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平詩稿

一鶴排雲上,詩情到碧霄
個人資料
正文

從裘盛戎的唱腔想到詩的創新

(2015-10-24 08:34:55) 下一個

看Youtube上的《絕版賞析》,正好看到一集談裘盛戎的唱腔。裘是花臉,花臉唱腔一向追求氣勢磅礴,聲音洪亮。台下聽眾一覺得如雷貫耳,就大吼一聲“好!”然裘盛戎對花臉的唱法作了摸索和改進,在剛中添加了柔的韻味,從而顯得深厚,深得觀眾喜愛。

那天請來的嘉賓是蔣錫武先生。蔣先生本是科班出身,唱過戲,也編過京劇,後因嗓子壞了,才去《藝壇》當主編,因他對京劇有較深的體會和研究。那天他指出,裘對某些唱腔的改動,其實並不是全然憑空造出來的,而是有所本的,因為改動處都可以從京劇其他唱腔中找到本源。所以聽眾一聽就覺得順耳,熟悉,是京劇的板眼和唱腔,但似乎又有所不同,體會這不同,就覺得韻味綿長。也就是說讓觀眾在熟悉中去體會創新。蔣先生說,不像現在有些京劇,隨心改得太多,觀眾聽了覺得不像京劇,一開始就覺陌生,然後得從陌生中費力去尋找哪兒多少還有點京劇味的地方。這種戲,真正懂京劇的人,就不喜歡。

聽了他這一番話,我突然想到了詩。現在網上有不少寫詩的朋友,太隨心遣詞造句,作品讓人讀後感到不像律詩絕句,原因就是沒有“本”。所謂“本”,一是本源,二是本色。詩詞有詩詞的語言,有它內在的韻味和句法。當然可以發展,但必須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不懂這一點,寫出來的東西,就像蔣先生不點名批評的那種,讓人一看就覺陌生,不是那味兒。 “本”取決於你肚子裏有多少貨色,也取決於你腦子裏有多少聰明。能引經據典的人未必能寫出有韻味的詩,而單憑聰明,不去“熟讀唐詩三百首”,自以為會吟詩,結果寫出來也常常失真,需要讓人在陌生中去找,看有沒有多少像詩詞本色的地方。

於是想到啟功,想到聶紺弩,詩風別具,但本在,而且相當醇厚。誰也不能說他們的詩不是律詩絕句。

今天上網才知,蔣先生已於去年去世,絕版賞析上見他侃侃而談,頭腦清晰,竟已隔世了。他的不少精辟的分析,也成絕版,不覺唏噓不已。

(2015102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曲未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寒硯' 的評論 : 深謝寒硯詩妹贈詩,過譽之處,收之有愧!尤愛 莫道秋山圓月老,且看湖鏡照天新一聯。最近回去了一個多月,剛回來不久。問好!
寒硯 回複 悄悄話 問好曲師,為您寫了首詩如下,祝周末愉快!

【七律】乙未年末贈曲師
鶴友青鬆鹿唱春,每教詩草染無塵。
紫芝銜送行吟客,高節留陪濟世身。
莫道秋山圓月老,且看湖鏡照天新。
未忘以往紛紛事,曾幾杏林甘苦人。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曲未平' 的評論 :

多謝曲師分享好文,“一個人詩的詞匯量越多,就越能得心應手。”,確實如此。意境是“骨”,詞匯是“肉”,二者缺一不可。慢慢學習。

另一方麵,覺得現在對寫詩有興趣的已經是十分難得,何況難度更大一些的格律詩。所以覺得對初學者還是開始先練起來,培養興趣,然後慢慢提高。畢竟是業餘愛好,票友而已,想達到裘先生那樣能在原有的框框裏創新的水準,寥寥無幾。大部分現代人的國學功底,和啟功、聶紺弩先生也沒法相比。人家的童子功,您這代人還有一些,到了俺們這代人幾乎就等於0,再到80後就更少一些了。和京劇票友一樣,能自得其樂就好。
曲未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寒硯' 的評論 : 謝謝寒硯留言。一個人詩的詞匯量越多,就越能得心應手。但這種感覺,初學時常常體會不到。問周末好!
寒硯 回複 悄悄話 “詩詞有詩詞的語言,有它內在的韻味和句法”,深謝曲師分享好文,反複讀了幾遍,很受啟發,存下來學習。

祝周末愉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