包括坦克待蔽工事(坑道或者有重掩蓋的掩體,每個工事內隱蔽1輛坦克),人員、器材、彈藥、物資掩蔽部,2-3個掘開式發射陣地,由待蔽工事通往各發射陣地的道路,觀察所。待蔽工事通常構築在高地的反斜麵上,發射陣地通常構築在山脊、鞍部等便於坦克觀察、射擊和坦克能夠到達處,兩者間距離通常為200-500米,以免因坦克運動距離過長而失去戰機或遭敵航空兵和炮兵突擊,各發射陣地間隔通常在50米以上。作戰時,坦克預先進入待蔽工事,發現目標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占領發射陣地,以突然的直接瞄準射擊殲滅敵人,然後迅速撤回待蔽工事內。1952年4月,坦克第2團在朔寧以東我238.4高地的山腰構築了一條坑道式待蔽工事(長25米、高寬各3.5米、頂部厚8-15米)、2個發射陣地及由待蔽工事通往各發射陣地的盤山路(長達1.5公裏)。該團以1輛坦克於4月24日進入待蔽工事,在坑道內停留83晝夜,多次占領發射陣地進行射擊,先後摧毀了敵人堅固的發射點20餘個,並且以原地火力支援我步兵向敵前沿支撐點進攻3次。敵對我坑道集中炮擊數次,發射炮彈2000多發,航空兵投彈數十枚,曾將坑道口炸塌,但都未造成人員和裝備損失。這種方法縮短了由待機地域向發射陣地運動的距離,晝夜均可射擊,大大減少了敵航空兵和炮兵突擊造成的損失,不但可以打擊敵掩體內坦克和遊動的坦克,還可以支援步兵進攻和抗擊敵反衝擊。

  2、 設伏的坦克


  設伏是以坦克和自行火炮埋伏在敵人必經道路之兩側,以短距離的突然猛烈的射擊消滅向我防禦前沿接近或突入我防禦縱深的敵坦克和步兵,是山地防禦時使用坦克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朝鮮戰場上,凡是遭我伏擊的地點,敵人坦克很少再出現。

  設伏的對象,主要是敵人的坦克偵察群和遊動的坦克,以及敵人在進攻時突入我防禦縱深內的坦克和步兵。設伏兵力的編成通常為2至3輛坦克為宜,並加強少數衝鋒槍手和工兵,用以保障坦克的行動(幫助坦克偽裝和搶修坦克工事)。設伏陣地和地域的選擇,通常是在我基本陣地的前沿,便於敵人坦克向我縱深接近時必經的要道兩側、隘路口和主要防禦地帶內的穀地周圍山腳、道路交叉口、林沿等處,通常要構築掩蓋掩體或坑道工事,並在設伏地點的接近路上布雷。

  設伏的坦克通常利用夜間進入陣地,占領陣地以後即嚴密偽裝,嚴格警戒和陣地內的紀律,避免暴露目標;準備射擊諸元,編製射擊要圖;組織觀察;溝通各車之間和通往步兵營或團觀察所的通信聯絡,為防止敵電子偵察,通常采用有線電話或者簡易信號聯絡;隨時準備戰鬥。發現敵人後沉著冷靜,掌握最有利的射擊時機,把敵人的坦克放到最有效的射擊距離內再行開火(通常是在500-1500米)。先打頭尾的坦克,使其前進受阻和不能逃跑,然後集中火力全殲敵人。下麵兩個戰例從正反兩方麵說明了這個問題。

  1、坦克第2團以2輛坦克在沐浴東山設伏,在陣地上等待了24晝夜,到1951年10月31日9時20分,敵人2輛坦克沿著德隱裏的山穀小路向我陣地前沿接近,當進至距我600米時,我坦克突然開火,以7發炮彈將其全部擊毀。

  2、坦克第5團坦克和自行火炮各1輛在篤正裏設伏5晝夜,1952年10月5日14時,敵人3輛坦克向161高地運動,當敵人第1輛坦克剛剛出現在山脊時,我坦克即開始射擊,當即將敵第1輛坦克擊毀,但敵人另2輛坦克立刻利用山地反斜麵地形隱蔽。我們雖然阻止了敵坦克的前進,但沒有能夠將其全部殲滅。

  三、抗登陸作戰準備

  戰爭進行到1952年底,隨著誌願軍堅固陣地防禦的日趨穩固,敵軍已不可能從正麵突破我軍防禦,我軍後方兩翼的海岸線卻處於美軍優勢的海空力量威脅下。美軍擅長兩棲登陸,作戰經驗豐富,而且1950年9月的仁川登陸,正是擊敗朝鮮人民軍的關鍵一擊。因此,誌願軍對美軍從兩翼實施兩棲登陸的可能性非常重視,積極準備抗擊敵可能的兩棲登陸行動。對於裝甲兵在抗登陸作戰中的運用,也做了充分的準備。由於朝鮮東海岸地形不利於登陸,誌願軍將抗登陸的重點放在西海岸,裝甲兵部隊也集中配置在西海岸便於登陸的地點附近。當時誌願軍裝甲兵裝備的坦克-自行火炮數量較少,沿西海岸防禦正麵的坦克-自行火炮密度僅有每公裏1輛,但是通過廣泛的機動配置,在重點防禦方向正麵的坦克-自行火炮密度達到了每公裏14輛。

  戰爭後期,隨著裝備數量的增加,誌願軍開始在部分步兵軍、師增編坦克-自行火炮團,由1個坦克營、1個自行火炮營、部分炮兵和其他兵種分隊、勤務分隊編成。在師的編成內(或以第二梯隊步兵軍的坦克-自行火炮團加強給第一梯隊軍的步兵師),根據濱海地形和任務,通常是以自行火炮分隊配屬給第一梯隊步兵團(營)作為掩體內的坦克,配置在主要防禦地段基本陣地的前沿和支撐點上,以火力消滅敵人登陸艦艇、上陸工具和登陸兵。以坦克分隊作為師的坦克預備隊,配置在便於實施機動的位置,用以支援師的第二梯隊步兵團實施反衝擊,或占領預定的展開地區抗擊敵人坦克的衝擊。必要時,以部分坦克-自行火炮配屬反空降預備隊與敵空降兵作戰;或加強反坦克地域,協同反坦克殲擊炮兵抗擊敵人坦克的衝擊,阻止其連接登陸場和向我縱深擴張。

  誌願軍裝甲兵直屬的獨立坦克團,通常是作為步兵軍或集團軍的坦克預備隊,配置在便於機動的位置,用以協同第二梯隊實施反衝擊;或占領預定的展開地區,抗擊敵人坦克密集的衝擊和增大受威脅方向上的坦克密度。

  坦克師主要是作為集團軍坦克預備隊,配置在便於機動的位置,用以協同二梯隊步兵軍實施反突擊;但在個別情況下,當步兵軍沒有足夠的坦克加強時,也可以在坦克師裏抽出1至2個坦克連配屬給軍的反空降預備隊,用以消滅可能在第二防禦地帶內著陸的敵空降兵,或加強給第一梯隊主要方向上的步兵軍進行反衝擊。

  由於誌願軍進行了充分的抗登陸作戰準備,敵軍沒有進行兩棲登陸的冒險,為我軍開展三次夏季反擊戰役和取得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

  四、進攻與抗擊反衝擊時裝甲兵的主要戰術

  為了改善防禦態勢,保持戰線的連續和防禦的穩定,我軍不斷對敵前沿支撐點進行小規模進攻,並與敵反複爭奪,大量殺傷敵人有生力量。1953年夏季,由於正麵防禦陣地的穩固和抗登陸作戰的充分準備,我誌願軍已無後顧之憂,開始放手對堅固陣地防禦之敵展開大規模進攻,先後發動了3次夏季反擊戰役,而以金城進攻戰役為高潮,直接促成了停戰協定的簽字。在進攻與抗擊敵反衝擊的作戰中,誌願軍裝甲兵主要采用在遮蔽陣地以間接瞄準射擊或直接瞄準射擊的方式支援步兵戰鬥。

  1、 遮蔽陣地間接瞄準射擊

  由於我誌願軍遠程炮兵較少,難以壓製敵師、團炮兵陣地,為增大我遠程炮兵的火力密度,誌願軍裝甲兵廣泛地運用坦克進行遮蔽陣地射擊。自遮蔽發射陣地行間接瞄準射擊,就是坦克在我防禦陣地內的高地上占領發射陣地,以炮塔分劃賦予火炮射向,以高低水準器裝定瞄準角,並派出前進觀察員及時向指揮所或坦克乘員報告射擊偏差,進行射擊修正。其任務是壓製敵遠程炮兵,殲滅敵預備隊、觀察所、指揮所,破壞敵通信樞紐部。實施自遮蔽發射陣地射擊的坦克,通常是在進攻的前一天夜間占領發射陣地(或待蔽工事),進行戰鬥準備,並在炮火急襲的同時開始射擊。

  實踐證明,在山地運用坦克進行遮蔽陣地射擊,不僅能克服地形障礙,而且能大大增強火力密度,協同炮兵保持進攻戰鬥中我火力優勢,保障步兵和擔任直接瞄準射擊的坦克不受敵炮兵火力危害。在兩年的作戰中,我裝甲兵先後執行了112次遮蔽陣地射擊的任務,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障了步兵第一梯隊占領敵人陣地和第二梯隊進入戰鬥。

  2、 直接瞄準射擊

  直接瞄準射擊是發揮坦克火炮威力的最好的射擊方法,是我裝甲兵主要的射擊方式。實施直接瞄準射擊時,坦克既可在我防禦陣地的高地上占領發射陣地,也可前出至敵人前沿和側後。在我陣地內占領發射陣地的坦克,通常在我炮火急襲之前30分鍾至1小時或在我炮火急襲的間隙內實施破壞射擊,當我炮火急襲時則停止射擊,並在我炮火延伸時支援步兵衝擊或者撤出戰鬥,具體任務是:殲滅預定進攻的支撐點和相鄰支撐點上的發射點及掩體內坦克,在敵防步兵障礙物中為步兵開辟通路,殲滅敵殘存或複活的火力點,支援步兵擊退敵反衝擊和鞏固既得陣地。前出至敵前沿實施直接瞄準射擊的坦克,通常是在我步兵、炮兵的掩護下,在步兵衝擊出發陣地之後占領發射陣地,利用我炮火急襲的間隙實施破壞射擊,以摧毀敵發射點、壓製相鄰陣地的發射點。前出至敵支撐點側後實施直接瞄準射擊地坦克,通常是在我步兵、炮兵的掩護下,在我步兵戰鬥隊形之後占領發射陣地,或者在步兵保障下單獨前出至步兵戰鬥隊形之前占領發射陣地,在步兵發起衝擊前進行破壞射擊,以殲滅敵支撐點側後的發射點、在敵防步兵障礙物中為步兵開辟通路、在步兵發起衝擊後壓製敵側後陣地上的發射點、協同步兵擊退敵反衝擊、保障進攻部隊的翼側安全、切斷敵人退路。

  如1952年7月15日,我獨立坦克第1團配屬步兵對敵前沿支撐點——官岱裏西無名高地進攻戰鬥中,有2個坦克排參加戰鬥,以1個坦克排在我防禦陣地內占領發射陣地;另1個坦克排前出到敵支撐點之側後占領發射位置。17時45分,坦克第1連第3排由西炭甘裏待機地域前出,19時占領了慶坡裏南300米處的發射陣地;坦克第2連第1排於18時20分(炮火準備前5分鍾)由待機地域龍岩裏前出,在炮火準備中與第1連的掩護下,迅速接近敵支撐點翼側,於18時50分進入290高地西麓預定發射陣地。當我炮火轉移與延伸時,第1連第3排對敵支撐點前沿發射點進行了破壞射擊;第2連第1排則由側後壓製殲滅敵之支撐點反斜麵工事內的兵力兵器。至19時20分,我坦克將所擔負目標全部摧毀。我步兵於炮火急襲後,於19時25分從正麵和翼側同時對敵陣地發起衝擊,迅速全殲守敵占領陣地。我坦克於19時50分,當我炮火進行另一次急襲時,乘機撤出戰鬥,全部進入待機地域。

  實戰經驗證明,對敵人前沿支撐點進攻時,坦克擔任直接瞄準射擊,可部分地發揮坦克的機動性,也提高了射擊的命中率。當敵支撐點翼側暴露時,我坦克協同步兵大膽地向敵人翼側實施機動,達成一翼(兩翼)包圍,往往給予敵人出乎意料的打擊,並能保障正麵進攻部隊的翼側安全。在朝鮮戰場上,運用此種方法支援步兵進攻共94次,占總作戰次數的40%,成為當時使用坦克的主要戰鬥方法,並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3、 在進攻戰役中對坦克的使用

  對堅固陣地防禦之敵進行大規模進攻戰役時,坦克通常以連為單位配屬主要進攻方向上的第一梯隊步兵師,由師(團)直接指揮,並與擔任進攻的步兵分隊保持密切的協同動作。在炮火準備時節,坦克分隊按照協同計劃,在炮火掩護下占領發射陣地,並按照事先區分的射擊目標和被支援步兵分隊的要求實施直接瞄準射擊;當步兵占領了敵基本陣地後,坦克即被編為步兵師的坦克預備隊,沿通往敵防禦縱深的道路和山穀與師第二梯隊一起向敵縱深發展進攻。

  金城進攻戰役中,1953年7月13日至25日,獨立坦克第2團以坦克2個連配屬步兵,在官岱裏西無名高地至直木洞之間的主要突破地段上,對堅固設防之敵實施進攻。坦克第1連於7月13日23時38分,以2個排集中射擊壓製官岱裏西無名高地之發射點,至23時53分停止射擊,共發射炮彈350發,摧毀敵發射點17個。與此同時,以1個排壓製敵峙尾峴東高地之發射點,至14日1時停止射擊,共發射炮彈127發,摧毀敵發射點7個。在坦克破壞射擊與壓製射擊後,步兵順利地占領敵基本陣地全部縱深,步兵師隨即投入第二梯隊發展進攻。坦克第1連於14日9時50分,跟隨步兵師第二梯隊,前出到東山裏地區占領發射陣地,準備抗擊敵人反衝擊。10時20分該連進至中芳坪以西地區時,我步兵為敵殘存發射點所阻,該排以直接瞄準射擊摧毀敵發射點與工事,支援步兵肅清了殘敵。坦克第2連於13日21時,於我炮火急襲的同時,對敵支撐點進行破壞射擊;19分,我步兵占領敵前沿支撐點後,坦克即實施火力機動壓製敵縱深阻礙我步兵前進的發射點,戰鬥中共發射炮彈946發,摧毀發射點24個。至23時46分,我步兵占領敵栗洞與直木洞南山敵基本陣地。

  總之,我誌願軍裝甲兵根據當時的條件,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戰術,並不斷調整、改進戰術,適應了敵情、我情、地形、天氣的變化,完成了作戰任務。時至今日,他們用鮮血取得的經驗和教訓,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