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71)
2009 (369)
2010 (360)
2011 (356)
2012 (376)
2013 (364)
2014 (381)
2015 (369)
2016 (366)
2017 (364)
2018 (366)
2019 (365)
=============================
張超群
中國社會太需要互聯網這個扒糞者
美國曾經將專門揭政府官員的短、揭社會瘡疤的媒體或記者謂之“扒糞者”。
中國的媒體包括文藝與生俱來的使命就是歌頌,這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定的調子,至今延用不衰。當然,今天的主流媒體也有批評、揭短,但歌頌的大局麵沒有動。
謝謝現代高科技發明了互聯網這個神奇的東西。互聯網一旦為民間所掌握,就衝破了黨管媒體、黨辦媒體的框框,以民意為主,自設話題,其中在言人之不敢言、揭人之不敢揭的事實方麵尤為出色。
在當下中國的語境中,互聯網揭露事實真相,監督執政黨政府,為民代言,替民發聲,豪無愧色地承擔了主流媒體沒有也沒膽量承擔的輿論職責,是個貨真價實的“扒糞者”,真正成為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權之外的第四權力。
互聯網的暴露多於歌頌,本來是媒體本色的回歸,值得稱道,應該發揚光大,推而廣之。但《環球時報》不這樣看,說“互聯網集中了社會的大多數負麵情緒”,“經常關注低概率的負麵事件”;秀才們呼籲“中國社會必須擺脫互聯網製造的一些關鍵性錯覺,尤其是要擺脫它對國家的某些偏激政治判斷”(見該報4月10日社評)。
試問《環球時報》:互聯網持續關注吳英案,是“負麵情緒”嗎?
試問《環球時報》:互聯網披露烏坎村事件真相,是“低概率的負麵事件”嗎?
試問《環球時報》:互聯網持續宣揚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權,呼籲盡快啟動政治體製改革,開展競爭選舉,是“偏激政治判斷”嗎?
我們要鄭重告訴《環球時報》秀才們:
中國幸虧有了互聯網,公民的個性得到張揚,多了一點自由表達權;
中國幸虧有了互聯網,公民多了一點信息知情權,清醒多了糊塗少了;
中國幸虧有了互聯網,社會多了一點與政府博弈的話語權;
中國幸虧有了互聯網,輿論多了一點真實少了一點虛偽,為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多開了一個窗口;
中國幸虧有了互聯網,執政者多了一點寬容少了一點管製思維,多了一點畏懼少了一點張狂。
如果互聯網也和《人民日報》《環球時報》中央電視台一個腔調、一副麵孔,那才是中國人的不幸和悲哀。
不用諱言,互聯網上是有一些低俗、偏頗、虛假的東西。但瑕不掩瑜,互聯網健康的主流對中國的推動力既正麵又巨大。況且,以言論自由為基礎的網絡世界,與生俱來就有一種自我淨化機製。網絡上有低俗、偏頗、虛假的東西,就自然有高雅、理性、真實的東西與之相碰撞,博弈的結果,必然是正氣舞台的擴張,邪氣空間的壓縮。(5月2日)