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4日4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一顆北鬥導航衛星送入太空。 新華社記者李剛攝
新華網北京5月16日電(記者江國成、常誌鵬)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中國宇航學會理事長張慶偉16日說,“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我國將建立由60至70顆衛星組成的空間信息係統,服務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張慶偉說,上述空間信息係統包括通信廣播衛星、地球資源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和科學試驗衛星等。明年,我國將發射由3顆小衛星組成的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並計劃在2至3年的時間內,將衛星數量增加到7個,以便對生態破壞、環境汙染和災害進行大範圍、全天候、全天時動態監測、預測、評估,全麵提高我國的綜合減災和環保能力。
他在出席由中國宇航學會、美國宇航學會和日本火箭學會主辦的第十一屆環太平洋地區國際空間會議後,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我國衛星的研發正在從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我國今年將發射首顆繞月探測衛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馬興瑞曾在中國國際航空航天高峰論壇上透露,“十一五”期間,中國將研製近100顆空間飛行器,包括通信廣播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返回式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和科學試驗衛星六大係列。
馬興瑞說,正在研製的新一代氣象衛星、包括風雲3號極軌道氣象衛星和風雲4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將提高中國對重大災害預警監測和應急響應能力。正在研製的資源一號02B、03、04衛星,將在農林、水利、礦產、海洋、減災、環保、城市規劃與管理、測繪領域得到更廣泛應用。正在研製的海洋二號衛星可以對海麵風場、浪場、浪高,海洋重力場,大洋環流和海表溫度場進行全麵觀測。
根據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2006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國航天事業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包括:運載火箭進入空間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顯提高;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係、協調配套的全國衛星遙感應用體係;建立較完善的衛星通信廣播係統,衛星通信廣播產業規模和效益顯著提高;分步建立滿足應用需求的衛星導航定位係統,初步形成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初步實現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航天器交會對接;實現繞月探測;空間科學研究取得重要原創性成果。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擁有10多萬員工,是我國最大的運載火箭、衛星和太空飛船的研製者。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