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我們在國外也可以收聽到北京廣播電台的小說連播節目了!
連接:http://audio.rbc.cn/calendar.form?radio_id=7&week=1249228800000&day=1249315200000
長篇小說《破繭》帶給我們的啟示
王維民
當我聽說由我們作家協會的副會長黃宗之和他的太太朱雪梅合著的長篇小說《破繭》已經出版,而且這本書的內容是寫新移民到美國之後所經曆的在子女教育過程中的甜、酸、苦、辣時,就一下子對這本書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因為我自己也是個新移民,孩子也是在美國長大,也有一肚子五味雜陳的故事。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打電話回北京,讓家人幫我找到這本書又托人帶來洛杉磯。收到書的當天,我一口氣就把它看完了,確切地說是欲罷不能。因為書中所寫的所有內容都是我自己以及身邊的朋友所經曆的事情。尤其讓我感動的是作者非常坦誠的把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麵的偏失以及與女兒之間產生的種種衝突作為故事原型,在書中毫無保留地暴露在讀者麵前,使讀者感到真實可信,沒有距離感。
此書以兩個華人家庭為主線,圍繞著子女教育的一係列矛盾衝突展開故事。雖然是以小說形式出現,但它更像一本教科書。作者把自己在痛苦迷茫之後所學習領悟會到的美國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方法以及與孩子溝通的技巧,非常巧妙地貫穿於書的始終。
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欣宇並不是一個先知先覺者,他不是一到美國就找到了如何培養孩子的金鑰匙。他也經曆了中國傳統的家長製管理:專橫、高壓、過度保護。他一直想做一個好父親,為孩子可以犧牲個人的一切,但結果卻處處事與願違。在失敗的痛苦和迷茫中,他沒有堅持錯誤,也沒有放棄教育子女的責任。而是開始反思自己錯在哪裏,為什麽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和奉獻卻換來這麽痛苦的結果。他開始學習,他向身邊的專業教育工作者學習,例如書中有幾段與艾貝爾校長的談話;他買來有關教育子女的書籍來吸取營養;他通過與女兒的交流了解她們這一代人對理想和情感的追求。他開始反問自己,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麽?是千方百計獲得一張名校的文憑重要,還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態度重要?是把孩子學習成績的高低作為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還是給孩子一個充分發展個人的空間,使他們今後能在社會上各盡所其能?
當欣宇自己成長、升華了之後,他的教育理念改變了,他對女兒的態度也不同了。他開始嚐試尊重女兒的選擇,開始放棄望子成龍的欲望,以一種平常心去對待孩子的一切。此後,他與女兒的關係改善了,與孩子溝通的渠道也暢通了。欣宇的故事告訴讀者,父母不是天然的正確教育者,我們所謂為孩子好,不一定都適合他們,甚至不一定都是對的。孩子也不是天生的被教育者,很多時候他們是對的。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尊重,學會傾聽,學會引導,學會與孩子一起成長,因為教育子女是我們一生的責任和課題。
故事的另一條主線是巍立一家人。巍立生活在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裏,父親是個搬家工,母親在餐館打工。但是他憑著個人的不懈努力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最終進入了哈佛。他的成功並不是靠SAT滿分,也不是靠全A的高中成績,而是靠他那種頑強拚搏的精神。他特殊的成長經曆,讓哈佛的麵試官在他身上發現了哈佛精神。從書中哈佛麵試這一段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出,他一開始並沒有通過麵試,因為他的學習成績沒有達到哈佛的要求。但當他在不經意中把自己的家庭以及個人經曆講出來之後,麵試官被深深打動了。感動她的不是巍立的動人故事,而是她在其中發現了他們所尋找的哈佛大學生應該俱備的質量,以及能夠擔當起一位哈佛學生應該對社會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哈佛需要的是什麽樣的人才,書中在“外交官的奇特麵試”這一章節,以及巍立在餐廳接受一位哈佛學生給他選擇學校的建議中都巧妙地做了鋪墊。
巍立能進哈佛有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個人努力。但在個人努力中,我們也看到了父母對他的影響之深,之遠,之重要。雖然巍立的父母都沒受過高等教育,也不懂英文,但他們把自身的很多優秀質量傳給了巍立。這不單是基因的遺傳,更重要的是後天以自己作為孩子的榜樣。比如給白梅送墨鏡這件小事,父母在教他,無論做一件多麽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要自始至終充滿責任感。又比如聖誕節前為堪薩斯州一個客戶送家俱時,父母用自己的言行告訴兒子如何做一個講誠信的人。作者用無數的小故事告訴讀者,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孩子的身上留下烙印。從孩子身上的優點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孩子的缺點或犯的錯誤也一定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不是家長沒盡到責任就是自己沒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榜樣。所以,做為父母我們不必一定要有博士學位,也不必要有能力讓孩子得到最好的物質享樂。父母最重要的責任是注意孩子品格的培養,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使他成為一個樂於助人,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人。
與欣宇相比,雖然巍立的父母也是願為兒子付出一切的人,但他們對待孩子的愛和付出的方式與欣宇又有所不同。他們的愛簡單,質樸,實在,感人。例如在一次搬家的路上車壞了,媽媽為了不耽誤巍立第二天上課,一個女人孤零零在荒無人煙的沙漠裏渡過了一個寒冷、恐怖的長夜。我相信這一段描寫會深深感動每一位讀者,當然最深刻體會這份母愛的還是巍立本人。再比如,為了離兒子上學近一些,巍立的父母把全家唯一維持生計的生意賣掉,在兒子學校附近買了房子。除了在生活起居上能給兒子適當的照顧以外,當兒子有煩惱時,他們是最忠實的傾訴對像,當兒子遇到挫折時,他們用自己特有的質樸語言給兒子以鼓勵和支持。這些生活小事看起來對兒子的成長沒有那麽至關重要,但卻點點滴滴都滋潤著他,使他在任何時候都不感到孤獨和無助。而這一點,正是我們很多華人家長所忽視或沒有做到的。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破繭》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好書,無論你的孩子正在成長,還是已長大成人,你都可以從此書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啟迪,吸收到值得借鑒的經驗。
作者:王維民,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副秘書長,前北京同鄉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