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回“毛澤東和朝鮮戰爭”

(2007-09-18 12:46:55) 下一個

原文1)毛沒有利用全國勝利的大好時機在冷戰初期替中國在美蘇之間爭一席之地,犯了戰略錯誤。
1949年蔣介石兵敗如山倒,美國政府對國民黨的無能和腐敗極端失望,國務院內親中共派提意放棄蔣幫,爭取與共產黨的新政府試著建立聯係,以致出現了在解放軍橫渡長江前,蘇聯大使館隨國民黨撤離南京,到了廣州,而美國大使館卻到了上海,等著解放軍進上海,還不離去的怪事。 上海解放後,美國大使館要求和上海軍管會聯係,實是放試探氣球。華東局請示中央如何處理,毛親令:冷處理,不接洽。老美等了幾個星期,討了沒趣,拍拍屁股走了。有戰略眼光的人,起碼應該與老美玩一玩,建立一條聯係熱線,在發生衝突時能周轉自如。老毛沒此眼光。

1. 是美國人首先放棄了接觸。
記者◎李菁 口述◎傅履仁

"那時候司徒雷登希望能夠到北平,與周恩來等中共高層當麵會談。中共方麵答複同意他以“燕京大學校長”身份北上,並可安排與中共領導人會麵,父親當時極力建議司徒先生“先斬後奏”,先到北京與中共領導人見麵、打破僵局造成既成事實。但司徒雷登還是決定暫緩北上,等候國務卿艾奇遜的意見再做決定。7月2日,艾奇遜來電,要求司徒雷登須於7月25日以前直接趕回華盛頓,中途不要停留,暫時不要去北平。直到7月20日,司徒還致電國務卿,要求允許他到北平與毛澤東、周恩來會麵;但幾天後,他再次接到敦促他回國的電報。1949年8月2日,父親與司徒先生一起,乘坐使館一架小飛機離開南京。"

18歲那年一場偶然相遇,使得傅涇波——這個清末貴族改變了以後的全部人生方向。而他也獲得了司徒雷登始終不渝的信任,自此有了長達44年的追隨。司徒雷登在晚年,也用“田園詩式的友情”來形容他與傅涇波這種超越種族、亦師亦友、情同父子的關係。
傅履仁是傅涇波的幼子,16歲那年與母親一起到美國,與一年前先期陪同司徒雷登到達美國的父親傅涇波團聚。現在的傅履仁是美國陸軍第一位華裔將軍,任美國陸軍法律總監33年之久。



原文2)把數萬解放軍送給金日成,卻連北朝鮮要打南朝鮮都不知道,被斯大林和金日成耍了。
1949年4月,金日成到北京(當時還是北平)來借十萬兵打南朝鮮,中央沒準,但是在1949年底1950年初,中央把數萬名四野的朝鮮族的解放軍官兵送給了北朝鮮,包括成建製的十五軍。 這些英勇善戰的官兵成了朝鮮人民軍的主力,也是人民軍把南朝鮮打的落花流水的主攻部隊。中央屈然沒有從這些部隊中拿到金日成要開戰的情報,到了開戰前一兩天才得到金日成的通報,斯大林倒是從頭都參於開戰計劃的,老毛被耍了大頭。 朝鮮開戰,美國政府意識到臺灣的戰略地位,馬上派第六艦隊進入臺灣海峽,於蔣介石政府重建關係。中國送兵朝鮮,卻坐失了解放臺灣的良機,是最大的輸家。毛澤東的戰略眼光真是不佳。

2. 輸送軍事力量給北朝鮮,是為了戰略製衡南韓,因為雙方都鼓吹要立刻統一朝鮮。如果沒有中國力量介入,一旦南韓軍事評估占優,一樣會先發動進攻。當事美國俄國兩強相爭,中國作為弱國,基本沒有什麽戰略底牌。共產黨當時考慮收複台灣和國內建設,根本無暇也無力控製北朝鮮與俄國的武器交易。


原文3)因為沒有與美國政府的聯係熱線,聯合國軍打到三八線後,中國政府通過第三國(包括印度)向美國頻頻送的停止北進的驚告都沒被正視,以致被迫參戰,派出誌願軍。中國為了國家利益不得不打,並不是情願的。作為軍事家和戰略家,被人家不情願的拖入一場對自己不利的戰爭,已經輸了第一步。毛是有勇氣的,但在戰略上被耍了。

3. 中國從積弱的清末,經曆反帝,北伐,抗日,內戰,直至38線,一個弱國是不可能在國際上時刻處於戰略主動地位的。蔣介石對抗日的拖延,原因類似。另外,北朝鮮同時處於中國與俄國實力影響之下,俄國強,欲借金對抗美國,自然沒有毛決定的餘地


原文4)誌願軍在後來被老毛害死的彭德懷元帥指揮下,一二三次戰禦連戰連勝,打過了三八線。 部隊疲乏不堪,減員巨大,落後的咻斒侄問估?L的補給線問題重重,彭德懷提出誌願軍修整三到五個月。 老毛頭腦發熱,命令誌願軍馬上打第四次戰禦,彭德懷力爭無用,誌願軍在補給不足疲乏不堪的情況下發起進攻,打了一個代價巨大的平手,從此元氣大傷,再也沒有主動進攻的能力,而聯合國馬上反撲,誌願軍不得不應戰,打了第五戰禦,輸了,在我軍歷史上留下了第一次成軍級建製被殲滅的記載。 老毛這時才承認以我們的國力軍力,打敗美國是不行的,於是同意談判。

4. 第四次戰役,是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為製止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朝鮮(韓國)軍發動的攻勢,爭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進行反擊準備,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禦戰役。當時 美國軍隊采用“磁性戰術”(始終與對方保持接觸,以消耗戰製約對方的一種戰術)進行試探性進攻。當察覺中朝人民軍隊第一線兵力不足、物資供應困難時,決心發起大規模進攻,企圖奪回漢城,將中朝人民軍隊壓回到“三八線”以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