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蔣介石當年在大陸秘密研製原子彈內幕

(2007-12-07 10:15:30) 下一個

本期台灣《新新聞》雜誌一篇題為《蔣介石在大陸秘製原子彈 蔣批“如擬”十餘封密電首次曝光》文章指出,抗戰勝利後的十餘封機密電報證實,當時的蔣介石政府曾在抗戰勝利初期,秘密網羅被俘日本原子彈專家,嚐試研製原子彈。不過,後因內戰爆發,軍費浩繁,蔣介石下令中止研發原子彈計劃。
 
如下是該文: 十餘封1945年至1947年間的當時的國民政府機密電報證實,中國政府曾在抗戰勝利初期,秘密網羅被俘日本原子彈專家,嚐試研製原子彈。稍後,蔣介石接受軍統局代局長戴笠的建議,延聘著名科學家吳大猷、鄭華熾、華羅庚等十餘人,成立“原子能研究委員會”,積極部署原子彈研製方案,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嚐試研製原子彈。後因內戰爆發,軍費浩繁,蔣介石下令中止研發原子彈計劃。 李宗仁積極推動 日本遭受美國原子彈攻擊後,原子彈成為舉世矚目的新科技。

日本投降尚不滿兩個月,國民黨政府駐瑞典大使何鳳山叢斯德哥爾摩給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打了一通密電: “據瑞典新聞社稱:莫斯科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自1934年,在庫爾恰托夫教授督導之下,已完成分離原子之試驗。據蘇聯發言人稱,用蘇聯製造爆炸性原子之方法,製造原子彈,其成本較美國所製者為廉。” 10天後,另外一封也是有關外國發展原子炸彈的文件也呈給蔣介石,那是軍事委員會專門管情報的第二廳中將廳長鄭介民呈上來的一份《情報記要》。這份報告是軍統局駐德黑蘭情報官黃於安呈報回國的密電,電報稱: “據伊朗參謀本部密電,德國流亡科學家在喀爾巴阡山,造成新原子彈,較美國者簡單,力大,成本亦低,英蘇兩方正力圖羅致,確否待證。”

這兩封電報敘述內容和中國無直接關係,並未觸動蔣介石的神經,而蔣介石真正決心開始著手研製原子彈,是受到他的黨內對手、桂係大將李宗仁提議的刺激。李宗仁一度成為蔣介石最初嚐試研製原子彈的幕後推手。

1946年1月間,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北平行營上將主任李宗仁,得到一項極可靠的情報,訊息指出,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日本陸軍省曾秘密派遣一支技術人員隊伍,人數多達70餘人,到張家口采掘原子放射性原料,預備用這批原料供日本發展原子彈之用。 李宗仁匯集了所有的情報訊息,於1946年2月1日以密電形式,拍發給在重慶的蔣介石: “據報,敵‘華北交通會社’日人西田稱:(一)日陸軍省曾派來我國張家口地區,技術人員70餘,專事采取原子原料,於日軍投降後有30餘人投入奸黨,其餘人員均散居北平。如我政府願予留用,西田決能召集彼輩在中國研究。(二)該項技術人員曾在張家口取得一部原子彈原料,空運回國,對察綏各地礦產,探查甚詳,兩地原子鈾之出產,僅百靈廟一處,年產鈾可達6噸。(三)在日本投降前,日本已裝有五部機器,開始研究製造原子彈,後以美國發現,致將該項機器全部破壞。但此項技術人員,均在日本內地,並詳悉其姓名住址等情,關於是項研究工作,我國尚無人主持,似由中央指派專家商討研究,如何之處,謹電呈核。” 李宗仁這封密電中所說的“關於是項研究工作,我國尚無人主持,似應由中央指派專家商討研究,如何之處”給蔣介石極大提醒,但李宗仁的意思是要運用這批日本原子專家,為中國提供原子彈的製造方法。

然而,蔣介石猶存有若幹疑慮:其一,日本原子科技明顯落後美國;其二,研製原子彈這種先進武器的科技,應該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裏,而不應依賴日本人,因此,最重要的還是要培植中國原子專家;其三,蔣介石和桂係軍人之間,畢竟存有矛盾,麵和心不和,蔣介石對李宗仁不敢盡信。

查證日本核計劃 由於蔣介石不放心李宗仁,故而私下交付軍事委員會調查軍統局戴笠一項重要任務:仔細查明抗戰期間日本在中國境內研製原子彈的詳細經過。 不肖兩三天工夫,軍統局代局長戴笠接連呈報給蔣介石兩封情報密電。第一封回報內容和李宗仁泌點的內容大同小異,蔣介石確信此信的真實性。在百靈廟地方蘊藏的鈾礦一年就可以挖掘6噸,原子供應不成問題,而專業人才又有日本留任在中國的原子專家,天時、地利、人和,三大條件已經具備了兩者,激發了蔣介石對原子彈的濃烈興趣。 軍統局的第二封密電由軍務局上校參謀陳廷縝,轉呈給蔣介石。密電指出: “刊呈:一、查日人有西野者,係日本最負盛名之原子物理專家,東京理化研究院有西野研究室,東京及大阪帝大有西野原子分解器一部分尚係得之美國,於上年11月初始被麥帥沉入海內,當時西野歎稱十年心血付諸流水雲雲。李主任所報日人西田未悉是否西野化名,免人注意,果係西野(或其弟子)似宜速即秘密羅致、免為他國爭取。” 戴笠向蔣介石報告,假如李宗仁之前提及的西田,如果正是西野的話,應該趕緊派人把他爭取過來,以免日本原子彈專家西野落入其他國家手中。據戴笠的查證,西野的實驗室已提煉鈾元素22磅。 戴笠密電中最有建設性的一項建議,是希望蔣介石仿照美國最初研製原子彈的成例,成立一個“顧問委員會”,由軍事製造武器槍炮的兵工署督導研製。

陳廷縝在這份簽呈報告的末尾寫道:“謹擬辦如次。擬:密飭俞次長大維即將各該專家速予羅致,並先組一原子能顧問委員會辦理。擬抄送國防部第六廳及中央研究院參考。”

蔣介石看過報告全文後,在公文的批閱欄上用毛筆寫下“如擬”兩字,表示批準之意。 對日本原子專家西野或是李宗仁電報中所說的西田,蔣介石希望能得到更深入的訊息,他親自給戴笠下了一道電報手令: “國民政府電稿民國35年2月9日下午三時事由:可續報原子彈情形代電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戴代局長勳簽:2月7日情渝995號報告悉,此等技術人員能擔任何項工作?希望繼續接洽情形隨時查報為要。” 李宗仁給蔣介石第一通密電後25天,又發來第二通。這封電報詳細呈報了日本原子彈專家草擬的全新研究計劃,說明這批日本人願意為國民黨當局效力,願意為中國發展原子彈。但畢竟李宗仁係軍人,不懂原子科學,難辨真偽與價值,所以請示蔣介石派原子物理方麵的專家和日本人西田洽談,以免誤事。 李宗仁轉呈的原子彈研究計劃,印證了日本在二戰期間,確實曾經致力於放射能研究工作,隻不過研發時程落後於美國。日本將中國北方當成采掘放射性元素的主要地點,而實驗室的研究基地仍集中於日本本土。李宗仁呈給蔣介石的原子彈研究計劃,主要是由日本人西田草擬,經由李宗仁的幕僚翻譯成中文,譯文的大意表達了西田又人脈管道聯絡日本原子專家,組織研製工作。 李宗仁隨密電呈送給蔣介石的原子彈研究計劃,全文摘要分成二大項:一、關於原礦石關係的調查、采掘和精煉,二、關於化學關係僅用現在中國所直接留用之日人可能進行之事項。 這份研究計劃在呈給蔣介石夫人本人批閱前,首先交給軍政部核辦,軍政部長時為蔣介石最信任的陳誠。

但是,1946年初,國民黨當局正忙著把部隊和軍政人員大批運往淪陷區,哪有心思和精力投入研製原子彈?因此不論日本人西田提出的計劃是否切實可行,軍政部都無暇立即付諸施行。然而,有關日本人過去從事原子彈研究計劃的片斷消息,仍從接受北平的國民黨駐軍和行營主任李宗仁那兒,斷斷續續呈報上來。 1946年6月1日,第十一戰區司令部參謀長兼第十一戰區華北受降區北平前進指揮所主任呂文貞密電留置了一個日本人,此人名叫石原茂光,據稱他是日本研究原子彈專家之一。

石原茂光在接受偵訊時聲稱,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遠田彥造,抗戰期間曾經在朝鮮、東北、蒙古、新疆各地采集鈾材料,先後已采集了近5公斤的鈾礦,這批鈾礦後來儲存在日軍駐華北野戰軍的兵器庫中。呂文貞發給蔣介石的密電中表示,第十一戰區正秘密追查鈾原料下落,石原茂光接受偵訊時聲稱,以儲存在中國的現有材料,即足夠試造“酸化鐵原子彈”,這種原子彈的威力估計為鈾原子彈的四分之一,破壞範圍可達64平方公裏。 國民黨當局陸續接到來自四麵八方關於原子彈的情報,畢竟,研製原子彈對當時的中國而言,不僅是科技上的考驗,更是財政能力的一大考驗。

是關國防科技的突破,因此,蔣介石還是還認真的看待來自各方的情報訊息,一一查證他們真是性及可行性。蔣介石似乎也在有關原子彈情報呈閱的過程中,燃起了心中更強烈的原子彈興趣。 吳大猷牽頭運作 陳誠整合各種訊息後,給蔣介石呈上了一份堪稱完整的報告,針對從抗戰勝利以來那些與研製原子彈有關的情報來源,一一過濾其可行性和真實性後,向蔣介石提出簡要報告。陳誠在1946年7月24日提出的這份報告中表示: “1、日人西田已返國,未能晤及其所擬計劃。可注意之部分,僅為日人調查我國北部鈾礦之結果,所以‘提煉’及‘化學’部分俱無具體計劃。該日人既離華,其調查結果現亦法取得。 2、日僑石原茂光等所擬之計劃及圖樣等,多屬謬誤,顯未受物理與化學基本訓練,無考慮之價值。 3、探詢日人古川等之行蹤皆無結果。 4、日俘平尾等三人,至6月18日(吳大猷離國時),尚未抵平,已函呂參謀長,請其與北大鄭華熾教授接洽。” 陳誠在這份報告中,說明自抗戰勝利後,各種有關日本科研人員在中國研究原子彈的訊息,經過國民黨當局逐一查證過濾,其結果似乎都是“確有此事,但是查無實據”。 然而,對研發原子彈產生高度興趣的蔣介石,已經把注意力從尋求日本專家協助的方向,轉移到由中國人自行研製的途徑。陳誠的報告結尾提到的北大教授吳大猷、鄭華熾等人,就是受命組織班底研製原子彈的第一批中國物理專家。

其實,李宗仁向蔣介石報告北平遺留有日本原子彈專家的情報前,蔣介石正悄悄計劃著中國人自行研製原子彈的可能性,負責執行此計劃的是兵工署副署長俞大維。 國民黨當局斯時尚未“還都”南京,蔣介石在重慶召見了當時西南聯合大學物理係教授吳大猷。吳教授悉由俞大維保薦給蔣介石,俞氏建議由吳大猷擔任原子彈計劃的專家核心。蔣介石晤見吳大猷時表示,他已下令擬給經費10萬法幣,啟動這項秘密計劃,並指示兵工署挪出一間大禮堂供作原子彈研究室之用。 吳大猷向蔣介石建言,發展原子彈錢不是主要問題,最重要的是人才問題,有了專門人才才能克服研製原子彈的困難。蔣介石當即向吳大猷承諾,美國退還清朝賠償八國聯軍的庚子賠款,可以撥用為獎助人才赴美國深造的經費,至於人才名單,則請吳大猷選拔開具。

於是,在吳大猷帶領下,包括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這批研習物理學的年輕學子踏上了美國的留學旅途。隻是蔣介石萬萬沒有想到,三四年後,國民黨即從大陸全麵潰敗,撤退台灣。朱光亞等人在毛澤東的號召下,於1964年10月研製成功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蔣介石召見過吳大猷後,交待兵工署署長俞大維,應延聘集中人才繼續積極開展原子彈研發過程。除吳大猷外,其時擔任西南聯合大學物理係主任的鄭華熾、知名化學學者曾昭掄(曾氏為曾國藩曾孫)、數學家華羅庚,皆為兵工署研發原子彈的核心專家。 吳大猷等人選定的年輕學者,陸續赴美深造,中國的原子彈研究計劃正式啟動。1946年6月,一個以研製原子彈為核心任務的單位正式組成,這個名為“原子能研究委員會”的特殊單位,也是軍事委員會改組為國防部後,第一個成立的防務科技研究單位。但由於事涉機密,這個單位始終是隻在台麵下秘密運作。“原子能研究委員會”和早先成立的“國防科學委員會”密切配合,展開原子彈研發作業。

內戰後胎死腹中

然而,隨著中國局勢的日益緊張,以及戰役開打,國民黨當局的軍費呈捉襟見肘之勢。為了研製原子彈而派遣的年輕學者,仍在美國繼續深造之中,當局仍然持續供給經費。但為了節約經費預算,“原子能研究委員會”徒然維持著虛有其表的空殼子,研製原子彈的組織單位不僅不再擴大,還有逐步縮減的打算。從白崇禧草擬計劃擴大研發原子彈卻遭上級否決的密件公文,可以窺見國民黨當局原子彈計劃逐步胎死腹中的端倪。

白崇禧於1947年4月21日,呈送了一份要件簡報給蔣介石,建議蔣介石“設立原子物理研究所”。這份公文發出後,有如石沉大海,完全沒有下文。一個多月後,由蔣介石兼任院長的民國政府行政院,終於把這公文遞送到蔣介石的辦公室。蔣介石在白崇禧這份公文上批示:“目前國庫支應浩繁,外匯亦需節用,所請設立原子物理研究所一案,擬應緩辦。”上校參謀陳廷縝在白崇禧這份公文的“擬辦”欄中寫下:“本案經飭據行政院5月30日核議,擬從緩辦理。”擔任當時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則以紅鉛筆,寫下“如擬”二字。 “如擬”,即意味著本來計劃大張旗鼓的“原子物理研究所”,最後終因內戰軍費支出過於龐大,蔣介石被迫“忍痛割愛”,國民黨當局在大陸時期的原子彈研製工作,即如曇花一現。原子彈計劃擱置後不到三年,蔣介石敗退台灣,他二度準備研製原子彈,已是四五年後的事。(唐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