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卸任前的趙小蘭在她部長辦公室接受訪問。背景中的大舵輪,是她當年離開運輸部時,全體員工送她的禮物。(美國《世界日報》/林寶慶攝)中新網1月6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樂觀進取、總是在學、不斷改進、永不放棄,是美國第一位亞裔女性閣員、現任勞工部長華裔趙小蘭(Elaine Chao)多年來得以不斷創造亞裔參政曆史的要訣。趙小蘭在1月中旬將卸下8年勞工部長職務前,接受該報專訪,談她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也期勉亞裔後進不要畫地自限,應樂觀努力,追求理想。 8歲時從中國台灣移民赴美的趙小蘭,1983年、1984年擔任白宮學者時,在亞裔小區就已頗有知名度了。 挑戰“玻璃天花板” 在被問及一名亞裔女子,在美國政商界打天下,到成為今天的聯邦部長,有沒有遭逢過“玻璃天花板”時,趙小蘭說,當然有的。但她並不常提這些事。她說,在美國打拚,她跨出的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都不簡單。 趙小蘭指出,她1986年出任運輸部航運署副署長時,就是擔任該職的第一位亞裔女性,也是最年輕的副署長。她後來出任聯邦航運委員會主席、運輸部副部長,乃至今天的勞工部長,無一不是創下曆史紀錄,她也不斷在挑戰及打破“玻璃天花板”。 趙小蘭說,碰到“玻璃天花板”或其它阻礙,就麵對它、解決它。她強調,人生本就是如此。 把握機會圓美國夢 趙小蘭說,她的故事其實是個典型的移民家庭故事。 她說,1960年代他們一家剛到美國時,無論是住在紐約市的牙買加區、紐約州長島的塞奧賽(Syosset),還是紐約上州的威徹斯特郡,他們家總是小區裏唯一的亞裔家庭。她的父親趙錫成當年要做3份工作養家,回家後還要教她英文。她說,當年亞裔人口隻占全美的1%,現在亞裔人口已占全美的5%了。 趙小蘭指出,她描述自己的故事,主要是希望點出,連他們一家在當時極困難的環境下,都可以成功,那麽,亞裔在當今美國更多元化的環境下,當然也能夠成功。趙小蘭鼓勵亞裔後進要常懷希望、堅持不懈,對美國所提供起步的基本機會要有信心。 趙小蘭總是將她的成功,歸功於父母的愛顧、辛勞與犧牲。她說,父母親初來美時,情況相當艱困。“他們並不知道我們將來會有什麽樣的機會,但他們堅信我們的機會總會來的。” 趙小蘭說,其實,機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並不能預估。機會說來就來了,自己必須要隨時準備好,機會來時,才能把握住機會。她強調,這是一生的準備功夫。而當她獲提名勞工部長時,自認已經準備好了,足以勝任大局。 唯一做滿八年閣員 2000年共和黨籍的小布什當選總統,曾任老布什副運輸部長的趙小蘭,誌趣原在運輸部。但是小布什已決定留任克林頓政府的日裔運輸部長峰田。 後來,原勞工部長提名人選西語裔女性賈韋茲,因爆發聘用非法移民保姆的“保姆門”事件,自動退出提名案,小布什才提名趙小蘭出任勞工部長。結果,趙小蘭成為小布什政府唯一做滿8年任期的閣員,也是二次大戰以來,任職最久的勞工部長。 趙小蘭對亞裔的忠告是,要心存感激,對機會抱樂觀態度,並且要有自信,不要畫地自限,要堅持,絕不放棄。她說,天分固然是成功的一個因素。但是唯一可以阻礙自己成功的,是放棄自己的夢想和逐夢的決心。 她說,如果自己對努力的目標有興趣,也就好像不是那麽難了。趙小蘭覺得自己很幸運,能有這麽好的機會貢獻國家及華人社會。也因為她擔任的大部分職位都是亞裔或華裔的第一人,趙小蘭覺得自己不能讓亞裔丟臉,所以責任很重,也就更兢兢業業,全力以赴。趙小蘭有很大的使命感,她認為自己是為亞裔打前鋒。 趙小蘭回想她37歲剛任運輸部航運署副署長時,初見運輸部杜爾夫人 (Elizabeth Dole)的情景。她說,那是她第一次見到美國政府內閣閣員、第一次走進一個部長辦公室。對她來說真是相當震撼。 也因此,她出任部長以來,她的辦公室總有至少2位亞太裔青年任職。趙小蘭的目的是培養亞太裔後進,讓亞太裔青年覺得在部長室工作,也是他們的權益,是理所當然的。 創下亞裔從政典範 在趙小蘭領導下勞工部任職的亞太裔人數,是美國各部門中比例最高的。趙小蘭並規定該部的勞工統計數字,特別分列出亞太裔勞工類別,以正確掌握美國亞太裔的勞動資料。勞工部還每年舉辦“亞太裔聯邦職業晉升峰會”,培訓亞太裔青年各種溝通、領導等打入主流社會的技巧。最後1年峰會,已有1000餘亞太裔參加。 趙小蘭認為,她的努力已為亞太裔播下了種子。她希望奧巴馬政府能夠繼續類似的計劃。 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趙小蘭為亞裔開出了光明之路,也創下了好的典範。這位華裔第一位內閣成員,也恭喜奧巴馬政府的第一位華裔部長朱棣文。她並感謝全美華人及中華會館等社團,對她長年的支持與鼓勵。 趙小蘭強調她卸任後,不會競選公職,也不會加入遊說機構,而希望能作美國與亞洲的橋梁,並增進美國人對亞裔的了解。她計劃再度訪問亞洲。她說過去常去中國大陸、台灣及香港。 此外,她說她的夫婿參議院少數黨領袖麥康諾(Mitch McConnell),在事業上一直很支持她。現在是輪到她以較傳統的方式,支持她老公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