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曆史解密——蔣介石三度計劃出兵朝鮮重大內幕

(2007-10-05 09:14:14) 下一個

1950年6月25日淩晨4時,南北朝鮮的雙方軍隊,在三八線上爆發了激烈的武裝衝突。同日上午6時,朝鮮人民軍大舉反擊,在飛機、坦克和重炮的掩護下,對甕津、開城、議山、春川等地展開了猛烈的進攻,並在江陵以南施行兩棲登陸。上午9時,守備甕津、開城的南朝鮮步兵第一師在遭到殲滅性的打擊後,放棄甕津和開城,春川也陷入重圍。南朝鮮總統李承晚馬上通過台灣駐南朝鮮大使邵毓麟向盤踞在台灣的蔣介石發出緊急求援的密電。

  6月25日中午,蔣介石獲悉後,當即向李承晚馳電聲援,並表示將采取有效步驟對南朝鮮進行援助。同時在台北陽明山總統官邸召集陳誠、何應欽、周至柔、孫立人、張群、吳國楨、俞大維、王叔銘、桂永清、蔣經國等人,召開緊急軍政會議。會上決定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地區從6月26日零時起,全麵緊急備戰。台灣當局還動員居民普遍構築防空掩體,安置防空窗簾,設置對空監視警戒崗哨,實行燈火管製,進行防空預習,使本來已經人心惶惶的台灣,一下子變得更加恐慌動蕩了。當時許多有錢的人家,紛紛把他們的資產向外國轉移,並舉家外遷。

  針對朝鮮戰況的發展趨勢,駐日占領軍司令官麥克阿瑟提出了一份在亞洲遏製共產黨的戰略計劃,交給杜魯門總統。該計劃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點:

  1、立即援助南朝鮮,並建議由台灣調一個軍馳援南朝鮮;2、台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應以海空軍保衛該島,並給予蔣介石以廣泛的軍事援助;3、加強菲律賓和印度支那的軍事力量;4、保衛日本的安全。

  與此同時,麥克阿瑟連夜派出以費爾德為組長的駐台灣軍事聯絡組進駐台灣。同時請求蔣介石在確保台灣安全的前提下派出1個軍馳援南朝鮮。

  6月25日中午,蔣介石收到了麥克阿瑟的電報後,立即召集陳誠、俞大維、葉公超、周至柔、孫立人、王叔銘、桂永清、黃鎮球、彭孟緝、肖毅肅、俞濟時和王世傑等人再次到陽明山總統官邸開會,直到深夜。在這次會議上,蔣介石等人一致認為,出兵朝鮮參戰這是反攻大陸的一個天賜良機,到時可以借助美軍的力量,由南朝鮮北進大陸,先在東北打開一個缺口,然後再在東南沿海相機發起反攻大陸的作戰。因此,蔣介石等人根據麥克阿瑟和李承晚的請求,決定派遣其王牌第五十二軍3.3萬人前往增援南朝鮮。

  6月27日晨,周至柔、孫立人、肖毅肅、劉玉章、郭永等人繼續開會研究向朝鮮半島出兵的實施方案。當天下午,孫立人在台北陸軍總司令部小會議室召集有關人員開會,傳達了蔣介石關於派第五十二軍前往參加朝鮮戰爭的指示,並決定由郭永任軍長,王楚英任參謀長,並具體負責做好第五十二軍準備派往南朝鮮參加朝鮮戰爭的組織準備工作。

  在一幅朝鮮半島的大掛圖前,孫立人用指示杆在地圖上向與會的人員說明朝鮮半島的當前的態勢:目前北朝鮮已投入了9個裝備優良、訓練有素的步兵師,在蘇製新式飛機、坦克和重炮的掩護下,進攻甕津、開城地區,殲滅了南朝鮮第一師,在春川、江陵擊潰了南朝鮮第七師,現正集中3個師猛攻漢城,另以諸兵種聯合縱隊約兩個師的兵力,從漢城、春川之間的楊平附近擊潰了南朝鮮第六師,正強渡漢江南下,企圖奪取水原,切斷漢城的退路;在東線的北朝鮮軍約3到4個師正向原州圍攻,此刻正在柳洞裏、長坪裏、平昌之線激戰中。南朝鮮政府已由漢城向大丘撤退,金浦機場已被北朝鮮軍炮火封鎖,漢城可能被迫放棄。守衛漢城的南朝鮮第三、第五師已陷入重圍;南朝鮮的第二軍主力正在竹山裏、長湖院、忠州、丹陽、萊州之線趕建第二線陣地。看來漢城、原州將不保,其第二線陣地恐怕也難阻擋北朝鮮軍的進攻。

  孫立人在分析南朝鮮招致這樣迅速慘敗的原因時指出:一是戰前,南朝鮮隻有7個師共約8?5萬人,既缺乏坦克和炮兵,更無空軍,戰爭爆發後製空權一直掌握在北朝鮮人的手中;而北朝鮮軍戰前已達20餘萬,三倍於南朝鮮,且裝備著蘇製新式的坦克和重炮,部隊訓練有素,官兵政治信念堅強,士氣高昂,作戰勇敢,不但兵員數量遠遠超過南朝鮮,而且火力和士氣也占絕對優勢。二是北朝鮮軍在作戰中善於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利用南朝鮮兵力分散和空隙多的弱點,使用鑽隙迂回的方法,各個包圍南朝鮮分散孤立的部隊,予以各個擊破或者就地殲滅。三是北朝鮮在南朝鮮的後方,進行著威力強大的遊擊戰,在漢江以南,錦江及洛東江兩岸,遊擊隊十分活躍,給南朝鮮的交通、通訊和軍需補給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和破壞,使南朝鮮軍隊時時處於前後受敵之中。四是美國的支援很不及時,且很不得力。

  在談到此處時,孫立人便當著所有與會人員的麵,極為不滿的指出:朝鮮戰爭的爆發,是美國政府拿朝鮮人的生命進行政治賭博,是一種最愚蠢的可恥的兒戲,但是我敢斷定這絕不是麥克阿瑟和五角大樓(即美國軍方)的主張。最後,孫立人傳達了蔣介石對朝鮮戰爭及台灣出兵朝鮮的五點指示,其內容要點如下:

  基於台灣對大韓民國的義務和共同利益的需要,應李承晚總統的請求,決定派遣第五十二軍前往增援。其第十三師已由馬祖啟航回台歸還第五十二軍建製。該軍應於兩日內完成一切作戰準備,並先以一個團集中於鬆山機場待命出發。

第五十二軍到達朝鮮戰場後受麥克阿瑟將軍直接指揮,並受他派駐南朝鮮的代表的節製,特派侯騰、陳麓華、侯程達、王楚英四人組成先遣參謀團即日飛往釜山,同美、韓雙方商定第五十二軍參戰的有關各項問題。

  聯勤總部應立即向第五十二軍提供軍需物資,要求補給到連。國防部應向第五十二軍補充急需的技術人員和作戰官兵、政工幹部等。

  28日下午,五十二軍軍部召開營以上的軍官會議,傳達了蔣介石、孫立人等人的指示,並請美軍聯絡組長費爾德介紹了朝鮮戰場情況。

  費爾德說:南朝鮮目前殘存的部隊不足5萬人,而北朝鮮軍已有10餘萬人,兵力超過南朝鮮三倍,火力和士氣更占優勢,如果沒有台灣軍隊的及時增援,又不能從日本調動美國地麵部隊投入戰鬥,南朝鮮的下一步局勢將是悲觀的。

  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於6月26日在布萊爾大廈召集約翰遜和布萊德雷等人開會,研究有關朝鮮半島戰爭局勢。會上杜魯門第一次聽到關於蔣介石出兵朝鮮的建議,約翰遜、布萊德雷和柯林斯從朝鮮戰爭的實際需要和軍事部署考慮,都積極主張總統杜魯門接受麥克阿瑟的建議。杜魯門當即表示: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建議,美國應當接受蔣委員長的這番好意,我希望看到有盡可能多的聯合國會員國積極地參加對朝鮮的行動,建議聯合國發出這樣的號召並組織這樣的行動。

  但是,遲遲不肯表態的國務卿艾奇遜,在總統表態過後卻發表了堅決反對的意見:當前台灣是最容易受到攻擊的地區,對此,麥克阿瑟已經明確指出了這個危險,所以我們才不顧中共的極力反對,決定派第七艦隊和第十三航空隊去保衛那個島嶼,現在怎麽反而叫這個島上的受保護者跑到別處去保護別人呢?況且蔣介石的軍隊並不比南朝鮮的軍隊強到哪裏去。即便是讓蔣介石的軍隊去,也還需要我們給他們換上全套裝備。這樣做莫不如把這些裝備直接送給南朝鮮,其效果更是顯而易見的。

  國防部長約翰遜當然要站在麥克阿瑟的這一邊,他馬上進行辯解說:閣下的意見我不能苟同。台灣隻是缺乏海空軍,其地麵部隊的戰鬥力和陣容在亞洲地區的反共國家中卻是最強大的,對此,我們不應該小看我們的這位盟友。況且蔣介石要求派去支援南朝鮮的第五十二軍是台灣的最精銳的部隊,也是蔣介石在滿洲的60萬軍隊中唯一沒有被中共消滅的一個軍。因此,我認為在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後,從台灣抽第五十二軍去增援南朝鮮是可取的。

  對此艾奇遜毫不退讓:這恰恰說明了閣下的短視,隻是看見了朝鮮半島的局部利益,而沒有從我們美利堅合眾國的全球戰備格局考慮問題。如果說總統閣下批準了福摩薩(即台灣)出兵參加朝鮮半島的戰爭,將有可能激怒人口眾多的中國,引發新的戰爭,到那時我們美國將會在遠離本土的情況下,同時麵臨兩個地區的戰爭,不僅無助於朝鮮半島的解決,而且極有可能危及福摩薩的安全,豈不是正應了中國人的一句老話:逐兩兔者難得一兔。

  杜魯門看到雙方相持不下,爭論不休,遂宣布暫予擱置,留待下次會議再議。

  6月27日,正在南朝鮮戰場上視察的麥克阿瑟,目睹了南朝鮮軍隊一敗塗地的慘狀,便再次致電杜魯門,請求批準蔣介石出兵朝鮮的建議。但是,大膽的艾奇遜卻將麥克阿瑟的電報擅自扣壓,不僅沒有及時向杜魯門報告,反而繼續反對蔣介石派兵援助南朝鮮的建議。

  6月28日,台灣駐美大使顧維鈞和特使胡適,根據蔣介石的指示,請求在白宮會見杜魯門,進一步遊說有關國民黨要求出兵朝鮮半島戰爭的問題,並麵交了蔣介石6月26日向杜魯門建議派國民黨第五十二軍馳援南朝鮮的電報的副本。

  對此,左右為難的杜魯門麵對軍界和政界截然相反的兩種不同意見,對國民黨派來的大使和特使沒有明確的表態,隻是表示他十分欣賞蔣介石的意見,同時答應將進一步擴大對台灣的軍事援助。

  6月29日,麥克阿瑟從朝鮮戰場前線視察回到東京後,第三次急電杜魯門,請求從速采納蔣介石派第五十二軍馳援南朝鮮的建議。當日,由東京回到華盛頓匯報朝鮮戰爭局勢的空軍參謀長範登堡上將也向杜魯門進言,應當接受麥克阿瑟的請求,批準蔣介石的建議。

  6月29日晚,杜魯門再次召集國務會議研究關於是否批準蔣介石出兵朝鮮的問題。約翰遜、布萊德雷、柯林斯都主張動用蔣介石的第五十二軍,迅速出兵南朝鮮,以遏製北朝鮮軍隊的攻勢作戰,而不想急於使用在日本的兩師美軍。他們認為,這樣做不但可以爭取時間,及時穩定戰局,而且可以減少美軍的傷亡損失,使有限的美國現役地麵部隊能夠在緊急的情況下使用到別的更重要的地方去。

  可是,大膽而又固執的艾奇遜和國務院的那幫人卻堅決反對。艾奇遜用不容置疑的情緒提醒約翰遜和布萊德雷等人:我提議總統先生和諸位閣下,請你們要注意中共6月28日聲明所包含的嚴重性和在我們盟國中所引起的震動和驚愕(注:6月28日,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針對杜魯門的6月27日聲明所發表的聲明)。中共的聲明不隻是一種威脅,而是他們打算出兵幹涉的預兆。如果蔣介石的軍隊開進朝鮮打擊北朝鮮共軍,毫不懷疑,中共必將加倍地進行還擊。那樣一來,朝鮮戰爭馬上就會擴大,局勢的發展也必然難於控製,其結果不僅美國將要深深地陷進去,而且會把我們的盟友嚇跑。再說我們美國如果把扭轉朝鮮的局勢放在蔣介石軍隊的身上,也將會有損於我們美國在盟國中的地位和形象,這是違背美國的傳統和民眾意誌的愚蠢做法……

在艾奇遜的堅決阻撓下,杜魯門總統最後否決了麥克阿瑟的建議。

  當晚,消息傳到日本東京後,使一向以老自居的麥克阿瑟大為不滿,立即致電在朝鮮戰場上聯合國軍司令部參謀長斯塔諾德和第十兵團司令官阿爾蒙德等人做好堅持獨立作戰的思想準備,並用極為不滿的語言憤怒地斥責杜魯門和艾奇遜等人。他們說,他們沒有看到朝鮮半島的戰爭局勢的重要,不敢動用國民黨中國的武裝力量,這是怯懦和愚蠢的表現。他們簡直是在討好共產黨,屈從共產黨的意誌,這是很可恥的。杜魯門總統曾主張在每個地方狠狠地打擊共產黨,希望看到有盡可能多的聯合國會員國積極地參加對朝鮮的行動,現在共產黨正在狠狠地打擊我們。

  麥克河瑟建議的被否決,導致了國防部長約翰遜於9月20日的憤然辭職,並由此引發了美國國會中一些議員和美國公眾猛烈抨擊杜魯門政府,並要求撤換艾奇遜,以謝國人的軒然大波。

  6月30日晚上,蔣介石在陽明山總統官邸,召集最高國策會議,他當著陳誠、王世傑、俞大維、葉公超、吳國楨、周至柔、孫立人、桂永清,王叔銘、黃鎮球、彭孟緝、蔣經國等人的麵,譴責杜魯門和艾奇遜等人:華盛頓那幫可惡的東西,顯然是患了恐共症和軟骨病,完全是在重演當年張伯倫的故伎。美國人肯定要為他們這種愚蠢的作法付出代價。既然他們不肯讓我們出兵,那就讓他們去吃共產黨的苦頭吧!

  7月7日,無可奈何的麥克阿瑟又通過約翰遜、布萊德雷、陸軍參謀長柯林斯和陸軍部長佩斯等人,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在朝鮮設立聯合國軍司令部並任命麥克阿瑟為總司令統一指揮派往部隊的決議。在此基礎上,7月12日,美國任命第八軍軍長瓦爾頓·沃克中將建立了聯合國軍前線的司令部,負責指揮在朝鮮戰場上的聯合國軍。

  8月初,美國派往朝鮮戰場的地麵部隊已達7個師,另外還有南朝鮮的3個師、英軍的1個旅和土耳其、菲律賓、泰國、新西蘭、澳大利亞、法國等國的地麵部隊共約15萬人,由聯合國軍前線司令部指揮官、美軍第八軍軍長沃克中將統一指揮。

  9月15日,美軍陸戰第一、第七師在仁川登陸,美軍第八軍的騎兵第一師等部隊同時由釜山發起反攻,於9月26日在水原附近會師,9月28日又奪取了漢城。與此同時,美軍第十兵團在阿爾蒙德少將的指揮下,由東海岸元山登陸。

  麥克阿瑟指揮美軍在仁川的登陸作戰,攔腰截斷了北朝鮮人民軍,使朝鮮半島的戰爭形勢開始發生了逆轉。

  在此情況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於10月3日發出了嚴正警告:如果美軍越過三八線,繼續北犯,中國將不得不出兵援助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共同打擊侵略者。

  麥克阿瑟卻無視中國政府的嚴正立場,公然發表了通牒,要求北朝鮮立即投降。隨後,麥克阿瑟命令美軍第八軍沿著朝鮮西海岸線一路北犯,於10月9日侵占了平壤。同時,第十兵團在東線於10月2日越過三八線繼續北進,越過清川江和長津湖,兵鋒直逼中朝兩國邊境的界河--鴨綠江,並派出飛機到中朝邊境先後炸毀了安東(今丹東,以下同)達新義州、長甸河口達清城郡、上河口達清水鎮等幾座橫跨鴨綠江上的鐵路和公路橋梁,並深入到鴨綠江下遊的重鎮安東和長甸河口等地進行狂轟濫炸,使許多中國平民遭受無辜的傷亡。

  在此嚴重的情況下,中國人民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組成了中國人民誌願軍,跨過鴨綠江,赴朝參戰。於10月下旬開始與美軍展開了血與火的較量,首先在雲川給孤軍冒進的美軍第八軍騎兵第一師以迎頭痛擊。第八軍在遭到重創後,倉皇退守清川江一帶,東線的第十兵團則龜縮在鹹興、慶興裏地區。

  為此,麥克阿瑟在11月28日發給杜魯門的告急電報中驚呼:我正麵臨一次全新的戰爭,使朝鮮戰爭局部化一切希望都不存在了,中國人簡直要想把我的部隊全部加以消滅。

  麥克阿瑟為了遏製中朝兩國軍隊的進攻,以期挽回敗局,減少美軍的傷亡,再次致電美國總統杜魯門,請求采取下列緊急措施:

  1、緊急從台灣空運一個軍增援第八軍,進而救援在東線被圍的第十兵團向興南突圍;2、請求授權他派飛機轟炸中國境內的軍事目標,並封鎖中國的海岸;3、促使蔣介石在華南、華東地區采取積極的軍事行動以牽製中共大陸,使其不敢向朝鮮戰場增兵。

  麥克阿瑟在致電杜魯門的同時,還致電蔣介石告以南朝鮮在戰爭中的危急情況,請其仍派第五十二軍前往朝鮮戰場解第八軍之圍,並說明他分別從衝繩和菲律賓派出飛機和船艦裝載著補充第五十二軍的武器裝備駛向台灣,以接運該軍從空中和海上馳赴平壤地區。

  11月28日上午,蔣介石收到了麥克阿瑟的電報後,不由得喜上心頭,略做一番謀劃後,當日下午便在陽明山召集緊急軍事會議。會議上,蔣介石的情緒特別好,他先是洋洋自得地自我吹噓一番:我早就說過,美國人必將為他們愚蠢的做法付出代價。今天的處境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們付出血的代價以後,才開始變得聰明起來了。現在根據麥克阿瑟的請求,我宣布仍然由第五十二軍馳援南朝鮮。

同時,他指派的侯騰、陳麓華、郭永和王楚英四人先遣參謀團,於11月29日淩晨飛往漢城。

  美第八軍副參謀長介紹情況說:目前聯合國的兵力不足10萬人,而中共進入朝鮮的軍隊目前已達30餘萬人,投入戰鬥的已有26個師,另在東北境內靠近朝鮮邊境還集結了20多萬人的預備兵團,以滿洲為基地的中共各式蘇製飛機達300餘架,對美國的空軍和地麵部隊造成了嚴重威脅,北朝鮮軍隊的殘部已退入滿洲進行整補。27日晚東線第十兵團分三路到達清津附近的鏡城、白岩和惠山、豐西、長津江附近,即遭到埋伏在那裏的中共軍隊的猛烈狙擊,陷入重圍,現正沿著東海岸及摩天嶺東西麓向鹹興和興南突圍,進展速度甚慢。第八軍於28日清晨,分別在狼林山西麓的江界、朔州和鹽州等地遭到中共軍隊的強有力的抵抗和反擊,旋即次第被圍,經過艱苦的突圍戰鬥後,部隊傷亡損失較大,現已退守清川江一線,戰鬥還在激烈進行中。整個戰局對聯合國軍不利,急待友軍前來增援。

  侯騰等人向柯爾介紹了第五十二軍的編製,裝備、人員情況、部隊素質和戰鬥經曆等,隨即就下列問題進行研究並達成協議:

  1、第五十二軍的作戰地區在清川江以北,應以一個師空運平壤集中,其餘部隊海運可在南浦、海州、仁川登陸;2、第五十二軍抵朝後歸聯合國軍司令部指揮,由美方派出聯絡軍官進駐團以上指揮機關,由中方派參謀軍官5人參加聯合國軍司令部的工作;3、第五十二軍抵朝後的補給由美方負責,按常規辦理;4、第五十二軍的作戰行動以聯合國軍司令部的命令行之,其內部統率管理、指揮調度、部隊編組、人事調動、官兵獎懲由該軍長按台灣的規章自行處置,非因作戰需要的行動,聯合國軍事司令部不加幹預;5、第五十二軍所需譯員自行配備,享受聯合國軍作戰人員待遇。

  11月28日上午當麥克阿瑟急電杜魯門,要求空運台灣第五十二軍馳援南朝鮮的消息再次傳出後,當日下午杜魯門立即召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商討挽回朝鮮半島敗局的問題。

  在這次國務會議上,國務卿艾奇遜率先發言表態:我的意見依然沒變。現在國內雖然已經無兵可派,但也不能同意蔣介石的軍隊入朝參戰,其理由不再多敘,並建議總統先生,指令麥克阿瑟在朝鮮半島先穩住戰局,在軍事上守住一條可以守得住的防線,以待美國通過聯合國進一步譴責中國,在政治上對中國施加壓力。

  本來傾向蔣介石出兵的杜魯門,這時又在艾奇遜的提安樟腦妥協了。另外,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和陸軍參謀取條柯林斯這時也害怕在此敗戰的局勢下,再動用蔣介石的軍隊會由此引起蘇聯出兵和中共增加兵力,便開始站在艾奇遜的一邊,反對國民黨軍出兵朝鮮。因此,麥克阿瑟這次提議又被否決了。

  1950年12月下旬至1951年2月中旬,侵朝美軍經過誌願軍第二次戰役打擊後,美國國內的決策者對朝鮮半島上爆發的戰爭已經不再抱有勝利的希望,他們認為,從戰備的觀點出發,日本列島的安全比朝鮮半島更為重要。因此,決定美第八集團軍所指揮的30餘萬部隊,一旦朝鮮半島戰況再度危機時,應迅速帶上裝備撤出朝鮮,全力保衛日本 。

  麥克阿瑟認為這種結果將意味著美國在亞洲的失敗,一旦真的出現這種局麵,將會有損美國在聯合國中所擁的領導地位,並將由此導致遏製共產黨政策的大失敗。因此,麥克阿瑟這個反共的鬥士,為了挽救朝鮮戰場的敗局,再次提出國民黨軍增援朝鮮問題。

  12月30日,他從日本的東京再次致民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張美國應就力所能及的範圍對中國采取報複措施。其中包括封鎖中國海岸和從台灣國民黨部隊取得增援,進一步加強美軍在朝鮮的力量。隨後,麥克阿瑟私下邀請國民黨戰備顧問委員會主任何應欽到東京會談,繼續策劃利用國民黨軍隊入朝作戰,增援美軍以及穩住朝鮮半島的戰爭態勢等問題。

  1951年1月上旬,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發起第三次戰役將美軍趕到三八線地區。

  在此情況下,參謀長聯席會義於1月9日給予麥克阿瑟如下答複:

  報複性措施已作了慎重考慮並將繼續予以考慮,采取這些措施必然考慮多種利害關係,但無論如何不能同意從國民黨在福摩薩的守衛部隊中取得增援朝鮮的兵力,這是由於考慮到他們不可能對朝鮮的結果起決定性的作用,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倒很可能有較大的用處。目前,應首先堅守現有陣地並重創中共軍隊。

  遠在日本東京的麥克阿瑟接到這個答複後,對著身邊的人員氣惱地說:這就是五角大樓的閣員們費盡心機做出的傑作,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卻是毫無意義的。

  盡管麥克阿瑟對大洋彼岸的五角大樓充滿鄙視,但是對於他們的指示還是不能不去執行。1月下旬,美軍開始實施全麵的反擊。2月11日,他擬定了一個徹底消滅誌願軍的作戰計劃,該計劃提出:如果我獲準使用國民黨中國軍隊,那麽由於他們的增援,同時美國的增援部隊也即將開到,我將在北朝鮮北端東西兩岸同時進行兩棲登陸和空聊登陸,從而就扣緊了一張巨大的羅網,這樣中國人不久就會挨餓,否則投降。沒有糧食和彈藥,他們就會變得毫無辦法了。這種景象有點像仁川,但規模要大得多……

麥克阿瑟這份振振有詞的電報依然遭到了華府的斷然拒絕。麥克阿瑟對此徹底失望了,也徹底惱怒了,他知道自己已經到了古稀之年,朝鮮半島的戰爭將是軍事生涯的最後一戰。當然不想以朝鮮半島戰爭的失敗來結束他最勇敢無畏戎馬生涯。因此,麥克阿瑟開始表現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樣子,不僅對杜魯門關於禁止采取任何未經許可的行動,並用現有的兵力保住陣地並盡力保存實力;禁止發表任何未經國務院批準的政策性聲明的命令置若罔聞,反而分別向美國的著名民主人士馬丁、惠裏等申述他與杜魯門、艾奇遜在朝鮮、台灣問題上的不同觀點,並進而多次公開發表聲明,在不同的場合多次攻擊杜魯門的政策,特別是先後發表3月20日給馬丁的信和3月24日的聲明,使杜魯門極為惱怒,於是在4月9日杜魯門以發表總統廣播講話的形式,出其不意又幹淨利落地下令將麥克瑟撤職,由麥克阿瑟的學生、陸軍參謀長助理李奇微接替其職務。

  麥克阿瑟被解職,這是麥克阿瑟長達52年軍旅生涯的重在打擊,但他在辭職演講中仍然高傲地說:老兵永遠不死,隻是慢慢地凋零。

  到了1952年月月,隨著美軍遠東總司令兼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調往歐洲,遺職由美軍陸軍野戰部隊司令克拉克的繼任,又利出一陣調第52軍去朝鮮戰場替換美軍的風聲。

  原來,5月中旬,克拉克由意大利調到東京後,發現日本的防務極其空虛,除國內自衛隊的7.5萬名警察外,竟無美國的地麵部隊,他感到非常吃驚,於是,這位新上任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遂再次向五角大樓和華盛頓提出要蔣介石提供兩個師的部隊入朝接替美軍的防務,以便從朝鮮戰場抽出3個師的美軍去防守日本。此時的蔣介石心裏清楚,隻要杜魯門還在白宮,艾奇遜還當國務卿,從台灣派軍隊去南朝鮮的事就難以實現。

  這一天,蔣介石以為機會終於來了。

  1952年11月5月,杜魯門下台了,艾森豪威爾當選為美國第34屆總統。他在正式就職後,第一件大事主是在12月2日至5日秘密視察了朝鮮戰場,旨在兌現競選總統時的允諾,並力求使新政府和五角大樓達成共識,早日全麵結束朝鮮戰爭。艾森豪威爾視察後,明確表態:新政府希望早日結束朝鮮戰爭,反對戰爭的進一步擴大。因為理所當然也對蔣介石的軍隊介入朝鮮戰爭。

  至此,蔣介石三次企圖出兵朝鮮戰爭的預謀才算徹底破滅了。

文章錄入:《環球展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