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97)
2009 (69)
2010 (71)
2011 (60)
2021 (2)
這幾天突然對七絕的折腰體有了興趣。所謂折腰體,簡單地說就是七絕第三句的平仄和第二句不粘,反而折回去和第一句相粘。主要有兩種格式:
平起: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折腰體是七絕的一種變體,多見於初唐。好像是格律還沒有完全規範化時的一種通融。我翻了下書架上的幾本書。在《唐詩三百首》裏的六十首七絕中,收了三首折腰體:
王維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韋應物的《滁州秋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杜牧的《贈別》: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裏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三首都是平起折腰。下麵從《唐人絕句》中錄二首仄起折腰。
岑參《磧中作》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
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裏絕人煙。
李白的《宣城見杜鵑》: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唐以後七絕的格律漸趨規範了,用折腰體寫七絕的就漸漸少了。錢鍾書的《宋詩選注》裏有一百六十九首七絕,卻隻有三首折腰體。其中有蘇東坡一首《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再翻翻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的《清詩選》,其中共有一百八十四首七絕,僅找到一首是折腰體,而且還是竹枝詞。竹枝近民歌,平仄向來比較寬鬆。詩挺生動,錄如下:
方文《竹枝詞》:
春水新添幾尺波,泛舟小婦解吳歌。
笑指儂如江上月,團圓時少缺時多。
現在寫七絕用折腰體可不可以?我想當然可以,因為有名稱,有格律,有例可考,寫得好,也很有韻味。寫時第三句平仄基本同第一句,但末字為仄。第四句則仍按常規和第三句對應,押韻收尾。我自己倒不曾用折腰體寫過七絕。當年我大學畢業離滬赴黔時,我弟弟曾寫了三首七絕安慰我,其中一首就是用的折腰體:
萬裏無家即是家,從來苦樂總相加。
異水奇山詩料富,陶情勝過江南花。
(0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