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Joe Wright
【領銜主演】Keira Knightley,
James McAvoy,
Saoirse Ronan
【類型】劇情
【北美首映】01/04/2008
【奧斯卡提名】[最佳女配角] Saoirse Ronan
[最佳藝術指導]
[最佳攝影]
[最佳服裝設計]
[最佳原創音樂]
[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影片]
故事:8/10
導演:9/10
畫麵:10/10
綜合評價:A*****大量劇透,請謹慎閱讀*****這是一個美麗的故事,卻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影片伊始便以打字機的聲音切入 - 一個十幾歲的英國小女孩在寫著她自己的一個小劇本。這似乎很乏味。但很快,電影的藝術讓一切變得生動起來:在一個“很黃很暴力”的畫麵被這個寫劇本的小女孩Briony眼裏發現以後,導演將鏡頭一轉,從客觀的角度重敘了這個畫麵的來由。當然根本沒有什麽"20分鍾前"這樣的時間字幕,導演純粹是在玩弄觀眾 - 直到這個畫麵快要再次出現時,我才意識被玩弄了。
十幾分鍾後,Briony又不小心親眼目睹了另一個“更黃更暴力”的畫麵。同樣的,導演/編劇又給觀眾下套,依樣畫葫蘆地又玩了一把。此時,我大笑。因為,我感覺有個"可惡"的家夥在暗處捂著嘴偷著樂:"haha, got cha!"
快樂的心情當然沒有持續太久,很快,一個“無限黃無限暴力”的畫麵再次映入這倒黴的小女孩的眼簾。這回,我們的男主角Robbie因此蒙冤。直接的結果是被“流放”到遠在法國的戰場,被迫和深深相愛著的女主角分離。
事不過三,這回卻沒有進行事實的重放。我們卻從小女孩轉到Robbie的視角,而從此被帶入一場完全分不清夢想和現實的場景之中。那段堪稱經典的近5分鍾的超長的海灘營地的長鏡頭將看似平靜的營地背後隱藏的慘烈的戰爭場景濃重地描繪出來,用這超廣角的鏡頭將Robbie在戰場上的無助和對戰爭深深的恐懼詮釋得淋漓盡致。
故事從這往後似乎照著大團圓的結局進行著,卻突然嘎然而止。殘酷的現實被推到眼前。導演/編劇這第三回玩弄觀眾自然是毫無快樂可言,卻是讓人覺得無比淒涼和無助。懺悔者懺悔著,天真地繼續說著夢想裏的故事。很清楚的是,隻有在故事裏,這一切才可以被挽回。而贖罪,早已成了不可能的幻想。抑或,那幻想便是我們心中的真實?
Joe Wright導演在鏡頭中體現出富有跳躍性的思維方式,將這個悲傷的故事講得如夢如癡。美麗的碧綠大約便是快樂的浪漫,黑暗中的燭火大約便是妒忌的火焰,這些熱烈和刺骨的美麗畫麵給他的幻想點出一個個驚豔的注腳。原來,一個悲傷的浪漫故事也可以說的這麽美妙。
都說《Atonement》拿下金球是黑馬一頭,今天看完後,卻完全不覺得是冷門。電影的藝術大概有很多種,Coen兄弟的殘酷的寫實自然值得追捧,Joe Wright的跳躍式的幻想同樣也神奇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