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魚郎
發送悄悄話 我的群組 第1樓 2010-05-24 19:22:44 | | | | 關於是否海歸的思考
看見大夥討論海歸,就中美為例,談談俺的看法。俺現在不會海歸,但是會回去開公司做點生意吧。
是否海歸,先問自己: 1。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麽?有沒有具體的職位,項目或生意? 2。你願意為這個目標艱苦奮鬥嗎? 3。你能忍受多久的奮鬥期? 4。你的各種條件和學經曆等能不能達到這個目標? 5。如果失敗,你承受得起嗎? 6。如上的想法,幾年後你還會這麽堅持嗎? 7。中美哪邊更適合你達到你的目標? 到了第七個問題,你就知道答案了。
國內和美國的比較: 1. 美國是技術人才的市場,有真正的好技術或idea,在美國比較好,VC很發達。 2. 中國是模仿人才的市場,沒有技術但是能快速學習模仿在中國比較好。 3. 做生意把根建在美國比較好,這裏風險小,國內風險大,且政策多變。 4. 國內企業的稅收和收費種類很多,幹擾太多,更遠比美國多,僅增值稅就17%,美國C Corp聯邦隻有15%,州稅大概不到4%,縣稅更低,沒有別的了。而S Corp,Partnership等連這些都沒有。 5. 美國可以合法避稅,中國隻有合理免稅; 6. 美國不易逃稅,中國容易逃稅; 7. 中國上位很快,無論生意還是職場,變數也大; 8. 美國上位很慢,無論生意還是職場,比較穩定; 9. 國內可以做很大;美國很難,無論職場還是生意; 10. 在美國忽悠比較難,在中國比較容易。 11. 中國政策,經濟受外界尤其美國幹擾很大,美國受外界影響比較小。 12. 中國急速發展,國家,企業,學校急需各類人才,尤其國際經濟,金融和管理人才以及尖端技術和學科前沿領軍教授和工程師。 13. 國際貿易談判人才更缺,去年鐵礦石談判變更,中國多付700多億美元(鋼協發言人語,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005/news-gb2312-1084876.html)。 14. 中國很快就會參與國際社會遊戲規則製定,機會難得,過了這村,沒有那店。
有幾點是我的個人看法,供回國的朋友參考: 1。國內那種把老婆孩子丟家裏自己整夜在外邊混的,不值得羨慕; 2.“父母在,不遠遊”是農業時代下的美德,現在商品時代需要“老婆孩子在,不遠遊” 3。國內生活品質和環境很差; 4。國內的教育比較不人道; 5。國內變數很多,不知道明天會怎麽樣,發大財或者進監獄。美國比較安定,今天賺100刀,明天基本上就是90-110刀之間; 6。“歪門邪道”的做法在國內比較容易成功,更是“短平快”的樂土。美國比較按部就班,紮紮實實,辛辛苦苦。但是得到一分就是一分,別人也搶不走,比較實在。 7。太正值的人,在國內比較受不了;
附錄: 2009關注海歸什麽?中國四大亮點"千人計劃"居首 人民日報海外版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0912/news-gb2312-981303.html
2009年,對海歸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千人計劃”在全國範圍內的實施,更掀起了海外人才的歸國熱潮。在各行各業中,海歸,越來越為人們所熟知。各地在建立本地留創園吸引海歸的基礎上,更“走出去”攬才,為海歸一展抱負提供了廣闊空間。海歸創業,不僅僅是口號,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我們相信,在即將到來的2010年,海歸,將繼續為祖國事業的快速發展添磚加瓦! 關注1 “千人計劃”:引起領軍型人才熱 1月份,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製定了關於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簡稱“千人計劃”),主要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在未來的5到10年內為國家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中央企業和國有商業金融機構,引進2000名左右人才並有重點地支持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來華創新創業。“千人計劃”頒布後,各省市2009年引進高層次海歸的具體措施紛紛亮相。 連續報道各地爭做“人才高地” 新年伊始,本報積極關注各地引進高層次海歸政策,及時報道新動向,為海外高層次人才提供信息。 為解決引進人才的“後顧之憂”,上海市進一步開放戶籍政策。上海的城市環境、發展空間、國際化程度都是吸引海歸人才的重要因素,但現行戶籍政策製約了人才在上海紮根。“隻有解決海外歸國的高層次人才的戶口問題,以及由此相關的自身社會保障、下一代的教育問題,才能使他們在上海紮根。”上海市有關負責人表示。(詳見本報2009年1月17日第5版) 廣州出台《關於鼓勵海外高層次人才來穗創業和工作的辦法》,設立2億元人民幣的高層次人才專項扶持資金,打造“人才高地”,鼓勵高層次海外人才赴穗創業。 此外,近年來頗受海歸矚目的一些二線城市也紛紛出台2009年引進高層次海歸的具體措施。 山東青島在年初提出了引進海歸的5大優惠政策,資金支持數額從幾十萬元人民幣到百萬元人民幣不等。 這5大優惠政策包括資金支持、政策支持兩大方麵。對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來青島市創業發展的優秀回國留學人員和創新團隊,經認定後將一次性給予50萬-200萬元創業啟動資金。 2009年,江蘇昆山創業園通過“項目+人才”的引才方式吸引更多領軍型和複合型人才,並且園區將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務平台、創新創業平台、人才資金平台三大平台,加大平台建設力度。 (詳見本報2009年2月7日第5版) 目光投向人才切身問題 在海外高層次人才吃香的形勢下,本報還進一步關注和思考包括身份認定和住房在內的歸國人才的切身問題。 在回國創業的海外人才中,一部分人已加入外國國籍或取得綠卡,這使他們在回國後遭遇身份認同的尷尬。7月25日本報刊登《真好!藍卡來了》一文,對南京發放首批海外人才居住證進行了報道。這張與身份證差不多大小的深藍色卡片,被稱為藍卡。手持藍卡的南京市海歸可在資金申報、創辦企業、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子女就讀、居留和出入境、駕駛執照、購房等9個方麵享受市民待遇。藍卡不僅掃清了海歸身份障礙,也成為人才證明。文章指出,早在1999年,北京市就出台了《北京市引進人才和辦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證〉的暫行辦法》,海外人才可依據規定辦理工作居住證。作為吸引人才的舉措之一,上海和深圳也分別在 2002年和2003年推行海外人才居住證製度。實行海外人才居住證製度對促進海外人才柔性流動、吸引海外人才回國創業和工作有積極的作用。 關於海歸落戶問題,本報於10月31日、12月5日刊登《百萬安家費誘惑有多大?》、《海歸公寓能否解決“安居”問題》兩文對高層次海歸人才安家落戶進行跟蹤報道,剖析引才政策,並建言獻策。 南京市10名海歸領取了首批藍卡。作為海歸的工作居住證明,藍卡能使他們享受與當地居民同等的權益。 關注2 留創園15年:對未來充滿希望 1994年,中國第一家留學生創業園——南京金陵海外學子科技園誕生,開創了我國留學人員科技創新企業服務園的先河。至今,留學生創業園(以下簡稱留創園)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經過多年摸索和實踐,留創園的發展取得了不凡的成績,積累了不少的經驗。2009年,伴隨著經濟寒流的到來,留創園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15年發展:小荷才露尖尖角 據《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年鑒》統計,目前,全國各類留創園已經達到148家,各個留創園的孵化場地約比初創期平均擴大了4.8倍,其中在孵企業達到了6000餘家。 2月7日《2009留創園發展進入競合時代》報道了目前各地留創園的發展現狀、發展模式,並指出了留創園發展中的問題。報道指出,目前各地留創園發展的最大問題就是發展模式同質化現象嚴重。針對這一問題,本報同樣為留創園指出了4條出路:建立合理的競爭機製;進一步做好配套服務;具備國際視野,抓住有利時機引進高級海外人才,學習和借鑒國外的發展經驗;充分開展合作。這一報道為各地留創園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 2月21日《留創園,太多了嗎?》針對國內許多專家學者對於留創園數量過多的質疑,對留創園的總量問題進行了獨特的分析。報道指出,分析留創園發展的前景,討論留創園數量的多少問題,在衡量留創園的經濟效益的基礎上,還要從社會大環境考察留創園的作用。本報認為,留創園數量的多少不是關鍵。現階段,留創園的作用是“試驗田”,它將留學歸國人員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劃分開來單獨培養。留創園的多少並不重要,如何讓海歸創業從創業園這塊試驗田中走出去,最後適應中國這個大環境才是留創園的目標。 留創園未來:不斷提升服務質量 自2004年以來,全國留創園建設的數量增長趨緩,但是,各地留創園更加注重孵化服務能力和質量的提升。隨著留創園的規模化發展,其軟硬件設施、服務能力、管理人員水平都有了顯著提升,各留創園還在孵化模式、投融資體係建設等方麵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11月7日《武漢留創園 好個大舞台》對武漢留創園的發展進行了專題報道。報道指出,“協助運作”和“產研學一體化”是武漢留創園成功的重要經驗,這一報道,無疑為其他留創園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經驗和榜樣。 另外,本報也對各地留創園目前的服務質量和模式情況進行了總結。留學人員廣州創業園為企業提供入駐、工商、稅務等籌建“一條龍”服務和周到的物業服務;西安創業園建立了專家服務體係,率先實行了“創業導師”這一新型企業培育模式;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充分利用合作共建資源優勢,積極探索推進“專業孵化+創業導師+天使投資”的模式,拓展留創園投融資功能,通過“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帶動社會資金對初創期留學人員創辦企業的關注與投入,幫助留學人員創業企業快速成長。(詳見本報10月31日第5版) 15年的時間,對於一個留創園來說,不算短;對於一項事業來說,不算長。我們期待留創園在將來海歸創業中發揮更大作用。 關注3 借“平台”引才: 鼓勵各地形成引才品牌 近年來,國內各地為引進海外人才搭建起各種平台。這些平台通過交易會、洽談會等多種形式,為國內企業和海外人才“牽線搭橋”。在多方努力下,有些活動已初具規模,逐漸形成品牌優勢,在引智引才方麵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金融危機帶來人才機遇 受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當前,中國的經濟環境吸引了大批海外人才和留學人員的目光,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選擇到中國發展。 借助“北京學人中心”這一平台,北京今年引進海外人才中的重點是金融高端人才。 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吉林向外界描繪道,金融業已成為首都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第一大產業,占全市GDP比重達到13.8%,2008年上半年更是提高到 14%。這個比重在全國是最高的,已接近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水平,因此有能力廣納賢才 平台化引才 高新技術領域人才是重點 金融危機使生產能力過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以生物工程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相關領域的海外人才,也成為本年度各地引才的重點對象。 乘著廣州留交會東風,海外留學博士海峽西岸行活動在福州舉辦;“海外留學博士團楊浦行”活動上海啟動; 近百海歸為珠海帶去76個項目……(詳見本報2009年1月10日第5版) 7月18日《蝶舞千叢花為媒——各地逐步形成引才品牌》,報道了“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以及“百名海外高層次人才江蘇行”活動。報道指出,回國參加這些製度化的引才平台的海外人才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新西蘭、以色列、英國等國家,項目成果、研究領域涉及福建省重點發展的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機電一體化、環境環保等行業。 9月23日,國務院討論並原則通過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要求進一步發揮中部地區比較優勢,增強對全國發展的支撐能力,爭取到2015年,中部地區實現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升、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海歸去中部,正所謂趕上好時代。 此後,本報在2009年10月24日、11月7日題目為《中部崛起,海歸大有可為》和《海歸去中部,沒有創新真不行》的兩篇報道,解析了中部創業環境。中部地區承接國際資本,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和高精尖人才的有力支撐。中部各省紛紛推出的“百人計劃”,力爭在短時間內擁有一批高端人才,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海歸去中部,隻有帶著自主創新技術創業,才能進得去、紮得穩。 關注4 走出去攬才: 解讀觸角如何伸向海外 2009年,為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回國就業,國內一些地方政府紛紛以“組團”的形式赴海外攬才,把招聘會現場搬到了海外。這使得海歸不必回國就可現場簽約,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煩,為他們回國就業開辟了一條快捷的通道。
出國攬才大勢所趨 麵對金融危機的襲來,國外學子們紛紛表示願意回國。事實上,中國的發展迅速且穩定。金融危機爆發後,盡管國際經濟形勢不好,但中國抗擊金融風暴的能力讓不少留學生睜大了眼睛,內心暗自稱許。海歸們想回來,但實際上,隻單純依靠國內的引才平台是遠遠不夠的,同時更應該“走出去”攬才。 4月4日《外來“和尚”會念什麽“經”?》一文報道了2009年1月對外經貿大學派代表團赴美招攬人才一事。報道指出,放眼世界的國際視野、打破常規的創新意識、得天獨厚的人脈優勢是海歸相對於本土人更吃香的原因。這次海外攬才主要集中在教育領域,為國內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助推力。 7月25日《走出國門招人才》在繼“海外學子”版《海外學子期盼“招聘團”常態化》一文後,及時跟蹤報道了江蘇蘇州、河南各地出國招聘人才的最新動態。本報在第一時間讓讀者了解海外攬才的信息,做到了與時俱進,獲得讀者的好評。 10月17日,本報報道了山東煙台赴美攬才的情況,這次攬才涉及生物製藥、新興電子、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學科、實驗室帶頭人和跨國公司經營人才等。事實上,高科技海歸已成為組團攬才的重要對象。
海外人才聯絡點成關鍵 作為海外攬才的重要手段,海外人才聯絡點現正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報7月25日報道,寧波市鄞州區通過海外人才聯係會平台,在美國、日本和新加坡設立了3家海外引才引智聯絡站,啟動新一輪海外高端人才引進工程。 8月1日《海外人才聯絡點——觸角伸到海外去》指出,為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回國就業創業,蘇州、寧波紛紛在海外設立海外人才聯絡點,引才機構常駐國外。借助海外華僑華人及人才機構的力量,海外人才聯絡點促進了海外引智工作更趨常態化,實現了人才政策協調、人才市場共營、人才資源共享、人才信息互通。 與在國內辦人才招聘會或組團赴國外招聘相比,在海外設立聯絡點能使引才工作更加穩定和常態化。海外聯絡點將定期到當地大學和華人社團介紹國內的投資、就業和創業環境,每年組織海外人才回國參觀考察。此外,企業需要從海外引進人才,可以隨時通過聯絡點發布信息,有意向的海外人才便可與企業接洽。 對於想要回國創業的人才,海外聯絡點與國內的人事部門聯係後,可由政府和創業園安排時間和行程,便於海外人才回國考察,為創業做準備。 出國攬才與在國內設立引才平台,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共同為海歸人員創業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