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我一起網上遊世博(下)

(2010-06-28 23:18:21) 下一個
在世博園內,有一現象很有趣。由於數碼相機的普及,園中遊客中手持相機的比率很高,雖不是人手一個相機,但絕對可以說,三人行必有相機。說世博園內是世界上數碼相機密度最高的公共場所不會為過。單反相機也比比皆是。凡有人的地方,你站在那裏,左看右看前看後看,任何一個方向你都看得到單反相機。不時看到年青的MM扛著大頭單反,這也是平時鮮見的一景。這樣一個類似嘉年華的地方,有高密度的人群和豐富的素材,是一個很好的抓拍人物的公共場所。我嚐試拍了一些,有的是路過抓拍的,有的是坐下休息時,找一個視野較開闊的地點,守株待兔地拍的。



20。世博會誌願工作者
這些綠衣者是世博會誌願工作者。好像是上海各高校學生輪替的。我去的兩次都是複旦的學生在做,他們的服務態度相當好。看,就是平時站在那裏當值,也有一定的站法,兩三人時一定是站成排的。上海市民戲稱他們是小白菜,因為衣服是下白上綠,恰似一顆白菜。




21。羅馬尼亞藝術家。“誰說我們太XX,我們也要瀟灑走一回世博園。”




22。穿著優雅的西班牙館女士正在整理帽子。




23。四女士逛世博會,閑庭信步。




24。三劍客闖世博園,有點迷惑。
當時在英國館前,突然出現這三個穿製服的小夥,在人群中很顯眼,趕緊用200毫米長鏡拍下,其實並不知他們來曆。事後有人說,這應該是西班牙鬥牛士的著裝。




25。左:認真拍好每一張。 右:紀錄下這溫馨的一刻。
右邊這張和上麵第24張都是用的200毫米變焦鏡,不折不扣抓拍的。當時正手抓相機眼觀八方,捕捉獵物。一有獵物,必須在兩三秒內搞定,否則稍縱即逝。200毫米的變焦鏡不帶防震,徒手拍。拍時並無很大的把握,事後看感覺尚可。這要歸功於當時是坐著,一腿屈起,肘支在膝蓋上,這個姿勢幫了很大的忙。




26。“還是出國好啊,在俺們國家的街上可沒有這樣的機會和美女拍照啊。”
不明白阿拉伯人員作手槍姿勢是何含義。我給沙特館前的這兩位沙特人設計了這樣的內心自白,這是八九不離十的。這裏有一個對比的例子中可證明,在阿聯酋館前,我正在拍館建築時,一個阿聯酋的PLMM,穿黑袍戴黑頭巾隻露著臉,無意走進了我的鏡頭。我正在竊喜這張照片會有額外的收獲,那位PLMM發現了我,立刻用頭巾把臉包起來了。於是在我的照片上,阿聯酋館的建築前,出現了一段黑色的,婀娜多姿的樹幹。




27。世博文化中心
這個建築的下半部如圖是一個盆狀的結構。上半部是反過來,像一個倒扣的盤子,照片上顯示了些許,因攝影角度太仰了。建築內部主要是一個劇場,還有許多各國風味的餐館,禮品店。地下一層有一個溜冰場,等等。在兩個盆子的接合處,可以看到是觀景回廊。我在上麵繞了一圈。往南看是世博園,在北邊看浦江風光,南浦大橋清晰在目,盧浦大橋近在咫尺。




28。世博文化中心的劇場
其實是一個體育館式的劇場,估計可以兩用的。劇場要看演出才能進,演出票是在進館處領的。當天是東方歌舞團演出。不過俺是觀者之意不在舞,而在景。




29。在觀景台上眺望亞洲區。
中國館雄起天際線。除此外,圖中能見到的館有尼泊爾,以色列,巴基斯坦,阿曼,台灣。這樣登高遠望也隻能看到幾個館,可見整個世博園是很大的。在整個園區中東西,南北貫穿著“高架步道”。它是鋼結構,很寬,上麵走人,底下放著很多長凳,供人休息,還有遮陽避雨功能,特別適合上海的夏季。就是在上麵,也撐著無數的傘給行人遮陽。俺覺得這高架步道是一個很好的主意。




30。在高架步道上
高架步道上的這種傘,在整個世博園區,成排成排的到處可見,俺覺得也是個好主意,既好看又實用。整個園區用了也許不下一千頂傘,隻恐怕銀子不菲。




31。在觀景台上看世博軸全景。
在園區中央,有一條更寬的高架步道,稱世博軸。上麵有更大更漂亮的“傘”,以及六個漏鬥狀的鋼架結構。傘和漏鬥由南到北一溜排起,官名謂“陽光穀”。世博軸是園區的中心,在軸的北端有音樂噴水,慶典廣場,開幕式的焰火就是在此處的黃浦江麵升空的。




32。在世博軸上
據說這個陽光穀有很多綠色的功能,俺根據媒體的介紹認真地捉摸一番,始終不得要領。




33。大漏鬥
這大漏鬥到底有什麽含意,或有何先進功能,俺不知道。不過俺知道的是......




34。大漏鬥裝著無數的LED,在夜幕中發出絢麗的色彩。




35。LED色彩變幻多端。




36。變出了滿天星。




37。陽光穀夜景




38。世博演藝中心夜景。這仍然是從近處拍攝的這個龐然大物。




39。世博演藝中心夜景。這是在浦西隔著江看,這雙盆合扣的建築,外體散發著多彩的點點光芒,很像一個UFO在夜幕中靜靜地降落在世博園,頗有幾分神秘感。


兩次參觀世博園,共用去22小時。對如此大和豐富的一個展覽,這點時間是不夠的。以上和大家分享的隻是世博的外國館的一部分,不用說中國館,眾多的主題館都還沒去。但親身經曆過世博的感受還是很強烈的,特別是22小時的“工作”很有收獲。看了世博後和幾個也已看過世博的上海朋友聊世博,這裏擺一擺戲說世博,也許對各位看官有所幫助,或算是博君一笑。

- 有些從內地小地方來看世博的人們,大概事先也沒有什麽準備,教育程度也不高,不甚明了來世博看什麽。看上去他們遊世博就像遊廟會一樣,圖個熱鬧,看個稀奇,看點“西洋鏡”。以前上海有個大世界,裏麵吃喝玩樂,中西洋鏡皆有,上海人稱謂“白相大世界”。對一部分人來說,看世博有點這樣的味道,區別是白相大大世界。

- 九十年代,國內一些城市競相建世界公園,把世界各國名勝古跡按比例縮小建到一個公園內。對沒出過國(那時出國可是稀罕事)又想看看外麵的世界的人,逛了世界公園好象就逛了全世界。世博會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更好更真實,所以是個更大的,活的世界公園。

- 或許是媒體報道的誤導,有些人以為看世博就是看一些新奇的“玩意兒”。不,世博會絕不是維加斯的消費電子展。世博會裏隻有一小部分館有些“玩意兒”,如日本,沙特館的高科技,瑞士館的纜車,中國館的清明上河圖等。我原來也有誤解,以為一個館就是該國的國家博物館,會展示該國各個方麵。但世博園裏隻有一部分館取這種形式,如意大利,比利時館;更多的館隻搞一些比較簡單的形式,並沒有覆蓋該國的全部麵貌,或隻顯一個主題如瑞士館隻展現旅遊。想把世博當博物館看的人應該有思想準備,你隻能看到很小一部分博物館內容;反過來說,耐不了博物館寂寞的,喜歡新奇刺激的人,你大概不會計劃去世博。

- 在18萬入園人數那一天,午飯時分,高架步道下的長凳基本坐滿人,吃東西喝水休息。可以想象,當40萬人時,午飯時休息一下,找個坐的地方都會很困難。高架步道下有著最多的陰影休息空間和座凳,如果在那裏找不到坐處,那在世博園其它任何室外處,你也別想了。簡言之,怕熱的,怕累的,怕人多的,大概不去世博會。

- 那麽俺是在說世博不值得去?也不,見智見仁,各取所需。如果熱,人多,都不是你的問題,那看世博和你回國時去購物,旅遊,也沒有什麽不同。回國購物旅遊時哪裏不是人多?你購物旅遊也不可以很盡興?你不怕熱和累回去,在四十萬人時入園看世博,有一點和我上麵的經曆會不同,你應該不會去看熱門館的,因為屆時熱門館排隊5至9小時。避開熱門館,還是有不少選擇,也有各種遊法。例如,有人(還是年長者)在40萬入園人數時,隻看不排隊的館,一天也輕鬆走了十幾個館。還有平時行動不便的年長者,由後輩們推著輪椅遊了世博。怎麽遊?當然不去擠排隊,就看看各場館的外貌,在高架步道上下走走,在陽光穀逛逛歇歇,這一天時間還不夠。平時不出門的老人這樣看看外麵的世界還很高興。

- 還要說世博的是耶,非耶?再說一個既有曆史性,又有前瞻性的觀點。曆史上的世博會給各國人民提供一個互相了解的機會,一個貿易的機會。隨著世界技術和經濟的飛速發展,現在有更多的手段提供這些交流。特別是互聯網的興起,普通人對外國的了解都很多。世博會的功能在淡化,有人預測世博會會逐漸進入曆史。會不會呢?俺不知道,不過俺預測,上海世博會將會是曆史上絕後的一屆世博會,以後恐怕沒有國家會主辦這樣規模的盛舉了。為做曆史的見證人,請你趕快去世博吧。這是從曆史性前瞻性的高度來考慮的喔。哈哈,這隻是,戲說世博。

最後上兩張世博開幕式上的焰火照,結束本文。



40。花中有花




41。圓圈中其實還有圖案,包括五角星等。可惜我沒拍到。

謝謝觀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