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巴陵鬼話2012年5月22日

(2012-05-23 07:56:35) 下一個
星期二 雨
上午,劉先坐生發來短信三則。其中一則是:兒時看水滸,印象是奸官當道,民不聊生。可今天再看,感覺那時的宋朝人真幸福:半殘疾的武大郎挑個擔子賣炊餅就可以養活潘金蓮,不用顧忌城管突襲;軍隊軍官打死個賣肉的鄭屠還要亡命逃跑;監獄長的兒子被奪了酒店,要靠武鬆奪回;國防部長的官二代看上林衝媳婦,還需要騙林衝誤入白虎堂那麽費事!

 

……
============================

張超群
也說愛國主義
祖國怎麽啦?
位居世界老二的中國不僅蒸蒸日上、一枝獨秀,且盡管有風吹,但在強大維穩攻勢下可以說草不動樹不搖。如此佳境,5月8日《環球時報》竟然刊登《捍衛愛國主義,知識精英最關鍵》的社評,大聲疾呼中國“需要為愛國主義正名”,“中國需要一場捍衛愛國主義的公共輿論運動”。
香港要增設國民教育課,有人擔心會變成“政治洗腦”。《環球時報》以此為話題,發表感慨:與愛國主義有關的國民教育“在香港受到爭議實在不值得奇怪”,因為“愛國主義教育在內地輿論場上都不斷遭到攻擊”。秀才們驚歎“愛國主義目前在中華文化圈的處境並不妙”,“愛國主義陣地似是整個防線的最薄弱處”,“不斷有反愛國主義人士在中國互聯網上一時走紅”。
愛國主義為什麽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困局?秀才們的思維定勢是西方惹的禍,“西方對中國的政治攻勢咄咄逼人”,“西方輿論在俘獲越來越多的中國人”。
讀了此文,心裏一驚。我真是桃花源中人,愛國主義竟遭此厄運,國將不國,以中國人自居的我,將寄身何處?
愛國,似乎從小就在心眼裏生了根。最早的教育記得來自連環畫,嶽母剌字的栩栩如生的圖像至今抹之不去,崇拜嶽飛忠君報國,痛恨奸賊秦檜賣國、陷害忠良的好壞、愛恨分明的認知,雖然膚淺卻印象深刻。
改革開放,思想禁錮放鬆了許多,對愛國主義有了多元想法。例如春秋戰國,人才“國際”間流動頻繁,為虎狼之國的秦國出謀劃策的商鞅、李斯、韓非子分別是衛國、楚國、韓國人。那時,人們更多的關注是謀生、做事、升官發財,似乎對愛國、叛國的概念不太顧忌。對已成為曆史定論的秦檜主張南宋與金國媾和、劃江而治的策略,雖然沒有嶽飛的恢複中原直搗黃龍府來得慷慨激昂,但似乎更為實際,扣賣國賊的帽子有點簡單。又對嘉許不已的義和團運動,似乎亂國比愛國的成分還多一些。
由此可見,用原有愛國主義的思維、概念來判斷今天社會上的所謂愛國或賣國言行會有失偏頗。動輒說中國人可以“說不”,將中國模式吹得天花亂墜不一定是可喜可賀的愛國主義;鼓吹普世價值,主張不僅要學西方的市場經濟也要學西方的民主政治,決不是賣國主義。那些不喜歡呆在中國,又不是因貪汙受賄要逃避懲治而要移民北美或西歐的人,尤其是像方勵之、陳光誠這類為了避難而跑到美國大使館的人,也不是什麽賣國賊。當然,中國真正像溥儀、汪精衛認賊作父的人是有的,但畢竟是極少數。
所以,我認為《環球時報》在當下以愛國主義為題大做文章,是神經過敏,有炒作之嫌。( 5月11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