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什那天一早我們就去掃街,舊城區就在我們下榻的賓館的後麵,非常方便,轉個彎就到了。舊城區有條小路叫做喀日克代爾瓦紮路,是了解喀什本土人生活的好地方。路的兩旁基本上是打鐵匠的店鋪,他們每天忙著打製各種農用工具,像鐮刀,鋤頭,鏟子等等。東西放到火爐裏燒紅了再拿出來鍛打,反反複複的,據說他們一直都保持著這種比較原始的加工方法。這裏幾乎見不到漢人,而我們這兩個另類的家夥對於他們來說也是司空見慣,畢竟來拍他們幹活的人太多了。
轉到小路的另一頭是賣土陶器皿的地方,大家似乎都安排好了,打鐵的集中在一起,賣土陶的集中在一起。喀什的土陶製作曆史悠久,遠在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主要是有盆,罐,壺等,因為不方便攜帶我們就沒有購買。
在喀什旅遊,如果想買具有民族特色的東西,一定要去大清真寺旁邊的小路逛逛,那裏有很多賣民族小工藝品的店鋪。我們轉了一圈,大有斬獲,買了民族小花帽,英吉沙小刀,LD還特意買了一套民族服裝和一麵化妝鏡。
維族人做生意很熱情,買小花帽時,隻要你用手指一下,店老板就會馬上把那頂帽子取下來,幫你戴在頭上,幫你把頭發整理好,並遞上鏡子讓你欣賞,不滿意不要緊,他會趕緊幫你換另外一頂,熱情得讓人難以抗拒。
另外一種很有名的工藝品是英吉沙小刀,它產自英吉沙縣。買真正的好刀要花大價錢,而且不容易帶上飛機,我們就隻買了十幾把短小的作個紀念。遇到一個老頭很有意思,他看到我們對小刀感興趣,就緊緊地拉著我們不放手,然後很自豪地說,旁邊那些店裏賣的小刀都是從他這裏批發出去的。然後他攤開他的小刀,介紹說:白銅刀柄的小刀就像年輕的小夥子,黃銅刀柄的小刀就像十八歲的姑娘,他一邊說著十八歲的姑娘,一邊舉起大拇指比劃說,這個好呀。領導站累了,他趕緊搬來一張小凳子擦幹淨讓她坐下,看到領導在眼饞地望著化妝鏡,他又是一陣忙乎,還拿來一把刀,用刀背使勁地敲打鏡子的表麵說,“不會碎的,好東西。” 領導見他這麽討人開心,就挑了一個。
我們的原計劃是第二天一早飛回烏魯木齊買東西的,沒想到沙塵暴把我們的行程打亂了,隻好到喀什的大巴紮買,後來聽朋友說,在那裏買是一樣的,有些東西甚至比烏魯木齊的便宜。在大巴紮買東西,常聽到的一句吆喝是:“朋友來看看,不用怕,看看不會要你的錢。”,另外一句是砍價的時候的慣用語:“加一點,再加一點。” 我們還曾經被分別拉到兩個不同的店裏看同一種貨物,領導大樂,說好啊,看你們兩家誰賣的便宜就買誰的。在大巴紮裏,我們買了葡萄幹,杏包仁,巴旦木。葡萄幹要挑未經加工而且幹爽的,建議大家買回家後要清洗至水清,曬幹了才吃。巴旦木就是北美賣的大杏仁,喀什當地人說,老外把新疆的巴旦木采購回去,加工後搖身一變成了美國大杏仁,再返銷回中國,價錢老高。
在新疆我們喜歡跟出租車司機聊天,這樣可以獲得很多有用的信息。例如從烏魯木齊市區到機場的路上,我們詢問司機如何購買水果幹貨,他就介紹了各種各樣幹貨的價格,供我們砍價的時候參考。
1.在路旁等候公車的人群
2.快樂的打鐵匠
3.正在燒鐮刀的打鐵匠
4.簡陋的車間
5.仔細檢查刀鋒是否鋒利
6.幹活的木匠
7.眼神流露出一絲無奈
8.賣土陶的小夥子
9.修補土陶罐,力求完美
10.堆放在路旁的土陶
11.打製小花帽
12.賣帽子的老漢,沉思在棋局中
13.街邊的剃頭匠
14.縫製衣服的女孩
15.裁縫店的女徒弟
16.烤餅人的背影
17.麵包很像我們加拿大賣的Bagels
18.和賣小刀的老頭來張合影,手上拿的是LD的鏡子
下一集----喀什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