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周恩來總理:一代偉人亦是詩人

(2007-06-12 22:44:22) 下一個
  《春日偶成》是迄今見到的周恩來最早的詩作,詩曰:“極目青郊外,煙霾布正濃,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蹤。”這首詩發表在1914年10月《敬業》雜誌創刊號上。《敬業》是周恩來在天津南開中學時與一批同學組成的“敬業樂群會”的會刊。

  一讀這個題目,也許不少讀者要感到驚奇。在我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毛澤東是詩人,實屬當之無愧,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大氣磅礴,氣壯山河。陳毅是詩人,也是名副其實,一曲《梅嶺三章》悲壯絕倫,令人蕩氣迥腸。然而稱周恩來為詩人,似乎難為人所共認。殊不知,周恩來一生中雖然詩作不多,但不是說他不善作詩,而是在他“認定的主義是不變了”之後,一直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人民幸福竭智盡力,日理萬機,奮鬥終生,寫詩的時間也就難免被擠掉了。目前,周恩來流傳下來的一些詩作,大多是在青年時留下的,無論是古體詩,還是白話詩,無不是雋永深醇的上品詩作。

  古人曰:“詩言誌。”周恩來的早期詩作既非詠花吟草,也非歌山唱水,或借景抒情,或詠物明誌,或勉友抒懷,或憂國思民。現摘錄數首,以饗讀者。

  《春日偶成》是迄今見到的周恩來最早的詩作,詩曰:“極目青郊外,煙霾布正濃,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蹤。”這首詩發表在1914年10月《敬業》雜誌創刊號上。《敬業》是周恩來在天津南開中學時與一批同學組成的“敬業樂群會”的會刊。此時正值辛亥革命之後,清政府雖然被推翻,可是,外敵侵淩,內政腐敗,軍閥橫行。周恩來目睹時艱,愛國心切,憂國憂民,見諸言行,並與同學們創立了“敬業樂群會”,此詩發表時正當袁世凱暗害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勾結帝國主義,廢各省都督之時。神州大地“煙霾布正濃”,中華民族正處在深重的災難中,此詩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1916年4月出版的《敬業》第四期上,又發表了周恩來的詩。

  送蓬仙兄返裏有感

  (一)

  相逢萍水亦前緣,負笈津門豈偶然。

  捫虱傾談驚四座,持蟄下酒話當年。

  險夷不變應嚐膽,道義爭擔敢息肩。

  待得歸農功滿日,他年預卜買鄰錢。

  (二)

  東風催異客,南浦唱驪歌。

  轉眼人千裏,消魂夢一柯。

  星離成恨事,雲散奈愁何。

  欣喜前塵影,因緣文字多。

  (三)

  同儕爭疾走,居獨著先鞭。

  作嫁憐儂拙,急流讓爾賢。

  群鴉戀晚樹,孤雁入寥天。

  惟有交遊舊,臨岐意悵然。

  張蓬仙是周恩來在南開時的同學好友。1915年11月張蓬仙退學回吉林,別離時,周恩來贈詩三首。全詩似乎寫的是學友別離之情,然深蘊周恩來為國為民的衝天誌向,一腔愛國熱情溢於言表。

  1917年夏,周恩來在南開中學畢業,並東渡日本留學。東渡時,周恩來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流頌千古的律詩: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麵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高唱“大江”之歌,出國探尋救國救民的真理,表達了周恩來為振興中華而求學的豪情壯誌。
  在日本留學期間,周恩來曾在日記中寫道:“現在的人總要有個誌向,平常的人不過吃飽了,穿足了,便以為了事。有大誌向的人便想去救國,盡力社會。”這與周恩來少年時便立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壯誌是一脈相承的。在日本期間,周恩來閱讀了不少介紹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一些著作,在彷徨、苦悶中看到了中國的希望,1919年4月,周恩來在櫻花盛開的嵐山,寫下了幾首白話詩。現節錄其中一首:

  雨後嵐山

  山中雨過雲愈暗

  漸近黃昏

  萬綠中擁出一叢櫻

  淡紅嬌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假人工

  不受人拘束

  想起那些宗教、禮法、舊文藝……

  粉飾的東西

  還在那講什麽信仰,情感

  美觀……的製人學說

  登高遠看,青山渺渺

  被遮掩的白雲如帶

  十數電光

  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島民心理,仿佛從情景中呼出

  元老、軍閥、黨閥、資本家……

  從此以後“將何所恃”?

  該詩表達了周恩來接觸到馬克思主義以後心頭的喜悅和振奮,對於救國救民充滿了希望。也因此,他毅然“返國圖他興”,於1919年4月回到了祖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