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經典三大戰略“欺騙”---珍珠港,巴巴羅沙,諾曼底
(2007-10-09 12:38:24)
下一個
兵者-詭道也。這是我國古代著名軍事思想家孫武在其著作《孫子兵法》始計篇中對兵法韜略的虛實詭詐之道的精辟概括。
戰爭‘欺騙’的目的是在戰爭開始前或戰爭進行中通過對對手的欺騙、示假、偽裝使其迷惑麻痹,喪失警惕性產生誤判做出錯誤且對己方有利的部署和行動,從而掩蓋己方真實意圖牽製對手,為對其實施突然、致命打擊創造先決條件,以相對較小的代價最大限度的實現己方的戰役戰略目的(本篇著重點在進攻方麵)。在古代戰爭中由於各國不同文化背景或固有作戰習慣,陰險的‘詐術、詭計’並不被廣為接受,某些以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騎士風度自居的統帥們對其有一種先天的排斥和不齒,宋襄公那類‘謙謙君子’之流更不必說。但是,戰爭本身就是一種你死我活不擇手段的殘酷競爭。為了勝利為了生存,欺騙手段也逐漸被各國軍事家們普及利用,並且屢試不爽。正所謂兵不厭詐-在人類的曆次戰爭中,‘欺騙’這條作戰指導思想都貫穿於其中。
戰爭中的‘欺騙’不單指軍事上的欺騙行為也包括外交上的欺騙(含輿論戰),為達到己方戰略目的而實施欺騙通稱為戰略欺騙。(因為在這裏涉及的主要是在戰略層麵,作戰中的具體戰術欺騙行為暫不單獨提及)在人類史上曠日持久空前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爭‘欺騙’的藝術被一次次演繹升華……
被無數軍事學家和廣大軍事愛好者津津樂道的‘偷襲珍珠港事件’便是實施戰略欺騙的典型戰例。
1942年12月7日清晨,日軍聯合艦隊主力成功偷襲美軍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的海軍基地,舉世嘩然。這一軍事打擊行動得以成功,正是由於日本在事前對美國進行了大量的外交和軍事欺騙行動,成功的麻痹了美國政府和軍方的耳目。我們來回顧一下事件暴發前,日本方麵進行的戰爭準備和為了掩護軍事行動而施展的外交手腕:
策劃者-山本五十六
作為偷襲珍珠港作戰計劃的起草者,曾經擔任駐美國使館武官,對美國這個國家有著深刻了解山本五十六深知美日兩國在軍事、工業、科技水平,戰爭動員潛力等各個方麵存在著不可彌補的巨大差距,麵對與美國幾乎不可避免的戰事,他深深的為日本的戰爭前景憂慮:日軍主力深陷中國戰場苦戰難以自拔,在東北還麵臨蘇聯的巨大壓力(雖然開戰之初蘇軍被德軍閃擊戰打的措手不及潰不成軍,但最終結果很難預料),一旦與英美開戰,按照常規戰法日軍基本沒有獲勝的可能。於是,山本召集手下的參謀人員極為秘密的策劃了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突然打擊計劃即偷襲珍珠港行動。
為了配合計劃的順利實施,日本方麵派遣了大批間諜混入檀香山,刺探收集珍珠港美軍部署-艦船、飛機裝備數量和種類,港口防空警戒情況和飛機艦船的活動規律,從1941年5月到12月,日本間諜的發報頻率日漸頻繁,到了關鍵的12月分以後甚至每天一份,日軍根據有效的情報搜集,掌握了美軍駐珍珠港艦隊的規模和部署情況,為起草確定偷襲計劃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憑據。
在籌劃進行軍事打擊的同時,日本與美國玩起了曠日持久的談判遊戲。在山本五十六正式提出偷襲珍珠港設想之後僅半個月,即1941年1月23日,日本新任駐美國大使野村吉三郎即以和平使者的身份赴美就職,日本方麵大肆渲染,稱此為美日關係新紀元的前期,美國輿論也對此大加報道,樂觀的認為這是化解美日矛盾的前兆。野村赴美就職後於2月12日第一次會見美國國務卿赫爾,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前雙方進行了不下五六十次的會談,提出多個議案均未能達成協議通通無果而終。
在6月底,德軍閃擊蘇聯之後,日本軍部摩拳擦掌,在一場是南進還是北進的爭論中‘南進派’占了上風。7月2日,日本禦前會議通過了《適應形勢演變需要的帝國國策綱領》,南進決心已下,為了獨霸中國,控製亞洲和太平洋地區,“不惜與英美一戰”。雖然早在1940年秋美國就已成功破譯日本主要外交密電碼,甚至在短短一年時間裏就擬製出日本密碼機“紫色密碼機”並成功開發“魔術”破譯術,但由於美國政府對日本悍然發動戰爭的野心和事態嚴峻性認識不足,相關情報技術最終也沒能挽救大局。
7月24日日軍在印度支那南部登陸,美日矛盾加劇,導致美日秘密會談中斷。作為回應,7月26日羅斯福總統宣布凍結日本在美國一切資產;8月1日美國對日本宣布全麵石油禁運,這無疑挖斷了能源極度匱乏的島國-日本維係軍國擴張的命根。8月初赫爾承認:太平樣的形勢隨時會成為一個軍事問題,而不是一個外交問題了。對日綏靖即將破產。
在如此形勢下,日本一方麵建議恢複談判緩和緊張氣氛,一方麵更堅定了出其不意狠揍美國佬的決心。在美日和談熱火朝天的進行之時,9月6日日本東京禦前會議上通過了海軍草擬的一項重大決議《帝國國策實施要領》,指出“帝國為了確保自存自衛,再不惜對美(英荷)一戰的決心之下,大致以10月下旬為期,完成戰爭準備。”“前項外交談判,如果至十月上旬仍不能實現我方要求時,立即決心對美(英荷)開戰。”
就在決定開戰的這一晚,近衛首相邀請美國駐日大使格魯共進晚餐,並向其表示讚同赫爾四原則(1尊重相互合一切國家領土完整和主權。2支持不幹涉他國內政原則。3支持平等原則包括商業機會均等。4太平洋現狀不得受到幹擾,除非現狀的改變是出自和平手段。),並再次提議在夏威夷舉行美日首腦會談,如此誠意著實令格魯深受感動。然而,格魯不知道就在幾小時前,近衛親手把《帝國國策實施要領》這項對美開戰決議案交到禦前會議上……
在開戰決心已定的情況下,日本一方麵通過外交手腕與美周旋,贏得時間;一方麵日本海陸軍加緊戰前準備動員,磨刀霍霍:
聯合艦隊特意挑選了港口狹窄、四麵環山地形與珍珠港非常相近的鹿兒島進行秘密飛行訓練,通過近乎瘋狂的超低空魚雷攻擊訓練和水平轟炸訓練,日本海軍航空兵們充分的掌握了實施偷襲的攻擊技巧-水平轟炸機在3000米高度投彈誤差一般不超過三十米。海軍軍工研製部門配合偷襲行動特別研製出了能在12米水深的珍珠港使用的淺海魚雷。
在逐漸做好開戰準備後,事前內定的10月上旬對美談判終止的期限已到,近衛首相卻臨陣腿軟,急不可待的軍部在10月12日的會議上把不中用的近衛一腳踢開,10月17日東條英機陸軍大臣上台組閣。11月5日的禦前會議通過了《帝國國策實施要領》,決心對美英荷開戰,在‘要領’中加進了和平的幌子,-“對美談判若在12月1日淩晨零時以前獲得成功,即停止發動武裝進攻。”這完全是一句空話,參謀本部的官員叫囂:“12月初發動戰爭,從今以後對美談判是偽裝外交。”
11月5日,杉山和永野兩位總長相繼發布了得到天皇批準的《大陸令第五五六號》和《大海令第一號》,進行對美英等國的戰爭動員。山本五十六也在這一天發布了《聯合艦隊機密作戰第一號令》配合戰爭動員,並在隨即發布的第2號令中規定:“Y日預定為12月8日。”Y日為開戰預定日期,X日才是“開戰日”。最終X日就是12月8日。
11月5日,美國通過破解日本發給駐美大使館的外交訓令,也覺察到了事態的嚴重性。(譯電重點是:“甲案不能令美接受,我們提出乙案,這絕對是一個最後方案。”“希望不要給美方造成這是最後通牒的印象。”“如果美國政府對此拒絕接受,出了戰爭別無他法”“絕對必須在11月25日以前將簽署協定的一切準本辦理完畢。”)赫爾在看了東鄉外相給野村大使的破譯電文後,沉重的說:“這對於我隻有一種意義,那就是日本要轉動他那作戰機器的,並已決定如果到了11月25日,我們還沒有同意他們的要求,他不達到與美作戰的目的決不罷休。”
還是在重要的11月5日,美國軍方首腦斯塔克和馬歇爾向羅斯福遞交一份備忘錄,全麵闡述了軍方觀點,把戰略估計放在了對日消極妥協的基礎上,而這種觀點為羅斯福采納。
在局勢朝著不可逆轉的方向發展的11月5日,日本為了最後爭取時間穩重美國,由東條首相大臣派出和平使者來棲三郎赴美,協助野村談判,娶過一個美國女性為妻的來棲一踏上美國的土地便向美國媒體大唱和平讚歌,說什麽:“日美談判盡管形勢艱巨,但仍不應失去信心。”“如果不抱希望,我何必不遠萬裏來美國談判呢?”可以看出,日本為對美發動猝不及防的偷襲,在外交層麵配合的欺騙行動堅持到了最後一刻。
不單在外交層麵,日本人在各個方麵甚至是細節問題上都予以了充分考慮,盡一切可能製造假象,迷惑麻痹美國人的視線:
龍田丸是日本一艘排水量為16955噸的豪華郵輪,作為第二次撤僑船,原定於11月中旬從橫濱啟航,開往美國洛杉磯。可啟航日期一拖再拖直到12月2日才啟航,日本媒體對此大肆宣揚。更奇怪的是啟航前一天‘龍田丸’的船長木村莊平被叫到海軍省,大前敏一中佐交給他一隻裝有16把手槍的長方形木箱,並向他麵授機宜……在離岸之際,海軍省的官員親自登上郵輪,嚴令木村船長把所有的真空管拆下,不讓乘客收聽廣播,船上不得拍發任何無線電報。日本人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以此轉移美國視線,掩人耳目,讓對方認為開戰還很遠,從而忽視備戰的急迫性加以懈怠。實際上‘龍田丸’的木村船長早以得到命令,一旦戰爭打響馬上調轉船頭開回日本,手槍是對付客輪返航時乘客的不滿反抗,特別是搭乘該船的十幾名美國軍人。
在12月5、6兩日,日本大本營海軍部組織軍校學生冒充水兵在東京街頭市區參觀,3000多名身著大日本海軍軍服的年輕‘水兵’們陸陸續續出現在繁華的銀座大街上。對此街頭民眾議論紛紛,有的疑惑:“形勢如此緊迫為什麽還搞這樣的參觀遊覽?”有的稱讚:“如此胸有成竹從容不迫,不愧是大日本海軍。”這些水兵還到朝日新聞社參觀,當晚《朝日新聞》晚刊以《3000海軍勇士來社參觀》為題作了報道。
日本人如此安排是由於圖窮匕首見,在最後關頭美英諜報機關拚命刺探相關情報之時,大張旗鼓的招搖撞騙撒出一股煙幕,讓美國以為日本海軍駐紮本土,娛樂消遣,並沒有全力動員備戰,而實際上南雲艦隊暗渡陳倉,殺氣騰騰的直奔珍珠港……
1941年12月8日,檀香山時間7點55分,日本俯衝轟炸機群出現在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浩劫不可避免的開始了。
回顧此事件可以看出,日本軍方在實施最後突襲之前,對美方始終散布外交煙霧,在最後一刻仍然心思縝密的上演種種欺騙伎倆,這些欺騙行動有效的迷惑了美國政府的視線,使其在大難臨頭之時仍然沒有做出有效部署和防衛,軍隊警惕性始終不高戰備不足。這是戰略欺騙的一個經典範例。
1941年6月22日德國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
這是整個二次大戰中最為猛烈的攻勢之一,也是希特勒瘋狂軍事野心的最終展示。應當承認,在這個作戰行動中,德軍閃電進攻蘇聯的軍事意圖得以實現,其戰前欺騙宣傳的努力有一些作用,但明顯不是主要作用,後麵的闡述中會講到這點。
策劃者-希特勒
在這次規模空前的軍事進攻前,德國元首希特勒不顧統帥部諸多將領的質疑憂慮(不過種種原因這一次相對於元首對西歐國家實施閃擊戰時,德軍將領的反對意見要少的多……),一意孤行的將這個他自認為偉大的戰略計劃付諸於行動,在此之前與蘇聯所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失去了存在意義。他認為,如果德軍在蘇聯重整軍備之前沒有首先進攻將會錯失良機,他們和歐洲其他國家將會受到俄國的優勢兵力進攻,沒有等下去的必要。他的這一論點的重要依據是蘇聯紅軍在蘇芬戰爭中的表現說明蘇聯軍隊領導層遭受清洗整肅,指揮員隊伍青黃不接,經受不住德國鐵拳的全力一擊。,出於希特勒個人政治藍圖和其與布爾什維克主義意識形態上的勢不兩立及對劣等種族清洗、擴張生存空間的需要,對蘇一戰勢在必行。
德國意大利日本在1940年9月27日簽定了三國公約以後,為了不使斯大林感到這個條約是針對蘇聯的,裏賓特洛浦決定如果可能的話,把蘇聯也加進來,希特勒被說服同意邀請莫洛托夫來柏林討論。希特勒在口述的長信中稱三國共約是反英的也是反美的,邀請斯大林與其他三國一起參加瓜分世界的聯盟。斯大林的回複中認為在日本和意大利這兩個國家參與下討論一些共同問題,這一點還需要事前研究。可以看出希特勒了邀請莫洛托夫的目的就是為了試探俄國人的態度,並使其認為德國的主要敵人是英國而不是蘇聯,造成蘇聯的誤判和麻痹。
在與莫洛托夫的討論中希特勒聲稱把德蘇關係至於最重要的位置,歐洲大陸國家必須聯合行動反對英美,瓜分各自需要的殖民地,建立各自得利益範圍,並且在第二天的會晤中大談戰爭的必要性-必須保證原料的供應-使德國不得不在他沒有永久利益的地區進行幹預例如在芬蘭(德國人需要的鎳和木材)和羅馬尼亞(石油供應);莫洛托夫沒有同意希特勒關於巴爾幹問題和東歐勢力劃分上的解釋,這次訪問沒有取得共識。而在莫洛托夫回國兩周後,莫斯科表示接受裏賓特洛浦的建議,隻要德國接受蘇聯的某些條件-而德國方麵沒有對此做出回複。希特勒在莫洛托夫回國之前就對戈林說,他已經決定在1941年春天進攻蘇聯。12月5日希特勒命令陸軍總司令部加速進行再春季發動攻勢的準備工作。12月8日他簽發了巴巴羅薩行動中最關鍵的第21號指令:“德武裝部隊必須準備甚至在對英戰爭結束以前就在一次快速戰役中粉碎蘇俄……需要更多時間的準備工作如果沒有開始現在要開始進行,並要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完成。”
斯大林顯然早已意識到同德國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但他未能理解戰爭對希特勒具有的意識形態上的重要性,1933年斯大林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深信,德國會把注意力放在歐洲其他地區,不會無端廢止這個對雙方好處顯而易見的和平條約。他的結論是如果同德國的戰爭不可避免,也要到1942年或1943年才會發生,此時他還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做好準備。蘇聯繼續向德國供應物資包括原材料能源和飼料,1941年1月10日在莫斯科簽署的六項蘇德條約中最重要的經濟協定中,俄國同意在到1942年8月為止向德國提供價值為6.2-6.4億馬克的各種物資,最後斯大林親自過問又增加了德國短缺的重要原料供應:6000噸銅,1500噸鎳,錫、鎢、鉬各500噸。
蘇聯也加緊了戰爭準備,加強了軍工生產,但種種籌備措施滯後,1941年4、5月製定的計劃基於一個假設,紅軍不會遭到奇襲;敵人的作戰一開始將是有限的兵力進攻,紅軍有時間完成戰爭動員。由於斯大林甚至不向他的參謀長和高級指揮官承認戰爭的迫在眉睫,至戰時沒有發布戰爭一旦發生將付諸實施的作戰計劃
希特勒認為擊敗蘇聯必須搶先下手“……時間對我們不利……在最後幾周我總是擔心斯大林回搶在我前麵。”他密令對蘇前麵進攻的軍事行動-“巴巴羅薩”計劃在6月22日開始進行,5月下旬,德國鐵道部門適時最大限度的運行計劃,每小時開出100列軍列,兩個星期內有47個德國師被運往蘇德邊界,海軍也為這個行動秘密調動。德國情報部門和反間諜處製造種種假象,散布輿論聲稱德國即將對英國發動進攻。德國出版了許多英國地圖,並在軍隊中配備翻譯,散布德軍空降因果的消息,在英吉利海峽哈加萊海峽之間部署了大量渡船和登陸器材,頻繁進行登陸作戰演習,甚至製定了代號為‘鯊魚’和‘魚叉’的對英登陸計劃迷惑外界。然而德國在蘇德邊境頻繁的軍事部署,無法掩蔽世人的耳目。德軍在東線修建了250個飛機場和160個降落場,在波蘭境內修建了100個飛機場和50個降落場。6月初用於入侵蘇聯的460萬德軍,90萬仆從國軍隊約140個師,550萬士兵整裝待發,4萬7千多門火炮,3500輛坦克。4950架飛機和數萬噸物資裝備已經完成了出發地點的集結……德軍三個進攻集團軍群虎視眈眈,蓄勢待發。
斯大林對通過各種渠道得來的德軍即將入侵的絕密情報後看做是挑唆拒不聽信,把外界的警告視為企圖挑起蘇德戰爭的陰謀不加理會,使德國最終占到了奇襲的便宜……1941年六月22日淩晨德軍兵分三路,在沿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的1800多公裏長的戰線上(不是斯大林估計的西南方)發起了全麵進攻,德軍攻勢淩厲打得長驅直入蘇聯紅軍措手不及,艱苦卓絕、空前慘烈的衛國戰爭就此拉開序幕。
在這段史料中,德國在戰前進行的示假欺騙行為對其實施對蘇突然打擊的作戰行動實現起了一定掩護作用,但蘇聯領導人個人的臆斷和一廂情願的心態是其成功的關鍵因素,斯大林認為德國人不會貿然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德國在邊境的一係列動作隻是一種挑逗試探。在他個人的誤判下德國的欺騙手段為斯大林的證實自己的看法提供了依據。但是,總得來說還是斯大林主觀上對德國的戰略意圖作出了錯誤判斷,沒有采取積極措施應對形勢,隻能坐以待斃。
而下麵的戰例則是欺騙在戰役中作用的充分體現。
1944年6月6日,盟軍諾曼底登陸
盟軍經過周密準備,組織發動了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作戰-‘霸王行動’,登陸法國諾曼底成功開辟第二戰場,與東線的蘇聯紅軍一起東西兩路夾擊納粹德國,徹底敲響了德國法西斯覆滅的喪鍾。
策劃者-艾森豪威爾
美軍歐洲遠征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擔任霸王行動的總指揮,全權指揮這次具有曆史意義的作戰行動。盟軍在英國集結了規模龐大的軍隊:陸軍登陸部隊32個師12個獨立旅;海軍:戰列艦6艘,巡洋艦22艘,驅逐艦93艘,登陸艇1000多艘;空軍有作戰飛機1100架,運輸機2300架,滑翔機2600架。英國各出發地域集結了300多萬軍隊,集中各類裝備物資輔助設施,士兵日夜加緊操練,隨時準備待命出發。
隨著戰局發展德軍預感到了盟國軍隊即將在法國進行登陸,加緊了防禦準備。針對盟軍可能的登陸,隆美爾元帥精心指揮修建的大西洋鐵壁,在適宜登陸海灘構築堅固工事,炮台,支撐點;密布地雷,隔絕珊等反登陸障礙物,並且在防禦縱深配備大批反登陸預備隊嚴陣以待。這些都不可避免的會對盟軍登陸部隊造成巨大傷亡。(迪耶普襲擊中,盟軍已經意識到攻擊設防嚴密的港口的代價過大且成功性極低)
為了轉移德軍對盟軍預登陸地點-諾曼底的注意,盟軍采取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等一些列軍事欺騙行動把德國人的視線引向了加萊。在英國東海岸一代部署許多登陸艇飛機火炮和等裝備,沿岸修建了碼頭港口和許多營房,醫院,彈藥庫,並配備儲油罐和發電廠。軍隊頻繁演習集結,情報部門還發出大量電報,通過間諜和電台大肆撒布假情報,派人到各個中立國收購加萊地區地圖,甚至虛構了美國第一集團軍的空頭番號,任命巴頓將軍為這隻影子部隊的司令,頻頻在英國肯特郡拋頭露麵,引人注目。盟軍的空軍部隊對加萊地區采取的打擊活動故意多於諾曼底,並將加萊地區的雷達通通摧毀,而在諾曼底地區保留了數個雷達站,製造假象。
盟軍種種欺騙活動果然讓德國人上了當,希特勒命令加強加來地區的防禦,並且把15集團軍集中到了加萊地區,由隆美爾指揮。(實際上德國人或多或少的預料到盟軍會在諾曼底采取行動,但是盟軍的誘騙活動成功的幹擾了德軍的防衛部署重心)在調虎離山,聲東擊西的計謀成功以後,盟軍與1944年6月6日發動了對諾曼底的登陸行動,麵對意料之外的打擊,德軍仍然蒙在鼓裏。英美首批登陸部隊使用了4000艘駁船,拖輪和登陸艇,有1200艘軍艦為他們提供掩護和火力支援。艾森豪威爾手上有7500架飛機用於支援,還可隨時調用轟炸的國本土的轟炸機隊(3500架)支援地麵部隊;由於盟軍事前的成功欺騙,德國指揮官搞不清這是佯攻還是主攻,會不會在加萊地區還有一隻部隊登陸?(既由英國東南部最短航線在法國加萊地區登陸)。德軍60個師隻有18個部署在諾曼底地區,隆美爾主張將入侵敵軍消滅在灘頭,但是在和希特勒在6月17日會麵時已經不現實了,此時登陸的美英部隊達60萬至多,而且盟軍掌握製空權,地麵部隊即使調動在白天也不能行動。盟軍登陸後德國人最寶貴的幾天被白白浪費了。
當諾曼底登陸形勢明朗後,希特勒在6月29日仍然不許第15集團軍前往諾曼底增援;由於盟軍出色的戰略欺騙手段,使德國對其主要登陸地區發生誤判,影響了防禦部署重心和其在戰役打響之後增援部隊的調動。總得來說,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戰中的欺騙行動是極為成功的,各個方麵的工作做得紮實細致,欺騙了德軍情報部門的耳目,為戰事的順利進行最大限度的提供了保障,最大限度的減小了登陸部隊麵臨的抵抗,那些默默無聞的戰鬥在後方的無名英雄們功不可沒。
回顧以上戰例會發現,作為戰略欺騙的典範,‘珍珠港’和‘巴巴羅薩’一方的在戰前欺騙行為,同屬於軍事、外交層麵的雙重欺騙;它們的另一個相同點就是這些軍事行動都屬於‘不宣而戰’的突然進攻。很明顯,為了達成進攻的突然性有效性,事先對對方進行外交欺騙和輿論宣傳,使對方麻痹疏忽,在己方完成準備部署以後對敵發動迅雷不及掩耳的淩厲攻勢,在對手沒有反應過來之前一舉將其打敗,是欺騙實施者的共同目的。
日軍偷襲珍珠港這一事件的背景是日軍為了在與美國不可避免的戰爭中占得先機,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發動突然不宣而戰的襲擊,重創對手,讓其對日妥協並退出太平洋的勢力圈。雖然通過事前的有效欺騙使美軍毫無戒備損失慘重,但由此喚醒了美國這一沉睡的戰爭巨人,最終不得不麵臨其憤怒的反擊,得不償失。用有些史學家的話來說,美國人料到戰事即將爆發隻是對日本的具體進攻目標無法確定,但是沒料到日本人是如此無恥又是如此愚蠢的不宣而戰……日本此舉在戰略上是大錯特錯,希特勒2年來始終避免美國介入戰事,而日本一天之內使他所做的多年努力破滅了,很快他們就為此嚐到了苦頭。這種單純的戰略欺騙和偷襲本身雖然取得成功,但打擊者的最終戰略目的沒有實現;由於沒有正確評估對手實力和戰鬥意誌,日軍在成功實施欺騙達到戰術目的同時戰略上卻是一種失策。而德國閃擊蘇聯前的欺騙行為的成功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手的主觀臆斷和消極誤判。相比較而言,最精彩的莫過於盟軍諾曼底登陸行動中所采取的欺騙策略,不光在戰事前成功的調動分散了德軍的防禦力量,甚至在登陸發起後十幾天還讓德國統帥部蒙在鼓裏,如此成效堪稱完美。這些欺騙行為的操縱者和受害者實力大致對等(起碼有一較高下的本錢),巧妙地欺騙手段的偽裝,可以使一時的戰略、戰術目的得以有效實現,掌握一定的戰略主動,但是不能保證由此一舉確立絕對優勢,交戰雙方此消彼長,戰場態勢複雜多變,一時的優勢往往轉瞬即逝或在對峙消耗中微妙轉化。
在現代戰爭中,軍事行動中基本的謀略性欺騙、示假仍然司空見慣、屢見不鮮;而在國際秩序日益完善確立的今天,為掩蓋戰略意圖而實施外交上的欺騙手段,這種行為本身在現今的國際舞台上已基本不被采用,因為這種利用外交渠道進行欺騙的手段嚴重違反國際關係準則,並且大大損害一國政府的威信和信譽。而且當今的世界各局已經和二戰時期大相徑庭,霸權勢力對不合作國家實施的軍事打擊在國際舞台屢屢上演,這類“大欺小”的一邊倒打擊自然不用進行什麽外交欺騙迷惑對方。恰恰相反,具備絕對軍事優勢的美國在對對方實施軍事手段之前在外交場合往往為自己的行動粉飾,以人權民主自由正義惡化身示人,它對其他國家進行幹涉需要的是冠冕堂皇的戰爭借口,例如:1991年海灣戰爭,1999年科索沃戰爭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盟國’(或北約軍隊)往往在戰前對對方實施一定時期的輿論戰,在維護國際秩序保護人權的旗號下對其進行最後通牒,在沒有得到滿意答複的情況下便悍然發動軍事進攻,對它而言,需要的不是通過欺騙模糊立場而是明確展示己方立場恐嚇對方做出妥協和讓步。在目前這個注重國際輿論和國際道義形象的時代,實力優勢明顯一方發動軍事打擊真正的需要的是動武的借口和名義,而沒有必要需要采取外交欺騙手段麻痹迷惑對手。
而隨著高新技術的日益發展,軍事技術的不斷進步,在當今戰場上,間諜衛星,數字化偵察通訊手段,智能識別係統和精確製導武器的裝備完善,也使得戰場欺騙的難度越來越大(尤其是麵對高技術裝備的對手)。但是“欺騙”,這個自古至今確立作戰準則是不會隨時代發展而終結的,它將被一代代各國軍人所發展和延用。在作戰環境越發複雜,作戰思想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通過有效的運用欺騙手段達成戰術戰役目的更能考驗指戰員的謀略水平和一支軍隊踐行實現指戰員相關作戰意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