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從曆史上的統一看現今台灣的“武”“和”統 zt

(2007-09-06 22:13:55) 下一個

  摘 要: 以史為鑒,同時也因為當前台海局勢下主觀和客觀的種種因素的限製和束縛,加強“武力”這個後盾在統一台灣過程中的作用成為實現我國統一的一種趨勢。“和統”、“武統”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以“武”促“和”,以“武”促“統”是當前台海局勢發展的一種趨勢,更是我們實現國家統一、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確保中國擁有長期穩定的發展政治經濟的周邊環境和堅定捍衛我國的國家利益的需要!

  關鍵詞: 台灣 和平統一 武力統一 趨勢

  一、 曆史上四次統一台灣的經驗

  台灣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其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國時期東吳大將衛溫、諸葛直率領水師到達當時的夷州(今天的台灣省),至今已經一千七百餘年。在這漫長的曆史進程裏,台灣因為其遠離大陸、孤處海上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身處大洋交通樞紐、沿海諸省屏障的戰略地位,屢遭侵略、占領。這些占領中,除了有荷蘭、日本等外國殖民者的侵略,還有因民族內部的政治鬥爭造成的分裂。不過,無論哪一次台灣與祖國的分離,都強烈的刺激了中華民族廣大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我們不僅沒有允許,我們還一次次堅定地捍衛著我們偉大祖國的統一和尊嚴,堅定的捍衛著我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灣”。下麵讓我們分兩類簡要的回放一下四個凝固了的曆史鏡頭,反思這段漫長的曆史漂泊:

  (1)從外族手中奪回台灣的曆史

  ①1602年,沈有容揮師入台,剿滅倭寇,收複台灣

  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中央政權首次在台灣、澎湖駐軍,由泉州知州汪大猷派駐舟船水師在澎湖駐紮,警戒台灣、澎湖地區水域陸地。元朝建立後,元世祖忽必烈於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在澎湖設立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同安府,對台灣、澎湖進行統治。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實行海禁,以防備日本倭寇對我國東南沿海的騷擾,並放棄了海島的駐守,撤除了設在澎湖的巡檢司。因此,倭寇乘虛而入,將台灣、澎湖作為其侵擾我國沿海的戰略據點,頻頻的襲擾我國東南沿海。

  隨著倭寇侵擾問題的加劇,明朝政府加強了對倭寇的打擊力度。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倭寇在福建沿海遭到明朝海軍的圍殲,大部分被消滅,少部分漏網分子逃回台灣。鎮守浯嶼(今天的金門)的福建都司沈有容,乘勝追擊,大舉揚帆東海,一舉將倭寇逐出台灣!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從外國侵略者手中收複台灣。

  ②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複台灣

  17世紀上半期,荷蘭殖民者以將台灣做為貿易場所為幌子,在騙取明朝官員的信任後,登入台灣,並通過威逼利誘的卑劣手段,最終將台灣置於其殖民統治之下。

  改朝換代後,鄭成功眼看滿清一統天下的大局已定,便將收複台灣的大計劃付諸實施,以建立抗清根據地,並解救台灣廣大高山族同胞逃離荷蘭殖民者的魔掌。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3月23日,鄭成功率領大小戰船200餘艘,軍士2萬5千人橫渡台灣海峽,經過激烈的戰鬥,突破了海防,占領了灘頭陣地。

  鄭成功采取“先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的弱勢兵力,而後再對敵人的大股軍力進行各個擊破”的策略,先將赤嵌等小城市拿下,同時又分派精兵勇將駐紮海岸,嚴陣以待,攔截荷蘭援兵。

  鄭成功麵對荷軍總督揆一所在的台灣第一大城市台灣城,製定和實行了封鎖包圍的策略,將城中與外界隔絕,使得荷軍不戰自亂。在此期間,揆一派人求和,要求解圍和讓荷蘭人留在島上,並許諾以10萬兩銀子犒勞鄭軍;以後各不相犯,並每年向鄭成功納銀1萬兩。

  鄭成功嗤之以鼻,義正詞嚴回絕:“唯有還我台灣,可放爾一條生路,不然,大軍攻城之日,便是十爾等葬身之時。”延至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1月,台灣城彈盡糧絕,荷蘭軍隊戰死、餓死、病死不計其數,最後隻剩下兩三成的兵力。鄭成功審時度勢,一舉將荷蘭軍隊打敗收複了被荷蘭殖民者霸占了38年的台灣。

  ③1945年,日本投降,台灣回歸祖國

  甲午戰爭的失敗,《馬關條約》簽訂,台灣就此與祖國分離,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這一分離就是50年。

  直到第二次大戰的勝利,日本最終戰敗。二戰期間,國民政府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宣戰布告》中向世界宣布:“茲特對日宣戰,所有一切條約,有涉及中日關係者,一律廢止。”根據這一宣告,《馬關條約》理所當然的也在廢除之列。國民政府的這一立場,很快得到了盟國的認同和支持。在隨後的《開羅宣言》中明確載明:“被日本背信棄義地所竊取的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和台灣,理所當然地歸還中國。”而戰爭勝利前夕發表的《波茨坦公告》對《開羅宣言》的精神進一步的肯定。中國以抗擊法西斯的最主要的大國之一的身份,在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以後,終於捍衛了自己主權和領土的完整、捍衛了民族的尊嚴!

  抗戰勝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隨即昭告中外:“本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已答複中美英蘇四國無條件投降,依照規定,台灣全境及澎湖列島應歸還中國,本府即派行政及軍事官吏前往治理。”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陳儀作為接受台灣日軍投降主官,被任命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

  1945年10月25日,陳儀在台北公會堂接受了日軍的投降,陳儀通過電台宣布“從今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皆於中國政府主權之下。本人特向我國同胞及世界報告周知,台灣現已光複!”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隻承認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民族內部矛盾的解決,收回台灣

  1683年,康熙文治武功,一統兩岸

  鄭成功收複台灣後,為了反清複明終日操勞,積勞成疾,於收複台灣當年病逝,他的兒子鄭經繼任延平郡王,繼續治理台灣,與清朝分庭抗禮。

  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掌權後,積極為收複台灣做準備。起初,縱觀全局,清廷先是擬定以招撫手段來解決台灣的問題。清廷多次派使者與鄭經談判,提出相當優厚的條件,如:保護沿海各地的鄭軍家屬親族,投誠的鄭軍舊部有武功出眾者委以重任;製定並公布《招撫條例十款》,在漳州設“修來館”,以官爵、資財等招降鄭軍官兵等。鄭經不允,要求台灣“依朝鮮例”,作為清朝的屬國來朝進貢。這實際上是使台灣獨立,使中國一分為二!這理所當然的遭到了康熙的反對。

  談判破裂,以後的十幾年雙方談談打打,一直處於緊張的敵對狀態。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鄭經去世,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而自相殘殺,最後由大將劉國軒、馮錫範等擁立鄭克爽繼任王位。而此時的清王朝“三藩之亂”已經平定,人民生活安定,經濟快速恢複發展,收複台灣、達成全國統一成為了大勢所趨。據此,康熙決定以武力統一台灣!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6月14日,清軍跨海東征。經過七天的戰鬥,澎湖被攻克,鄭軍主力喪盡。此時康熙頒布《赦罪詔書》,指出:鄭克爽等政權首腦若能“悔過投誠,傾心向化,率所屬偽官軍民等悉行登岸”,不但以往的罪名全部赦免,而且將得到朝廷的認可和優待,麵對清廷的誠意以及台灣百姓“各鄉社百姓以及土番,壺漿迎師,接踵而至” 的民心,鄭克爽迫於無奈,最終采取劉國軒的建議,順應時勢,歸順清廷。

  二、以史為鑒,反思現今的台海局勢

  回溯400年間這四次“侵略與反侵略、分離與反分離”,台灣作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部分始終沒有被改變。每一次的侵略、分離都在中國人民堅決的反抗和反擊下歸於失敗!在這兩種性質,四次統一台灣的曆史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到這樣的問題:麵對荷蘭、日本等外國侵略勢力的挑釁我們從不妥協,我們堅決地用武力捍衛著中國的民族統一和領土完整,主權問題不容談判;而麵對國內的民族矛盾和政治紛爭帶來的分離,我們盡可能的不用武力,教之以民族大義,希望能夠和平統一,可遺憾的是深含民族大義的“和統”最後還是宣告失敗了,而無可奈何下的“武統”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獲,反而最終促使“和統”的最終實現。“武”“和”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就是曆史給予我們的經驗。清朝統一台灣的整個過程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其實,早在康熙皇帝招撫台灣之前,1661—1669年鼇拜掌握政權的時候,在兩次派兵東征澎湖失敗後,清朝官員們大都主張招撫,為了表示誠意,“裁水師提督缺,悉焚諸戰船”、將“各投誠官兵分配外省開墾”,對鄭氏政權采取一種消極保守的防禦方針,將統一台灣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和平談判上。可這一政策不僅沒有達到清朝官員們所期望的效果,反而很快就嚐到了惡果的滋味,“海寇自撤水師以後,帆椿出發,侵犯靡常”。 康熙掌權後,為了避免戰禍四起、百姓遭殃、生靈塗炭,為了避免同室操戈的悲哀,他十幾年的長久不懈的努力,希望能夠以自己的誠意去打動台灣統治者,能夠以民族大義去感化他們,可最終還是歸於失敗。鄭經等人自持有台灣海峽的天險為屏障,不切實際的抬高和談要價,要求“依朝鮮例”等,致使和談多年終無結果。正如施琅所說,在軍事力量不如台灣的情況下,“如專一意差官往招,由操縱之權在乎鄭經一人,恐無率眾歸誠之日。”清朝在與鄭氏集團十幾年的談判和交手的失敗中汲取教訓,逐漸的認識到:要想以純粹的和平方式收服鄭氏集團、統一台灣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必須要訴諸武力。隨後清朝一改常態,積極進行統一台灣的戰爭準備,如:福建水師的恢複,艦船的配造,重新任命施琅為水師提督,授予專權等,對台灣實行“因剿寓撫”的戰略方針,以戰逼和、以戰促統。最終,不到三年的時間,施琅的水師便橫掃台灣海峽,直逼台灣本島。在強有力的武力威懾下,台灣的鄭氏集團統治者們接受了“和統”的建議,台灣才最終回到了祖國的大家庭裏。

  麵對當前的台灣,大陸政府一貫主張“和平統一,一國兩製”,希望能最終以和平的方式實現我們偉大祖國的統一。可是,我們必須注意,在對大多數台灣同胞心存不忍,飽含民族情誼時,萬萬不能混淆了我們“統一”的基本內涵,同時也要正視台灣當前的一些不能回避的現實問題與這一基本內涵的不可調和的矛盾:

  (1)我們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不動搖,同時明確“統一”有兩個基本的內容:一是保證台灣領土的中國所有,不被外國占據;二是台灣海峽兩岸的同胞統到一個中國之下。統一是指海峽兩岸中國同胞的統一,而不是大陸中國人與在台灣的外國人的統一。當前的台灣,大多數的同胞是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支持祖國統一的,對他們,我們要盡可能的爭取和平。可我們還要看到,李登輝等民族敗類的存在是我國和平進程中不容小視的阻礙。在被日本統治的五十年漫長的歲月裏,有相當一部分的台灣本土居民身體內融入了日本人的血統,這也為他們的獨立和分裂提供了借口。其中,以最無恥的那個叫“李登輝”的“日本人的私生子”為代表,他們對日本有著一種無可言語的特殊的感情“他隻要和日本人在一起,馬上就會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和興奮感”,所以他們千方百計的想將台灣送給日本,以圓他們內心的那種變態的激情。因為有這樣的一群敗類的存在,大陸想在 “和平” 的,既無作為、無壓力的情況下,讓他們心甘情願的去接受一種新的社會製度、體係的滲透,接受一種無作為下的漸進式的轉化這是不太現實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既然李登輝等台獨分子認為自己是日本人,自視外族,我們也就不必考慮和他們的統一問題。當這些已成為“外族”的台獨分子決定奪取中國的台灣領土時,中國隻能以武力來維護自己領土的完整!曆史上是這樣,現在更是如此。

  (2)我們還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台灣作為獨立的政治實體,已經存在了50餘年了,台灣人民對他們那樣的一種社會體係如政治體係、文化體係、經濟體係等的適應和習慣已經根深蒂固,難以更改了。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在2005年9月2日下午接受日本《讀賣新聞》、NHK電視台和共同社3家日本媒體專訪時明確表示“兩岸未來如要統一,最起碼應在兩岸都是民主社會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如果大陸不民主,兩岸就很難談統一”就很好的反映了台灣的這種普遍的民眾心理。我們還應該正視,李登輝苦心經營了十幾年的文化台獨,或多或少的在台灣留下了痕跡。他們從小孩上學的第一天開始,就給小孩子們灌輸台灣不是中國的,台灣是獨立的,台灣有自己的曆史,台灣和大陸不相幹,大陸也曾經殖民台灣……在這種教育下的年輕一代,你說他會認為他是中國人嗎?或許有人會告訴他說台灣人的先祖是從中國過來的,中國話、過春節、吃月餅等都是中國文化的傳統,可台獨文化凶殘的抹去了這樣的傳承:“我們的祖先是中國人,可現在我們生活在台灣,是台灣人,雖然說我們繼承了很多中國文化的傳統,可我們現在最多隻能算華夏子孫,但絕對不是中國人,全世界各地的華人多了去了……”象這樣的“去中國化”的教育在台灣已經非常普遍很盛行了,這使得下一代的台灣人對自己是“中國人”的認同感是十分脆弱的。隨著這種脆弱的認同感的繼續蔓延,一個中國還從何談起?和平統一何去何從?

  我們還能這樣沒有實質性作為的等下去嗎?

  (3)當前台灣政治派別林立,各心懷鬼胎,相互鬥爭,都企圖在與大陸的談判和周旋中分得一杯羹,其中以中國國民黨、親民黨和民進黨、新黨的政治鬥爭最為激烈,他們分別代表了“泛藍”和“泛綠”兩大陣營。“泛藍”陣營雖然表麵上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但其本身的性質和限製,也使得我們不能過多地在他們身上心存幻想。“在馬英九接受媒體訪問的有限素材中,他所說過的話,不外乎有‘反共不反中’、‘大陸不民主不談統一’。他‘反對台獨,反對法理上的台獨’、‘反對一國兩製’。他主張國民黨應該提出‘台灣論述’,並聲稱‘先連結台灣才有中國’。對於兩岸的發展他說:‘國民黨取得政權,兩年內可以進行兩岸三通’……對於台灣主權的問題,他說到‘主權問題隻能被處理,不能被解決’等。從他所說過的這些話語之中,似乎存在著既怕統,也怕獨;既想三通,又不願意跟大陸共同“解決”台灣主權問題的矛盾心態……”;而“泛綠”陣營,則不用太多的言語來形容了,他們公然的以“台獨”為宗旨,網羅到一定數量的人員,特別是民進黨強調台灣“要走自己的道路”,模糊和掩蓋了自己的政治動機,造成了島內的政治不安定,同時也更加的誤導了台灣人民的視角和思想。在過去十幾年的時間他們裏蒙蔽著大多數的台灣人民的雙眼,執掌著台灣最主要的政治權利,導演著一幕幕台獨的醜劇。在這樣的一種政治現實下,大陸的如果還是一味的單純強調“和平統一”,恐怕“和統”的前景堪憂。

  (4)當前台灣最令人擔憂的還是其軍事上的迅速發展,這對無論是“武統”還是“和平”的最後實現都掘起了一條難以估量和逾越的鴻溝。20世紀90年代初期後,台灣的軍事戰略隨著其政治戰略的改變而進行了調整。對應其政治上謀求“分裂分治”的需要,軍事上公開放棄了“反攻大陸”的軍事目標,改變了以往“製空、製海為首要,反登陸決勝”的作戰指導,提出了“海上防衛、空中防衛、陸地防衛”的新作戰指導思想,強調“岸灘決戰”為“海空決戰”。台灣近幾年在發展、引進軍事的高新技術裝備器械方麵加快了步伐,例如:發展和研製射程500-1000公裏的“雄風係列巡航導彈”;大量的購買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的包括F-16C/D-block50/52新型戰機(預計購買美國最新型的JSF聯合打擊機)、 “愛國者”係列導彈、最先進的“遠程預警雷達觀測係統”, 以及西班牙最新工業成果的S-80型柴電潛艇等在內的多樣化綜合性的先進武器;通過頻繁的軍事演習,強化軍隊的作戰能力以及先進武器的實戰運用,增強台灣軍隊海陸空總體的軍事實力。在加強自身實力的同時,台灣還積極向美國靠攏,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防禦體係的一員,為自身軍事地位和威脅力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平台。依仗台灣極為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實力,以及較強的科技研製能力,我們不能小視台灣在軍事發展上的潛力和威脅,“台軍最新改良型的IDF‘經國號’戰機在前一陣首次試飛時,也讓台軍代號‘黑狼計劃’的隱形戰機設計意外曝光……”、“報道引述台空軍的話表示,測試AT3教練機的雷達反射波,比起沒有塗上隱形塗料的同型機,整整少了一半,可以讓戰機在雷達上更不容易被鎖定,經過多次的測試,這種塗料質量,直逼美國軍方,台當局‘國防部’已經準備增編預算要大量生產。”更讓人擔憂的是,我們必須正視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台灣這些年一直在致力於研製核武器,台獨分子把它作為和大陸作最後談判的王牌。以台灣現有的技術和軍事開發投入的資金,核武器的研製成功應該不是很大的問題,隻是一個時間的長短問題。況且到目前為止,據台灣媒體報道“台軍方目前已經秘密完成代號為‘青雲’的油氣彈試爆,這是被國際上稱為‘窮人核彈’的武器,台當局‘國防部’已經準備在下年度編列預算進行生產。”隨著進程的加快,一旦其原子彈、氫彈等真正意義上的高等級的核武器研製成功,台灣就能和大陸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相互製約和平衡了,到了那時,我們的再談“統一”還有意義嗎?

  三、正視台灣問題和香港、澳門問題的區別

  從上麵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如果我們再繼續以單純的“和平統一”的方式努力,這雖然從表麵上維護了國家這一階段的穩定和經濟建設的和諧等等,可從長遠來看,我們不過是為台灣的那些可惡的台獨分子們的曲線台獨付了買路錢!或許會有許多人不屑於這個結論,會拿出香港、澳門的實例來進行反駁,從而得出“和平統一”是能夠帶來一種很和諧的回歸局麵的。對此,我必須特別說明“台灣的統一問題與香港、澳門的回歸問題完全不是一類的,不能混為一談!”大家應該注意到,台灣與香港、澳門有著本質的區別,這是這個本質上的差異決定了它的統一不可能通過單純的和平手段來實現。首先,香港、澳門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英國、葡萄牙等列強通過暴力威脅,逼迫清政府將其強行租借,而台灣則是國民黨政府因為解放戰爭中的戰敗東逃,占據它作為其反攻大陸的陣地;第二,我們麵對的既不是英國政府,也不是葡萄牙政府這些在民眾心中被視為殖民者的非法政權組織者,而是一群在台灣人民的選舉中產生的、有著深厚積澱的、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組成的“合法政府”;第三,香港、澳門的回歸是中國綜合國力快速提升,國際影響力大為提高後,英、葡兩國考慮到國際政治戰略的大局利益後明智的選擇。可這些對於台灣的當權者來說則是一個個的噩耗,我國國力的強大必然的給他們帶去了巨大的壓力,他們的利益將受到最根本的衝擊,畢竟沒有一個當權者會願意自己手中的權力就這樣的白白喪失。香港、澳門的問題和台灣的問題,一個是國與國的主權方麵的問題,另一個則是民族內部的分裂統一的問題。在當今台灣,無論是哪個黨派,無論是哪股政治勢力,它們都從各自的政治立場和政治利益出發,都不可能會主動地放棄對台灣的獨立權利的使用和掌握,所謂的“統一”對他們而言不過是怎樣的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使自己的政治利益得到最大的實現。從馬英九在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以“台灣新思維”為題發表演講中可以看出,馬英九雖然重申“五不五要”--“五不”包括:台灣不會宣布“ 獨立”、不會變更“國旗”、“國號”、不會在“憲法”中列入所謂“國與國之間的特殊關係”、不會製造“統獨”麻煩、不會有“廢除國統會”的爭議產生。“五要”是:一,在“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基礎上與大陸對話;二,與大陸和平談判,談判以和平為基礎、避免軍事競賽;三,兩岸建立共同市場,推動直航,幫助台灣企業提升競爭力;四,擴大台灣“國際參與”;五,強化兩岸文化與教育交流。但不難看出,這些完全是台灣將自身置於一種獨立的政治勢力和派別下的一種迂回的政治談判,其最本質的目的依然是維護和以維護台灣政治勢力為中心的。除此之外,就算當局在當前這種狀況下能夠接受所謂的“和統”,可作為擁有自身軍事存在的台灣將以一種怎樣的身份出現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裏麵?難道是類似於中國古代常見的諸侯國?這樣的話,中央政府為了維護表麵上的和諧,很有可能要在政治、經濟等很多方麵受到製約和脅迫,也為西藏、新疆的分裂分子找到了支持分裂的更好的借口,這對於我國的長遠發展都是相當不利的。況且,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的逐漸明朗,以中美日三國為代表的地緣政治、軍事衝突的加劇,台灣的戰略地位愈加的突現出來,到時候,以現今台灣這樣的政治基礎必將直接為我國中遠期的國家安全和民族穩定買下隱患。台灣作為中國的戰略前沿,一旦倒戈,我們所將應對的就不僅僅是外來的侵略了,將是由現今台灣潛藏著的分裂分子直接挑起的民族內部的紛爭,那時,在現在就已經得到了外國分裂勢力以及台獨分子支持的西藏、新疆等地的分裂勢力將直接在台灣的誘導下大舉向我國西北、西南邊境反撲,造成我國的腹背受敵、兩頭分兵的危險局勢。

  四、麵對這一切我們將何去何從?

  台灣廣大同胞是善良、渴望和平的,這點我國政府和廣大的人民是始終認同的,因此,早在1955年5月,中國領導人就首次表示,中國人民解決台灣問題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決問題。1955年7月,中國領導人又明確表示:“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條件下,爭取和平方式解放台灣……中國政府願意同台灣地方的負責當局協商和平解放台灣的具體步驟。”1956年6月,中國領導人再次明確表示:“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態度解放台灣,我們願意同台灣當局協商和平解放台灣的具體步驟和條件。”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中國政府出於對整個國家民族利益與前途的考慮,本著尊重曆史、尊重現實、實事求是、照顧各方利益的原則,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製”的方針。從我國政府這一係列的堅持和平統一,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立場和行動就充分的表明了我國政府坦誠相待、爭取和平的決心。可在當前的局勢下我們不得不重新來審視這個問題,畢竟我們要去麵對的不僅僅是台灣人民,從某種意義行來說最主要的還是台灣的那些叫囂著“為黨、為人民盡忠”的所謂的領袖們!通過曆史給予我們的啟迪,同時也結合當前台灣的局勢和發展的趨向,我們不得不重視“武統”的關鍵性作用的發揮了。

  麵對當前錯綜複雜,前景堪憂的台灣局勢,我們應當借鑒清朝的經驗,加強在武力上的實質的壓力,並且做好不惜一切代價的準備!當初中國決定參加朝鮮戰爭的時候,彭德懷曾說過,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當時,我們的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主席就已經正確地處理了戰爭與經濟的關係,提出“邊打、邊穩、邊建”的方針,將戰爭對經濟的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最後,通過抗美援朝運動,大大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激發了全國人民的衝天革命幹勁。國內的經濟建設不但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相反還加速了國內的經濟恢複,促進了國防工業的建設和各項工作的完成。全國人民的精神麵貌大為改觀。從戰爭的結果以及戰後的影響來看,決策出兵朝鮮也無疑是完全正確的。

  當前的局勢雖然與朝鮮戰爭時期有了很大的差別,但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我們應該堅決果斷地維護國家利益,從長遠角度出發,采用最為妥當的一種方式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家最高利益!台灣政局現在正處於一種極度混亂的狀態,而中國政府進行統一的最大障礙的美國也因為伊拉克戰爭、阿富汗局勢,伊朗、朝鮮核問題,恐怖主義等等百病纏身,無暇自保;其2008大選的臨近,造成國內政治實體的相互爭奪、攻擊,無暇東顧。這一切對於我國來說,都是相當好的一次機會,並且中國軍事專家們早已經為快速攻克台灣製定出了完整周密的戰略方針、策略,隻要我黨的領導人們能拿出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先下手為強,快速果斷的摧毀台灣的政治桎梏,以“摧毀”來“喚醒”台灣的重生。

  80年代,鄧小平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製”的方針,可他還說“我們堅持謀求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但始終沒有放棄非和平的方式的可能性,我們不能做這樣的承諾。” 江澤民主席也曾明確指出:“解決台灣問題無非是兩種方式,一種是和平方式,一種是非和平的方式,我們主張用和平的方式實現國家統一,同時我們不能作出放棄使用武力的承諾”,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發表的題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明確指出,我們“不放棄武力決不是針對台灣同胞的,而是針對幹涉中國統一的外國勢力和台獨分子”。我國的前三代領導人很早就預見到了武力統台的不可或缺性和重要性,他們隻是出於曆史條件、國際環境的限製以及國力的束縛才沒能最終的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如今,隨著台灣島內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台獨分子活動的進一步加劇,造成了如軍事上,台灣分離主義分子使我們卷入戰爭的危險不斷增大,破壞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國際安全環境;外交上,台灣問題嚴重影響中美關係的發展,破壞我國的戰略環境;經濟上,台灣的金錢外交是我國浪費了大量的經濟資源,平添了許多不必要的經濟負擔等難以估量的影響。這一切對我國的下一階段和長期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麵對這一切,麵對當前的國際局勢,“武統”也是時候該被提到議程上來了。

  以史為鑒,同時也因為當前台海局勢下主觀和客觀的種種因素的限製和束縛,加強“武力” 這個後盾在統一台灣過程中的作用成為實現我國統一的一種趨勢。“和統”、“武統”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以“武”促“和”,以“武”促“統”是當前台海局勢發展的一種趨勢,更是我們實現國家統一、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確保中國擁有長期穩定的發展政治經濟的周邊環境和堅定捍衛我國的國家利益的需要!統一越早,越有利於我國的崛起!如果解決了統一台灣的問題,中國的崛起將進入再一次的飛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