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的第三第四代核武器

(2007-09-26 14:28:12) 下一個

根據小型、機動、突防、安全、可靠的核武器發展方向,核武器研究設計院在70年代展開核彈頭小型化、分導式多彈頭、戰術核彈和中子彈的開發。因此,美國中情局和聯調局情報官員指1987年來中國來訪學者從加州利弗莫爾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立研究所非法獲取的中子彈資料,是中國製成中子彈的最重要技術來源,可能是缺乏實據的政治指控。

  事實上,國防科工委和工機部曾指示核研院(代號9院)與西北核試驗基地(羅布泊)互相配合,於1982至1988年在戰術核彈的基礎進行一連串1000噸左右當量的核試驗,驗證設計原理和突破技術瓶頸,並於1988年9月29日上午成功在中央分區核試驗場(羅布泊其中一個地區)進行首度中子彈試爆。中國在70年代後期開始進行中子彈的預研工作,經過大約10年的發展,使中國成為繼美、法、俄後第四個擁有中子彈的國家。從此,也把中國的核武技術從第二代升級到第三代的水平,因此擁有最先進的小當量、低汙染戰術核武器,不至於要輕易動用容易引發全麵核大戰的戰略核武器,其好處自不待言。

  中國在原子彈尚未進行實驗時就展開氫彈的預研工作,在氫彈未全部裝上彈道導彈、戰術原子彈尚未結束定型實驗時,就展開中子彈的預研工作。而中國在第一枚中子彈尚未實驗前,也同時對其他第三代核武器開展了預研。

  目前中國對第三代核武的進展仍視為機密,但是專家普遍認為,它們是以不同釋放能量並具有特定功能的核武器,所以中子彈即為其一。這一代核武器在爆炸時突出某種殺傷破壞效應,同時削弱其他效應,即以限製核彈的殺傷破壞力來達到特殊的戰略戰術要求。正如中子彈在50年代至60年代已在美國和蘇聯開始研究類似,第三代核武器有電磁脈衝彈、衝擊波彈、X射線鐳射武器、等離子體武器、中子彈等幾種,美俄兩國都進行過相關實驗。

  根據測量數據,100萬噸的氫彈在100公裏高空爆炸,電磁脈衝可以覆蓋1200平方公裏;在400公裏高空則為2200平方公裏。在美國上空4000公裏連續引爆三枚千萬噸級氫彈,則整個北美的電力和電子網絡將完全破壞。但研製高效的電磁脈衝彈的關鍵在於“如何產生更多電磁脈衝並引向敵方,同時又不禍及自己”。外電曾報道,海灣戰爭開打前美國某將領曾要求在巴格達上空引爆一枚核彈,以破壞伊軍的C3I係統,但為布什總統拒絕。這是否顯示美國以秘密製成電磁脈衝彈?目前仍未知曉。中國媒體曾暗示,中國的常規電磁脈衝彈頭已在90年代中期服役,相信會用於M-9、M-11導彈,其用途與“戰斧”巡航導彈在海灣使用的彈頭相同。隨著中國傳統脈衝彈頭的服役,作用相同的核彈可能已經停止發展。

  衝擊波彈的全名是“弱輻射強衝擊波或弱剩餘輻射彈”,其實也就是小型氫彈,作用原理與中子彈相反,爆炸時增強衝擊波並減少核輻射,適合攻擊工事或做鑽地核彈摧毀地下設施。美蘇在50年代利用核爆炸進行資源勘探、開挖運河時,作用與此類似。一枚5000噸的衝擊波彈爆炸威力強大,若要抵抗其轟擊加固費用將超過建築成本的50%。美國曾在內華達州用鑽地衝擊波彈對一座10餘公尺鋼筋混凝土加固的地下指揮所進行實驗。該彈前端是鈾鎢合金穿甲彈頭,中間是衝擊波彈,尾部是噴氣加速彈,被這種三合一核彈命中的指揮所瞬間被炸的蕩然無存,隻剩大彈坑了。中國對衝擊波彈的作用原理非常清楚,研究也極深入,從公開的物理學刊物上也可知悉這一點。以此觀之。中國就算未造出這種核彈,應已具備門檻技術。X射線鐳射武器是核爆衍生的,為一種瞬間向不同空間同時發射數十條X射線的大破壞性定向能武器,可在太空摧毀來襲的戰略核導彈,是裏根星球大戰計劃的重要一環。其難處在於:同時瞄準和跟蹤多目標,激光棒(固體激光武器)被核爆產生的X射線汽化前,必須發射出激光束,這需要全新的特殊材料。1980年,美國能源部利弗莫爾核武器研究所率先在內華達州進行這種低當量的核裝置實驗,脈寬達毫微秒級,功率300兆兆瓦。1985年12月28日,代號“金石”的同類地下核試驗在相同地點進行,爆炸深度550公尺,當量2至15萬噸TNT,連續的試驗基本上證實了其可行性。以中國的戰略需要、戰術水平、核武器發展時間、技術水平、理論基礎等來綜合分析,這方麵的進度應該隻達到理論研究階段,公開資料的深度和數量與其他第三代核武器比差距很大,相信美俄一樣停止了這方麵的研究。

  等離子體武器的情況可能更原始。核爆炸形成的火球,內部物質的中子被電離,這些中子、剝離了電子的離子流和電子組成等離子體,猶如恒星一樣在幾秒內火球急劇膨脹,溫度急降以至熄滅。由於火球向四周膨脹,能量損失很快,如一個100萬噸當量的核彈在大氣層爆炸,火球半徑可達1000公尺,但很快就會消失。如果把等離子體的火球沿著特定方向發射,就能摧毀遠距離的目標,十分適用於外太空作戰。其難題除了把核彈能量化為等離子體外,更難的是如何以特定方向射向目標,因此這是最難、最沒有把握製成的核武器。目前俄羅斯在這方麵的進展較大,未聞中國以開始實質性的研究工作;但以中國在21世紀的太空發展進度而言,不能排除將來會加強發展等離子體武器。

  更先進而且幹淨的第四代核武器有:聚變彈、反物質彈、粒子束武器、金屬氫武器、核同位素武器等。它們介於傳統武器與核武器之間的灰色地帶;第三代核武器受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的製約,但第四代核武器以聚變原理為主,可加以限製的隻有技術水平的高低。與第三代核武器近似,這些幹淨核武器的預研早已在進行中,國際上目前以美、俄、法三國的水準最高。

  核同位素是指質量、數量和原子序數相同、在可測量時間內有不同能量和放射性的兩個或以上的核元素,它產生的能量比高能炸藥強100倍,目前各國正研究它的性質和釋放能量的方法。通過重離子碰撞或慣性約束聚變中爆炸產生的中子脈衝進行核合成可以得到這些元素,它可被用做傳統武器,又能作為幹淨型氫彈的引爆器。

  金屬氫是指氫氣在一定壓力下可轉化為固態晶體,在室溫下無須密封也能保持很長時間。金屬氫的威力是TNT的25至35倍,是目前威力最強的化學炸物,已被列為美國國家科學計劃的重要研究項目。上述兩種核武器,目前並未聞中國開始研究,但因為中國已經簽署禁止核試驗條約,要深入研究隻是時間問題。粒子束武器,是定向能武器的一種,其優點是:速度快,能量密度集中,能快速射擊不同方向的目標,貫穿力強,不受氣候影響,無放射性汙染。缺點是受地球磁場的影響較大,可分為大氣層內使用、射程較近的帶電粒子束武器和太空使用、不帶電的中性粒子束武器,其射程可達幾千公裏。

  中國的粒子束武器研究伴隨著核物理學理論的進步而產生,已知在70年代開始進行。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核物理學頻頻取得進展,進度大幅加快;觀察近年來中國的民、軍用高能物理學的學術文章,反映出其進展的長足進步。與美、俄比較,因為開發的時間和投資皆有差距,所以落後是必然的;但因為基礎理論和研究基礎相當紮實,推測其粒子束武器的進度可以列入國際前五名之內。

  反物質武器是利用自然界中的正物質與其相對應的反物質互相作用,迅速釋放巨大的能量,隻要幾微克的反物質就可以產生極強的X或γ射線激光。它是目前核武器中最強、最重要的一種。美國費米國立加速器研究所,法國和瑞士合建的歐洲研究中心,俄羅斯高能物理研究所都在做此研究。中國的反物質研究所始於80年代初,由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反物質發現者趙中堯擔任技術顧問,因此西方稱他為“中國反物質武器之父”。關於這方麵的公開資料幾近於無,其高度保密性正反映了其極端重要性,隻能通過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零碎進展作為這種武器進展的參考。

  聚變彈是與原子彈等通過核裂變作用相對應的一種武器,其作用方式也正好相反,生成物是十分幹淨的。各核國家都在對此做深入研究。聚變反應是核物理學幾十年來的難題,其曆史並不比裂變反應短多少。要觀察聚變彈的進展必須注意在可控核聚變方麵的研究,因為這是一種軍、民兩用科技,而且代表著一國高能物理學的最高水準;曆來各國在聚變領域的競爭非常激烈,若取得較大突破必然會公開炫耀,相對於上麵各種核技術是透明度最高者,公開資料最多。如果某國在可控核聚變取得全麵突破,幾乎意味著能率先造出聚變彈。中國在聚變技術的進度有機會角逐全球第三位,聚變彈方麵亦然。

  因為第四代核武沒有汙染,可做傳統武器之用,隻有擁有氫彈和先進核物理學家的國家才有能力發展第四代核武。第四代核武是對核武管製的挑戰;它巧妙的繞開全麵禁試條約的限製,而且除非連基礎核科學也一並禁止,否則第四代核武必將問世。特別是核緊試條約使第三代核武器的發展受到限製,第四代核武器成為核大國的唯一選擇。(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