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漢字簡史 (二)

(2009-02-16 12:02:57) 下一個

紙張在東漢發明之後,書寫活動越來越多。雖然有草書書寫快捷,但是終歸是一種速記字體,難以正規化。到了漢末,已經出現楷書雛形。我們如今能看到最早的正楷是三國時期的鍾繇的作品,字形略扁,仍有隸書的影子,但是已經放棄了一波三折的運筆方式。


鍾繇《宣示表》

兩晉和南北朝是漢字字體有一個脫胎換骨的階段。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代表的書法家,將正楷進一步規範化,並且這種字體基本定型到今天。同時他們還發展了行草字體。到了這個階段,人們開始意識到書法的價值,有意將書法作品作為藝術品收藏了, “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 ,就說明了這一點。


王羲之書《黃庭經》


王獻之書《洛神賦》

稍後的南北朝,由於南北方處於分裂狀態,文化發展有了差異,雖然都是用漢字,但是字體有不同。魏碑是另一種形態的楷書,比起南派,魏碑更加揮灑自然,變化多端。到了隋唐統一之後,尤其是唐太宗醉心於王羲之的書法,上行下效,南派的書法成了通行字體,北碑的字體則被遺忘了,直到清朝晚期才被重視。


魏碑《爨龍顏碑》

隋朝唐朝是漢字正楷發展的黃金時期。從東漢末期到魏晉南北朝禁止立碑的法律,這時被廢黜了。隋朝較短,因此書法的發展主要在唐朝。立碑需要正楷,佛教傳入中國,書寫經文需要正 楷,更不必說官方文件。初唐的歐陽詢褚遂良都是楷書大師。


歐陽詢書法

同時也得到發展的是草書。在王羲之時代已經轉化章草為今草,到了唐朝更有張旭懷素的狂草,常常一行字都是從頭連到尾,一氣嗬成。


張旭草書《肚痛帖》

中唐的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以後又一個創造性的楷書大師,一改晉朝以來的清秀書風,創造出以氣勢取勝的顏體。


顏真卿書《麻姑山仙壇記》

唐末書風漸頹,雖然有柳公權等出現,但已經是強弩之末。後來的五代十國再次進入戰亂時期,書法難以有大的發展,除了一個楊凝式沒有突出的人才。


柳公權書《玄秘塔碑》

宋朝的書法,正楷沒有什麽創新,蘇米黃蔡四家基本都是順著唐朝的顏柳走下來的。如果說其它字體,那就不是談論漢字簡史而是書法簡史了。正楷沒有創新,因為印刷術的出現,使得使用正楷抄寫的必要性大為減少。

印刷術的出現,造就了印刷體的漢字,我們現在所用的宋體或者仿宋體,名字就是來自宋朝的宋。而印刷體的基礎,當然要一種很規範的字體。前人的正楷,規範化莫過於歐陽詢,因此我們今天的宋體,基本上是歐體經轉型而成的美術字。


宋刻本《道德經》

印刷術抑製了正楷書法的發展,以至於宋元明清直到民國乃至現代,正楷的高手隻有趙孟姚和董其昌,因康熙和乾隆的推崇,成為清朝的館閣體。所謂館閣體 ,是指端正勻整的小楷,應用於科舉時的考卷上。清初情況還好,中期以後過分嚴格,各人寫來,千篇一律。標舉 “ 烏光方 ” 三字訣。麵對一味崇尚趙董的狹隘趣味和館閣體的板刻僵化,清代在朝和在野的書家都進行了反撥。在朝書家以劉墉、翁方綱為代表,他們科舉出身,受過館閣體的 “ 洗禮” ,因此可稱是從館閣體內部殺將出來的。他們倡導對唐法的回歸,反對光潔、方整的館閣流弊。在野書家以揚州八怪中的鄭燮、金農為代表,他們從漢代碑刻隸書中吸取營養,力圖擺脫時風。


這幅是乾隆皇帝時,宰相劉墉劉羅鍋)的小楷,可以領略一下何所謂的“館閣體

順便說一下印章。造紙術發明之後,印章的用途廣泛很多,其一就是作為官方文件的證明。稍微留心就可以發現,漢朝的印章所用字體是篆書,但是不同於小篆,而是簡省了比劃的篆書,名稱是繆篆。由於作為官方文書證明必須要難於仿造,於是字體越來越繁瑣,漸漸失去了藝術價值,反而是私印承擔了藝術載體的角色。尤其是自元朝趙孟姚,董其昌正楷一統天下。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國力日衰,加上拚音文字的簡單,開始有人懷疑中國落後是漢字造成的。當西方人發明了打字機之後,中國人也有人懸賞中文打字機的發明。

Olivetti 最早的打字機,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不算很笨重

第一台中文打字機於1919年在商務印書館問世,非常笨重,高9英寸,寬14英寸,深18英寸,64個鍵盤取代商務機器的龐大字庫,儲存7000字。

後來在1946年,林語堂發明了一個跟英文打字機用法上非常類似的中文打字機,為了這台打字機,他耗費了他在美國賺的稿費12萬美元。那個時候,這筆錢是個天文數字,使他幾乎傾家蕩產。發明成功後,中國人很高興,但是正趕上中國內戰,沒有人會考慮生產,於是這個偉大的發明就被束之高閣了。林語堂的發明和今天的電子中文輸入類似,就是通過敲擊鍵盤來選擇漢字,而且,他的漢字編碼方式也很有特色,就是采取每個字的左上角和右下角。

林氏的中文打字機雖然不是第一部中文打字機,但是毫無疑問是開創了鍵盤式中文打字機的曆史。


林語堂中文打字機專利證書(部分)


林語堂中文打字機示意圖

直到數十年之後,計算機技術應用到漢字輸入,才算超越了林氏的發明,但是漢字輸入,除了拚音輸入法之外,卻基本上采用了林氏的思路,就是把漢字拆散作為該字輸入的編碼。大陸的五筆也好,台灣的倉頡也好,都沒有超越這個思路。

如今專業的中文打字員,在計算機上輸入漢字的速度,已經令人驚歎地超過了說同樣內容的話的速度。下一步就是語音輸入,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