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錢的戰爭 --- 民國法幣(組圖)

(2008-03-20 11:56:03) 下一個

民國24年法幣改革

文 / 王允庭

  在中國近代百年金融曆史的長河中,曾有過許多次改革,而其中最具影響力、意義深遠的當數1935年11月4日國民政府實施的“法幣改革”。

  法幣改革緣由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即著手組建中央銀行,改組中國銀行與交通銀行。在建立金融壟斷的過程中,改革幣製是個極為關鍵又無法回避的問題。曆經6年醞釀,國民政府於1933年4月5日頒布“廢兩改元布告”,標誌著中國貨幣流通在法律上進入銀本位時期,使多年來因貨幣紊亂妨礙工商業發展的現象告一段落。

  然而以銀為主要貨幣的中國卻產銀有限,銀價操縱於外人之手,致使世界銀價的漲跌,都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極大影響。果然,“廢兩改元”後不久,1934年即發生了白銀風潮,由美國實行白銀政策引起的世界銀價上漲,使中國國內存銀大量外流。據海關統計,1934年所流出的白銀共達25,990多萬元,這還不包括走私白銀。國內通貨緊縮,使銀行收緊銀根,不肯輕易放貸,引起工商企業資金周轉困難,生產經營不能順利進行。由此導致失業增多,物價暴跌,大批工商企業破產倒閉。據中國征信所統計,僅1935年中秋節前後10天內,上海商號一下子就倒閉了166家。資金的外流又引起國庫收入減少,國際收支不平,這樣相互影響的惡性循環,使社會各界均受到嚴重的打擊。

  麵對銀本位製度已崩潰的現狀,為擺脫財政經濟危機﹐謀求幣值穩定﹐加強金融壟斷與控製,國民政府采納了英國財政專家李滋羅斯等人的建議﹐決定放棄銀本位製﹐進行幣製改革,實施法幣政策。

  法幣政策內容

  1935年11月3日,國民政府財政部發布《施行法幣布告》,實行法幣政策。其要點為:

  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所發行之鈔票,定為法幣,所有完糧納稅及一切公私款項之收付,概以法幣為限,不得行使現金;曾經財政部核準發行的銀行鈔票仍準照常行使,但以現行流通總額為限,不得增發,由財政部逐漸以中央銀行鈔票收回;設立發行準備委員會,管理紙幣發行的準備金;有公私機關或個人持有的銀幣或生銀等,交發行準備管理委員會或指定銀行兌換法幣;舊有以銀幣訂立的契約,到期日概以法幣結算收付;為穩定匯價,由中央、中國、交通三行無限製買賣外匯。

  為確保《布告》的實施,財政部又陸續頒布了一批其他條文作為實行法幣政策的補充。並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有:組織發行準備管理委員會、規定兌換法幣辦法、接收發行集中現銀辦法、規定新輔幣條例、規定統一公債充足準備金辦法、增加法幣保障等。1936年1月20日迫於蔣介石的壓力,財政部又規定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紙幣“與法幣同樣行使”。

  法幣政策實施之初,國內因通貨緊縮而造成的頑症得到改變。物價不斷下跌的趨勢得以製止,各大城市的物價普遍出現平穩回升;對外匯價相對穩定;工農業生產趨向好轉。據當時報刊報道:“幣製改革後,因農村經濟之複蘇,農民購買力之恢複,國內各種新興工業,俱能轉危為安,重趨光明,尤以紡織業為最。……其他如化學、造紙、製糖、樹膠等工業,亦莫不漸次恢複、發展。”

  法幣改革意義

  首先,實行紙幣製度,放棄銀本位是順應曆史發展的舉措。中國以白銀作為主要貨幣曆史悠久,然法幣政策前世界金銀比價的激烈震蕩,使中國經濟蒙受重大損失。法幣政策的實施,割斷了中國貨幣與白銀的直接聯係,白銀的角色從貨幣變為商品,使世界銀價的漲跌不會對中國貨幣發生大的影響,這就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條件。但紙幣代替了銀幣,又為日後國民黨實行通貨膨脹政策打開了方便之門。

  其次,實行貨幣集中發行是國家管理貨幣進步的體現。民國年間,貨幣發行十分混亂,凡經核準的官辦、官商合辦、商辦銀行均可發行紙幣,不但量大且流通範圍有限,不利於商品的流通。法幣政策後,我國的貨幣發行銀行由三十家集中到四家,1942年再集中到中央銀行一家。這次改革不僅統一了主幣,而且還有效地整頓了長期以來混亂不堪的輔幣——全國各地各種式樣的銅元,在全國範圍內第一次有了統一的輔幣,促進了流通,方便了交換,從而完成了中國貨幣的統一大業。但國民政府利用貨幣發行權的集中,加強金融壟斷,為後來的通貨膨脹摧殘國民經濟,瘋狂掠奪人民財產創造了條件。

  再次,實行“匯兌本位”的貨幣製度是法幣政策的重要內容。為穩定法幣匯價,規定中、中、交三行可以無限製買賣外匯。同時,國內禁止白銀流通,白銀收歸國有並移存國外,作為外匯準備金。這實際上實行的是“匯兌本位”的貨幣製度。實行改革之初,法幣依附於英鎊。不久因美國的幹預,法幣又與美元掛鉤,形成英美兩國平分秋色的局麵。這種在低水平上與英鎊、美元等"強勢貨幣"實行技術性掛鉤,使法幣幣值獲得了若幹年的穩定,與以往不統一的銀本位貨幣製度相比較,法幣政策適應了當時商品生產和流通的客觀需要,改善了中國的出口貿易狀況。但這種依靠英鎊美元來維持法幣幣值的貨幣製度,使法幣成為英鎊美元的附庸,當英美貨幣發生波動,就會直接影響到法幣的穩定。因此,法幣政策本身具有局限性,還不是一種獨立的、健全的貨幣,帶有半殖民地依附宗主國的深刻痕跡。

  (作者係上海市銀行博物館館長)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采取通貨膨脹政策,法幣急劇貶值。1937年抗戰前夕,法幣發行總額不過14億餘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發行額已達5千億元。到1947年4月,發行額又增至16萬億元以上。1948年,法幣發行額竟達到660萬億元以上,等於抗日戰爭前的47萬倍,物價上漲3492萬倍,法幣徹底崩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