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
2014 (1)
2015 (1)
2020 (26)
2022 (52)
2023 (44)
2024 (111)
2025 (2)
雖然烏軍對庫爾斯克的入侵取得了巨大成功,攻佔了一千平方公裏的俄國領土,但我認為,這不是他們的最終目標。
如果你能看穿水麵上的令人眼花撩亂的浪花漣漪,你會看到,烏戰的宏觀脈絡是,烏克蘭的兵員和武器彈藥的供給規模遠遠趕不上俄國。俄國的武器生產規模還在快速擴容中,一年後的產量可能是現在的二倍,為此歐洲憂心忡忡,正在全力擴軍以應對俄國對歐洲的全麵入侵。而烏克蘭武器彈藥大部分依靠美國提供,半年後如果川普上台,美國切斷供應,鳥軍立馬就抓嗐。烏軍士兵作戰的勇猛度也遠遠不及俄軍(俄軍士兵並不是主觀求戰,而是不衝鋒就得死),據報導五分之一的鳥軍士兵開了小差。烏軍的優勢是希爾斯基這樣的高級領導能力強,盡心盡責,有北約的情報優勢,北約武器更準確,射程更遠。
在這種情況下,吸引俄軍來進攻堅固陣地,利用北約長程精準武器大量殺傷俄軍有生力量,大量摧毀俄軍裝備,直到有一天俄國陣亡了二百萬人,感到毫無希望而放棄,才是烏克蘭目前比較合理的戰略。
此次烏軍占領的俄國領土衹有俄占鳥領土不到百分之一。如果就此打住,那麼俄國的損失隻是象徵性的,即使俄國不急於奪回都沒關係。如果烏軍投入更多的資源,將占領的俄領土再擴大十倍,也隻是俄占烏領土的百分之七而已,但必然消耗大量兵員裝備(因為進攻時部隊不在堅固的掩體裏,最容易遭受損失),導致烏境內兵力空虛。如果俄軍在烏東發力猛攻,有可能突破烏軍防線長驅直入。一旦川普上台,切斷武器供應,俄境內的烏軍很可能崩潰,被俄軍包圍殲滅。
所以,烏軍的庫爾斯克戰役和長期占領沒有戰略價值。
所以,我認為,老謀深算的烏軍統帥希爾斯基此次閃電戰和他上次策劃的哈爾科夫閃電戰不同。上次閃電戰的目的是閃電戰本身,是解放大片被占領土,而這次的目的不是占領這些俄國領土。他還有更大的企圖。
以往幾個月,烏軍一直在摧毀俄軍在克裏米亞的防空能力,現在忽然進攻庫爾斯克,互聯網上的博主們紛紛歡呼:烏軍在克裏米亞佯攻,吸引俄軍注意力,好突襲庫爾斯克。但我認為,如果普京也這麼想,那麼他就和博主們一樣上當了。烏軍攻入庫爾斯克才是佯攻,希爾斯基的野心不在庫爾斯克,而在紮波羅熱。他攻庫爾斯克,兵鋒直指莫斯科,是攻其必救,逼著普京從烏東、烏南抽掉兵力回援。一旦普京中計,烏軍烏南方向秘密集結的重兵就會發起突襲,一直打到海邊,切斷克裏米亞與俄國的陸路聯繫,然後摧毀克裏米亞大橋。彈盡糧絕的克裏米亞必然投降,烏戰就結束了。
昨天看報道烏軍之所以有機會攻擊庫爾斯克是因為在戰爭開始後俄國與西方和烏克蘭有一個默契,就是不希望庫爾斯克成為戰場,因為兩個因素。
第一是蘇塞這個邊境城市是俄國通往歐洲的天然氣管理中心,如果因為戰爭而不能正常工作,歐盟將失去俄國能源,俄國和烏克蘭都掙不到錢。
戰爭開始後歐盟仍然一直還在獲得俄國能源,俄國從來沒有禁止能源出口歐洲,北溪一號從來沒有停止過。反倒是是北約的製裁不允許歐洲接受俄國能源,但實際上歐洲國家並沒有完全服從,隻是降低了60%。
而烏克蘭一直獲得輸氣過路費,因此也不願意阻止俄國能源的輸送。在烏東俄國占領區內的天然氣管道始終是烏克蘭公司管理,俄國沒有接管。
第二是庫爾斯克核電站是俄國四大核電站之一,是不希望戰爭破壞的,類似的,俄軍占領了烏克蘭的紮波羅熱核電站之後也沒有幹涉核電站運作,始終還是烏克蘭管理操作,繼續給烏克蘭供電,俄軍僅僅是控製安全。
誰也不希望核電站出現切爾諾貝利那種情況。
因此俄軍在庫爾斯克並沒有部署軍隊,僅僅是邊防軍,是無法阻止裝甲部隊攻擊的。這個區域人口很少,整個庫爾斯克地區隻有30萬人,最大城市有7千人,烏軍目前控製的幾十個村莊都是幾十人到一兩百人的規模,總共兩千人。
這次烏軍使用的部隊大比例是西方雇傭軍,一般認為是北約成建製軍隊,否則也不可能操作那些相對尖端的坦克和防空武器,因此俄軍在庫爾斯克客觀上是與北約軍隊直接作戰,波蘭法國德國的軍隊,名義上是雇傭軍。俄國目前在庫爾斯克戰場槍斃雇傭軍俘虜(這是不違反日內瓦戰俘公約的),本質上是嚇唬北約國家士兵,上次德國士兵操作坦克被俘後立即聲明是德國國防軍而不是雇傭軍的事件成為新聞,就是因為這種原因,客觀上讓西方在政治上處於宣傳和法律劣勢。
這批一萬出頭的烏軍如今三麵被包圍,客觀上也是在敵後,一旦攜帶的彈藥(大致至多堅持一個月)用完就處於被全殲的處境。而且已經占領了一千平方公裏,相當於一個30x30公裏的範圍,一萬人怎麽部署防衛?
昨天有軍事報道解釋了烏軍占領的地區是丘陵地帶,屬於裝甲部隊易攻難守的,這是俄國邊防軍無法阻擋烏軍進攻的一個原因,但如今這一萬烏軍也是麵臨同樣問題,防守上處於劣勢。成為沒能力繼續攻擊,隻能占領已經被俄國撤光的的村莊,但不可能抵擋俄軍裝甲部隊的攻擊的處境。
隻等這些俄軍部隊到達而已。
這是一次自殺式的進攻,但成功地讓國際輿論從加沙戰爭和可能的中東戰爭回到烏克蘭戰爭,使得西方國家繼續軍援烏克蘭的阻力降低,也是振奮了烏克蘭士氣和北約國家,被總結出有七大政治意義。軍事上這一萬人根本不可能對俄國形成威脅。
有可能迫使俄國同意土地互換,從而達到政治目的,但既然這批軍隊不可能長期占領庫爾斯克地區,這種事一旦三天後不能形成政治談判就失去意義。普京已經明確說絕不談判,一定要消滅這批烏軍。
俄國已經撤離了庫爾斯克地區的七萬多平民,這意味將會采取重武器攻擊的模式解決這一萬多烏軍。
一旦這批烏軍被殲滅,烏克蘭戰爭大概也就結束了,因為烏克蘭整體大概也就剩下10萬軍隊,奧地利前總參謀長昨天發表觀點認為軍事上烏克蘭會加速戰敗。
有一種說法是俄國沒有預料到這個攻擊,但目前似乎更願意烏軍繼續填入部隊,形成阿芙蒂耶夫卡的局麵,那次戰役烏克蘭自認經營了這個要塞十年,因此難以攻打,聲稱要弄成斯大林格勒,成為扭轉戰局的關鍵戰役,用添油戰術逐漸填入了六萬軍隊,包括亞速營美軍雇傭軍營這種精銳,結果發現上當,落入俄軍陷阱。俄軍一直隻用一萬瓦格納攻擊這個要塞,攻擊兵力遠小於防守兵力,讓烏克蘭覺得可以堅守,戰役持續了六個月。其實烏克蘭軍方已經意識到上當,要求撤離阿芙蒂耶夫卡,但澤倫斯基堅持死守,畢竟政治意義巨大。
最終俄軍總攻,六萬烏軍幾乎全部喪失,尤其是美軍雇傭軍營團滅。
目前烏軍也是麵臨類似的局麵,對這一萬人是否增援?尤其是其中有大量的北約軍隊雇傭軍,不享受日內瓦戰俘公約保護(目前俄軍戰場槍斃的主要是波蘭和格魯吉亞戰俘,因為是槍殺俄軍戰俘最積極的一部分,對西方國家戰俘相對寬容。雇傭軍是為錢殺人,不屬於為國家參戰,因此不受日內瓦戰俘公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