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71)
2009 (369)
2010 (360)
2011 (356)
2012 (376)
2013 (364)
2014 (381)
2015 (369)
2016 (366)
2017 (364)
2018 (366)
2019 (365)
2015年11月02日 星期一 晴
◎今天中午,老伴把曹行長送來的鯽魚紅燒。
“沒吃飼料的魚味道就是不一樣”,她邊說邊給小孫夾了一塊魚肚皮上的肉,又舀了些魚湯給孫子。——孫子剛剛出院,胃口不大好,卻說:這魚好香,好吃。爺爺你怎麽不吃?
我笑笑:爺爺吃。
我邊說邊夾了一塊魚肉,正欲吃,腦子猛然設想:老曹破魚的場景:一刀下去,鮮血直流,魚尾還在抖動……我馬上把魚退回去……直到最後,這紅燒鯽魚,我一點也沒吃。
老伴說:平常那麽喜歡吃魚,今天卻不動筷子,真是個迂老頭!
◎ 佛教戒殺生。但原始佛教,僧侶托缽,別人給什麽就吃什麽。佛教傳到中國,自梁武帝始,才力倡全素食。我見過一些西藏僧人,包括活佛,他們喜肉食,我也接待過不丹國僧人,他們不殺生,但舉國食淨肉:全是進口淨肉。
我呢,龜、蛇、狗肉、蛙類等不食,我以為它們有靈性。近十多年,以素為主,吃點魚或鍋邊肉。為什麽?我也說不出原因。但我也一直拷問自己:偽善乎?
◎午睡起床後,查閱“君子遠庖廚”。
“君子遠庖廚”這句話,不是孟子的著作權,而是出自《禮記。玉藻》:“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也就是說,凡有血氣的東西都不要親手去殺它們)。
齊宣王與孟子的一則對話中(《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引述了“君子遠庖廚。”
下麵是該文譯文:
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的,所以沒有傳到後代來,我也沒有聽說過。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說用道德來統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問:道德怎麽樣就可以統一天下了呢?
孟子說:一切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樣去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了。
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嗎?
孟子說:能夠。
宣王說:憑什麽知道我能夠呢?
孟子說:我曾經聽胡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裏去?牽牛的人回答:準備殺了取血祭鍾。您便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牽牛的人問:那就不祭鍾了嗎?您說:怎麽可以不祭鍾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宣王說:是有這件事。
孟子說: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後都認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
宣王說:是,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麽會吝嗇到舍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所以用羊來代替它。
孟子說:大王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他們隻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裏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牛和羊又有什麽區別呢?
宣王笑者說:是啊,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麽心理了。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過,老百姓這樣認為,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啊。
孟子說:沒有關係。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隻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於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
老殷:
齊宣王不忍心看到牛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所以用羊來代替牛。
孟子認為,齊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因為王上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誰敢質疑亞聖的話?殺羊與殺牛,不都是殺嗎?因為見牛與未見羊,進而得出結論:“故遠庖廚,仁之至也”。對此,老殷至今弄不明白:這仁,這善,不偽乎?
施仁政,倡王道,是儒學之大要述。可在曆代王朝中,何來仁政?何來王道?憑“槍杆子出政權”,靠殺人更換朝代,怎麽會有仁政?獨裁者怎麽會有仁慈?
當下,官方力倡儒學,意欲何為?無非是要把殺牛換成殺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