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世界安全》:現代兩棲作戰的思考

(2007-09-18 12:46:55) 下一個


中國人民解放軍演練兩棲登陸作戰

軍事愛好者通常認為,由於兩棲作戰風險太高且過於血腥,因此此類作戰在未來將不會實施。按照這種態度,盟軍將不會贏得二戰的勝利。在二戰期間,美國陸軍比海

  軍陸戰隊實施了更多次數的大規模兩棲作戰行動。不幸的是,由於前者曾長期致力於與蘇軍進行大規模裝甲作戰的準備,使其對兩棲作戰的記憶日趨模糊。美國自朝鮮戰爭以來從未實施過大規模兩棲作戰行動,因此缺乏對這種作戰方式的深入思考。  

  兩棲作戰的7種類型

  兩棲佯攻:牽製並迷惑敵方。己方使用艦炮火力,將登陸艦艇放入水中並駛向敵方灘頭陣地,出動直升機模擬登陸。但己方部隊不在灘頭或登陸場登陸,而是返回艦隊或在其他地區登陸。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二戰期間幾次使用過這種兩棲作戰方式。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該軍種也部分采用了這種戰法,以牽製伊拉克的岸防力量。

  兩棲包圍:不需要出動任何艦艇的側翼行動。登陸艦艇將部隊輸送上岸,並將部隊部署於距敵數公裏之外的地區,對敵形成包圍之勢。美國海軍陸戰隊可運用其兩棲裝備實施這種戰術。關鍵因素是己方登陸艦艇必須在距海洋或湖泊岸邊較遠的地方機動,以避免遭受敵方岸防炮火的攻擊。這種作戰可能要與大規模陸上進攻配合實施,登陸部隊可能要依靠己方的岸基戰機和火炮提供火力支援。在二戰期間的太平洋戰場上幾次采用了這種作戰方式。伊拉克曾試圖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使用這種戰術,但這種富有創意的戰法在美軍的空中優勢麵前無法展示出絲毫威力。

  兩棲襲擊:由乘坐登陸艦船或直升機上陸的部隊從海上實施的攻擊。這種戰術主要用於迅速摧毀敵陸上設施和收集情報。襲擊部隊可由40人的排級直至5000人的旅級部隊組成,並在敵方組織反擊之前撤退。

  兩棲奪占:奪取一個孤立於敵主要增援力量的小型目標。這種作戰的目標通常是一座島嶼,但有時也可能是一座與外界分離的機場或船舶錨地,如二戰時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由於被攻擊目標處於與外界隔絕的狀態,因此進攻方沒有必要迅速向目標縱深地帶推進,或攻占一個港口用於大型運輸艦船卸載重裝地麵部隊。

  兩棲試探:攻占敵防禦較薄弱的地區並測試敵軍反應。這是襲擊、佯攻或攻占戰法的結合,它主要取決於敵方如何做出反應。這種戰術通常由一個輕裝營的部隊實施,從而能夠在敵軍發動反擊的情況下迅速撤退。

  兩棲進攻:打開港口通道,確保部隊的迅速到達以及支援更大規模後續部隊。這是規模最大且複雜程度最高的兩棲作戰方式,在這種戰法中,進攻速度是關鍵因素,它可讓迅速部署的大規模後續部隊充分發揮戰略作戰的突然性效果。

  兩棲撤退:由海路撤出地麵部隊。最著名的戰例是英國陸軍在敦刻爾克以及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朝鮮興南的撤退。

  正統的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對於絕大多數軍官而言,上述七種兩棲作戰戰術是合乎邏輯的。然而,一些兩棲作戰理論的“衛道士”們可能會被上述劃分所激怒,因為他們從不承認有“兩棲包圍”戰術。由於這種戰術未被列入官方的正統觀點,因此許多軍官將不會考慮該問題。即使一些明智的軍官建議使用艦船迂回包圍敵陸上作戰集團,但軍方高級官員也可能會對那些他們從未在院校中學過或在實戰中嚐試過的作戰思想不屑一顧。這種兩棲包圍戰術不應與旨在迂回至側翼包圍敵軍的大規模兩棲進攻(如盟軍在安齊奧實施的登陸戰役)相混淆,後者是由艦船運載的大規模作戰力量實施的主要進攻行動,它要求進行大量的相關準備和協同工作。而“兩棲包圍”則是指一種非常單純的小規模作戰行動,它僅要求由小型登陸艦船運載的陸軍或海軍陸戰隊士兵實施側翼進攻行動。

  另一種不被承認的戰術是“兩棲試探”,這種戰術主要是利用由直升機和現代化戰機的精確打擊能力而具備的更強機動能力。敵軍通常會發現它們無法防禦整條海岸線,因此會組建具有較強作戰能力的機動反應部隊。如果兩棲進攻力量具備較強的空中優勢,防禦方將會在確認進攻方的兩棲攻擊和實施反擊之前一直處於隱蔽狀態。因此,兩棲進攻計劃可能包括運用試探手段的有關內容,即出動規模適當的部隊奪取敵方防禦力量較薄弱的登陸點,以此試探敵方的反應。如果敵方實施機動反擊,它會遭到己方空中力量的攻擊,己方試探行動也將變為佯攻。如果這種試探行動被敵方所忽略,則己方更大規模的兩棲作戰力量可能會實施後續登陸。

  在很多情況下,兩棲進攻部隊的規模過小就無法實施進攻行動,因此試探行動主要用於分散敵軍的注意力,並吸引其部署於其他防禦地區的力量。例如,當越共軍隊13個陸軍師中的12個奉命於1975年進攻南越時,美國軍方曾建議派遣1個海軍陸戰旅在越南海岸登陸。對於向越南首都河內推進的任務而言,1個旅的兵力顯得過於單薄,但它可以威脅越共軍隊的補給線,並打亂後者的整體作戰計劃。

  因此,兩棲包圍和試探戰術必須在作戰手冊中得到承認,並在和平時期軍事院校的課程中進行教授,在實戰演習中進行演練,從而使軍官們熟悉這些作戰戰術。

  陷入誤區的現行兩棲作戰理論

  由於美國海軍擔心敵方水雷和岸基導彈的威脅,因此海軍陸戰隊接受了在“海平線”以外(距海岸約40公裏)卸下進攻人員和裝備的作戰思想。這種作戰原則尋求從較為安全的海上與敵交戰,無需攻占敵方港口用於輸送更大規模部隊或後勤補給上岸。在反暴亂作戰中,在敵人以小規模部隊四下分散的情況下,這是一種有效的作戰方式。然而,出於幾個方麵的原因,這種作戰方式對於“兩棲進攻”而言仍然顯得缺乏現實性。美國海軍現役的127毫米口徑艦炮射程不足27公裏,該軍種計劃使用單價五萬美元的GPS製導的炮射導彈,從而能將8.62公斤的子彈藥投射至64公裏遠處,而該計劃的最終射程目標是100公裏,這無疑顯得十分荒唐。美國海軍還提出了建造射程為160公裏的155毫米艦炮的建議,這無疑是另一種無法實現的幻想。此外,自身未配備武器的掃雷艦艇在清理近岸航道時,如果沒有驅逐艦為其護航,將極易遭受攻擊,但沒有人能解釋為何同樣未配備武器的大型氣墊船在采取穿梭式運輸方式,將海上處於安全區域的艦船上的物資輸送上岸時,就不會被敵方擊沉。另一個問題是油料輸送,這種物資占需輸送上岸物資總量的一半。在過去的兩棲進攻行動中,輸油管從油船上直接接到岸邊,並采取泵壓方式將油料排到岸上的儲油囊中。而要鋪設一條長度為40公裏的輸油管顯然是不可能,但有關方麵卻忽視了這一問題。最後,雖然通信聯係已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但岸上的海軍陸戰隊仍依賴小型無線電台,這種電台的通信距離非常有限,很難與“海平線”之外的海軍艦船保持可靠的通信聯絡。

  有幾項研究都證明,“海平線”之外的兩棲進攻不切合作戰實際。“海平線”之外開始實施的登陸可用於規模較小的“兩棲攻占”行動,但對於規模較大的“兩棲進攻”而言,則是一種災難性的戰術。兩棲作戰力量在進攻行動中擔負的任務是,在敵方對突襲行動做出反應之前,“迅速”為己方大規模後續部隊奪取港口。這種作戰要求提前清除敵方布設的水雷並迅速打啞敵方的岸防火力。“海平線”以外的兩棲登陸非常適合於襲擊作戰;在兩棲進攻中的初期登陸階段,采用這種戰術識別和摧毀敵岸炮和導彈陣地也很有效。然而,一旦這種戰術任務完成,已方艦船必須盡可能靠近岸邊,迅速卸下登陸部隊,並對實施縱深攻擊的輕裝海軍陸戰隊提供艦炮火力支援。

  這意味著海軍水麵艦艇必須靠近敵方海岸,並與構成威脅的敵方力量“交戰”。在兩棲作戰中,無法確保第一波次登陸後,所有水雷都被清除,敵方所有導彈和岸炮陣地都被摧毀。在某些情況下,輕裝的海軍陸戰隊無法清除所有敵岸上的威脅,己方驅逐艦不得不趕來營救並直接與敵岸防火力交戰。敵方小型艦艇和潛艇也可能會突然出現,並向靠近敵方海岸的艦船實施攻擊。在易受攻擊的掃雷艦艇、兩棲艦船、油船和運輸船靠近敵岸之前,海軍必須像以往任何兩棲進攻行動一樣,派出“強有力”的護航力量。

  由於擁有重型裝甲防護能力的戰列艦能夠承受敵方的重炮轟擊,並能以406毫米口徑艦炮回擊,因此它們是執行上述任務的理想武器。不幸的是,美國海軍的所有戰列艦均已退役,因此該軍種不得不派遣沒有裝甲防護的巡洋艦和驅逐艦並希望取得最佳戰果。這意味著美軍水兵可能會遭受傷亡,艦艇可能被擊沉,但這本身就是戰爭的組成部分。如果登陸部隊每周遭受上千人的傷亡,那麽在為贏得一場戰爭而實施的兩棲進攻行動中,損失一些水兵也是必須承受的現實。如果陸戰行動無法攻入某個地區,那麽艱難的兩棲進攻將成為惟一選擇,二戰期間這種情況經常出現。1945年,盟軍軍事計劃人員斷定,由於無法從陸路進攻日本本土,因此必須攻占衝繩島。衝繩島戰役成為美國海軍曆史上傷亡最為慘重的戰役行動,在遭受日軍數千架“神風”飛機實施的“精確製導”攻擊後,有5000名美國水兵喪生,38艘艦船被擊沉。美國海軍的幾艘戰列艦也被擊中,但它們沒有遭受嚴重損壞。損失的絕大部分都是驅逐艦,它們為登陸部隊形成防護屏障,靠它們的戰鬥和犧牲才最終贏得了這次戰役。

  1950年美軍在朝鮮仁川取得巨大成功的登陸行動成為迅速實施兩棲進攻的極好範例。“聯合國軍”在仁川港實施了掃雷行動,美國海軍的六艘驅逐艦在月尾島之外拋錨,對位於該地以及仁川沿岸的目標進行了艦炮轟擊,這次艦炮轟擊持續了約一小時,之後美軍又用巡洋艦的重炮和空中力量對同一地區實施了重型火力攻擊。朝鮮軍隊的火力還擊擊傷了三艘驅逐艦並使一名軍官喪生。美軍於次日又對月尾島及其他目標進行了攻擊並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後又在9月15日早晨開始登陸之前再次進行了炮擊。美國海軍陸戰隊在登陸首日就奪取了仁川港,從而使運輸艦船能夠輸送後續登陸部隊。這使美國陸軍第10軍能夠迅速向朝鮮內陸地區推進,並在絕大部分朝鮮軍隊北撤之前將其殲滅。這是一場經典的突襲式兩棲進攻,確保美軍能從後方摧毀朝鮮軍隊。

  如果要按“海平線”以外的兩棲進攻戰術在仁川港實施類似登陸行動,由於缺乏己方艦炮火力支援,加上要等待裝甲車輛和補給從遙遠的軍艦運至海岸,美國海軍陸戰隊要經過數日苦戰才能攻占目標區域。數艘大型氣墊船、掃雷艦艇及大量登陸艇都會被敵岸防火力摧毀,直到己方戰機能夠壓製這種威脅為止。而隻有驅逐艦能在近岸海域安全巡航。與此同時,第10軍將需等待一周以上時間才能實施岸上機動,而此時朝鮮軍隊將能夠從容北撤並壓製美軍的登陸。

  按照這樣的作戰原則,美國海軍艦船將怯懦地隱蔽在遠離海岸的海域。在過去的戰爭中,沒有其他任何武器能夠取代艦炮的直接轟擊。在缺乏驅逐艦艦炮火力掩護的情況下,海軍陸戰隊的兩棲登陸艦艇在靠近敵方海岸時,將淪為敵軍岸防炮火射擊的靶子。在一本名為《德國將軍訪談錄》書中,在談到1944年諾曼底登陸戰時,德國陸軍元帥馮·隆德施泰特指出:“除了空中力量的幹預外,盟軍戰列艦的艦炮火力是製約我方反擊的主要因素。這種武器的火力射程和威力都令我們大吃一驚。”未來作戰中,在沒有艦炮火力的支援下,由於掃雷艦艇無法冒險靠近海岸進行掃雷,因此大量登陸艦艇和氣墊船將被敵方水雷所摧毀。

  在從離岸40公裏外軍艦上向海岸輸送物資時,實施穿梭式輸送的運輸艦船(即使是航速為40節的氣墊船)所需的時間將至少是正常狀態下的五倍。此外,在海況較差的情況下,將難以實施甲板裝卸,氣墊船也無法正常航行。然而,艦船在駛入能提供防護的港灣後,即使是在較差的海況下遇到的問題也較少,其裝卸速度也會提高四倍,從而能夠更快地撤離離開危險的作戰區域。此外,也很難征集到足夠數量的運輸艦船,一次性將所有登陸部隊和所需補給送上岸,因此兩棲和運輸艦船必須要迅速卸下物資,並回到補給點裝載更多部隊、裝備和補給。

  “海上基地化後勤”的保障思想是指在確實存在需求時輸送物資,但由於受天氣因素、敵情不明,以及敵軍行動可能會破壞近岸補給鏈等因素的影響,這種保障思想將會使海上運輸和陸上部隊處於極其危險的境地。現代重型空運直升機的性能令人印象深刻,但向那些正與敵方現代化作戰力量激烈交戰的己方部隊空運補給的做法無疑極其愚蠢,尤其是在敵軍部隊包圍了登陸點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就像在南越戰場上發生的情況一樣,運輸直升機無法在裝備精良的敵人麵前連續數日安全地實施空運,采用機外裝載方式以50節的速度向敵占內陸地區輸送物資將是一種自殺行為。 

  如今,這種錯誤的作戰原則已導致了一些災難性的決策。在兩棲進攻作戰中效能最好的艦船之一是坦克登陸艦,它能夠實施搶灘登陸,並能使所裝載的坦克在幾分鍾內沿斜麵式坡道上岸。不幸的是,在過去10年間被廣泛忽視的情況下,美國海軍的27艘“紐波特”級坦克登陸艦中,有26艘在使用壽命還差一半的情況下即退出了現役。

  美軍在二戰期間曾實施過十多次大規模兩棲進攻,但這種狀況已逐步成為曆史。如今的美國兩棲作戰力量由於采用了隻適用於小規模襲擊和小型攻占行動的作戰原則,因此已無法實施兩棲進攻。兩棲作戰行動有7種類型,在二戰中經過實戰檢驗的兩棲進攻作戰原則仍未過時,美國的兩棲作戰力量在理解這一點之前,其作戰能力仍將受到製約。(完) (美) 卡爾頓·邁耶 張宏飛 編譯


責任編輯:高映春      來源: 世界安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